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87.71KB ,
资源ID:61581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581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docx

1、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中 铁 一 局 武 广 客 运 专 线XXTJ II 标 第 四 项 目 队桥涵、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编 制 人: 审 核 人: 技术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 中铁一局武广客运专线XXTJII标项目经理部第四项目队二七年二月十一日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对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很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综合分析评估,验证和调整设计措

2、施,使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标准。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1.1 桥涵桥涵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1.2 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2.1 一般要求2.1.1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2.1.2 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

3、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选每30孔选择1孔进行。2.1.3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2.2 观测点的布置2.2.1 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台的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一般在墩、台或承台四个角处。2.2.2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点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不少于6个。2.2.3 涵洞沉降观测点设在涵洞边墙两侧帽石顶上,每个涵洞测点数4个。2.2.4 桥涵变形观测点可参考下

4、图埋设。桥涵变形观测设置参考图2.3 观测精度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2.4 观测频次2.4.1 墩台观测频次见下表。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

5、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 个 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2.4.2 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下表。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60天1次/1、3、5天后期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

6、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2.4.3 涵洞观测频次见下表。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

7、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3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3.1 一般要求3.1.1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3.1.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3.2 观测断面的布设3.2.1 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3.2.2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

8、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2.3 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对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参照下图进行。隧道沉降观测设置参考图3.2.4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4 沉降变形测量4.1 一般要求4.1.1 沉降变形观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二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4.1.2 应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

9、高程控制网联测。武广客运专线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3.1.3 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3.1.4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3.1.5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3.2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3.2.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1km增设水准基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

10、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3.2.2 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100m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采用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3.2.3 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3.3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3.3.1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

11、m)观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0.6 n0.8 nDS05或DS1型仪器,按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3.3.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差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二等0.50.3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0.3 n3.3.3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在任一测点上前后视距差累计(m)视线高度(m)一等DSZ05、DS05300.51.50.5二等DS1、DS05DS150,DS05601.03.00.

12、33.4 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3.4.1 一般要求3.4.1.1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细则要求。3.4.1.2 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3.4.1.3 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3.4.2 资料整理3.4.2.1 沉降观测资料表(详见附表)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6 隧道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7 预应力

13、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8 涵洞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93.4.2.2 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详见附表)3.4.2.3 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的观测3.4.2.4 标识、标志规格及埋设图3.4.2.5 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3.4.2.6 观测记录本(簿)3.4.2.7 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3.4.3 提交资料在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每个断面(点)的桥涵、隧道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4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4.1 桥涵4.1.1 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架梁前、后两阶

14、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和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4.1.1.1 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应不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30天。4.1.1.2 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30天。4.1.1.3 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S(t):

15、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4.1.1.4 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10mm。4.1.2 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4.1.2.1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4.1.2.2 对于一般的桥梁其墩台工后沉降20mm,相邻墩台的沉降差5mm;对于连续梁等特殊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差的允许值满足设计允许值。4.1.2.3 预应力混凝土梁上部结构的变形要求: 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预应力混凝土梁在无碴轨道铺设,跨中徐变上拱:L50m

16、时,不应大于7mm;L50m时,不应大于L/7000或14mm。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即徐变变形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碴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t)弹性 允许式中:() 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t) 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碴轨道时的混凝土徐变系数;弹性 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允许 L50m时为10mm,L50m时为L/5000或20mm。4.1.2.4 涵洞工后沉降量与路基一致且15mm。满足以上条件的桥涵可铺设无碴轨道。4.2 隧道4.2.1 一般规定4.2.1.1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

17、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4.2.1.2 隧道主体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4.2.1.3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4.2.2 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4.2.3 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隧道内基础工后沉降15mm;隧道口相邻构筑物间差异沉降5mm,折角1/1000。满足以上条件的隧道可铺设无碴轨道。4.3 区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综合评定4.3.1 在对路基、桥涵、隧道和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

18、估完成后,应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4.3.2 在分析、评估区段内路基、桥涵、隧道、过渡段工后沉降满足铺设无碴轨道技术要求后,编制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报送武广公司及公司长沙项目部和技术评审委员会成员单位。5 无碴轨道铺设审定无碴轨道铺设审定由武广公司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由武广公司签发批准申请报告。6 评估报告的汇编6.1 评估报告是竣工验收资料的组成部分,应符合竣工文件编制和移交的有关规定。6.2 每一工程项目的变形评估任务完成后,应提交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6.2.1 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与技术

19、设计书;6.2.2 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6.2.3 标识、标志规格及埋设图;6.2.4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6.2.5 观测记录(手簿);6.2.6 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6.2.7 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图表;6.2.8 成区段或全线的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6.2.9 沉降变形评估分析的成果资料。7 各作业队职责及要求7.1 负责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的观测。7.2 参与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指导书。7.3 变形观测网的建立。7.4 根据建设、设计单位和本细则提出的相关要求成立沉降变形观测组织机构,严格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埋设观测元器件,设置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7.5 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7.6 负责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7.7 经过分析、评估,区段内线下工程工后沉降满足铺设无碴轨道技术要求后,及时将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整套评估报告资料)报送项目队、局项目经理部,局项目经理部报送长沙项目部及武广公司,由公司组织评审。附件:1、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路线 2、沉降观测资料表(沉降观测-06沉降观测-09) 中铁一局武广客专XXTJ项目经理部第四项目队2007年2月9日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路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