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3.08KB ,
资源ID:622130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21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语文统一周练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语文统一周练试题.docx

1、届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语文统一周练试题2017-2018学年乐陵一中高三年级语文统一周练试题请同学们答题认真仔细哦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

2、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

3、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

4、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

5、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2. 下列理解,不符合

6、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3. 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

7、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长城作为张艺谋的第一部全英文作品,故事通俗易懂,场面震撼宏大,这是张艺谋首次与好莱坞在形式上的握手 B.湖南卫视大年初一播出了歌手第二期,比上一期更扣人心弦,来自哈萨克斯坦的90后小伙儿迪玛希夺得了第一名 C.今年是旅游过春节最火的一年,有人在国内游中寻找新的“年味儿”,也有人在境外游中感受异国的风情 D.近年来,欧洲逐渐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根本原因是其竞争力

8、下降所致,不能归咎于来自外部新兴经济体的竞争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中式快餐业缺乏严格的生产标准与鲜明的特色,虽然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仍不温不火。 张教授退休后,每天焚膏继晷,扎扎实实做学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成果。 面对国外企业的步步紧逼,我国汽车业最有能力反戈一击,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 会议期间,代表们广开言路,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各国只有友好合作,才能共同发展,那种以邻为壑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长远发展。 这两次考试他都是全班第一,可爸爸对他非但不赞一词,反而说他学习不够踏实,思考不够缜密。 A.B.C.D.6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近日,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减轻心理压力,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陆的兄弟见笑了权当文字游戏吧!” D.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10、 _ , _ 。 (2)鱼我所欲也在孟子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_ , _ 。 (3)蔺相如门客请辞时谈及离开亲友来侍奉他的原因是: _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棵树李德霞 丫头的大嫂过门没半年,就吵着闹着要分家。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分就分吧,寡妇娘也没辙。米缸、面缸抬了去,掉了几块漆的红木柜搬了去,圈里的三只羊,一鞭子吆了去。大嫂请来伐木人,要放倒院里的三棵树。三棵树是丫头的爷爷栽下的,两抱粗,上面结了几个喜鹊窝。娘“扑通”跪在地上:“家里没啥东西了,这三棵树,就留给丫头吧 那时,丫头十六岁,在城里读高中,是村

11、里唯一把书读到城里的女孩子。 星期天,丫头从学校回来,看着空空的土屋和一下子苍老了的娘,丫头抱着树干号啕大哭。 娘说:“丫头,别上学了,回家跟娘种地吧。种地饿不死人。” 丫头倔,丫头一抹眼泪说:“偏不,我还要考大学,我丫头说到做到!” 娘说:“上大学不要钱?” 丫头说:“我有三棵树,三棵树就是我的钱。” 丫头真的考上了大学。那时候,家家日子还不宽裕,但乡亲们厚道,你三十他三十地把钱送来。丫头不接,一一挡了回去,丫头说:“大叔大婶的情我领了,我不能欠乡亲们太多” 娘说:“你不上学了?” 丫头说:“你甭管,我自有办法。” 开学前几天,丫头去了村里的德叔家。德叔在农机站当站长,家里开着小卖部,日子过

12、得比一般人家殷实得多。更重要的是,爹在世时,跟德叔是最要好的弟兄。其实,在丫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德叔就给丫头准备了一千块钱。德叔笑眯眯地说:“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你啥时还我呀?” 丫头说:“不是借,是贷,就按银行的利息算。等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连本带利一块儿还。” 德叔还想逗逗丫头,德叔说:“银行贷款还讲个财产抵押呢,你拿啥给我做抵押?” 丫头拉着德叔的手出了屋,用手一指她家院里的三棵树说:“我有三棵树,我就拿三棵树做抵押。”说完,丫头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纸和笔,哗哗哗,写了抵押单,交给德叔。 德叔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 丫头上了大学。上了大学的丫头从来不敢回家。除了舍不得那几块钱的路费

13、,丫头还得自己挣学费,挣生活费。丫头到图书馆帮过工,到饭店洗过碗,啥来钱干啥。有同学问:“你家里没钱供你?”丫头说:“有,我有三棵树” 丫头大三时,不得不回家一趟。大哥在一家煤矿挖煤,死于矿难,矿上只给了很少的一点钱,少得离谱。丫头找到矿长,拍着桌子和矿长讲道理。矿长熊了,按规定赔了款。 拿回赔偿金,大嫂取出两千块,要给丫头。大嫂说:“以前都是我不好,我对不起丫头妹妹。钱你拿着,你是大学生,就不要那么辛苦了。” 丫头把钱挡回去。丫头说:“我还年轻,吃点苦受点罪是好事。这钱是我大哥拿命换来的,就留着给侄儿上学用” 转眼,丫头大学毕业了。那时候,大学生很抢手,是香饽饽,丫头就被分配到市政府上班。领

14、到第一笔工资,丫头回了村。丫头找到德叔,要赎回当年的抵押单。德叔说:“啥抵押单?我早扔了。”丫头吃惊地说:“那我的三棵树?” 像当年丫头拉着德叔一样,德叔拉着丫头的手出了门,用手一指丫头家的那三棵树说:“三棵树,本来就是你的。” 丫头要接娘进城。临走时,邻居说:“你娘这一走,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土屋和三棵树不如卖了的好” 丫头看着土屋,抚着树干说:“土屋是我的家,三棵树是我的根我怎么舍得卖啊?留着吧。” 一晃,几十年过去。土屋已日渐斑驳,倒是那三棵树长得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成了村里的一景。 前年,有人相中了那三棵树,愿出大价钱买下来。那人打电话给丫头,问丫头愿不愿意卖,被丫头断然拒绝。 如今,

15、已是副市长的丫头,无论工作多忙,每年都要抽空回村一趟,看看父老乡亲,看看她的三棵树 (节选自小说月刊)(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_ A小说开头写大嫂闹着分家,将米缸、面缸、红木柜搬走,三只羊赶走,甚至还要放倒三棵树的情节,既表现了家里的贫穷,又暗示了娘的软弱。 B“德叔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德叔原本只想试探丫头,孰料丫头早有主意,德叔因而“笑”;面对苦难,丫头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令德叔动容,因而“满眼都是泪”。 C小说设计大哥遭遇矿难,大嫂成为寡妇,只得到很少的一点钱,最后是丫头拿回了赔偿金等情节,意在表明善恶有报,规劝人们要孝亲友爱。 D写三棵树长得枝

16、繁叶茂,有人愿出大价钱买,丫头却断然拒绝,是因为以前生活艰难时都不曾卖掉,现在丫头做了副市长,自然不会因为钱而卖掉三棵树。 E小说中对大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用很明显,如从开始的蛮横无情到后来的心存愧疚,都衬托了丫头优秀的品质特征。 (2)小说以“三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到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

17、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政府/社会组织

18、(11.5%)、互联网(9.6%)、房地产/建筑(8.9%)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顺滑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

19、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年6月21日)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又是喜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

20、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

21、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

22、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并且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

23、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B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他们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在相关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在文章开头部分对“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简要叙述,这是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现出评论的效率性。 D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材料二认为对“公务员跳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_ A三家媒体发布关于“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的背后,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这说明三者作为国家的喉舌,均具有政治敏感性。 B相对而言,材

24、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比较客观,符合实际。 C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D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E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门行业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阅读材料三,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的分歧。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

25、。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分)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

26、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

27、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B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D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

28、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

29、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D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姑苏有赠俞德邻画接珠翠列娉婷,辽鹤重来失故城

30、。商女不知宁有恨,徐娘半老尚多情。一帘花雨谈幽梦,双桨莼波急去程。却倚阊门重回首,笳声呜咽暮云横。【注释】俞德邻(12321293):宋末元初诗人。本诗是元朝初年作者赠歌伎之作。辽鹤: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莼:莼菜,又名水葵、马蹄草等,吴地水中多莼。可以作羹,其味鲜美。这种莼羹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阊门:姑苏城的西门。重:读zhng,难,困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_ A“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诗意,直接表达出对没有亡国之恨的“商女”的强烈批判之情。 B首联诗人写在画楼里见到了佩珠戴翠的娇娘,接着用丁令威这则神话,抒发感慨,主要反映了诗人渴求解脱苦难的愿望。 C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笳声呜咽”凄凉哀怨,暮云横飞纷乱压抑,通过营造凄凉萧瑟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的哀伤悲切。 D颈联“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和事件。“幽梦”是指从前的欢乐情景,今夕话旧,恍惚如梦。 E本诗是作者赠歌伎之作,花月之缘只为载体,写得凄怆悲慨,又大量用典,语意浅显,明白如话,在遗民诗中算是有深度的作品。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