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小题答案 2第一部分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3.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4.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教育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5.夏代 6.礼、乐、射、御、书、数 7.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和诗、书、礼、易、春秋。8.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9.埃拉斯默斯(伊拉斯谟) 10.德国 11.学记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1.亚里士多德 2.昆体良 ;雄
2、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3. 培根;归纳法 4. 夸美纽斯 5. 爱弥儿 6. 康德7. 裴斯泰洛奇 8. 教育漫话 9. 赫尔巴特10.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2. 杨贤江的(李浩吾)13. 高速度、高难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14. 布鲁纳 15. 瓦根舍因 16. 皮亚杰 17. 苏霍姆林斯基18. 朗格朗 19. 凯洛夫第二章 教育目的与功能1.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2. 普遍与特殊。3.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德育、智育、体育、美
3、育、劳动技术教育。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6.教育与政治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9、舒尔茨 10、校园精神文化 11、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12、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13、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14、社会实践活动第三章 学校教育制度1、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标志,这种教育形式又称制度化教育。2、双轨制(多欧洲国家)、单轨制(最早产生与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3、 “壬寅学制” 4、 “癸卯
4、学制” 5、 “壬子癸丑学制”6、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7、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按行政权力分配关系)中央集权制(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地方分权制(美国)、中央和地方合作制;(权力机构关系)从属制和独立制。8、夏朝。9、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10、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11.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12.普及型,基础性,强制性。13.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14.学校教育制度 15.智育16、教育目的 17、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8、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
5、壮年文盲19、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1.教书育人 2.创造性 3.杜威 4.多样化 5.教育教学权。6.专业人员 7.热爱学生 8.权力威信;信服威信9.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10.教师的自我的教育11.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12.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13.心理相容 14.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15、所教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技术方法知识16、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17、师生关系第五章 课程1、课程内涵的发展:课程即教材,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课程即活动,
6、代表人物是杜威。课程即经验,代表人物是泰勒。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3、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4、教学计划5、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6、国家、地方、学校 7.唐宋 8.斯宾塞 9、博比特 10、课程11、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1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课程设置 14、教科书 15、教材第六章 教学1、教学为主、全面发展;教学工作2、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3、备好课 4、上
7、课 5、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6、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7、认识活动。8、瓦根舍因 9、巴基斯坦 10、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11、赫尔巴特 12、夸美纽斯 13、注入式和启发式14、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 15、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16、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17、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18、平时考查和考试 19、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20、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21、客观性原
8、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22、洛扎诺夫 23、罗杰斯 24、现场教学和辅助教学25、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第七章 学校德育1、个体社会化 社会规范个体化2、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3、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4、马卡连柯 5、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6、道德情感 7、德育目标 8、榜样示范法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埃拉斯莫斯 2、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以及班级活动管理。3、教学质量管理 4、马卡连柯 5、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6、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7、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8、班级平行管理 9
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0、小组活动11、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12、要有明确的目的第九章 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1、 教育研究的特点(性质)(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2、 教育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3、 教育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定性研究法(即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察法) 包括教育叙事和教育随笔4、课程改革5、教育公平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7、问卷调查8、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第二部分 心理
10、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2、论灵魂 3、冯特 4、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5、奈塞尔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心理学 皮亚杰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 注意1、 指向性和集中性。2、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3、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客观) 人本身的状态(主观)4、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兴趣的依从性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5、 发展对活动的兴趣。6、 知觉对象的特点(相似、集中、规则) 当时的知觉任务(如从事编辑和校对工作时的注意范围)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根本途径)7、 注意对象的特点(取决于事物的复杂和变化的程度) 有无坚定的目的 个人的主观状态(意志、身体)8、 原有
11、注意的紧张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9、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1、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2、 反比3、 似动的主要形式:动景运动(两条直线) 诱导运动(浮云和月亮) 自主运动(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 运动后效4、 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5、 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6、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7、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第三节 记忆1、(主观)识记的
12、目的与任务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识记的方法 (客观)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性质2、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艾宾斯浩,提出了“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3、 识记 保持 再现(再认和回忆)4、 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5、 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6、 意义编码(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7、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8、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第四节 思维与解决问题1、间接性和概括性。2、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核心);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3、分析与综合4、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5、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13、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6、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策略: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探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7、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 爬山法 逆推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成总目标。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8、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9、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10、间接性 概括性 11、直觉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 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 ;
14、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12、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 分析与综合13、抽象化 类化 辨别14、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独特性)15、准备期 酝酿期 豁朗期 验证期16、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17、编码 储存 提取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1、认知、需要。2、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3、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4、外在表现,本质内容5、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6、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7、心境 激情 应激 8、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
15、号功能 健康功能9、意志的自觉性盲从与独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意志的自制性任性和怯懦 意志的坚韧性动摇性和执拗 第四章 人格心理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生理需要 3、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4、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5、(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6、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7、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8、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外向型和内向型;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9、抽象概括能力 10、皮尔曼11、瑟斯顿 12、吉尔福特 13、卡特尔 、14、加德纳 ;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视觉空间
16、智力 音乐智力 运动智力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 认识自然的力量15、斯滕博格 16、比纳和西蒙 17、信度 效度 标准化18、标准化 19、性格 气质 自我调控20、态度特征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21、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22、本我 自我 超我 23、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4、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25、荣格 26、现实型 研究型 艺术型 社会型 企业型 常规型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1、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2、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3、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4、亲子关
17、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5、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裴斯泰洛齐 2、乌申斯基 3、卡普捷列夫 4、桑代克 5、桑代克6、房东岳 7、廖世承 8、观察法 9、学习心理10、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11、学生12、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3、维果茨基;14、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5、道德意志。16、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表现的早晚差异和智力的性别差异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2、劳伦兹 3、关键期4、感知运动
18、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5、具体运算阶段 6、儿童的现有水平 ; 可能达到的水平7、支架式教学 8、自我同一性9、130 70 140 10、场依存性与场独立型 冲动型与沉思型 具体型与抽象型 发散型与辐合型11、反应时间和精确性 12、少年期13、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的差异第六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1、小学生视敏度达到高峰是在10岁。 2、一般认为,四年级(1011)岁是小学生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3、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期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4、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大
19、致处于社会自我阶段。5、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6、小学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7、个体智力发展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的。8、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第三章 学习理论1、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2、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3、 奥苏泊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4、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5、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6、 习得、消退、泛化、分化。7、 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8、 联结理论(联结说)9、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上位学习、下为学习、并列结合学习10、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11、注
20、意、保持、复现和动机 12、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13、期望 学习 14、先行组织者策略15、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6、发现学习 第四章 学习心理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3、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4、韦纳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5、习得性无助 6、自我效能感7、班杜拉 8、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9、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10、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11、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12、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13.命题学习14.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
21、应用适当的学习策略15.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16、形式训练说 17、知识点理解 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应用18、获得、保持和提取 19、陈述性阶段 程序化阶段 自动化阶段20、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1、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22、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23、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和检验假设。24、算法和启发法。 25、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26、问题情境 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已有知识经验 情绪与动机27、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28、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29、道德
22、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0、道德认知 31、柯尔伯格32、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33、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34、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 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35、依从、认同、内化。 36、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37、高原现象第五章 教学心理一、选择题1.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 2、信念坚定并努力去实践3、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4、政治理论知识,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5、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6、教师职业信念、教师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7、促进8、
23、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新教师更多地关注生存阶段;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情境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9、训练单元小。10、伍尔若和梅将教师职业压力按性质的不同分为五类:中心压力较小的压力及日常的麻烦;外围的压力教师经历的重大生活实践或压力情节;预期性压力教师现在的心境;回顾压力教师对自己过去的压力事件及相关经历进行评价而产生的压力。(要会判断)11、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12、注意缺陷障碍13、考试焦虑。14、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15、常模参照评价 绝对参照评价 ; 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16、教学内容设计 17、维
24、持功能 促进功能 发展功能18、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19、课堂气氛 20、座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1、集体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1、无心理疾病 ; 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2、平等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 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3、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4、教学效能感 教学归因5、理解学生 与学生相处 了解自己6、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7、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 关注学生8、能否自觉关注学生9、波斯纳 经验 + 反思 = 成长10、职业倦怠11、反思日记 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第四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第
25、一章 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预防1. 依法治教的标准(或要求):知法、懂法 模范地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师职责 不得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坚决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十二、教育法律责任概念:教育关系主体违反了教育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填空)十三、教育法律救济概念: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诉讼救济、行政救济和其他救济。(填空)是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填空)第二章 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05月27日发布。教育
26、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5、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规定: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6、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于2001年5月29日发布。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由教育部在2001年6月8号印发。8、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9、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于1994年8月23日发布,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对象重点是青少年。10、“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包括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1、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免试就近升学的方法。12、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时,评语要指出其优缺点、努力方向,以表扬为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