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4 ,大小:837.10KB ,
资源ID:61966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966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地理专题三大气性质和运动考点复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地理专题三大气性质和运动考点复习题.docx

1、高三地理专题三大气性质和运动考点复习题专题三 大气性质和运动一、考纲展现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 干结空气(N2、O2、CO2、O3)、水汽、固体杂质(2)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垂直递变规律及大气运动方向分层:对流层(下热上冷,直接热源是下垫面,空气对流运动强烈,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高,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大,和人类关系最密切,对流层的厚度从低纬向高纬减小,赤道附近的对流层厚度约17-18千米,两极地区约8-9千米,中纬度地区约12千米)平流层(热量来自于太阳,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下冷上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大气能见度高,是飞行的理想层次,平流层中的臭氧层通过吸收紫外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形成一道保护伞)高层大气(空气非常稀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由于温度高空气分子呈现电离状态,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对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较大)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和吸收等方式,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使得地面白天的温度不致于太高。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使地面但热较少,夜晚的温度不致于太低,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大气层的存在使得地面附近昼夜温差较小。(2)气温的日变

3、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取决于其热量收支状况,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温出现在14时前后,陆地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两个时刻恰好处于一天当中热量收支平衡的时刻(海洋上相应向后推迟一个小时)。一年当中,陆地最高温北半球是7月份(南半球是1月份),陆地最低温北半球是1月份(南半球是7月份),海洋上相应向后推迟一个月。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在不考虑地形的影响下,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考虑到地形和洋流的影响,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突出,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等温线向高纬突出;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突出的方向和洋流流向一致;在大气层中,垂直方向上,同一高度上气温偏高的

4、地方等温线向高空突出,气温偏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空突出。(3)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大气垂直运动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下垫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水平运动(风):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使得同一个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叫水平气压梯度,从而产生气压梯度力,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空气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成为风。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形成完整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因为运动空间尺度较大,受地转偏向

5、力的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是三圈环流在近地面的具体表现,垂直运动表现为不同的气压带(垂直上升的区域形成低气压带,垂直下沉的区域形成高气压带),水平运动表现为不同的风带。如果考虑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受海陆热力环流的影响,三圈环流就变得不完整。由于大陆和海洋比热性质差异较大,在大陆东岸形成海陆热力环流,即季风环流。大气环流是物质和能量的传递的基本载体,从海洋向陆地运动的空气会把水汽从海洋带到陆地,从低纬向高纬运动的空气会把热量从低纬带到高纬。另为在水热输送的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大气降水(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取决于大气环流形式,大气无论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只要是

6、运动过程中是降温的,就容易出现降水,运动过程中是升温的,就不容易出现降水;比如说:从低纬向高纬运动的风(盛行西风、夏季风),在运动过程中气温下降,降水较多。从高纬向低纬运动的风(信风、极地东风、冬季风),在运动过程中气温上升,降水少。上升运动的气流(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山地的迎风坡,锋面区域,气旋),气流上升降温,降水较多。下沉气流(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山地的背风坡、反气旋),气流下沉升温,降水较少。(2)降水的时间变化。 不同区域的降水时间变化不一样,有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地中

7、海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3)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参考地图册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二、考纲解读大气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其他自然和人文要素,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年地理高考中,对大气环境有关内容的考查一直是重中之重。本部分内容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正符合未来高考重视能力考查的趋向。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是本单元的基础,从近几年的高考看,电离层的扰动、对流层的逆温现象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危害、对策是高考命题不可回避的知识,复习中注意密切关注新的科研成果和观测资料。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如根据等

8、压线图判断气压的高低、气流的运动状况、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它们在高考中占有突出的分量,选择题、读图分析题均有体现,本部分内容也是今后高考不回避的地方。三、重难点及经典例题解析知识点1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1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机械混合物。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合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2大气组成成分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成分主要作用干洁空气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

9、温作用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命有保护作用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具有“保温效应”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削弱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量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人类活动中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氟氯烃含量增加 在制冷工业发展前,大气中并不存在氟氯烃化合物。随着冰箱、冰柜、空调等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增加,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10、说明:大气中气体含量的变化规律: CO2:城区农村;冬季夏季;夜间白天;阴天晴天;与排放物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水汽:夏冬;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与蒸发量有关。固体杂质:陆海;城乡;早晚午;冬夏;与排放物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补充:京都议定书与温室气体的排放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日本削减6%。【例1】 关于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干洁空气由氮、氧两种气体混合组成 B大气中的臭氧虽少,但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11、线 C二氧化碳不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D水汽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分析】本题主要通过考查大气的组成等知识来分析大气成分的作用。大气的主要成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由氮、氧、二氧化碳及臭氧等气体构成。氧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的生物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吸收太阳的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答案】B【点评】本题容易出错的是大气组成与干洁空气的成分,往往把二者混为一团。因为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机械混合物。而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氧、氩、二氧化碳、臭氧等。二氧化碳不仅

1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更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知识点2 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达1718km,高纬仅89km。因季节而异:夏冬自对流层顶至5055km高度平流层顶至20003000km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地面是其主要的直接热源)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高(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臭氧层以上,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1气压很低,密度小。2在80500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与人类关系1与人类关系

13、最密切,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2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1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2有利于高空飞行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2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海拔上升1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06。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出现逆温现象时,不能产生垂直对流,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低层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物浓度显著升高,形成

14、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较为常见有辐射逆温、锋面逆温、下沉逆温等。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上图表明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a为正常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

15、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锋面逆温是由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而形成的,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由下面的冷气团到上面的暖气团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来决定。如图,层结曲线ABCD在通过锋面的区域内出现BC一段逆温层。【例2】读某地某时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地终年干燥,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气候。(2)以上气类候型在南美洲分布的特点是 。(3)近地面逆温层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最厚,试简要说明原因:。(4)此地附近有座高山,山顶有皑皑白雪。这座高山的海拔高度估计至少在 米以上。(5)在图

16、上适当位置用斜线绘出臭氧层。如何避免两极地区臭氧层遭受进一步破坏。(6)南极地区无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范围达最大面积时,下列同期图示正确的是。【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对流层的厚度得出该地位于低纬度,因而该纬度范围里的终年干燥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2)该气候类型在南美受地形和洋流影响,呈南北狭长分布。安第斯山的阻挡使之不能向东扩展,秘鲁寒流使之南北延伸。 (3)逆温是指在对流层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或不发生变化的现象。形成逆温的原因有多种,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解释辐射逆温的形成机理。晴朗的夜晚,地面因大气逆辐射弱而散热快,至日出前后,地面温度降至最低,受其影响近

17、地面气温也降低而成。(4)附近山顶有积雪,说明温度在0以下,又因逆温层顶为24,据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得出逆温层顶至山顶的高度至少为24610004000(米),然后加上逆温层的厚度1000米,是整个山的海拔高度。 (5)本题考查臭氧层出现的高度范围和绘图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臭氧在2227km处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减少氟氯烃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制冷剂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重要措施。【答案】 (1)热带沙漠 (2)南北狭长分布 (3)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散热快,至日出前后地温降至最低,近地面气温亦降低而成 (4)5000 (5)图略 减少氟氯烃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制冷剂是防

18、止臭氧层破坏的重要措施(6)【点评】此题考查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此知识点是一个难点,要求理解逆温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且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知识点3 大气的热力性质1大气热力作用过程 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 其过程包括: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 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 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形式表现

19、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吸收作用电离层的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平流层的臭氧吸收波长长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CO2、水汽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有选择性,吸收的能量很少地面生物体免遭紫外线侵害反射作用云层和尘埃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到宇宙空间去无选择性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的太阳辐射,以其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有选择性蓝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十字路口的指示灯不用蓝色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

20、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保存到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大气热力作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如下图所示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辐射的

21、主要波长范围是015微米4微米,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微米076微米,波长小于04微米的称为紫外线,大于076微米的称为红外线,紫外线和红外线人眼均无法看到。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它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可见光差不多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一半,因此,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大气辐射也是红外线长波辐射。5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地面获得的热量不断升高,地面辐射不断加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气温也跟着不断上升。一天中的最

22、高气温并不出现在正午12时,而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这是因为正午过后,太阳辐射虽已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随着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仍比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升高。随着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时,也就是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继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辐射不断减

23、弱,气温随之不断下降,至日出前后,气温达最低值。同样的道理,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具体如下表。半球比项北半球南半球最低最高最低最高太阳辐射12月6月6月12月陆地气温1月7月7月1月海洋气温2月8月8月2月6全球气温的一般分布规律(1)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于是气温变化和缓。(3)北半球一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

24、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4)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通过等温线分布图反映,如果地球是一个均一的表面,则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由于气温除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等温线要发生弯曲而不与纬线完全平行。只要等温线发生了弯曲,就说明该地气温受到了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的一个或几个的影响,就要从这几个因

25、素入手进行分析,以便找出原因。等温线模式图的解题思路(1)据等温线分布情况判断南、北半球(因为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从南向北温度下降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2)据等温线分布情况判断时间或海陆位置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同纬度的海陆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因此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相反。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相同月份时间,南北半球海洋或陆地上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是一致的)(3)据等温线分布情况,可确定洋流性质 海洋中等温线凸或凹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4)等温线分布情况,可确定地势起伏。(5)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

26、“高高低低”规律【例3】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都有选择性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是由于大气的反射作用 D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阳高度角大【解析】黎明、黄昏时,太阳虽然在地平线以下,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发生散射作用,因而,虽见不到太阳直接照射的光,但能见到散射光,所以天空仍然明亮;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大气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明显吸收作用,不同成分吸收的波长范围也不同,所以通常称为选择性吸收

27、;反射则没有选择性,所以反射光为白色;当散射作用的质点是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由于水汽多,反射作用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越多。【答案】B【例4】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北半球图还是南半球图?为什么?(2)在同一纬度的A、B两地,出现气温高低不同,如果同在海洋上,A、B两地受什么因素影响?(3)若A、B均在大陆上,二者在地形上有何不同?假使A地海拔为200米,气温比B地高06,B地海拔应为多少?【解析】本题是

28、一道综合能力考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等温线的分析判读能力和计算能力。根据等温线数值的递变,可判读出此图为北半球图;造成等温线弯曲的因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洋流等,由于A、B位于海洋上,因而造成同纬度的A、B两地温度差异的原因只能是洋流,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见A地温度高于B地,因而A地应有暖流经过,而B地则有寒流经过;位于陆地上的A、B两地,由于A地温度高,说明地势低;了解了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余下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答案】 (1)北半球 由北向南,气温逐渐升高 (2)A处受暖流影响 B处受寒流影响 (3)A地势低,B地势高 B地为300米【例5】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29、( ) 离太阳近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地势高,空气稀薄 白天太阳辐射强 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A B C D 【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答案】B【点评】本题通过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形成原因,藉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思维

30、能力。通过此题分析可以延伸到地球上降水量丰富的地区,昼夜温差小,如热带雨林地区、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量稀少的地区,昼夜温差大,如塔里木盆地,撒哈拉沙漠。知识点4: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如上图所示,A处受热,B、C两处冷却。首先要理解地面为什么会有冷热不均的现象?这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或海陆热力差异等因素造成的。所以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或者说,太阳辐射造成热量分配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其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假设A、B、C三地气温相等,那么,三地大气柱内气体的质量、密度相等,就不会产生大气的运动了。 而实际情况是A处受热,气温升高,空气膨胀上升,即形成上升气流;B、C处冷却,空气收缩下沉,即形成下沉气流。这就形成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也就是对流运动。第三,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引起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联系物理学上空气质量、密度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归纳出:A处气柱内空气质量随上升运动而上移;B、C处气柱内空气质量随下沉运动而下移。于是在同一水平面的近地面,B、C两地形成高气压,A处形成低气压。同样道理,在同一水平面的上空,情况则相反。第四,分析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差异所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联系初中地理已学过的“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知识,判断空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在近地面,从B、C处流向A处;在上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