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2.16KB ,
资源ID:61724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724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风郁郁的乌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风郁郁的乌镇.docx

1、文风郁郁的乌镇文风郁郁的乌镇 生长在江南的水乡,自小看惯了小桥流水的悠闲和宁静,对于乌镇,我一点不惊讶。从大约十年前第一次踏访乌镇起,我以为乌镇原本就该是这样的,蓝的天白的云,碧的水黑的瓦茅盾生活过的古镇,千年来一直如此。只是,当两三年后第二次到乌镇时,我终于知道,蓝天白云下碧水黑瓦间的乌镇,和别的许多江南小镇是有区别的,那一次,我看到了记载昭明太子读书的那个石坊。我的心里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昭明太子怎么到了乌镇?谁不知道昭明文选呢。昭明太子居然到了乌镇,所以除了疑惑,更大的是喜悦。那次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查书,那时候,没有网络,也看不到宣传资料,所以我的查阅很困难,但我终于还是从书中知道了原委:

2、昭明太子曾跟随老师沈约扫墓到乌镇,为了不荒废学业,就在乌镇建起了昭明书馆,既久,书馆倒塌,后人便在书馆旧址处建石坊以纪念。乌镇从这个时候起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就算后来我又去乌镇,但我所知道的乌镇的历史始终并不完整,直到不久前我系统地看了介绍乌镇的书,重去踏访这个古镇后,有一些人在记忆里遂铭记了下来,如南宋诗人陈与义,与当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传为佳话;如明代洛阳人茅坤,当他来到乌镇,也许是昭明文选给了他一束灵光,后来就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如清朝翰林出身的严辰,以为为学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书院,茅盾童年,就曾在那里读过书;又如拥有“知不足”藏书斋的鲍廷博、理学家张杨园、一代报人严独

3、鹤等。如果继续真的还能排出一串名字来。我总是不懂,乌镇,这碧的水黑的瓦,怎会如此的耀眼?千百年的文脉,绵绵不绝于乌镇的天空。文才星河般灿烂,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那一夜,我又一次枕着乌镇的月色入梦,睡里梦里,我仿佛听到了书声琅琅,看到了书影拂动。 文才之大气,日复一日地滋润着乌镇文化人的心田,乌镇的整个历史是与诗、文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的。有这些真是好,何况又有这么多前贤共同描绘了乌镇的过去,难怪在现代,又走出了茅盾这样的大文豪。 有时候,我会和朋友谈起自己正在进行着的名人故居系列。那一次,为了临时找一张堆放资料的桌子,一如兄带我走进了一间咖啡室,那是我迄今唯一的一次单独和异性坐在咖啡室。除了安静

4、,空气里弥漫的只是清淡的咖啡香,一张长长宽宽的桌子,隔开了我们间的距离,桌上杂乱地堆放着我们带来的书和资料。我们要了一壶毛尖,因于是又在毛尖的茶香里,说到茅盾,一如兄说,你写写茅盾的妈妈,他妈妈是个很特别的人。 是吗?我也来了兴趣。然后我就听他说起茅盾母亲的故事,后来,我看茅盾的传记和回忆录时,还真留心了这些内容。一如兄说得一点没错。茅盾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了他母亲的影响,她是茅盾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茅盾的母亲名陈爱珠,自幼受家庭影响,读诗书识礼仪,在当时的乌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这并不仅是因为她培养了两个同样了不起的儿子。她不单知书达礼,而且聪明能干,还相当有主见。她自幼诵读四书五经,十

5、四岁起替父母治家,出嫁后不断求教于丈夫,读世界历史地理,由此打开了眼界。茅盾十岁那年,父亲病故,母亲亲自用正楷写了挽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陈爱珠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她的两个儿子。当茅盾中学毕业时,他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选择。按照当时的习惯,家境清贫的人家,孩子在中学毕业后,就该去谋一份职业来养家,何况他又是早年丧父的长子,但是母亲早在为他打算了,她存在钱庄里的一千两银子的陪嫁,本息加起来有七千元,给兄弟俩平分下来,茅盾还可以读三年书。于是母亲力排众议,让茅盾继续读书

6、,茅盾考取了北大预科,每个寒假,他并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为伴。母亲的决定影响了茅盾的一生,从此他走出家乡,走向一个他未知的世界,那个世界交织了光和影,充满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大学毕业,母亲又在为他操心,她悄悄托信给替茅盾介绍工作的表叔,不要在政界或银行界找工作,结果茅盾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母亲一定想不到,也许正是这样的安排,一不小心造就了一个日后的文学家。 母亲不单如此地有主见,她还异常的坚强,当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在苏区牺牲后,有一天她问茅盾:你弟弟怎样了?茅盾还想撒谎,母亲取出一张小报交给茅盾,那上面有沈泽民牺牲的消息。母亲说,他总算做了一点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了,不过死得太早了点,他本来还可

7、以多做出一点事情来。母亲是如此地平静,面对着她小儿子的死,母亲真的没有眼泪吗? 茅盾故居在乌镇观前街十七号,市河车溪之东。以市河为界,古有乌镇、青镇之分,乌镇在西,青镇在东,后统称乌镇。“乌镇”显然不比“青镇”好听,色彩上也黯淡了一些,但于这个古镇而言,“乌镇”这个名字也许更妥贴,更相融到那份色彩中。乌镇地当水陆要冲,江浙两省三府七县交界,自古繁华。商业的繁荣带动民间文化的兴盛,乌镇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为祈求蚕桑丰收,会举行一种民间风俗活动,称为“香市”。茅盾故居之西,仅隔一条马路,有一个广场,广场之南有古戏台,北有修真观,我猜想,像“香市”这样热闹的活动,一定是在这个广场上盛大开张的,童年的茅

8、盾,得地理位置之便,尽享这样的狂欢。 观前街则有些闹中取静了,幽长的街道,有些望不到尽头的感觉。江南古镇的小街通常都是这样的,似乎走啊走,竟直走入梦里似的,悠远,绵长,走不出一个江南水乡的梦。与长长的街道相应和,观前街也不宽,两旁尽是木结构的楼房,错落有致的屋檐织成了一条此起彼伏的线条,自有韵味在其中,我最喜欢古镇的这种情怀,乌镇能够留住陈与义、茅坤这些外乡人的脚步的,首先是这种屋檐织成的线条在他们心里掀起了波澜,然后当他们知道这里还有过昭明太子,心思就开始泛滥了。 每个到乌镇来的人,必定沿观前街走过,当人们在街上放慢脚步行走的时候,偶一抬头,是否看见过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否想过曾住在楼上的人家

9、,当清晨“吱呀”一声推开木格子窗户迎接阳光的时候,心里是怎样的欢快呢?春日午醒时分,拂着刚刚从河岸边摘来的杨柳,和街对面的那户人家轻松聊天吧,如果有中意的,打开窗户就能传情了,这真是古弄旧宅里的浪漫情致。 外地来的游人通常从东大街进入,一直向西走到观前街,走到春日的梦快要醒的时候,一个恍惚,踏进了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前后有两进,后面另有三间平房。沈氏本是近乡的农民,后迁至镇上做小买卖,到了清光绪年间,茅盾的曾祖父在汉口经商获利,汇款回乡,由茅盾的祖父经手,分两次从两家房主手里买进,东面的两间两进先买,称老屋,西面的后买,称新屋。老屋新屋结构相同,中间仅隔一堵墙,两者楼上楼下有门相通,浑然一体,

10、构成走马堂楼的格局。 在故居二楼的东面第二间,在1896年7月4日的喜庆气氛里,茅盾诞生了。茅盾五岁时,就在这间父母的卧室里,由母亲教他识字。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庭,全家有二十多人,都聚居在这里。茅盾父母卧室之东为祖父母卧室,西为二叔祖和四叔祖的卧室,第二进的楼上则住着姑母和曾祖父母。走进走出,满眼所见尽是些古老的雕花木床,陈木散发着久远的气息,那是一个今天的我们所陌生的环境。 楼下第一进东间为过道,是全家出入的大门,大门之上,是陈云题写的“茅盾故居”。东面第二间为家塾,最西两间为统间,是全家的餐厅。隔了一个小小的天井,第二进东间为客厅,茅盾童年时,他的祖母曾在此间饲养春蚕。养蚕是茅盾童年又一感

11、兴趣的事,他在那里获得了许多感性认识,为创作小说春蚕积累了最早的素材。祖母喜欢养蚕,母亲也毫无例外地喜欢着,以致后来她在上海,每年还养百来条蚕当作消遣,这个传统到了茅盾子女手里也还延续着呢。 这两进楼房的后面,有三间平房,茅盾曾祖父在这里安度晚年。1934年,茅盾在拿到子夜的稿费后,亲手设计,将原先的三间平房翻修成比较新颖的书斋,每一间又隔成前后两间,西间的后一间,北窗下是茅盾的写字台,茅盾曾在这里创作的中篇小说多角关系,西墙边的长桌,是茅盾练书法的地方,分隔前后间的是架到顶的大书柜。那年秋后,书斋竣工,茅盾来验收,还在园中亲手种植了一株棕榈和一丛天竺。历经七十年的风霜,天竺至今郁郁葱葱,每有

12、游人至,叶儿飘?S,似欲与人语。 故居之东为立志书院,茅盾在此读了几年小学,如今门口挂上了“茅盾童年读书处”的匾额。过天井原是课堂,现辟为乌镇地方史陈列室。上悬“有志竟成”匾,匾额下有一尊汉白玉茅盾青年时代的雕像。 从后门出去,抬眼便见箭云楼,这是立志书院的主建筑。这一重檐式楼阁原是茅盾就读的教室。现作“茅盾走过的道路”专题陈列室,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昭明太子读书开始的乌镇文化史,到茅盾在立志书院的发奋攻读,千百年来,书是乌镇的灵魂所在,那是文化人的精神所倚啊。 乌镇是茅盾取之不尽的宝库,子夜第四章“双桥镇”就是取材于自己的故乡,林家铺子的原型据说是邻家的一个小商人,更不用说故

13、乡杂忆等等这样的文章了。是故乡的水滋润了茅盾的心田,是乌镇的石桥青石板路造就了茅盾这样的文学家,茅盾也给今天的乌镇带来了莫大的荣誉,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大会从第五届开始设在乌镇,那是乌镇的一个盛会,一次文学的狂欢,作为古镇人,谁不自豪? 当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茅盾,回乡迎娶从小结亲的孔德?b进门。那时他们已搬出观前街的老屋,租住在北巷四叔祖的余屋。新娘不单不识字,还只有一个乳名,新娘的名字还是茅盾给取的。 沈家和孔家是世交,孔家几代在镇上开香烛店,到了孔德?b的祖父孔繁林时,孔家在财神湾修了一座精致的孔家花园,主人取名庸园。庸园还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家孔另境,也就是孔德?b的弟弟,孔另境和茅盾一样

14、也是一名中共早期的党员。 新娘才被娶进门,新郎却要回上海了,其时距新婚还不到一个月呢。茅盾回沪后,母亲开始教孔德?b读书识字。其实自定亲后,茅盾的父亲就让媒人告知孔家,不要缠足,要教女孩识字,虽然缠足因女孩的哭哭啼啼而放弃,识字什么的,女家却并没重视。但是孔德?b是个好强的人,过门之后,她便跟着婆婆读书识字描红写文章,继而进学校上起了正式的小学。此后的日子里,孔德?b凭着自己的聪明、坚强、能干,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给了茅盾最有力的支持和悉心的照顾。在立志书院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德?b坚强的身影。 但是在立志书院几百帧茅盾生平照片中,却没有发现一张秦德君的照片。 我第一次知道秦德君这个

15、人,是在我们嘉兴人范笑我的笑我贩书一书中,同时看到的还有一张当年茅盾和秦德君分手时的合影。既然要分手了,却还要合影,有悖于常情。这是否因名人而不同寻常呢,当时我有这样的疑问,后来才知道分手合影也是有原因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为政治家的茅盾,其活动不再自由,于是,他蛰居在上海景云里自己的家中,足不出户,用十个月的时间,完成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曲,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发表幻灭时,他第一次用了“茅盾”的笔名。 为了改善环境,也为了呼吸新鲜的空气,1928年7月,茅盾离沪赴日,开始了他近两年的流亡生活。与他结伴而行的,就是秦德君。 秦德君出生于四川,是一个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又有着传奇

16、般的坎坷经历,她十五岁时失身于一男子并生下一双儿女,后与人同居生下一女儿。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要出国,正好和茅盾结伴,这一年,秦德君23岁,小茅盾9岁。 赴日的航船启航了,亡命天涯的孤独的人儿,他们的爱情也扬帆了。经过几天的海上航行,当抵达日本时,同时出于掩护的需要,他们以“夫妻”的身份出现了。 生活想必很单调,刚刚完成的长篇论文从牯岭到东京受到了国内一些作家的指责,还要逃避便衣的查询,苦闷是必然的,好在出门有樱花相迎,好在还有一个奇女子相依相伴。等到樱花烂漫的时候,他们约上朋友一起去看樱花,欢声阵阵里,他们一定是陶醉了。人生能有几回迷人的醉呢?何况在不得志的时候,在异国他乡,还有一份沉醉人

17、的空气,也是够奢侈的哟。 在东京的那些日子里,茅盾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写作,秦德君烧菜做饭,料理家务。茅盾旅居日本时写的长篇小说虹,由秦德君提供素材,她还帮忙誊抄稿子,并在四川方言方面作了一些处理。这部小说,同样倾注了秦德君的一腔心血。当1930年的樱花再次烂漫的时候,他们回到了国内,迫于压力,他们定下了“四年之约”暂时分手,并合影留念。只是四年之约没有结果。 茅盾的一生,塑造了许多的女性形象,秦德君又给了他多少女性的思考呢? 几度寻觅于乌镇的街头,我发现,乌镇一直都在变化着。我们先前来时,乌镇有门票的地方只有茅盾故居,但我们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如六朝遗胜,如唐代银杏,如通济、仁济两桥,如立志书院等

18、等。这次去,却又大不一样,十二岁的信尔非常感兴趣的是织布作坊、染布作坊、三白酒作坊、汇源当铺等,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来时没看到过的。他终于知道了棉花是怎样纺成线织成布的,知道了印染布的花为什么是白的,知道“当”和“卖”是有区别的。一边走,我还一边给信尔讲茅盾童年的故事和他的小说当铺前林家铺子春蚕等,他也听得津津有味。虽然现在的“林家铺子”只是一家普通的工艺日杂商店,汇源当铺也是有铺无市,但这些一点没影响我们的兴致,乌镇有太多的故事。应家桥堍的访卢阁,除了茶圣陆羽曾经来访过,茅盾祖父当年经常也在此喝茶。古老的小镇,在我们进进出出间,寻寻觅觅里,自有一份温情在默默地荡漾开来,就算冬日里,也身心俱暖。 我只是不知道,几年之后,等信尔长大了,他是否还记得这些?因为他已经记不起曾经到过的这个被打出“中国?乌镇”的镇子,好在这些天,他一直念念不忘地说着茅盾的名字,就像在过去说王国维、徐志摩一样,而且他也知道茅盾和沈雁冰其实是同一个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