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4.94KB ,
资源ID:62190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190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比较文学考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比较文学考试题.docx

1、比较文学考试题分析东西方文化思维的利弊,举例说明:东西文化不同,其根源在于东西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主分析(analytical),东方主综合(comprehensive)。这种思维的不同,不但潜藏在或表现在哲学思想上,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上,而且也表现在科学技术上。所谓分析,就是对自然界的一切东西,分析了再分析,穷追不放,一直想分析到极微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是给人一个综合的概念,让人们了解:整体观念,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综合看上去似乎有点含混、模糊,其实是让人能把握整体轮廓,不给人以支离破碎的印象。 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rk):“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

2、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里的“比较”不限于一般方法论意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两重意义之上的观念: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在学理上不完全正确,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从国家发展史来看,美国是一个由世界多国移民整合的新兴国家,由于特定的国家组成结构,在这方地域上,国家意识远远重于民族意识。2、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这样

3、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被称之为“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因此,在科际整合的理论视域下,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性,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跨民族最为根本,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到了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的时代随之到来,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实现现代化,整个地球连成一个整体,被看作“地球村”,世界经济走向国际化整体化。分居不同国家的各个民族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切感到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闭关自守的状况被打破,各国

4、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世界正以其错综复杂的优势整体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进入“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发展来到了多元共存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化意识和综合性思考,成为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应运而生。文学的发展也出现全新的情况:任何一种民族文学都卷入世界的潮流之中而不能孤立存在;民族文学之间、各种文学流派之间相互碰撞又相互影响,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文学研究的原先状况已不相适应,人们需要打破旧有观念,在更广阔的领域里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觉的改变,主要是自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革新推动的,特别是20世纪后期新的通讯媒介-主要是大众的电子

5、传播媒介和互联网-令人瞩目的成为推动全球化过程的动力。全球新闻直播、E-Mail、信息高速公路仿佛已经消融了国家和文化的疆界,使原来的空间和地点的概念失去了实在感。同时,现代媒介还引发了非物质的流动,价值观念的交流的变异和政治文化的网络化、透明化。全球地域联结的加强表现在现代的世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休戚与共。经济技术的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快速流通和碰撞,显示我们一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为了进行文学交流,各民族文学的代表都要以世界文学为背景,以他种文学为参照系,在比较之中重新认识自己,更好的了解他人,以便发扬自己优秀的东西,借鉴与吸收他人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当前正是文化交流空前

6、频繁的时代,我们要引进、吸收和学习外国的东西,同时也要走出国门,为世界文学作出贡献。比较文学正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我们要在比较研究中揭示民族文学的特性,向世界展示它的价值,我们也要在比较研究中了解各国文学的精华,给我们的借鉴活动找出一些可遵循的规律。比较文学还要探讨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一切文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探讨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文学历史等一切文学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愿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它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探讨一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比较文学是互相联系的。打破各种界限,首

7、先是国家、民族、语言的界限,把文学视为一个整体,从这样的角度研究文学现象,探讨其中的规律,这不仅是“比较”的实质,还是总体文学追求的途径和目的。囿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受到的种种限制,人们只能在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种种条件之下,根据自己的认识范围和认识水平来进行研究,求取结论。时代、国情、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了各国的、各个时期的文学理论,不论在观念方法上,还是在术语上,都有很大差别。当放眼世界,试图探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时,就会发现这些差异自然要求通过比较来寻求共识,也就是从比较文学通向总体文学。针对目前世界文化格局中愈演愈烈的文化文化或文明冲突,我们看到比较文学恰恰是致力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

8、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倡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宽容,主张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来探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比较文学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本质主义,主张与异己的、异质的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所以,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元视角容易导致独尊己国文化,或因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引发不同文化间的误解。而提倡对话与了解的比较文学为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提供了恰当的研究视野,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向着积极建构性的方向发展。在对话的过程中,大家都必须以世界文学为语境,在比较之中重新认识自己和“他者”的文学与文化。可以说,没有互为他者的文化参照,没有从多远视角对自身的深入

9、认识,也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补和互证,当然也就不会有新文化的生成。因此,为了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就必须通过对话来解决人类在文学乃至文化方面所遭遇的共同问题。作为对话中介的比较文学,其重要性非但没有因世界文化的日趋多元化而减弱,反而在跨异质文化的比较中进一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平等的对话达到人类文化和谐共处的理想。21世纪的文化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的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可见,比较文学的迅速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与历史的必然,正如季羡林所言:这种发展是合乎规律的,顺乎时代潮流的,沛然不能抵御

10、的。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诞生,其标志是: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促使国际比较文学界进行反思和探索、推动比较文学向更新更高的阶段前进的三股潮流:理论大潮。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出现了所谓的“诗学复兴”现象,大批理论著作问世,各种新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诸如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接踵而至,这股理论大潮冲击着西方的学术界,也影响着比较文学界。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3、“文化研究”的热潮。

11、1994年第14次(埃德蒙顿)大会,议题为“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讨论的中心明确指向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下设六个分题(文化的民族个性、外国与本土的相互影响、文学类型语言和文化、文学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多元化研究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大会筹备组关于议题的说明中,更是一再强调“文学对文化的表现以及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大会的主题报告由法国学者伊夫谢佛莱尔担任,题目为比较文学与心态史:竞争还是合作?论证了文学研究与心态史学相互结合的必要,并提出“语境化”研究,指的是对文学外部条件的研究,其目标必然要指向社会的文化的背景,实际也就是指向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跨越性、可比性、

12、文学性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这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他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文学作品的这些因素的渊源有的来自口传,有的来自书面,有的来自印象(听觉的或视觉的);有的是直线式的单体的联系,有的则是群体式的圆形的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甚至是辗转而来的。研究者必须做精细的考证工作,一点一滴的找到事实根据。形象学(imagologie),是研究形象的学问。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研究的

13、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学史和文论史中,形成了一整套文论基本范畴和核心概念,如“言”、“象”、“意”、“道”,又如“虚”、“实”、“气”、“韵”、“神”等,它们作为中国人观察、思考现实人生及文学现象的有力工具,其中积淀着丰富的中国艺术精神。借鉴现代研究成果,对这些概念范畴进行整理,并通过具体的批评实践,使其话语功能在言说中得到还原和创生。在此

14、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中国传统文论的内在逻辑构架与精神内蕴,然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中西诗学之间的对话。1993年,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三个博士点被国家教委批准招收比较诗学博士研究生,其中北京大学为比较文学博士点比较诗学方向,暨南大学为文艺学博士点比较文艺学方向,四川大学为文学批评史博士点比较文论方向,目前,三个博士点招收了一批相当有实力的比较诗学博士研究生。族群研究中的关键是“属性”(identity)的问题。所谓“属性”,就是对自我本质、身份、地位的追寻、确认或建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想哪里去?我属于哪里?我在什么位置上?换言之,所谓自我的“属性”,就是对自我与“他者”差异的界定。属性不

15、仅是个体的,也常常是集体的、社团的,因此,就有自我属性、性别属性、阶级属性、族群属性、民族属性、国家属性、文化属性等不同的层次。接受研究可以阐明一个民族在接受了域外作家、作品、文艺思潮的影响后,形成的艺术气质、集体意识、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以及接受者个人在接受影响后再创作时,所表现出的艺术个性等诸多特点。接受研究还可以考察到一个接受者国家的时代风貌,一个接受者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接受研究还可以考察一位作家、一部作品在国内外被接受的情况。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而比较文学则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

16、化语境下。民族文学带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的同质性和原生性。比较文学则以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概念首次对各自为政的“孤立主义”的民族文学提出了异议。“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全球化的多元语境再次使民族这种“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因此,深入理解全球化造成的文化格局的演变,研究相应的文化策略,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未来至关重要。一个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者或一个现代人需要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储备?比较文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文艺学是美学、哲学与心理学等的一种综合性研究学科,对

17、各种文化现象如文学作品、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学习,可以掌握关于文学作品的几个重要特征与分类如主题学、渊源学等。学习了本课程后,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一个现代人应具有以下的能力结构与知识储备。第一,应具有探究事物本源、了解问题起源的意识。正如比较文学概念中的渊源学着重于研究某一文学思潮、流派、作品的外来影响,其主题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根源一样,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也应该具备了解事物本源,发现其影响因素的能力。第二 应该具备深入细微现象,并从微小事物中发现一般规律,得到启示的能力。课程中主题学的母体研究即是如此。母体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单位,是关于人的基

18、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周围环境与人群的相反反映的基本概念,对母体的比较研究是文化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现代社会中,在细微现象中寻找出规律,解决问题也是很重要的。第三,应该学会在不同事物与现象之间找出共同点与一般规律。如课程中的类型学研究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两种距离遥远与空间不同的事物间极有可能存在有“显性的相似”或“隐形的遥契”。因此寻找宇宙与人性对比,西方与东方不同中的差异与一般规律是可以即小见大,以特殊见一般的。第四 全球化意识。正如政治经济文化在当今世界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蝴蝶效应一样,各民族、文化,科学与人文之间是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一个现代人必须掌握最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把握最新的

19、普遍规律,并从各种文化比较,甚至宇宙的大局看问题,方能避免坐井观天,对事物的走向具有一定预见性,以更加适应或改造客观世界。比较文学的不同学派所研究的范畴各有什么不同?【version1】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学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法国学派又称“影响研究学派”,戴克斯特第一次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科学地论述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为此后的法国学派树立了榜样。在 20 世纪 20 年代,法国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升成为系统的理论,同时,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巴尔登斯伯格的学术成就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也为法国学派赢得了世界声誉。 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20、一书中,详细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继承和发展了梵第根的理论,确定法国学派体系的是伽列和基亚。 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背景下,法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一开始就强调影响研究,他们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法国学派的局限:首先,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同时,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是总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

21、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考证的泥淖。 2 、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则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的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完整的影响研究就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集团对集团的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 二是集团对个体的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异国作家的影响。三是个体对集团的影响。指一个作家对一国众多作家的影响。四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指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 (2)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出发,去追索“发送者”。渊源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

22、三种。 印象的渊源: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口头的渊源:是一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 书面的渊源:借助于作家的生平、日记、回忆、书信等外部佐证的渊源研究。 (3)媒介学。可分为三种:1、个人媒介又可分为三种:“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 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这些媒介者都致力于将一国的文学翻译介绍到另一国去。2、环境媒介则指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的机构以及开放的城市等,他们在各国的文学交流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 3、文字媒介史媒介学的研究重点。它主要是指译文。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强调把没有明

23、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它突出了对文学的本位意识和审美价值的关注,拓宽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研究泛化倾向,带上研究者主观印象色彩。 作为一个学科,比较文学在 20 世纪初叶在美国建立起来,但真正的繁荣是在 40 年代末。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成立。美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列文等。他们在批评法国学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危机,他认为:艺术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它们是一个整体。只有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比较文学研究才会像艺术本身一样,成为人类最高价值的保存者和创造者

24、。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为比较文学定义(P174 ),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门类的文学研究,这是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根本区别所在。 美国历史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该学派得发建立的现实前提,短暂的历史使得美国文学很难具有像欧洲文学那样巨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学者对平行比较的兴趣自然会超过对影响研究的兴趣;美国文化虽然广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它同时又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因此也更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平等地关注“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法国学派是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产物,而美国学派则基本上是以新批评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的。美国学派实质性的主张在

25、于,使文学研究得以合理地存在的主要依据是文学作品,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导致对那个作品的更好的理解,而法国学派关注的只是文学的边缘性问题,是对文学文本的忽视。美国学派的跨学科研究始终以文学为中心,而法国学派关注作品与政治、宗教等门类的外部联系是把文学消融在其他学科中了。 2 、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 :内容: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异同,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

26、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人类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情感、心理和思维结构等等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得反映与表现它们的文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似性。 “平行回现论”:人类存在着“共同想象”,它超越时空,使得毫无借贷关系的文学现象有着相似之处,因此无需在事实联系之上强行寻找根据(日尔蒙斯基)。 平行研究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等的比较研究。3 、平行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契入点,限定问题范围(2)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辨析同异(3)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4)坚

27、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通过比较文学的叙述表达民族性诉求,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用比较视野判断文学问题的传统,最终促成了比较文学在俄国的形成. 1959年,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会“各民族文学的间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一方面对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机和美国的平行研究进行意识形态式和解读,但不是完全拒绝了解西方比较文学进展;另一方面把俄国比较文学实证性的诗学研究传统进一步缩减为文学关系研究。(两位重要人物:康拉德,阿列克谢耶夫)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比较文学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继承了民族学术遗产。因为学术传统之深厚的影响力,民族身份辨认问

28、题在后冷战时代变得更为重要,因而俄国比较文学在 20 与 21 世纪之交超越了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的局势而持续发展、繁荣。 2 、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试图通过文学研究确立俄罗斯文化在境内的权威性和作为帝国主体文化的合法性,是俄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目的和开拓性领域所在。俄国打破了比较文学一定要跨国界的限制,而且这种突破不是学者的兴趣所为,而是基于俄国文化生成过程的复杂地理因素和文明结构。研究俄国(苏联)文学(文化)与斯拉夫各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成为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选题。俄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俄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又一重要问题,即使是冷战时期这种研究

29、也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还扩展了研究范围,不限于文学联系,而是扩展到俄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影响与借用,在俄国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拜占廷和东正教、德国文化(包括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和尼采)等重大问题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俄国比较文学切切实实打破了研究空间上的欧洲中心论、研究价值观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之藩篱,很切实地把东方文学纳入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俄国文明的构成跨欧亚大陆,文化身份兼东西方所致;另一方面为了突出对抗西方文化而有意识加强对东方文化研究,外加自 1960 年代以来因为美国平行学派试图扩张西方价值观,导致试图成为东方阵营中心的苏联就更加注意东方文学问题,不仅如此,还强烈要求打破西方比较文

30、学限定的时空界限。 局限:把本土民族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放大自己民族价值观的普遍意义;民族性诉求使得该学科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价值和地域性特征,并且在不少具体问题研究上卓有成就,同时也在整体上限制了其成果能够普遍被融入世界比较文学进程之中。 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1)俄国比较文学把 18 世纪以来知识分子透过比较视野印象式判断俄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关系问题具体化、学术化和理论化,从而更严谨地表达着民族性诉求;(2)系统确定了比较文学研究体系,即对历史上彼此有共同的两种或若干种文学现象的研究、对各国文学中进行比较类型学研究、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等;(3)构建一套极有价值的研究理论,包括确

31、立历史诗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创造了与“影响”并列的“借用”概念、比较类型学作为重要方法、“文学与科学”和“文学与其他艺术”等问题。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和西方比较文学显著不同的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由于比较文学是从西方传入,这使中国学者具有特殊的国际学术视域,同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又赋予了中国学者以强烈的民族文学意识,因而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辽阔地域和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在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与相互交融中展开。 中国在历史上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研究带有另一个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即重视东方各国

32、之间的比较研究。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学派的两个特点:一是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不独承认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优点,并且加以吸收和利用。第二,它不是强调而是淡化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派差异,使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觉意识到各种方法和学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说来,在研究直接受西方影响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已经发生,所以中国学者更多的是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法。在涉及中西古典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并没有发生,所以基本上是使用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方法。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换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流样态而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内容: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评论中国文学创作实践,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在面临“五四”以后的白话新文学已经失效时,所必然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 4 、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它带着中国文学独特的自身经验和传统跨入世界比较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