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290.62KB ,
资源ID:62083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083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探讨生产力与组织结构的关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探讨生产力与组织结构的关系.docx

1、探讨生产力与组织结构的关系主题:生产力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探讨以中钢为例指导老师:陈得发 教授学 生:石正平(中钢)林芳在(中钢)邱文亮(中钢)张鸿昌(中钢)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动机:就衡量制造业绩效的众多指针来说,生产力是一个相对普遍、浅显的概念,也是应用较广的工具。不同行业、时代的产业也许对生产力有不同的定义或者评价的方法,但是大都把生产力视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之一。(郭天耀,民90)服务于制造业,长期以来我们除了深刻地感觉到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外,组织结构也不断调整,究竟这些变化之间存在那些相关?有没有规律?或者,有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推测未来?这些都是引发我们研究兴趣的原因。就一般的认知而

2、言,所谓生产力概指从投入到产出间各种软、硬件的综效,而这种抽象的综效本身不会创造利润,创造利润的是运作于其间的人,或者更精确的说,是组织。企业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竞争环境时,在追求绩效提升的前题下,必须随时做出各种层次、范围的调整,以因应环境快速的变化,并确保组织的竞争优势或者重新取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柯恺瑜,民国89年)实务上我们也发现组织设计是连续性的、动态的(卢渊源,民国72年),绝不是任何一种僵化的原理原则。在特定时期、条件或者面对特定的竞争(对手)时,往往必须设计一个特定的组织,去执行特定的任务。(Drucker ,2000)彼得杜拉克所谓特定时期的特定组织除了是指组织理论中,水

3、平整合的任务编组外,也间接提出一种组织结构随着时间不断演化,以因应不同竞争环境的看法。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技术日新月异,不同的设备直接或间接造成制程的改变,也同时迁动人力需求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前者除了关系传统所谓蓝领和白领的比率变动外,也涉及年龄和技术层次(知识密度)分布的问题;后者更与所谓组织竞争优势息息相关。过去的相关研究指出:企业所选择的工作组织不仅关系企业的弹性与活动力,亦对组织绩效发生影响(沈正伦,民89),也难怪乎许多人在面对企业经营的诸多变量里,总是把组织结构列为主要关切的项目之一。除了因应竞争的主观因素外,企业的外部环境,诸如环保意识的提升、社会形态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也都直

4、接或间接促使整体生产力不断发生变化。面对这些客观的经营环境变化,受到影响最为显著的部份当属企业的组织结构。实务上,组织结构除了直接关系到管理方法的适当与否,从而左右经营的绩效,也间接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其重要性不可低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因应产业竞争态势的改变,个别企业的经营理念经常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修正,因此无论对传统产业或是新兴产业来说,组织结构必须保持极大的弹性空间,否则便无法适应这种经营环境的快速变迁。又从制度面来说,现代产业在传统的经营管理之外,必须充分了解、掌握组织结构的内涵,以及其与产业发展趋势间的关联,甚至建立一种策略模式,在每个阶段调整组织的结构,维持其竞争优势。身处知识

5、经济时代,当知识已凌驾于土地、人力、资本之上,成为影响企业成败最主要的因素时,企业如何穿梭在知识丛林间,并持续其竞争优势,有赖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运作,其中所涉及组织结构的调整当与企业的成长路径和愿景息息相关。虽然,有人认为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新主流,而且这些人不会再接受一百年前企业模仿军队所建立的指挥控制型组织结构(Drucker ,1999),但是对大多数设备导向的制造业来讲,层层节制式的流程生产仍是主流,传统的阶级管理在短期内不会被淘汰,换句话说,大多数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其实仍然循着传统的架构,缓慢地演变。我们虽然必须对所有新颖的组织理论保持警觉,却不可以因此而忽视制造业在传统阶级

6、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中钢公司组织庞大,多年来除了在各个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进用不同的员工,也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而调整组织结构,可以算是典型台湾传统产业的缩影。如果能藉分析探讨中钢公司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及早思考其中的问题,当能整理出某些对应的因果关系,提供做为组织理论与实务的参考。一如Michael Porter (2001)所说:传统上把经济体区分为高科技与低科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所有产业都能以最先进的科技和熟练的技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生产力。换言之,所有产业对于生产力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应有相当的共通性,而无关乎传统或者新兴。而这也是选择中钢进行分析探讨的原因之一。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

7、要议题有二:(1)对应各个阶段的生产力变化,组织结构作了什么调整?为什么? 学者认为:有组织,却没有唯一正确的组织,不同的组织各有其长处、限制和特定的应用(杜拉克,民91)。在过去卅年间,中钢经历了四个阶段的生产设备扩充以及技术升级,除了年产量自二百五十万公吨一路增加到一千万公吨外,人力结构(学历、年龄)和组织亦随之变动, 其中有些是因为不同时期的功能角色转变所造成缩减、变革(如扩建导向的组织结构生产导向的组织结构),有些则涉及产品组合、竞争态势变化(如企划部门和研发部门)。由于客观条件势必对不同部门造成不同的影响,不同部门间又多少存在交叉相关的现象,因此,无论从资本、技术与人力之间的互补,或

8、是竞争力分析的角度来看,都必须先澄清生产力的变化与组织结构间的互动关系,才能进一步探讨组织结构的最适化。(2)生产力和组织结构之间是不是存在什么特殊的相关性?或者,对组织结构的发展而言,当整体生产力预期发生变化时,有没有一种简单的策略模式可供参考?对于像中钢这样长期维持高竞争力的企业,在生产力逐渐向上攀升的过程中,其组织结构真的扁平了吗?在强调垂直整合的大型传统产业里,当面对高科技和全球化竞争时,所谓扁平的组织结构是否真的合适?或者有那些地方有调整的空间?像中钢这样的大型传统产业,时下流行所谓交响乐团式的组织或者PWP之类的结构能否同时适用于不同功能的部门(郭仓义,2001)?希望藉探讨中钢各

9、阶段的发展情况,建立一种简单的一般性策略模式,以说明生产力与组织结构间可能的互动关系。1.3 研究范围中钢公司自1971年成立以来,陆续完成了四个阶段的扩建以及人力组织调整,其中前15年(1971- 1985)大致处于创建性的高度扩充期,无论人员或设备均快速膨胀,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自1986年起进入成熟期,在总雇用人力变动幅度不大的状况下,产能的逐年变化可以相当程度反应出生产力的指标,以及其相对应组织结构的特征。本报告即针对1986年到2000年间的相关数据尝试了解因规模扩充、资本增加、制程改变,乃至自动化所造成对人力质与量以及组织结构的影响。2 文献探讨2.1 近年来

10、有关组织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却很少有从探讨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的。例如从所谓资本与技术人力互补的假说出发便是一种研究的方法(王素弯,1999)。在一般像中钢这样的制造业里,这种互补的现象的确存在,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是相互替代在相当的生产力下,因资本的增加而造成人力的减省;还是相辅相成在相当的人力下,因资本的增加而造成生产力的提高,则从未深入。此外,过去几乎所有探讨有关生产要素间替代关系的文献中,都未针对所谓生产力进行相关性研究,我们尝试用比较简单的定义和量化技术,希望深入了解这个问题。2.2 过去曾经有学者从组织生态学甚至组织进化论的角度来探讨涉及企业兴衰存亡的原因,在组织被环境支配的被动

11、立场下,组织生存是配合环境进化而非进步的结果,其重点在适合而非完美。我们从实务上所观察到的情况亦十分接近,在多元化的竞争环境里,没有所谓完美的组织结构,只有适合的组织结构。然而,组织结构的变化不仅由外部压力(External pressure,环境、科技、市场)所引发,其规模及速度、路径更受内部限制(Internal constraints,人员年龄、素质、企业有形或无形的承诺)所影响。从进化的角度看,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因客观环境而作出内部变化以为因应,其中比较具体而明确的当是生产力。对于中钢(钢铁制造业)来说,这种因客观环境而作出内部变化以为因应的组织进化情况十分明显。大型制造业通常由于设备建

12、构耗时冗长,生产技术又极为庞杂,如果能透过事前规划,使建厂、营运一元化的人力资源,在透过组织进化的方式,则可以在每一个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其效用,避免资源的浪费。2.3 亦有用变迁逻辑(Logics of change)解释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谢智伟,民88)。以为组织本身经常隐藏着某种逻辑式的基本假定,对于变迁议题提供一种认知图象(Cognitive map ),持续地引导组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循着本身的假定,解释与认知浮现于组织内外的种种情境与现象,作出变迁过程中的各项抉择。换句话说,对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组织结构经常像有机体一样,依照自己的特性作出变化以为响应。从适应的角度看,与

13、组织生态学或组织进化论的论点相近。中钢在过去卅年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生产设备扩充以及技术升级,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动的过程中,组织结构也有不同幅度的调整,然而二者间的关系却不明确。透过量化的整理,也许能描绘出其间的轨迹,有利于未来的规划。2.4 王秉钧(民84)认为:组织设计中没有一种结构可以适用于任何状况,每种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缺点,端视组织需要及所处环境而定,其型态大致可归类为五种:(1)简单式组织:此种组织其复杂性很低,正式化程度也低,而且职权通常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属于一个扁平化的组织,通常只有二层或三层的垂直层级,宽松的员工体系,以及一个掌有集中化权力的人。为小企业广泛采用且经营权与所有权同

14、属一人。(2)阶层式组织:又可称为机械式组织,其根据指挥统一原则,确保正式层级职权存在,每个人都有一位上司负责控制与监督。此结构符合古典学者论点,在组织中的较高层级维持小的控制幅度,因而创造出一个金字塔型、非个人化组织结构。这样的组织成为有效率的机械,需要靠规则、管制和例行化、标准化来润滑才能维持稳定和可预测。(3)矩阵式组织:矩阵组织具有双重指挥链,除了具有功能式的各部门设计之外,另有一群经理人负责公司内部特定的产品或特定的项目计划。亦即将功能式和产品式两种部门化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交叉矩阵的结构。其打破了指挥统一的古典管理制度,此时每位员工同时有两位上级主管(功能部门经理与项目经理),

15、两位经理共同拥有其职权。一般来说,项目经理对该队员拥有和项目目标相同的指挥权,而功能部门经理则对该人员拥有升迁,调薪建议及年度考核职权和责任。矩阵式组织创造出整体性的组织结构,同时具有专业集中以及资源共享的优点,但却难以协调各个不同专业人才,没有人能负起各项目长期技性发展的责任且容易造成权力斗争。(4)网络式组织:网络式组织是一种小型的中心组织,过合契约依赖其它的组织来执行其基木的经营工作(Powell,1990)。此结构可使管理阶层在面临新技术,新流行风潮或外部竞争者时,得以保持高度弹性。网络式组织将所有主要企业功能外包,而核心只是一个执行主管的团队,这些执行主管团队专门负责直接监督组织内部

16、工作,以及协调外包厂商事宜。其缺点在于管理阶层会缺乏传统组织对生作业的紧密控制,另一面供货商的可靠程度也较难预料,并且这种组织结构容易成模仿,企业很难长期保有自己的创新性。(5)任务小组:为一暂时性的组织结构,此小组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但复杂的任务,而将组织内各部门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它可视为一个小型的矩阵式结构,组员待在小组内直到任务完成,小组就解散,组员可能转到下一个新的任务小组或归建至原功能部门。对像中钢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为因应不同时期的需要,其组织结构通常数种型态并存,并且透过对组织结构的弹性调整,以充分利用既有的人力资源。3 研究方法3.1 这是一个个案探讨性(exploratory)

17、的研究,藉实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在既有的理论下深入了解现象。所搜集的数据限于中钢公司自民国75年(1986)到89年(2000)15年间的各项生产数据及人力组织。其中,有关产能、技术和组织的变化,均从已公开发表的次级资料中取得。3.2 我们将尝试定义并量化几个可能相关的指标,在以不同的组织特征变化作为解释变量的情况下,逐项观察其与应变量(生产力)间的相关性,并依序说明两个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换句话说,本研究系针对几个组织结构的特征,把它们一一放在解释变量的位置,分别观察它们对应变量(生产力)的解释力。4 研究目标(中钢公司)简介4.1 一般性介绍 中钢公司成立于民国六十年十二月三日,是

18、国内唯一的一贯作业炼钢厂,成立至今已经过四个阶段的扩建,至四阶扩建完成之实收资本额为新台币880亿元。主要产品:碳钢之钢板、棒钢、线材、热轧钢品、冷轧钢品、电镀锌钢品、 电磁钢片及不锈钢之热轧钢品。三十年前建厂之初,中钢的老前辈们和他们黄埔一期的子弟兵们,就大胆采用当时还是最新科技的百分之百连续铸造制程,并决定中钢要百分之百的计算机化经营,这使得中钢自开始营运以来,不论国营或民营,都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中钢的另一竞争优势,是不惜重金所培育的人才,他们勇于创新和敬业乐群,在钢铁本业及中钢集团多角化经营上,为企业营运建立成功典范。中钢在550公顷的土地上,以800万公吨之设计产能,年产粗钢达10

19、00万公吨以上,这个土地利用率最高,工厂配置最有效率的一贯作业炼钢厂,近几年来的营运绩效被专业媒体如WSD及PAINN WEBBER等评为世界生产力、获利率最佳的钢铁公司之一。 探究中钢经营成功之要素,不难发现中钢四大精神贯穿其中: 团队精神-就是消除本位主义,各单位间充分协调合作,群策群力完成公司目标。中钢公司范围那么大,机器那么复杂,绝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能够代表中钢的成功,中钢公司所需要的是有机团体,而不是一盘散沙,所以团队精神在中钢公司四大精神中列为首位,自有其特殊意义。企业精神-在民国六十五年揭橥时,其意义就是把公营事业当作民营事业来办的精神,做事要讲求效率,用人要做到善善能用,

20、恶恶能去,经营则要不断追求利润与成长。如今中钢公司已由国营移转为民营,更要发挥企业精神,对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及服务,对社会和社区提供福祉和公益,对员工提供有成长性的环境,更要对股东提供满意的报酬。求新精神-就是不以现况为满足,不断力求改进,不断求新求变。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泉源,做得对、错是一回事,但一定要有勇气多创新、多尝试,只要不是故意或犯法的事,做错了,都可原谅。此外,中钢公司基于求新精神的发挥,在研究发展方面特别加强,因为不进步就是落伍,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唯有不断在产品、服务方面创新求变,才是确保企业生存之道。踏实精神-就是脚踏实地,勇于承担,苦干实干的精神。民国七十四年六月,中钢公

21、司酸洗冷轧工场发生火灾,烧毁了价值六千多万元的设备。事情发生之后,时任经济部国营事业委员会执行长张钟潜先生到中钢公司调查失火经过。其后有一天张钟潜告诉时任经建会主委,也是中钢公司前董事长赵耀东先生:中钢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厂长、控制室、现场等,每个人都争着承认是自己的错,这点令人颇为佩服。这就是中钢公司文化之一,不怕犯错,勇于认错。中钢公司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就被灌输多做不错、少做多错,不做全错的观念,而且也一向秉持着,不是故意的错,不算错的原则,这些都形成了充满精力、斗志与干劲的风格。4.2 生产阶段演进中钢公司自1976年投产以来,陆续完成了四个阶段的扩建,各阶段演进概如下表:完成

22、日期设备规模总计划产能第一阶段66.12.161座高炉2座转炉3部连续铸造机1座钢板厂1座条钢/线材厂1,500,000第二阶段71.06.302座高炉3座转炉5部连续铸造机1座钢板厂1座条钢/线材厂1座冷轧厂1座热轧厂3,250,000第三阶段76.10.303座高炉5座转炉8部连续铸造机1座钢板厂2座条钢/线材厂1座冷轧厂1座热轧厂5,650,000第四阶段86.05.314座高炉6座转炉9部连续铸造机1座钢板厂1座条钢/线材厂2座冷轧厂2座热轧厂8,000,0004.3 管理组织图中钢的人事组织系统由专业职位及管理职位二大部分组成,其从属关系如下图所示。就实际运作而言,专业职位彼此之间或

23、专业职位与管理职位间层层节制的关系并不明显,其结构通常较倾向于任务性或功能性的组合。而管理职位间的层级则关系明确,对功能单位(厂、处)而言,一般分为五级(从厂长到技术员),但亦可能随单位职能的不同而有层级缩减的现象。直接生产单位因掌管产线操作(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等)大多由厂、工场、课、股、班所组成,而支持单位由于以业务性工作为主(如行政部门、营业部门、技术部门、工程部门等)则通常只分处、组二或三级。5 研究变量的定义5.1 生产力的定义以及其指标的量化5.1.1 生产力的定义依据我国商业司所制作的物流中心生产力评估指标的定义,生产力为各种生产因素之有效利用度及对整体之贡献度。换句话说,生

24、产力是一种衡量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亦即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比率,此比率愈高,代表生产力愈高,亦即资源的使用效率愈好。其基本计算式可以简化如下:(周佳桦,民89) 从这个简单的定义里可以发现,生产力可透过三种方式提高:一种为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投入,另一种则为投入不变而产出增加,或者是投入减少而且产出增加。因此,高生产力所代表的意义为单位成本的降低,亦即竞争力的提高。此外,由于投入的要素种类繁多,在一般经济分析上常将生产力分为部份要素生产力与总合要素生产力两种(郭天耀,民90)(洪紫芳,民90)(黄文樱,民89)(胡颖珊,民90)。部份要素生产力为产出与某单一要素投入的比例,它可以用来说明生产过程

25、中某一要素使用的贡献(节约)程度。总合要素生产力则为产出与总要素投入的比例,它可以用来说明生产者使用要素的效率程度,亦是作为生产效率水准的指针。经济学者常常利用部份要素生产力与总合要素生产力来说明产出增加的来源,其中,总合要素生产力对于企业整体经营条件的描述涵盖面较完整,而部份要素生产力只能凸显某一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无法用来测量其它要素与产出增加间的关系程度。总合要素生产力虽然涵盖面较完整,但由于衡量的变量较多,在量化的过程里常会面临困难,而部份要素生产力针对某单一要素进行量化、评估则比较单纯。5.1.2 生产力指标的量化关于企业组织层次的生产力衡量文献数量繁多,随着研究目的不同,学者所提

26、出的衡量模型亦不相同。而长期以来经济学探索经济成长的奥秘皆从投入产品的因素着眼,并以各种模型着手实证,其中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obb-Douglas)最为简单而有效,本研究亦尝试应用类似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概念,透过简化的生产函数,来描述生产力的内涵。此外,针对诸多相关文献所载研究方法及结果,由于本研究非以生产力衡量之研究为主,因此仅撷取有关制造业生产力衡量指针的部分加以利用。就一般的认知而言,所谓生产力高低代表从投入到产出间各种软硬件的综效,其中包括资本、技术、劳力、管理以及外部环境等。为研究方便起见,我们尝试把这几个主要的因素(生产要素)综合起来,用生产函数的概念来描述所谓生产力的内容。(陈

27、巧静,民90)P:生产力C:资本(设备投资)T:技术(一般制程能力、专利)L:劳力(教育训练、经验)M:管理(制度、员工忠诚度)E:外部环境(政策、法令)就其指标的量化而言,Kendrick和creamer (1965) 提出以下三种基本指数型态:(1)总生产力指数(Total Productivity Index):以基期价格表示之当期产出以基期价格表示之当期投入。式中,投入包括人力、资本、中间商品与服务三项。而产出则为生产值(量)或销货值(量),若采用销货值(量)为产出时,在投入的计算中,应将生产存货之成本扣除,投入与产出方能相符。若以生产值(量)为产出,则存货之变动应加在销货值(量)上,

28、作为产出,而投入则以消耗值(量)表示。(2)总要素生产力指数(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净产出(资本+人力)(3)偏生产力指数(Partial Productivity Index)分成三项:劳动生产力指数= 以基期价格表示之产出(净额或毛额)以基期价格表示之人力投入;资本生产力指数=以基期价格表示之产出(净额或毛额)以基期价格表示之资本投入; 材料生产力指数=以基期价格表示之产出(净额或毛额)以基期价格表示之材料投入其中以总要素生产力指数最为简化。因此,就本研究的主题而言,所谓生产力(或称总要素生产力指数)在资本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按一般钢铁业界的

29、习惯被定义为每人每年粗钢产量,亦即:年粗钢产量/生产部门员工总数。或者在大规模增资、扩建时,定义为年粗钢产量/(生产部门员工总数资本额)。这里所谓生产部门则被定义为直接参与生产、维护等相关部门的总人力(在中钢为WY部门的总人数)。此外,在假设外部环境(E)不变的情况下,总要素生产力指数可以涵盖资本(C)技术(T)劳力(L)管理绩效(M)的总合。就传统产业(制造业)而言,特别是像中钢这样的重工业,由于产线冗长、硬件投资庞大,生产效能呈现出明显的设备导向,也就是说新设备的引进通常伴随新制程技术,而新的制程技术也非新设备莫办(蓝贤明,民81)。换句话说,所谓资本(C)和技术(T)通常不易区别,因此,

30、所谓生产函数在这里可以进一步简化为资本(C)劳力(L)管理绩效(M)。本研究假设管理绩效(M)不变,因此,总要素生产力指数可以定义为:而不考虑实收资本额的偏要素生产力指数则可以定义为:5.2 组织结构的定义及相关指标量化5.2.1 组织结构的定义依据Mintzberg (1984)的论点,组织结构是组织为达成目标所产生的分工与协调模式,可以分别从纵向分层及横向分工两种型态来探讨。其中所谓组织结构的纵向分层是指一种阶层体系,经由授权所产生,且责任层层下达;而横向分工则是指组织依功能特性所组成。Wilson(1990)则指出: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内部各部门的成立形态,包括沟通、控制与权力模式,其区分

31、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同时也描述了各部门的相互关系。管理学者托马斯(W.Thomas)曾说:组织为执行某一任务之机体与程序,没有自己的目的。另一管理者诺贝尔(C.E. Knoeppel)则认为:组织是人类共同努力于某特定目标时,对各种相户关系的安排与调整(巫垂晃,民79)。长久以来,学者对组织一词的定义并不一致,而近年来文献上对组织结构的定义概如下表所示: 时间作者定义内容1970Rosenzweig& Kast组织各部分及各阶层之间所建立的一种相互关系的模式。1972Child为控制与整合组织的活动的管理机能和对工作的正式分配。1974Blau以各种方式将人分配在各个职位上,而这些职位影响人的角色关系。1974Peter以各种方式将成员分配在各个职位上,而这职位的安排就影响了各成员的角色关系。1977Khandwialla 持久且正式认可的组织安置和关系的结构。1977Pradid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