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20KB ,
资源ID:61959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959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docx

1、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文献的载体在讲版本这一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与版本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载体。那么什么叫做文献的载体?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录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从现存实物看,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甲骨、青铜、石头、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一、甲骨。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龟,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迄今为止,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期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出土于殷墟(河南

2、安阳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等。由于甲骨文是对卜筮活动的记载,主要用来核实卜辞是否灵验,它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书籍。二、青铜。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因古代青铜又称为金,所以青铜器铭文又叫金文,因钟和鼎为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铸刻的金文器具又以钟和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钟鼎款识”,另外还有“铭文”、“铭辞”等名称。商周时期的金文内容宏富,记载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商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有些学者说,其在西周历史、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尚书周书,但

3、它也只是青铜器的附坠,虽有书籍的某些作用,但还不是正式的书籍。三、石头。除青铜铭文外,当时还流行石刻文字,陕西曾出土了春秋战国之际的10个石鼓,上面刻有600多个籀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方巡行,有七处刻石(峄山、琅邪(langye)、芝罘、东观、碣石、会稽)。还有就是后来的石经、墓志、碑文都属于石刻文字。著名的石经有汉代的熹平石经和三国魏的正始石经。石刻文字显然是供人阅读的,这已经可以算是正式的书籍了。当然,与后世书籍制度联系更为紧密的,还是简册和版牍。熹平石经也称“汉石经”,“一体石经”。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和堂谿(音锡)典等奏求正定经书文字,灵帝许可。参照诸体文字的经书,以

4、隶书写成刻石。共46石,两面刻字,历九年而成,立于洛阳太学前。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七经。今存残石。( 诗经有鲁、齐、韩三家,易经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礼经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传有严、颜二家)正始石经亦称魏石经。每一字刻古文、小篆和汉隶三体,故又称“三体石经”。刻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至九年(241-248)。其石数诸书所记不一,据马衡推定应为27石。两面刻字,立于洛阳太学前。已发现残石唯尚书、春秋二经,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四、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两者合称为简牍。简牍作为文献的载体,据说在殷代就出现了,但

5、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每一只竹片制成的简叫做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策(册),称为“简策”或“简册”,是当时主要的书籍形式。当时的文字载体除竹简外,还使用木片。这种用来书写的木片称为“版”(板)或“牍”,由于书写用的版成方形,故版牍又称“方”。连称方版或方板。一支简只能书写少量的字,方版的容量就大一些,而册的容量更大。所以仪礼聘礼云:“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春秋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云:“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於简,可以并容数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於简;数行乃尽者,书之於方;方所不容者,乃书於策。”在现

6、在公布的出土的战国楚文字数据中,楚简是最丰富的。计有:01. 五里牌楚简 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墓M406 38支 02. 仰天湖楚简 1953年湖南长沙南郊仰天湖M167 42支 03. 杨家湾楚简 1954年湖南长沙杨家湾楚墓M569 72支04. 信阳楚简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M1 148支05. 望山楚简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M1 M2 M1、207支;M2、66支06. 藤店楚简 1973年湖北江陵藤店M1 24支 07. 天星观楚简 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M1 70余支08. 九里楚简 1980年湖南临澧九里M1 100余支09. 九店楚简 1981-1989年 湖北江

7、陵九店楚墓M56 M621 M56、205支;M621、127支10. 夕阳坡楚简 1983年湖南常德山夕阳坡M2 2支11. 秦家嘴楚简 1986年湖北江陵苗湖秦家嘴M1、M13、M99 M1 、7支;M13 、18支;M99 、16支12. 包山楚简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M2 279支13. 慈利楚简 1987年湖南慈利石板村M36 4557支14. 鸡公山楚简 1991年湖北江陵鸡公山M48 数量未详15. 老河口楚简 1992年湖北老河口安岗M1M2出土 10余支16. 砖瓦厂楚简 1992年湖北江陵砖瓦厂M370 6支17. 范家坡楚简 1993年湖北江陵范家坡M27 1支18.

8、曹家岗楚简 1993年湖北黄冈曹家岗M5 7支19. 郭店楚简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M1 805支(2002年5月3日中国文物报报道又发现语丛三遗简1支,这样实际上是806支) 20. 新蔡楚简 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M1001 1571支21. 长台关楚简 2002年河南信阳长台关M7 数量未详22. 上博楚简 1994年入藏 1200余支 23. 清华简 2008年入藏 2000余支 24. 睡虎地秦简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M11 1100多支25. 天水放马滩秦简 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黨川鄉放馬灘一號秦墓 26. 云梦龙岗秦简 1989年湖北云梦 150余支27. 里

9、耶秦简 2002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 36000多支28. 安徽阜阳汉简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 29. 张家山汉简 1983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编号M247、M249、M258) 1236支五、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丝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有其自身的优点,如轻薄柔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很早缣帛与竹木就被人们同时使用了。但在流传过程中其保存的长久性却远不及简牍,帛书藏于墓穴极易腐烂,所以现代考古发现的帛书很少,而简牍出土的数量却相当多。2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长沙,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和马王堆帛书最

10、为著名。六、纸张。缣帛这种载体形式除了有不易长久保存的弱点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购买。学者们也不轻易使用,往往是先在竹简上打草稿进行修改,然后再写在丝织品上。西汉末年,刘向校勘群书,“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东汉以后逐步普及的纸张,既有简帛的优点,又比缣帛便宜,因此就逐步取代了缣帛和竹木,称为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张全面取代简牍与缣帛是从东晋开始的。南北朝以后书籍基本上都是以纸为文献载体。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出现,造纸术的水平也日益提高,纸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如白麻纸、黄麻纸、桑皮纸、藤皮纸、麻沙纸、宣纸、毛边纸等。七、电子。电子作为文献载体形式,一大特色是

11、无形,另一大特色是存储量大。目前,电子图书的主要载体形式就是光盘。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名称一、版本的定义1.古籍版本释名“版本”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最早“版”与“本”是各有其义的。说文释版:“判也,从片,反声。”又释片:“判木也,从半木。”说明“版”的本义就是“片”,“片”是半木之意。既然不是“全木”,那就既可以用于房屋、制作家具,也可以用来制作简牍、雕刻文字。段玉裁说:“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这就是说,“版”、“板”二字为古今字。“本”, 说文释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说明“本”的本意是树根,引申而为根基、原始、本原等。“版”用作图

12、书,最早指的是木牍。而“本”用作图书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对这个“本”字,后代学者最有争议。一是以叶德辉、张舜徽为代表,将此“本”理解为卷轴装的帛书。张舜辉的理由是: 许多卷轴积存在书架上,轴头都是露在外面的。这轴头,便是所谓“本”。说文:“木下曰本”。“本”的原义和“根”相同。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这话是对的。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木轴而言,可以称根,也可称本。那末,“版”的名称原于简牍;“本”的名称原于缣帛是确无疑义的了。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未时也已很

13、早。自从有了雕版印刷术以后,人们习惯于用版本二字作为印本的代称。二是以余嘉锡、曹之先生为代表,将“本”理解为用作校勘的“底本”(简策书)。余嘉锡在余嘉锡论学杂著书册制度考中这样解释: 寻风俗通之意,“一人持本”者,持竹简所书改易刊定之本;“一人读书”者,读传写上素之书也。以油素之书写自竹简,则竹简之书为原本,故呼曰“本”。其后简策之制度既废,写书者借人之书传录,则呼所借者为“本”。这是在“版本”辞源理解上的分歧。张三夕先生在导论中给出的定义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2.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真伪高下

14、的专门学问。二、现代版本概念在现代“版本”概念的理解上,学者们在表述上也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版本仅指刻本和写本,如施廷镛称:“所谓版本,实写本与刻本的合称。”另一种观点将版本理解为图书各种实物形式的总称,如顾廷龙认为:“版本的含义实为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古今中外的图书,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宋、元古籍。”曹之认为:“宋代所谓版本单指刻本,并不包括写本在内。元明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和图书制作方式的复杂化,版本一词的含义逐渐扩大,成为一书各种本子的总称。也就是说,除了刻本之外,还包括写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石印本,等等。”姚伯岳也认为:“版本就是一部图书的各种实物形态。”此外

15、还有一种折衷的“广狭二义说”,如严佐之认为:“古籍版本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古籍版本专指雕版印本,广义的古籍版本泛指包括写本、印本在内的,用各种方法制作而成的古代图书的各种本子。”有学者认为,张舜徽在中国校雠学分论(上)版本一文中把“版本”解释为“印本”,显然是误解了张先生的意思,张的原意是说两宋时期的版本指的是印本,而并非张本人将版本理解为印本。 应该说,“刻本和写本说”抓住了版本的主流,但没有将活字本、拓本、套印本、插图本、石印本等包容进去,显然不妥。“广狭二义”说反映了版本概念演变的历史。“版本”一词虽最早现于宋代,但最初确实不是一书各种本子的总称,仅指刻本而言,不包括写本在内。有朱熹谢上蔡

16、语录后序为证:“熹初得友人括苍吴任写本一篇,后得吴中版本一篇。”但“广狭二义说”却未能反映版本概念的现实。由于刻本书的极盛,“版本”一词的频繁使用,它的外延渐而扩大,将写本、拓本、活字本等其它版本形式也囊括进去了,成了一书各种本子的总称。因此,将“版本”理解一书各种实物形式的总称,是最接近版本概念的本质的。武汉大学的李明杰给版本下一定义:所谓“版本”,是指同一种书在讲授、传抄、翻刻、复制等流传过程中,因篇章卷次、文字内容、装订方式、载体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各种文本的具体物质形态。 三、古籍的版式 版框 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边的围线,以围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界行

17、界行是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界行,分别叫朱丝栏、乌丝栏 行款 每半页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又称行格,著录版本时多记半页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不一致时,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记之,外加“不等”二字。 版心 又叫中缝、书口、版口,是印页版框中间的那段窄行。一来用于对折书页,二来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版心有专供折叠时作标记用的鱼尾图形,其中间称作中缝。 鱼尾 版心全长约四分之一处的标志,因为状似鱼尾,故名。以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以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图案虚实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鱼尾是折纸的准线。 象鼻 指鱼尾到边栏这一

18、段版心中间的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细的叫小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上下象鼻中刻有书名卷数等称作花口。 天头 又叫书眉,版框上端的白边。供眉批之用。 地脚 版框下端的白边。 书耳 也称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专门用来记篇名、书名简称或者帝王名号、室名等。 小题和大题 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通常情况是大题在上。宋版书有时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墨钉 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块,用“”表示。墨钉又称墨等,是指在工匠刻书时,感觉版面上有疑问的字,先留空,待确认后再刻,此留空处即印成一个墨块。 牌记 刻书的人常在一书的序目之后

19、或卷末镌刻刻书家的姓名、堂号、书坊字号或刻书年月,俗称“书牌子”,一般刻成正方、长方等形状的印章形式 书衣 即封面。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可起保护作用。又称书皮、封皮。 书签 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图8)。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亦有找名家书写书签者,往往落款书为某某题签。 书根 书册最下端的侧面部分,刻本常在此印书名、卷册数,也常被收藏者题写书名、卷册数、卷册顺序,以供检索。第二节、版本的类别 书籍文献因其物质载体不同而有甲骨、金石、简牍、帛书、纸书以及电子图书的区别。不过,就版本而言,甲骨、金石、简牍、帛书因其制作困

20、难或难于保存,一般流传不广,也较少异本。电子图书还处于发展阶段,版本形态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因此,我们这里所作的版本分类,只涉及纸质版本。一、写本1.写本: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比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明清列朝实录等原本既不是刻本也不是稿本或据其他版本录写的抄本,故称“写本”。这里写本的概念是狭义的。2.广义的写本因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以下几种: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洪亮吉手写的卷施阁诗、桂馥手写的晚学集、蒲松龄手写的聊

21、斋志异等。稿本。又叫清稿本,是指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誊清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也能体现作品原貌。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赖抄本得以保存。抄本又有乌丝栏抄本、朱丝栏抄本、精抄本、影抄本、毛抄本、旧抄本等。精抄本是指纸墨精良、书法工整、内容错误较少的抄本。乌丝栏抄本是用墨栏格纸所抄的书。朱丝栏抄本是用红栏格纸所抄的书。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本子。毛抄本是指明末清初毛晋所抄的书,毛氏的影宋

22、抄本几可乱真。旧抄本是指时代难以确定的早期抄本。根据时代可分为唐抄本、宋抄本、元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二、刻本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刻本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1.按照刻印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经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骗取,曾

23、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这就是现存最早的唐刻本)五代刻本(五代刻本最早的首推浙江杭州雷峰塔所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2.按照书籍刻印的地域,就国内而言,可分为:浙本(浙江地区刻本)蜀本(四川地区刻本)闽本(福建地区刻本,因以建安、建阳两县为中心,故又称建本)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平水也叫平阳,是金代和元代北方的刻书中心。也叫平阳刻本)江西本(江西刻本)。浙本、蜀本注重校勘,质量较好。建本多为考试用书和通俗读物。建阳麻沙镇刻本粗制滥造,因而麻沙本几乎成了劣本的代称。就国外而言,有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梵本(用古代印度文

24、字书写的佛经)等。3.按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官刻本简称官本,官刻本中因所刻单位不同而有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明代南北两京国子监所刻印之书,南京国子监刻印的称“南监本”,北京国子监刻印的称“北监本”)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图书。这些由经厂刻印的书,通称“经厂本”。共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行疏,然校勘不精,错讹较多)藩府本(明代藩王府刻本)局本(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或“局版)书院本(各书院刻本)以及各种名称的刻本,如宋有崇文院本、茶盐司本、安抚使本、转运使

25、本、仓台本、记台本、漕院本、公使库本、郡斋本、太医局本、京本、兴文暑本、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多用开化纸,书品宽大,刻印精良)、扬州诗局本、钦天监本、提刑司本、布政使司本、府本、州本、县本、州府县学本等。家刻本种类繁多,著名者如黄善夫本、汲古阁本、涂祯本、陆元大本、朱承爵朱氏文房本、郭云鹏本、胡克家本、南海伍氏本等。坊刻本更是多如牛毛,著名者如陈宅书籍铺本、建安余氏本、荣六郎书籍铺本、金陵唐氏本、新安黄氏本、扫叶山房本、金台汪氏本、金台岳家本等。4.按照书籍刻印的先后,可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修补本、增修本、重修本、递修本、三朝本、百衲

26、本、补配本、初印本、后印本等。5.按照书籍刻印的版式和字体,可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书怕本、插图本、批校本、墨口本、白口本、十行本、八行本等。6.按照书籍印刷的墨色,可分为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朱墨本、套印本等。蓝印本、朱印本多是印刷的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本、清人多朱印本。7.按照书籍流通的情况,可分为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孤本等。通行本指最为流通的版本。三、善本四、活字本与影印本第三节 纸书的装饰一、卷轴装二、旋风装三、梵夹装四、经折装五、蝴蝶装六、包背装七、线装第四节 版本的鉴别与选择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1.验牌记2.考刻工3.看版式4.查讳字5.看字体6.看纸墨7.看装帧8.审书名二、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1.读序跋2.审内容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1.读题识2.审藏印3.查著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