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2 ,大小:602.92KB ,
资源ID:62382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382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XX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开发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XX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开发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XX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开发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开发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一、项目概述项目名称:XX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项目建设单位:安徽XX投资有限公司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与原则(一)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1、国家政策法规 中共中央中发2004、2005、2006、2007一号文件 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国家发改委:政府支农政策指南

2、(2006,2007) 财政部:2008年重点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2、地方政策法规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意见安徽省旅游条例滁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工作指导意见3、其它技术规范及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旅游规划通则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安徽省生态旅游规划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滁州市2006-2010年农业主导产业及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滁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计划滁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滁州市南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XX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二)可行性研究编制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市场是检验项目

3、区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本项目首先遵从市场导向的原则,即在充分把握市场规律、了解市场消费特征和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和相关产业链的配套规划,以避免出现主观臆断和失误,保证成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更使XX的新农村建设更具有时代背景与地方特色。2、缔造精品原则XX的新农村示范品牌,是项目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项目区的农业资源与长三角的其它地区非常类同,如果其农业产品规划设计只停留在低水平雷同、近距离重复的初级阶段,就不可能脱颖而出发展起来,无法获得政府与市场的认同。故本规划注重突出项目区的亮点、卖点,强化特色,打造精品,培育其核心竞争力。3、可持续发展原则本项

4、目对这些农业资源进行开发规划的同时,又注重对项目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掠夺性开发会导致资源枯竭和整体环境恶化,而且生态破坏有时是不可逆和无法补救的,大生态与循环经济的开发理念始终贯穿其间。本项目还兼顾社会效益,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旅游)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最后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三、建设单位概况安徽XX投资有限公司自2005年,公司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着力转向企业介入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新农村伟大事业。公司投资XX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

5、,本着“合作共赢、效益多元”的企业发展理念,以“诚信、开拓、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努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网络资源及品牌特点,积极参与城乡发展和多元产业运营,力争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贡献。四、可行性研究结论1、新农村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是切实可行的。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来,全国以及安徽各地纷纷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实施大包干的发源地,曾在中国农业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进

6、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滁州作为皖东地区对接长三角经济的桥头堡,进一步在中国社会改革深化转折过程中确立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样板地位,探索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非常必要,也切实可行。2、有利于滁州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注重项目区大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资源及土地利用率,从而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善,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3、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依托长三角都市圈,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农产品物流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正在成为解决

7、“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4、树立机遇意识,抢占新农村建设的制胜高地;项目将培育复合产业,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多个途径,以生态经济开发为前提,充分利用荒滩岗坡等未利用的土地,树立新农村建设中科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典范。推进城乡融合,打造乡村都市,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东向战略,吸引长三角人才汇集创业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拓展XX生物圈层;扩大XX旅游功能,实现单一的游客观光向观光购物休闲度假转变。通过发展理念创新,寻找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广的成功模式。5、项目财务上可行本项目近期投资为45048.36万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建设期利息154

8、8.36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如下: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据与指标1投资利润率%13.04%2投资利税率%15.72%3资本金利润率%20.88%4销售利润率%41.71%5借款偿还期年7.65 6资产负债率最高值%65.89%7全部投资税前指标:全部投资回收期年8.36 财务内部收益率%15.75%财务净现值(ic=10%)万元10331.28 8全部投资税后指标:全部投资回收期年9.67 财务内部收益率%11.86%财务净现值(ic=10%)万元2947.35 9自有资金财务指标:自有投资回收期年9.42 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15.12%自有资金财务净现值

9、(ic=10%)万元5401.82 11盈亏平衡点%54.78%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国家政策环境2004年10月,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改革步伐。这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决策提出后,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十六大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省委、省政府政策环境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

10、开始,在全省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在全省择优确定了示范镇125个、示范村1133个,优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包括滁州市南谯区花山乡龙蟠村。(三)滁州市及南谯区政策导向滁州市: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百村十镇” 总体规划。南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方案提出“试点以村为单位,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村镇,为全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于2007年初开始将花山乡龙蟠等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二、项目开发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s)1、区位条件优越项目区有便捷的道路连接滁州市区

11、,距市中心9公里。外部交通条件优越,项目区2小时车程范围内有南京、合肥、蚌埠、扬州、镇江等大中城市,直接服务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并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周边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依托的区位大环境优势明显。2、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开发潜力大项目区所在的XX和南谯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北宋欧阳修贬任滁州,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描述滁州山水之乐和民风之淳,苏轼又将“两记”写成了碑帖,由此,滁州和XX名扬四海,声播古今;滁州“古十二景”中的“龙蟠叠翠”、“西涧春潮”、“花山簇景”、“丰岭祥云”也位于项目区所在范围和边界,这些为建设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构建山水人文生态家园提供良好的文化背景。3、自然生态资源本底优良 项目区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在自然景观方面,有独特的盆地景观,层峦叠嶂,曲径幽泉,四季皆有好景,没有任何工业企业和污染源,为一处无污染的净土,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绝佳之地。同时,项目区也完全可凭借独特的盆地景观与深厚的皖东文化底蕴,开发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在滁州乃至整个安徽省建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劣势(weaknesses)1、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缺失严重目前,农村居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体系不完整,与

13、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机制不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较少,而且组织规模较小、覆盖面窄、经营层次低,远远不能满足居民自我服务的需要;政府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弱,农产品加工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农产品的加工量很少、精加工则更少,农产品经纪人也缺少,使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或以原料为主进入市场。农业产业链短缺,农产品难以实现多次增值,是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急需创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除农业外,其他产业几乎没有。2、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当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已经日显突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相距较远。主要表现在五大隐患:饮水安全隐患,环境安全隐患,

14、交通安全隐患,卫生安全隐患,化肥、农药使用带来的农产品和土地安全隐患。3、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专业人才奇缺项目区内50岁以上的妇女、老人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中、壮年人占有很大比重。他们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的意识薄弱,较安于现状。这种思想跟项目的开发建设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矛盾。4、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据走访调查和问卷统计显示,项目区内居民现有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单位面积效益很低,每户居民年总收入大多在一万元左右。集体经济又十分薄弱,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极为匮乏,项目的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三)机遇(opportunities)1、国家、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得到强力推进党的十

15、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滁州市及南谯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等等,已经形成了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促进力,为项目区的建设和运作营造了很好的大环境氛围。2、未来高科技的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XX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以科技带头、试验先行、树立品牌、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和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经营发展模式,必将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3、项目策划论证过程得到众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与支持,并被批准为“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实验基地”本项目的策划论证过程得到中国生态

16、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林业科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新世纪旅游研究所等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的关注和支持,为项目的发展倾注入了高层次的智力。并经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的实地考察和论证,本项目已被批准为“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实验基地”。4、XX集团与政府合作,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既关注自身发展,又替政府分忧,助农民致富,探索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随着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推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民营资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XX集团此举正适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一条政府、企业、农民合作共赢的解决“三农”问题新路

17、子,积极拓展壮大自身的产业,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国内旅游持续稳定升温,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中国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现在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的出游力愈益强大,向周边出游的覆盖半径不断扩大。同时,在生态旅游观念的引导、国外乡村旅游的示范和建设新农村政策的推进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模式,如农家乐、乡村风貌观光、乡村休闲度假和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等多种经营模式,为项目区的多元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四)威胁(threats)周边地区新农村

18、建设启动较早,有些已经取得了社会认可和较大知名度,给项目发展带来了压力在安徽省内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有些已经进展迅速,有些取得了成功经验。面对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态势,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周边地区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同时,应当充分估计农产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压力与挑战,创出一条新路。三、结论与建议 千方百计规划、实施和打造优越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服务环境,创造国内一流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应是本项目致力于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项目的推进要始终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

19、出发点,明确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开发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开展农业产业化布局与经营,应当充分听取并尊重社区居民的意见,了解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只有在充分发挥社区民主的基础上,项目建设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项目的建设、运营需要政府、企业和原住地居民三者相互理解,高度协调,政府出面解决发展困难,企业投资引入新的项目,居民参与投入分享经营利益。项目将这三者之间统一在一起,能否妥善处理遇到的矛盾将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第三章 项目建设理由一、项目建设的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寻找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广的成功模式; 树立机遇意识,抢占新农村建设的制胜高地; 培育复合产业,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多个途径; 推

20、进城乡融合,打造乡村都市,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以生态经济开发为前提,充分利用荒滩岗坡等未利用的土地,树立新农村建设中科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典范。 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东向战略,吸引长三角人才汇集创业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拓展XX生物圈层; 扩大XX旅游功能,实现单一的游客观光向观光购物休闲度假转变。二、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1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安徽XX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将优化、整合XX区域农业、旅游资源,精心建设新农村示范区,并通过有力的市场促销,一方面使项目区农业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公司将会凭借雄厚的资金, 良好的信用状况,在贷款、

21、融资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来推动滁州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高品位的方向发展。2调整区域产业结构2006年,滁州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26.3:38.6:35.1,三产比重严重失衡,同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公司通过对项目区农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农业联动旅游,从而带动滁州的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及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增加政府税收公司可利用XX的品牌效应和初具雏形的销售网络,不仅吸引宁滁都市圈周边游客来项目区,更主要的是将XX客源辐射至长三角及其它地区。将来项目区中远程游客消费水平相对较高,除增加

22、门票收入外,还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收益的增长,直接使当地居民、企业和政府获益。公司以其规范化的财务制度和良好的信誉,积极开发建设项目区,全面提高综合收入,增加当地的政府税收。4提供区域就业机会公司在开发建设项目区的进程中,将充分关注与重视对社区居民利益的保护,通过项目运作与农业、旅游新产品的开发,积极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项目完全启动后,将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人口将达5000余人,带动农户致富2000余户。通过项目的开工建设,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渠道;通过农业化运营带动项目周边区域农民就业;通过开发“农家乐旅游”(乡村旅馆、农家客栈)使居民直接受益;通过大力市场促销与XX风景区的市场辐射,带来大量客流

23、,促进“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增加就业岗位与机会。5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竞争力滁州市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在资源的整合、产业的开发、景区联动开发和整体旅游形象塑造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以形成区域核心旅游竞争力,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呼应安徽省、滁州市及XX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开放的格局。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表现在品牌、市场、人才及资金等多方面,有能力,也有责任开发区域农业、旅游资源。通过合作多方的共同努力,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资源基础。三、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1改善居民生活公司有别于一般企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积极寻求为社会

24、和社区做出贡献,努力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主动考虑回报社会,服务社区。2保护传统文化公司对当地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情感,在项目开发上将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与开发。3提高人员素质公司把员工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员工第一”的思想(ES战略),在进行项目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利用公司与长三角高等院校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当地居民产业意识、环保意识的教育,为共同发展滁州做出贡献。4培养管理人才人才是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又一体现。公司不仅注重自身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而且通过培训等手段,为当地

25、农业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5优化资源配置公司凭借规模优势,有利于打破部门和地区封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本联合,可以冲破条块分割的藩篱,把公司的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服务输入到企业中去,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资源。6推进信息化进程公司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程度高,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将会加大滁州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整体信息化的进程。四、项目建设的生态效益1提高公民旅游参与意识公司注重培养当地居民的多元产业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热情,使当地居民从多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获益。2注重长期生态环境效益公司立足对滁州市

26、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不追求游客在项目区的超负荷活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注重长期环境效益。3适度建设旅游接待设施项目区目前服务接待设施条件没有。公司对服务接待设施建设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充分考虑利用滁州市已有的接待设施,适度开发和建设项目区内接待设施,保护项目区的自然景观免遭破坏,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大发展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本项目的实施既从经济上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三农问题”,还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达到

27、了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二)引进科学技术占领市场,体现省市“东向战略”省市两级政府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滁州位于安徽省的东部,毗邻长三角,具备较优条件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本项目是引进东部的高科技农林水技术,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也是东部的长三角地区,是实施“东向战略”的最佳体现。(三)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树立中部崛起新典型当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如何能抓住机遇,迅速崛起,一直缺乏一个典型,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崛起,对一个农业大市来说意义更大。本项目的成功实施能够成为一个中部乡村崛起的典型,对全省的乡村发展示范意义重大。(四)土地承包的发源地,再创乡村改革辉煌滁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土地承包的发源地,

28、安徽凤阳的小岗村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十八位农民敲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钟声,在全国影响很大,知名度也很高。该项目作为探索新时期现代农业和乡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为农业大省安徽树立一个新样板。(五)综合开发治理丘陵,创新江淮治理新模式江淮丘陵岗地的治理一直是安徽农村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摆脱低产低效的局面。项目区域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的丘陵地带,地形以“山、岗、冲、圩”为基本特征,地势起伏不大,多旱缺水。本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将会给安徽的江淮地区的丘陵山地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第四章 现状分析与市场调查一、现状分析(一)区内情况1、区划与人口 项目区涵盖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龙蟠村、河东村、黄石坝村3个自

29、然村,29个村民小组,共计有居民950户、3551人。2、居民收入 项目区内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06年居民人均收入约2500元。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粮食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外出打工为主,其中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占60左右。3、农业基础 项目区现有基本农田7500亩,其中旱地35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各种林地10000亩。农业处在自然状态,经济较为落后,2006年耕地平均每亩产值仅为1000元左右。(二)地质地貌项目区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砂页岩构成,与XX山体一脉相承。山脉边缘凹陷盆地和阶地上分布有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红色砂砾岩。山坡坡度平缓,沟谷发育,山体溶岩地

30、貌普遍岩溶化。项目区域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地形以山、岗、冲、圩为基本特征,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110米。(三)水文气候项目区水文地理位置,属长江流域滁河水系清流河支流小沙河上游,面积坡度230dm/km2左右。水土保持良好。现主要有三岔河、龙丰水库、毛草岭水库、红花桥水库、大英洼水库等水源。区内溪涧众多,但枯水期在一年之中占6个月,梅雨季节的3-6月份降水充沛,其余月份多接近水量断续期,因此区内可利用地表水多用于景观蓄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区内的地下用水来自碳酸钙裂隙和山体排水形成的地下河为主,多由地层古生界的褶皱渗水和承压水盆地,层位分部在地下4米深处的分化层。本区内地下水以碱性水为

31、主,水质矿物质丰富,偏硬,须净化分析处理,可饮用。项目区属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由于植被覆盖,故而夏季气候湿润、爽宜。气温的时空分布随高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617摄氏度,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春夏雨季雨量占全年的85%。全年无霜期在240250天,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天气形势多变,且地形地势多样,但冷暖气流由于丘陵为屏障,活动较小,风雨量稳定。(四)土壤生物红壤是本区内的主要土类,包括潮土、粗骨土和石质土三种类型。潮土:这类土壤受地下水影响大,遇旱机会少,质地砂粘适中,保水保肥性能好,适耕期长,适种性广,肥力较高,是农业生产较为合适的高产土壤。但在接近河流低洼地段,因地下水位过高,土地粘湿,有较好的培植经济作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