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社团为组织青年基本单元进一步推进青年中心发展的研究 以社团为组织青年基本单元进一步推进青年中心发展的研究 以社团为组织青年基本单元进一步推进青年中心发展的研究 长宁团区委 复旦大学青年组织与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 青年中心实质上是共青团通过组织创新与多元化的青年群体所建立的关系空间。在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条件下,青年中心要实现最大限度整合青年的目的,除了由青年中心直接整合部分青年个体之外,还必须运用组织化的方式。为此,本报告邀请多年致力于青年组织研究的相关学者共同组成课题组,在分析长宁青年中心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以整合既有青年民间组织和创建青年社团作为青年中心组织青年的主要方式提出相关对策
2、和建议,以期为青年中心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青年民间组织社团组织青年青年中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网络社会的兴起促进了青年民间组织特别是青年网络组织呈现出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的发展态势,大量青年加入了各类民间组织(主要是网络组织),这对共青团组织青年的方式提出了挑战。青年中心是共青团根据社会转型期青年分布情况和现代社会规律,调整组织青年方式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共青团组织创新的具体表现。然而,缺乏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青年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整合和创建青年社团的操作性举措,已成为困扰青年中心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社团与青年中心建设:理由与途径 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青年中心建设的决定中
3、指出:“青年中心是在共青团领导下,面向广大青年,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目的,以会员制、理事会制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新型城乡社区青年组织。”作为青年组织,青年中心其性质是一种关系空间,是共青团以青年中心为载体与多元化的青年群体重新建立联系的过程,并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是作为一种组织,它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空间;二是作为共青团整合青年的平台,它为共青团与青年之间提供了关系互动的空间。因此,作为关系空间的青年中心,应该是以各类青年民间组织作为支持基础,即“社团是青年中心开展活动的基本单元”,成为以共青团为核心的各类基层青年民间组织联盟。构建这一联盟,就成为青年中心建设的基本内容了。 孙志海在自组织的社会进
4、化理论:方法和模型一书中提出,根据一个组织是否按照外界特定干预形成,组织生成方式可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自组织”和“他组织”是社会关系空间构建中的两个一般性模式,青年中心构建“关系空间”也可以遵循这两条路径。所谓“自组织”的路径,是指按照会员制方式将社会中已有的根据利益、兴趣和价值认同而组成的各类青年民间组织(社团)吸纳、整合进青年中心。所谓“他组织”的路径,是指根据青年利益、兴趣和价值认同的差异性,在开展相关活动基础上组建社团或直接推动有关青年民间组织(社团)建立,而后再将它们按照会员制要求整合进青年中心。当然,在具体建设青年中心过程中,这两条路径不是简单分开而是相互促进。 二、整合既有青年
5、民间组织:扩大联系面的困难与对策 目前,大量青年民间组织还处于非正式状态,但随时都可能落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力量。青年民间组织的生成除了青年自发成立之外,还有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参与组织或整合。第一,市场组织。目前,市场组织主要以交友和咨询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形式介入,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建立交友和聚会网站构建网络平台,采取网上登记、网下聚会的方式组织各类非正式青年组织。如365聚网,目前已通过这一方式网络了18万名会员,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国内各类非政府组织,如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第三,境外非政府组织,如海外教育基金会等组织目前在许多著名高校设立了分支机构。第四,各类宗教组织。这些组
6、织中部分是正式的宗教组织,还有一部分是非法宗教组织。 (一)青年中心整合青年民间组织面临的困难 面对快速发展的青年民间组织以及各种力量介入青年组织的现状,共青团通过青年中心实现对青年民间组织的整合已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不仅关系到共青团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还在于如何获得这些组织认同,从而为党执政巩固青年群众基础。但是,目前青年中心在吸纳、整合青年民间组织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部分青年中心负责人或基层团干部缺乏整合青年民间组织的方法。目前,基层整合青年民间组织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守株待兔”式。部分青年中心负责人因对青年中心性质和运作机制的认识存在误差,单纯将青年中心
7、理解为青年活动中心,照搬行政工作方式教条化地完成青年中心的要素建设,主动联系和掌握青年民间组织的意识还不够。二是“大海捞针”式。由于各类青年民间组织尚处于“隐形”状态,青年中心负责人或基层团干部往往只能盲目地通过网络或亲友介绍等方式“搜罗”各类青年民间组织,坚持所谓的“拉到篮里就是菜”的联系原则,导致与青年民间组织无法产生良性互动。三是“患得患失”式。根据现有社团管理制度,各类社团必须接受双重管理,即除了在民政部门注册外,还需挂靠一个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或是负责登记部门对社团或青年民间组织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承担相应责任。因此,部分青年中心在整合青年民间组织过程中心存顾虑。 第二,虚拟社区“无边
8、界”与社区管理“地域性”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整合青年民间组织的困难。网络社会和现代条件下青年组织具有跨地域和无边界的特征,青年民间组织主要通过网络将具有相同利益、兴趣和价值的人集合成松散型组织,地域概念在这些网络虚拟组织中已基本被打破。然而,青年中心作为植根于社区的青年组织受制于人力、场地和资金有限的前提,因此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仍以条块区分为主要方式的背景下只能以辖区内的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倾向于寻找辖区内的青年组织或是提供相关项目来满足辖区内的部分青年需求。这就使社区工作的“地域性”与青年民间组织的“无地域”特征之间产生了直接冲突和矛盾,影响了青年中心与青年民间组织的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第三,
9、青年民间组织自身特点导致整合工作的困难。对于现代青年,网络所具有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更容易让青年在流动空间中寻求到共同兴趣和价值认同的“同道人”,推动他们产生组织化的冲动更多是来自共同兴趣或价值共识,基于利益诉求的组织化冲动较小。因此,网络中潜在的虚拟组织多于实体的组织,而这些虚拟组织随时也将可以转化为现实组织。同时,现行的社团登记管理制度相对于青年民间组织而言“进入门槛”较高,绝大部分青年民间组织往往受注册资金、挂靠单位、活动场所等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登记,这就导致青年中心在整合青年民间组织过程中很难联系和掌握到青年民间组织。 (二)克服上述困难的措施 第一,要提高认识,重视整合青年民
10、间组织工作。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整合青年民间组织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的重要任务。积极发挥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团代表的作用,通过调研报告、工作提案、主题论坛等方式主动向党政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反映整合青年民间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求得共识,争取支持,依托党的执政资源推动整合青年民间组织工作的措施制定和政策倾斜,为党执政巩固青年群众基础。 第二,要采取不同方式整合既有的青年民间组织。针对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民间组织,积极鼓励和指导他们在民政部门按照程序登记注册成为社团或民办非企业,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推动成立党团组织。针对组织化程度相对较弱的青年民间组织,要在其“弱小时予以及时关注和扶
11、助,充分发挥既有成员中的党员、团员作用,加强联系和引导。 第三,要遵循青年民间组织生成的内在机理,科学、快速地寻找和联系到青年民间组织。一是由市、区(县)级团委统筹、联合各青年中心共同掌握青年民间组织情况,并从街镇特点和工作特色出发,推动青年中心与相关青年民间组织建立联系,有针对性地整合一批与青年工作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青年民间组织。二是青年中心负责人和既有成员要甘当“有心人”,依托现有青年民间组织、活跃网站论坛和新闻媒体,以普通社团成员身份或参与既有社团活动等方式有意识寻找“配对”青年民间组织。三是发挥大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的优势,组建专项志愿者队伍,承接发现青年民间组织、发布青年社团活动信
12、息等工作,延伸青年中心与青年民间组织之间的联系手臂。 三、创建各类青年社团组织:培育基本面的意义与做法 面对青年快速组织化的现状,共青团组织和青年中心不但要重视整合由自组织生成的各类青年民间组织,还要发挥共青团主导作用自行创建各类青年组织。因此,提高创建青年社团的能力成为了新时期共青团干部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目前,缺乏创建青年社团能力已成为制约青年中心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一)创建青年社团的战略意义 目前青年组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从青年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来看,青年组织化程度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如果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中心能够快速介入和创建青年社团,必将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第一,依
13、托党执政资源优势,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目前,各类社会和政治力量开始有意识地作为青年组织化的他组织力量抢占组织青年的市场,他们所动用的部分资源对青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因此,共青团与青年中心要积极依托党执政资源优势,及时介入和创建各类青年组织。 第二,发挥共青团优势,掌握推进青年组织化的主导权。青年中心是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的新型青年组织。因此,在创建各类青年社团过程中,青年中心可以凭借共青团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和既有组织化的经验,快速建立起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组织(从现有的一些成功例子中可以获得证明),缩短组织生成的时间,努力使共青团成为青年的第一选择。 第三,有利于强化青年对共青团的认同度和
14、归属感。相对于自组织生成或是由其他的他组织力量推动生成的青年民间组织,共青团和青年中心创建的青年社团中的青年对共青团认同度将会更高。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说,由共青团与青年中心创建青年社团是共青团培育整合青年的基本面,将成为共青团相对有力的支持力量。 (二)创建青年社团的基本方法 目前,青年中心已整合了一定数量的青年社团,但主要局限于共青团曾经创建的各种青年组织。这些组织尚未按照现代青年需求创建青年组织,具有政治性或公益性程度较高、行政推动性较强、传统色彩较浓等特点。如果青年中心仍按这种方式创建青年社团,将直接导致青年社团创建工作的形式化和行政化,从而降低青年中心组织青年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明确现
15、代社会条件下创建青年社团的基本方法,即“青年社团创建细化聚合联合”。 1、细化。所谓“细化”就是按照利益、兴趣和价值等因素作为细化标准,对青年需求进行分析和分类,这是创建社团过程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如“365聚网”之所以能够吸引到18万名会员,正是由于他们不断细化需求,划分了271个圈子(并还在继续细化下去),从而使不同人群在圈子中找到各自兴趣的活动和志同道合的同伴。 2、聚合。所谓“聚合”就是通过特定载体将具有共同需求的青年汇合起来,进而组织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也可以是松散的)。借鉴商业性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创建青年组织的成功做法,通过开展以满足某类需求的活动将具有共同需求的人汇合起来,留下联系方
16、式,并以此为契机将他们组织成相对固定的组织,或在活动过程中宣布成立某种组织。因此,基层团干部和青年中心负责人应该有意识地将开展活动和创建组织聚合起来,而后推动其自我运转,从而实现从组织青年到引导青年自我服务的目的。 3、联合。所谓“联合”就是将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青年组织,在区、县层面进行联合,促进资源共享,形成更加规范的组织。联合后的组织,在保持原有个体组织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前提下,成为联盟性组织,条件成熟时进行社团注册。 细化阶段和聚合阶段是基础,联合阶段则可以视条件成熟情况决定是否推进。青年中心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建青年社团的过程,青年中心创建青年组织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细化和聚合的基本方法。在
17、聚合阶段重点在于做量,即要尽可能多地创建社团,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参与,但同时要面临部分志愿性和兴趣性社团组织一定程度地消亡现状。因此,青年中心如果坚持每年创建一定数量的社团,并保持50左右的成活率,那么青年中心的组织覆盖面将会显著扩大。 (三)创建青年社团的基本步骤 基层团组织和青年中心,除了通过既有的共青团等组织网络或组织方式在现实空间中推动青年社团的创建,更要掌握实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互动的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细化需求,深化主题。青年中心要在细化青年需求的基础上,善于将个性化需求深化成相关主题,并从青年最现实需求出发设计活动项目,重点培育两类青年社团:一是重点发展满足青年
18、职业拓展需求的社团,如青年英语沙龙、青年企业家联谊会;二是重点发展行业性(专业性)青年社团组织,如酒店经理人沙龙、HR联谊会。 2、网上聚合,网下聚会。青年中心可依托各类网站、社区业主论坛发布相关活动信息,组织网上报名。在组织社团活动初始阶段,共青团组织要配合提供辅助性组织工作,积极物色热心此项工作的团干部或积极分子作为“未来”社团初期负责人。成熟的项目可收取适当费用作为活动经费,从而确保此类活动的持续性。 3、依托活动,创建组织。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方式推动组织创建。一是”一呼百应”式,在聚会或其他活动过程中,由主要骨干或发起人提议创建相应组织,达成共识后做出决定。二是“水到渠
19、成”式,通过数次聚会或活动自然形成相对固定的群体,继而推进相关组织成立。三是“星火燎原”式,青年中心应在初始社团成立基础上,协助社团组织推进内部发展,进一步生成二级组织或三级组织,并引导组织之间以及青年之间相互帮助,实现社团自我服务。 (四)建立青年中心青年组织资源共享机制 区县以上共青团组织要发挥整合区域资源的优势,直接介入区域内青年中心的组织创建工作,在区域内承担起资源统筹配置职责,帮助解决因基层资源不足和“本位主义”对组织青年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制定“菜单”,协助“点菜”。所谓制定“菜单”,是指区县团委可借鉴各类网站论坛圈子划分依据,结合区域情况细化青年需求,规划系列活动主题,提供可创
20、建的组织类型给青年中心或基层团组织作为参考。所谓协助“点菜”,是指区县团组织要主动帮助基层团委或青年中心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关项目和拟创建的组织类型进行运作和探索。 第二,盘活资源,支持基层。目前,基层团组织和青年中心直接支配的资源相对区县级层面较少,这直接削弱了组织青年的能力。区县团委要通过建立、调整和完善区域资源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促成各青年中心与高校学院团委、大口团委“结对共建”等措施,实现各青年中心和基层团组织可调配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促进协作,整体推进。各个社区由于在青年人群结构、工作资源类型和基层团干部或青年中心负责人资源盘活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青年中心所创建的青年社团类型有所不同。建议采取“1+X”模式整体推进区域内各青年中心青年组织的发展壮大,即各社区青年中心因地制宜重点形成“1”类特色社团,并在区域层面形成共享和品牌,同时借助其它青年中心优势扶持自身相对弱势的 “X”类青年组织不断发育,最终在区域层面实现覆盖青年数量的最大化。 (郑长忠、倪尧、陈颖、游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