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87KB ,
资源ID:61928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928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流动儿童的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流动儿童的教育.docx

1、流动儿童的教育流动儿童的教育【篇一:流动儿童的教育】志愿者为四环市场流动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流动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流动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出普遍生活质量低,学习成绩差,也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是问题儿童,艰难而痛苦的流动生活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流动儿童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流动给儿童带来的是教育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儿童的知识、眼界乃至观念,从而提高其智力测验水平,

2、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研究表明流动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流入地的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但和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自豪感要高于自卑感。大多数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比较积极。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渲染,把流动儿童看成是“问题儿童”、“可怜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不能轻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流动儿童问题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为此,应该高度重视流

3、动儿童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关爱流动儿童的各项工作。1、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由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

4、,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2、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流动,建立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关爱流动儿童活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3、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

5、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辅导、咨询和疏导,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二是关工委、妇联、共青团要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深化双合格活动和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家长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等多种形式,拓宽流动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

6、引导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来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守、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四是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流动儿童获

7、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符合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条件的留守儿童,要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困难留守流动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五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改善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要根据留守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的相关知识水平,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确保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篇二:流动儿童的教育】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并在近年来逐渐形成家庭化流动趋

8、势,“城市流动儿童”现象也因此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对流动儿童的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它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副产品,也是“三农”问题的延伸,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1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动儿童教育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必须面对的,也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一、对流动儿童教育困境的反思 (一)流动儿童学校教育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 尽管国家已经确立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流动儿童不能进入公办学校。2006年,北京和上海流动儿童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分别为62和507,武汉市的815可能是全国最高

9、的,2然而这些数字之中往往还包含着在城市工作的外地户籍人员的子女,而我们所关注的农民工子女的相应比例可能比这些数字要低。 制约其落实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经费问题,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由流入地政府全额负责,巨大的财政压力使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并没有能力真正实现全额负责。其次,流动儿童中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约1126万,3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动学龄儿童群体,大部分流入地公办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短期内难以足额招收流动儿童。 除了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在城市的另一条受教育途径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但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在师资力量、教学规范、校舍条件等方面不能与所在地公办学校相提并论,有的甚至

10、没有办学许可证。在这样的学校中,流动儿童难以获得有质量保障的教育。 流动儿童所面临的上述困境,究其根本原因是户籍等原因所造成的割裂,使得农民工群体难以享受居住地政府的公共服务,也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因而“在更加注重公平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流动儿童的教育成为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4 2教育的不连续性 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中,不乏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学龄儿童,家庭化迁徙中断了他们正在接受的教育。城乡在学校教育上的差异,让他们难以适应新学习,因此流动儿童教育存在多方面的不连续性问题,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5 流动儿童的教育不连续性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入学门槛及手续原因,致使一些流动儿

11、童无法保证正常入学时间。(2)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地区差异造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衔接的问题。(3)农村儿童获得的学前教育较少,在学习基础上和城市儿童存在一定差距,因而难以跟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4)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其子女随其工作地点的变换而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和转学,造成上学的不连续性。(5)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由流入地负责,但是原则上他们要返回原籍读高中,这一从城市到农村的“回流”将又一次使流动儿童遭遇再适应的问题。 因此,即使流动儿童在城市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条件,但因迁徙而造成的教育不连续性问题仍是他们需要面对的一大困境。 3缺乏城市文化与心理适应教育 流动儿童来到城市以后,首先

12、面对的是陌生文化的冲击。城市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与农村有一定差异,对城市文化同样不甚了解的农民工们无法给予子女恰当的指导,因此流动儿童所在的学校理应比一般学校更多地担负一项职责,就是向流动儿童介绍城市不同于农村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日常生活部分。 另一方面,特殊的经历使流动儿童成为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边缘群体,这种尴尬的处境容易使他们陷入身份认同的危机,或者由于遭遇来自城市的排斥而引发情绪问题,这些心理隐患同样需要学校介入干预。 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接纳流动儿童的学校都缺乏针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教育,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改善流动儿童的学习条件,而忽略了学校在促进流动儿童

13、社会融入上所应担负的责任。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一些流动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缺乏认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责任,很多父母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城市学校,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子女上所应担负的责任。 正是由于家庭教育意识的薄弱,一些流动儿童家长平时生活中难以做到有意识地在行为、道德、价值观上引导子女。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往往成为参照对象,如果父母对自己的榜样作用缺乏认识,不能以身作则,就难以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2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大部分农民工关心子女的学习与成长,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显

14、得力不从心。 首先,流动儿童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使得他们即使想要辅导子女学习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通常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业等,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特征。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忙于打拼的农民工,牺牲的其实是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与对子女监管不足。 最后,由于农民工群体在经济水平上处于相对弱势,大多数人没有能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 3家庭教育内容重智轻德 大多数农民工都期望“知识改变命运”,让下一代能在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因此他们往往在学业成绩上寄予孩子更高的期望,要求也更严格,但却忽视道德

15、品行的教育。家长们更多地向子女强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而不是教导他们如何做人。 另一方面,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必然会经历一段社会适应的过程。在此期间,文化差异、社会排斥,都会阻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如果遭遇挫折或不公平待遇的儿童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很可能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而家庭思想教育的缺位,无形中放任了流动儿童向“问题儿童”的发展。 (三)流动儿童社会教育问题 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社会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流动儿童缺乏社会教育的渠道与资源。多数农民工由于经济能力不足,居住在条件较差的社区或者城乡结合部,

16、这些地方往往缺乏青少年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使流动儿童难以获得在校外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居住的地方,往往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缺乏良好文化氛围,甚至可能充斥着行为失范,比如赌博、打架等不文明社会现象,6无形中给流动儿童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其次,一些城市居民在心理上排斥并歧视农民工及其子女。这种排斥,一方面造成流动儿童的自卑情绪,另一方面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融入与适应。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是人们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流动儿童只有在与城市人的不断接触与交往中,才能进一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规范,而城市人的排外情节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这种社会学习的机会。 第三,大众媒体的影响。一

17、些媒体往往将流动儿童渲染成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关于他们的报道也经常是“报忧不报喜”。这一方面造成大众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和认知偏差,另一方面一些流动儿童可能会根据舆论对自己的定位而落入“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困境中自暴自弃,以弱势或“问题儿童”自居,进而妨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 二、流动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流动儿童的父母要担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相比一般的同龄儿童,流动儿童处于相对不利的处境中,更需要父母在各方面的关怀和引导。因此,在城市辛苦打拼的农民工,在为子女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一,加强家庭教育意识,拓宽家庭教育内容。父母在家庭

18、教育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双方都应担负起教育责任,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与方法,发挥完整的家庭功能。另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做到德智并重,督促子女学业的同时关注其道德品行的发展。 第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父母自身素质。由于文化水平等限制,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可能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效果。为了弥补不足,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培训活动,比如:亲子教育类培训,掌握如何更有效地教育子女;心理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等等。 第三,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加强亲于关系联结。父母在家时应尽量增加与子女的沟通频率,了解孩子的生活、教育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加深孩子对父母工作现状以及家庭

19、现状的理解。沟通内容除了生活和学习,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 (二)学校教育应重视流动儿童的特殊性 流动儿童的所在学校,不仅要担负其应有的教学责任,提供达到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教学,更要考虑到流动儿童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尽量调和流动儿童教育背景差异与解决教育不连续性问题。首先应加强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保证流动儿童所转入的学校能及时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这样既能加快入学手续的办理,又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其次,学校应尽量将具有相似教育背景以及相似学力的流动儿童编入同一个班级,有助于教师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安排教学进度。而对于部分跟不上大队伍的流动儿童,应针对其薄弱科目进行课外义务辅导

20、。 第二,开展更多关于城市文化和心理适应的教育。一方面,向流动儿童班级介绍城市生活设施以及在城市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甚至是常见的城市方言,使流动儿童在生活上更快适应。另一方面,加设心理课程,重点进行心理适应教育,例如辅导流动儿童如何应对来自新环境的压力、如何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等。 第三,开展活动促进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交流。在一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混合编班的学校中,两类儿童往往在各自的群体内形成交往圈,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学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创造机会促进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相互了解,破除偏见,提高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社会关系融入度。 (三)流入地政府应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流入地政府应

21、坚持流动儿童“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政策,妥善安排、依法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在调整、规范和帮助民工子弟学校的同时,积极挖潜公办中小学的就读容量。比如,扩大公办学校的招收比例,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的中小学开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教学附属班,在流入地公办学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创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校,由政府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降低其办学成本等。 (四)城市展现接纳态度,媒体发挥积极作用 城市应该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姿态接纳流动人口。市民应该调整对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认知偏差,认识到广大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他们的子女当作城市的未来主人

22、,而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无区别地对待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使大家在融合中共同发展,只有“融合”,才能使身处异乡的流动儿童在城市找到归属感:只有在支持与理解中成长,才能避免使流动儿童遭遇边缘化的困境。 大众媒体要做到真实地报道流动儿童所面对的困境,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避免夸大其辞地进行渲染,将流动儿童等同于“边缘儿童”或“问题儿童”。 (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平等教育权利 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教育体制,是影响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有赖于国家对户籍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革户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改革乃

23、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7剥离依附于户口的各种利益和功能,使劳动就业、子女升学、社会福利等与户口脱钩。 要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教育权利,关键是建立以常住人口或居住地为依据的管理体制,从而为居住于本地区的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农民工子弟提供教育机会。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2008bjy002)与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项目号j0730754)相关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海燕流动儿童教育遭遇体制障碍eb/ol新华网,2005-1-5 24汝信,陆学世,李培林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

24、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4-86 3温素威,邓晓霞在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放一张书桌n人民日报,2009-6-2 5武向荣流动儿童教育的不连续性与治理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 6鲁中华流动儿童面临的社会教育问题及对策j科技文汇,2006(26) 7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4)【篇三:流动儿童的教育】 3月28日,国内首本流动儿童教育蓝皮书发布。在这本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中,全面梳理了我国流动儿童教育的发展和政策演变、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供给等,对各地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进行了研究

25、,并提出建议:要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其中17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规模超过3500万人。目前的进城务工人员已跟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不同,他们不仅有强烈的留在城市生活的愿望,也越来越呈现出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从近年来流动儿童的增长比例远远高于留守儿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也意味着,许多孩子就是出生在城市里,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他们今后也会一直留在城市里。除了一纸户籍,他们跟城市里的孩子已没有差别。必须要把这3500万流动儿童当成

26、城市自身的孩子,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生存、发展着想,为他们的未来谋划。让他们能享受无差别化的公共教育,是必然之举。 近年来,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决定,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流动儿童未按要求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4.8%下降到2010年的2.94%,成效显著。不少经济较为发达、外来人口流入比较大的地区,比如上海、广州等,基本上已能够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但值得注意的是,蓝皮书中提出,中国大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正向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两端延伸。这一新趋势值得引起重视,应未雨绸缪尽早布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两大支点

27、,可是,外来务工人员一是没时间,因为大多从事高强度、时间长的工作,二是没能力,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无法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教育的支持。因此,流动儿童的教育更依赖于学校教育。 可是,现实中,在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介入程度却不高。作为出生后的第一个关键学习期,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城市发展中极易被忽视。一些孩子没有合适的幼儿园上,也经常发生各种安全问题。而许多面向流动儿童的幼儿园,师资队伍流动大,教育质量不高。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资源也会越来越紧张。在初中后的教育阶段,调查显示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是流动儿童的主要诉求,58.2%的省内跨县流动学生、51.8%的跨省流动学生明确希望能接受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其中有40%以上的学生明确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实中这一群体继续接受教育的情况却不乐观。 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上的并发症。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而且,在人口素质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今天,这部分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也会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以更大的决心,用创新性思维和改革性举措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谭 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