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1.1面的旋转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面的旋转知识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教学时注重了如下几点:(1)重视数学方法的迁移,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使学生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认识长方体的方法与认识圆柱和圆锥方法的一致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更有目的性;(2)重视直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面的旋转过程和测量圆柱与圆锥的高的过程,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在看、做等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3)重视应用发现,注重实践提升,通过安
2、排有层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逐步形成技能技巧,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1.2圆柱的表面积 本节课是让学生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已有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直径)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应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只需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或只需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因此,在拓展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不断内化升华
3、,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到和谐统一另外,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有的学生在剪切圆柱的侧面时,剪成了锯齿状,无法计算剪切后图形的面积。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还要改进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3圆柱的体积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体积,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初步认识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特点:(1)以旧引新,做好准备,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2)动手
4、实验,验证猜想,在教学中,应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充分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把旧知迁移、发展、转化、构建为新知的同时,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有效练习,强化巩固,让学生学练结合,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重点,加强了对新知的理解。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 。1.4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主要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该如何计算,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
5、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规范地进行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对自己猜测结果的科学论证。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顺利地把实验中得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过程,不仅获得了鲜活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学生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 第二单元 比例 2.1比例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由“图片像不像”的旧知引入,通过两个比相等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比的概念,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再引导学生从等比中抽象
6、出比例的意义,初步认识比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调制蜂蜜水”的数据学写比例,让学生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最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对新知的认知过程井然有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节课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方式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得不太好,如:时间分配欠合理,前面学习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与比例的区别以及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有些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注意,并加以改进。 2.2比例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要求学
7、生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解方程。依据“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课标理念,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以下特点:(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教学中,采取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巧妙地引导学生将解比例转化成解方程,推动学生自我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2)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应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适当地引导,提出有重要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的教材,新的理念,如何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重难点,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提升 。2
8、.3比例尺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本节教学有如下特点。(1)设疑、激趣,引发探究欲望。上课伊始,首先利用“淘气和笑笑画的示意图”的情境,让学生分析两幅图画得是否合理,让学生感受到按一定的比例画的示意图合理,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生了解并理解比例尺做好铺垫。(2)对比、互化,理解比例尺的形式。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教学中,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3)引导、类比,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求
9、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同类型的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 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是属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到的比和比例的知识,又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教材将这两方面知识交织在一起,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到从图形开始,引导学生弄清了图形按一定比例变化的情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比较中体验到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按比例变化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画“巨人教室”和画“三角形”从方法上来说,是相同的,只不过一个是按比
10、例放大图形,一个是按比例缩小图形,所以在教学上,把画“巨人教室”作为重点引导,之后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画缩小图形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学的习惯,又节省了教学时间,效果较好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4:1是放大,1:4是缩小的理解有困难。由于这与我们在生活中感受的放大与缩小正好相反,而在教学中又忽略了这一点,这是本节课的失误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3.1图形的旋转(一) 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但学生对旋转的方向、角度等却是初次接触,所以本节课首先通过观察钟面,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旋转情况,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这一旋转要素,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
11、垫。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公路收费站横杆的收放情况,了解旋转的角度这一旋转要素。在教学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线段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活动,掌握线段旋转的方法和画法。由于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对物体的旋转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很多问题不用做深入的探究,学生就能弄清楚,这给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探索后对旋转现象的叙述语言不够完整。其实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数学活动中还应多加注意。 3.2图形的旋转(二) 图形的旋转(二)的内容是在前一节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提高,针对
12、本课的内容和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两点:(1)通过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知,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探究了线段的旋转方法,本节课在探究图形旋转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注意图形旋转后对应线段的关系,这样学生领悟得快,学起来也容易;(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画一画,掌握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旋转的要素,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在只给出旋转角度的情况下,画旋转后图形的不唯性。在教学中,还应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新知。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
13、学理念。反思整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在让学生画出旋转90后的三角形时,由于时间关系,只按教材设计,画出了其中的两种,未能让学生把所有可能情况都画出来;另外,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语言单调,评价形式单一。为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应多加注意 。3.3图形的运动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把移动后的图形移入相应的位置以及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在教学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图形的特点及画法,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巧板中三角形的移动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移,而是先提出要求,让
14、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移法与前面平行四边形的移法是否相同,从而找出正确的移动方法。此外,还应注重课件演示,力求通过演示,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课件演示的方法进行比较,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融中完成,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轻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本节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思考、探究,但对学生的思考结果没有作深入检查,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 3.4欣赏与设计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掌握设计图案的方法。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培
15、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如在学生欣赏了情境图中的三幅美丽图案后,让学生找出每幅图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得来的,是通过怎样的变换得来的,并让学生把图案继续画下去。(2)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如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每幅图案的变换方法,并和同桌说说自己设计图案的思路,指出同桌设计思路的不足等(3)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如肯定学生对第一幅图的构成提出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旋转法和画对称图形法。这样的学习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了基础 。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4.1变化的量 本节课主要是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遵循
16、“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理念,本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1)以观察分析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如让学生在理解相关联的两个变量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寻找相关联的量,激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回忆;(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同伴交流等形式,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对于初次接触函数知识
17、的小学生来说,对量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虽然作了努力,但有些学困生仍不能透彻地理解量的含义,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4.2正比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基于正比例是个较抽象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教学任务,教学中,应抓住了以下几点:(1)借助图表,铺平探究之路,在学生对数量关系中的“量”的含义已有初步了解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填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相关图表,获得有关数据,使学生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统计图,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变量”,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为进一步探究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扫清障碍;(2)引导探究,发现规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
18、平台,通过巧妙提问,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探索、计算、交流,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并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在教学中虽然教材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比例的概念,但概念比较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 4.3画一画 本节主要内容是教学正比例图像,正比例图像的学习是理解正比例意义的一种途径,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本节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1)重视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教学中,首先通过新课前的复习、回顾,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的顺利学习做好铺
19、垫;(2)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自主填表、观察描述、合作交流等,完成新知的构建,使学生逐步提高画图、读图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重视函数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使学生发现正比例图像的特点,理清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判断某一点是否在正比例图像上,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学生对如何判断某一点是否在正比例图像上,还是一知半解。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没能及时做出更深的讲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4.4反比例 本
20、节课主要学习反比例,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1)注重知识的迁移,渗透思想。在导入部分,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理解正比例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研究反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奠定良好基础。(2)充分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如:让学生分析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3)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贯穿始末,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得到启示,充分体会反比例的规律和意义。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21、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在发言时,出现有的学生说得还不够正确和完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复习 数的认识第1课时 整数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回顾整理总结运用”,进一步掌握了小学阶段所学的与整数相关的知识。这样的安排,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复习起来有明确的方向,也为复习的过程节省了时间。对小学阶段学习的各种数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面对与数有关的众多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梳理,既回忆起了与整数相关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脑海中零乱的知识点逐渐构建成系统的整数知识网络,教学
22、效果极佳。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小学阶段所学的与整数相关的知识太多,教材中只复习了其中的一部分,教学中虽然拓展了一些,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可能还有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自主复习,争取全面掌握知识。 数的认识第2课时 小数、分数、百分数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整理与复习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内化、构建知识网络。整节课下来,教学效果较好,但是课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值得去思考:(1)如何在复习的过程中,兼顾到整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一定差别的,特别是学困生,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
23、,效果会更差,所以复习课更要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2)如何在复习的过程中,深挖教材;(3)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水平,合理地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也是值得去深思的 。数的运算第1课时 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具体实例为着手点,让学生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首先以庆祝“六一”的具体情境入手,让学生根据信息自由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然后结合实例说明各种运算的意义;在教学四则运算的用途、加与减或乘与除的关系、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时,都采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
24、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加、减、乘、除法运算时,有个别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很快就能举岀例子;学习程度不太高的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得就不够。如果有时间应先让程度不太高的学生汇报,之后再让程度较高的学生总结,可能效果会更好。 数的运算第2课时 计算与应用 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及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特点,设置问题,再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一边计算,一边思考与计算题相关的问题。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计算紧密联系起来复习,既提高了计算能力,又明确了算理和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对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法则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不但注重培养学生基本
25、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计算中发展思维能力,还注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本节课复习内容较多,很多小的知识点都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学生的练习中发现学生还有不懂的知识点,教师应及时补充、讲解,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 数的运算第3课时 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该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如下:(1)课堂教学以生活情境为切入口,让学生回忆生活、学习中,用到的估算,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估算在生活的作用:(2)教
26、学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六年级同学看电影的情境体验“四舍五入”法,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其他估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进一法、去尾法、取中间数法等其他估算方法,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3)本节课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当然,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课堂上,教师对学困生关注不够,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数的运算第4课时 运算律 本节课主要是复习运算律。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种运算律,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学过的运算律及其具体内容。运算律的扩展是本节课复习的另一个重
27、点内容,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中同样成立另外,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说的多了,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节课只是把教材上的练习刚好做完,没有时间补充新的题目。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尽量弥补这个不足,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在课堂上练习。 式与方程 教材把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合在一起,使本节内容的复习变得轻松、自然。教学时首先从淘气摆圆片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根据圆片摆放的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这种规律抽象出来,再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学过的公式和规律,这样步步引导,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也跟着不断变化,从而在“寻找规律表达规律寻
28、找原型”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形成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网。再让学生复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学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已经全部完成,但是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做的练习还不够,特别是学困生,教师应在课后练习时,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正比例与反比例 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整理归纳能力,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因此在“回顾交流”时应尽量放手,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问题去回顾和整理相关知识,再指名汇报,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整理不到位之处得到补充。在教学中,发现个别
29、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不是很清晰,还有一些学生在用语言描述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说明这部分知识还有学生掌握得不牢,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常见的量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整理和运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类整理,使他们对“常见的量”有进一步的认识,构造了量的知识网络,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本节复习课,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整理回顾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主要是复习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字、图形、表格等排
30、列规律,它能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1)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填乘法表,寻找乘法表中的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乘法表规律的过程中,调动视觉去观察,调动大脑去思考、分析,所以,寻找乘法表规律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过程;(2)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根据数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掌握了探索规律的方
31、法,懂得了在探索规律的时候,要有序地进行观察。但是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另外,学生发现规律的敏锐度也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复习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角的分类,平面、立体图形的特点,观察物体等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是相对零散的,不系统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学过的各种图形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图形知识的网络图,使学生对各种图形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增强学生在三维立体图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对
32、于学困生来说,可能一时还没有完全弄懂。为此,教师需在课余时间,通过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图形的测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特点:(1)注重情境教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情境,感知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对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2)注重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如: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转化的思想,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认识结构;(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如:让学生通过寻找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关系,帮助学生沟通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的来说,整节课组织得很紧凑,学生学习气氛很浓。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差错,如学生在描述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时,有的学生忘记等底等高这一关键条件。总之,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课堂。 图形的运动 本节课主要复习图形运动的三种方式: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用游戏的方式,设置问题串来探究图形运动的方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