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63.56KB ,
资源ID:62167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167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docx

1、我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2. 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

2、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发、读图分析法、微课展示 教学指导: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上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教 学 步 骤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图片或视频:播放冬季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

3、考:相同的时间,为什么黑龙江省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海南省是“森林翠绿,鸟语花香”呢?(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气候的不同)学生观看视频、图片,感悟中国的气候和景观差异。以视频或图片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 授新 课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原因转承: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P.33“活动”。1指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1)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

4、气温相差多少?(让学生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形成感性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学生阅读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从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2)让学生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勾画出1月0等温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观察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教师讲解:除山地外,我国1月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1月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105E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来看,台湾岛南部和海南岛的气温

5、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低于24,南北温差在40以上(实际温差约50)。讲解: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间短,所得太阳光热少。而南方则相反,所得太阳光热多;二是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冬季风发源于高纬度的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而我国北方紧邻冬季风的发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加剧了冬季北方的严寒,南方则由于重重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降温幅度不大(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等地

6、难以受冬季风影响)。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并板书冬季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完成P.33“活动”,学生用不同颜色线条描出等温线。阅读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归纳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及原因表述。做好思维导图笔记。学会阅读等温线图,让学生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授新课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原因指导学生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1)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3)与“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相比,

7、图中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和走向有何不同?教师讲解:7月,黑龙江省北部的气温约20,南方一大片区域的气温约28,南北温差约8。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虽然太阳高度较低,但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而南方地区虽然太阳高度较大,但白昼时间相对较短,阴雨天气相对较多,南北方向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不大。青藏高原因地势高,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7月,东部地区等温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大体平行,说明东部地区气温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明显。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高温中心出现在内陆闭塞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低温中心则出现在青藏高原。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做好思

8、维导图笔记。学会阅读等温线图,让学生对“夏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温度带过渡: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的气温分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着明显差异,说明了我国境内的热量分布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并影响着各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在气候上,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指导学生阅读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各温度带的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表,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1)温度带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2)将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填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重点关

9、注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讲清原因,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作物的分布)(3)用彩色笔描绘各温度带的界线,看一看各温度带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说明:通过读图、填图,以加深对温度带空间分布的了解,以及对温度带划分依据的理解。有关积温和作物熟制的关系,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积温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但并不要求记住积温的数值。课堂小结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等值线图是表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一种常用方法,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判读等值线图,首先要理解等值线的特性: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同图等距两条等值线数值可以相等

10、,也可以按变化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间隔相等。(因地图用途的某种特殊要求,有时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的间隔也可以不一样)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但可重合(如陡崖)。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等值线密集处表示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大,等值线稀疏处表示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小。等值线平直表示该区域与相邻区域受到的影响因素单一,等值线弯曲反映出影响该地理事物分布的因素较复杂。其次是把握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步骤与方法(以等温线为例):读图名明确等值线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即明确是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还是等降水量线等。看疏密反映出要素在空

11、间上变化程度的大小。等温线密集,说明区域内温差大;等温线稀疏,说明区域内温差小。看延伸反映出影响因素的不同。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太阳辐射是主导影响因素;等温线与海岸走向一致,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明显;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气温受地势影响显著。看弯曲反映出下垫面状况的不同。当等温线向高值或低值处凸出,说明下垫面有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存在。例如,陆地上位于同一纬度的两地,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表明气温高、地势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表明气温低、地势高。看闭合由于某些特殊因素的存在,出现了高温中心或低温中心。例如,在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的图中,若线内气温值低于四周,表明地形为山地;反之为盆地。

12、看版图回顾,注意方法回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当堂巩固 引导学生完成填充图册和校本作业完成练习当堂落实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2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年降水量时

13、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2.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判读、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图册、图文结合法、微课 。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学 步 骤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冬、夏季节的气温差异(抽号回答),那么,中国气候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降水量是否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P.3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看一看我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阅读P.3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读图方法。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引发思考。教 授新 课中国的降水分布规律1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4、1)在图中勾画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平行,秦岭一淮河以北大都少于800毫米,但长白山地区可达8001 0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夏季风影响所及的界限相当;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西北部外,大多不足200毫米)(2)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我国降水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的东侧和喜马拉雅山的东南坡,年降水量都在3 000毫米以上。台湾火烧寮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 557.8毫米,1912年的最高纪录达8 409毫米。降水少的地方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许多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在20毫米以下,成为全国

15、的干旱中心,其中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多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3)我国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P.36“活动”:(1)比较广州、武汉、乌鲁木齐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说出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空间分布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2)看一看广州、武汉、哈尔滨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说一说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季节分配规律。3个城市总体上呈现出共同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集中在夏季。教学说明:对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16、的学习,此处只要求学生掌握规律即可,至于其形成原因可在“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中展开,在此留下伏笔:从空间上看,为什么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呢?从时间上看,为什么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呢?组内讨论,代表回答,他组补充、质疑。勾画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回答它们大致经过的地方。观看图片,思考原因,简要分析。阅读“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活动题,代表回答。派易出错的同学上台勾画,从错误中学习,进而归纳得出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动手圈出地理事物,学会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图片加深印象。学会读降水柱状图,读图找规律。干湿地区的分布与影响指导学生读“中国干

17、湿地区的划分”图和“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干燥程度区域内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2)在“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上找出不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看一看这些界线分别与哪些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对应P.38“活动”1要求: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3)用彩笔描绘各干湿地区的界线,观察干湿地区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说出不同干湿地区的天然植被类型

18、。教学说明:在“干湿地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所属的干湿地区类型。引导学生认识干湿地区、植被类型和农牧业生产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干湿状况下呈现出不同的植被类型,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方式(农、牧业)也不同。组内讨论并请代表上台展示、组外补充、质疑,做好笔记,彩笔描绘各干湿地区的界线。指导简图笔记。通过讨论、展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地理思维能力。用简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干湿地区分界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印象。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我国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在分布上有何特征?(季

19、风气候分布在东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西北内陆地区,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2)勾画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秦岭淮河线)(3)指导学生归纳出“气候复杂多样”。教学说明: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很多好处,看教材P.39活动3,并画出关键点。读图回答。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并做好笔记。看教材P.39活动3,并画出关键点。归纳对比,加强记忆。养成一分为二的世界观。课堂小结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2.拓展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看板书回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当堂巩固

20、完成填充图册P18和校本作业。完成练习。当堂落实。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3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2. 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总结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及其影响。总结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的特点及发生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既是中国一种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应明确中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繁发

21、生的国家,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及其影响。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的特点及发生原因。2.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判读、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图册、图文结合法、微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学 步 骤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古诗引入: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所造成的。那么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阅读P.40“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在图上标出玉门关。诗句引发思考,理

22、解春风的含义。教 授新 课中国季风气候显著1指导学生读“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搞清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季风区是指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因为玉门关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2.小组探讨“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原因、发源地、风向、性质和影响范围”,引导学生分析冬季为什么吹偏北风?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学生通过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讲解: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我国所处的位置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海洋太平洋,有

23、巨大的海陆差异。中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气温和不同的风向。3. 探究活动:夏季风对中国的影响。首先,学生回顾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然后,教师提问: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与我国的水旱灾害多发有何联系?活动步骤如下:(1)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0正文内容和图2-30,感悟到: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向大陆,带来充足的海洋水汽,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而冬季风发源于大陆内陆,水汽少,因而干冷多风)(2)春、秋季作为冬、夏季的过渡季

24、节,为什么天气多变?(冷、暖气流交换频繁,易造成天气多变)(3)为什么中国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南、北方又有何差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0正文内容,搞清楚夏季风进退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冬、夏季风的活动密切相关,降水量主要由湿热的夏季风所带来。正常年份: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季移至华北、东北;9月雨带开始南撤;10月雨季结束。总体来说,南方地区雨带进入早,退出迟,雨季长,年降水量大;北方地区雨带进入迟,退出早,雨季短,年降水量较少。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移动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

25、则锋面移动慢,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小结: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农作物和植物在旺盛的生长期内有充足的热量和水分。但夏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冬季易发生旱灾。4.讲解: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我国气候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除东部外,北、西、南三面都被陆地环绕,受大陆影响显著,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读“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圈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山脉。联系七年级所学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原理,结合“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列表归纳冬季风和夏季风的不同特点,并做好笔记。阅读教材P.40正文内容和图2-30,逐题回答问题。观看动画演示雨带移动,理解雨带

26、移动规律,并提出质疑,一分为二地评价季风气候显著的有利、不利影响。在课本P44上画笔记,并简要说说怎么防灾减灾。读“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归纳得出我国气温年较差较大,大陆性特征明显的特点。温故知新,明确不同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夏季风进入中国西北内陆。学会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列表对比加强记忆。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评价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养成一分为二看待地理事物的世界观。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夏季风进退对我国南方、北方雨季长短的影响,以及进退“失常”产生的旱涝灾害的原因。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利用动画演示雨带移动,或利用相

27、关录相、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多特殊天气过渡: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夏季节的风向有规律的变化。若冬、夏季风发生异常时,会产生哪些特殊天气?带来怎样的灾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有哪些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1.我们根据厦门当地多发的某种天气现象台风进行重点教学,思考:(1)2016中秋“莫兰蒂”台风影响我国哪些省区?(2)这次台风过程造成了什么样的天气?2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完成寒潮、梅雨、沙尘暴的发源地、时间、影响和预防措施。观看莫兰蒂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联系身边实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课堂小结看板书回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当堂巩固 完成校本作业。完成练习。当堂落实。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