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74.57KB ,
资源ID:61357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357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材料学生.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材料学生.docx

1、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材料学生每个同学必须打印或复印一份并提前预习返混实验测定部分测定一,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A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左,将数据汁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 来泄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本实验目的为(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圧方法。(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3)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讣算方法。B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 一般很难直接测左,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左不同状态的反应 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

2、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 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泄数据直接表 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宦量描述。所用 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J。停留时间分布密 度函数f)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间的流体 粒子所占的分率dN!N为f(dt。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 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的分率。停留时间分布的测立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左后, 在系统的入口处瞬

3、间注入一立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岀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 度变化。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 V - C(t)dt/Qe = fvc(/心)所以 恥(训讷 由此可见/)与示踪剂浓度C)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 以饱和KC7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岀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迫范围内,KCI浓度与电导 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这里 L(t)=Lr-LX t厶为(时刻的电导值,S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和 方差叭f的表达式为: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

4、间隔人则:云的表达式为: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则: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来表示,即0=1 I1,无因次方差云/厂。在测宦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 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 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左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 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与模型参数n存 在关系为% (8)当n = l, 兀=1 ,为

5、全混釜特征;当“Ts, tO, 为平推流特征:这里n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C预习与思考(1)为什么说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是一一对应的?为什么我们又可以通过测泄停留 时间分布来研究返混呢?(2)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哪些?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3)何谓返混?返混的起因是什么?限制返混的措施有哪些?(4)何谓示踪剂?有何要求?本实验用什么作示踪剂?(5)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为什么?D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如图2-22所示,由单釜与三釜串联二个系统组成。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 釜的体积为1L,单釜反应器体枳为3L,用可控硅直流调速装巻调速。实验时,水分別从二 个转

6、子流量讣流入二个系统,稳龙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快速注入示踪剂,由每个反应 釜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由记录仪自动录下来。图2-22连续流动反应器返混实验装置图1 -全混釜(3L): 2、3、4 -全混釜(1L); 5 -转子流量计;6 -电机;7 -电导率仪:8 -电导电极;9 -记录仪:10 -四笔记录仪或微机E实验步骤及方法(1)通水,开启水开关,让水注满反应釜,调节进水流量为20L/z,保持流量稳泄。(2)通电,开启电源开关。1开记录仪,记下走纸速度;2开电导仪并调整好,以备测量:3开动搅拌装苣,转速应大于300 。(3)待系统稳左后,用注射器迅速注入示踪剂,在记录纸上作

7、起始标记。(4)当记录仪上显示的浓度在2min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己到。(5)关闭仪器,电源,水源,排淸釜中料液,实验结朿。F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单釜与三釜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这里的物理量-电导 值L对应了示踪剂浓度的变化:走纸的长度方向对应了测左的时间,可以由记录仪走纸速 度换算岀来。然后用离散化方法,在曲线上相同时间间隔取点,一般可取20个数据点左右,再由公式(5), (7)分别计算出各自的和b,及无因次方差。通过多釜串 联模型,利用公式(8)求出相应的模型参数n,随后根据n的数值大小,就可确左单釜和 三釜系统的两种返混程度大小。若采用微机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

8、则可直接由电导率仪输出信号至计算机,由计算 机负责数拯采集与分析,在显示器上画岀停留时间分布动态曲线图,并在实验结束后自动讣 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和模型参数。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图与相应数据均可方便地保存或打印 输出,减少了手工计算的工作量。G结果与讨论(1) 计算出单釜与三釜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f,并与理论值比较,分析偏差原因;(2) 计算模型参数n,讨论二种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3) 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H主要符号说明C( -t时刻反应器内示踪剂浓度:/()-停留时间分布密度;F)-停留时间分布函数;L丄丄-液体的电导值;n-模型参数:t-时间:v-液体体积流量;f -数学期望,

9、或平均停留时间:云元-方差:& -无因次时间。参考文献(1) 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业岀版社,1981(2) 朱炳辰主编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二,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A、实验原理及要点1.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 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左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 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在连续流动的反应 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 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

10、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 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岀 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泄义 循环比R为:_ 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一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当R=g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 应系统。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

11、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左来研究。然 而测左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 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 布的实验测泄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停留时间分布的测泄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泄后, 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岀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 度变化。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Q = VC(tlt所以 恥(创A(讪由此可见/(/)与示踪剂浓度C)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

12、以饱和KC/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左范市|内,KC/浓度与电导 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兀山),这里 /)=厶-h ,厶为t时刻的电导值,S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由实验测定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值,即平均停留时间;和方差”:,可由实验数据il算得到。若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则:_工C (讪_珈)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来表示,即无因次方差元=云/厂。在测左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 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

13、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 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 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与模型参数n存 在关系为:B.实验目的(4)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5)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6)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C.设备及操作要点(1)进水阀(2)进水流量计(3)注射器(4)填料塔(5)电极 (6)电导仪 (7)记录仪 (8)微机(9)循环泵 (10)循环流量计 (11)放气阀

14、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循环泵开关在仪表屏上控制,流量由循环管阀 门控制,流量直接显示在仪表屏上,单位是:升/小时。实验时,进水从转子流量计调廿流 入系统,稳龙后在系统的入口处(反应管下部进样口)快速注入示踪剂(0.5-1 ml),由系统岀 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显示在电导仪上,并可由记录仪记录。电导仪输出的亳伏信号经电缆进入A/D卡,A/D卡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由计 算机集中采集、显示并记录,实验结朿后,计算机可将实验数据及汁算结果储存或打印出来。操作要点:实验循环比做两个,R=0, 3或5:注入示踪剂要小于lml:调节流量稳左后方可注入示踪剂,整个操作过程中注

15、意控制流量;为便于观察,示踪剂中加入了颜料。抽取时勿吸入底层晶体,以免堵塞。示踪剂要求一次迅速注入;若遇针头堵塞,不可强行推入,应拔岀后重新操作:一旦失误,应等示踪剂出峰全部走平后,再重做。D.实验内容和要求实验内容用脉冲示踪法测泄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改变循环比,确立不同循环比下的系统返混程度:观察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实验要求控制系统的进口流量15升/小时,采用不同循环比,R=0, 3, 5,通过测泄停留时间的 方法,借助多釜串联模型度量不同循环比下系统的返混程度。二、实验预习题和答案1.脉冲示踪法对示踪剂的要求是示踪剂与流体互溶 V能与流体发生反应无色透明容易检测 J2.若进口流虽:1

16、5升/小时,循环比要求0, 3, 5,则循环流虽分别控制为0, 18, 20升/小时循环流量分别控制为0, 45, 75升/小时 V循环流星分别控制为0, 3, 5刑小时循环流量分别控制为0, 60, 90升/小时3.返混的结果是造成不均匀的速度分布word 改变了反应物的浓度分布造成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形成空间上的反向流动4.循环管式反应器中循环比与实验结果的关系是R越大,方差越大;R越大,平均停留时间越大;R越小,方差越大;R越小,模型参数越大;5.在管式反应器中,减小返混的措施是填充固体填料增大管径增大循环比提高高径比6.本实验采用哪个反应器模型描述返混程度多釜串联模型全混流反应器轴向扩散

17、模型平推流反应器三、实验准备工作1药品饱和氯化钾溶液3实验准备工作熟悉流量汁、循环泵的操作熟悉进样操作,可抽淸水模拟操作熟悉“管式循环反应器”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开始一结朿一保存一打印熟悉EPSON-1600K打印机操作,开启一装一页A4纸一进纸键一联机键一打印四、实验操作指导1.开车步骤(3)通水,开启水源,让水注满反应管,并从塔顶稳泄流出,调节进水流量为15厶X保持流量稳泄。(4)通电,开启电源开关。4开电脑、打印机,打开“管式循环反应器数据采集”软件,准备开始:5开电导仪并调整好,以备测量:6循环时,开泵(而板上仪表右第二个键“”),用循环阀门调节流量。7不循环时,关泵(面板上中间的向下

18、箭头“”),关紧循环阀门。2.进样操作待系统稳左后,用注射器迅速注入示踪剂(建议0.5-1 ml.实际进样量可调节),同 时点击软件上“开始”图标。当电脑记录显示的曲线在2min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己到。(出峰时间约10-20min)(3)点击“结束”,以组号作为文件名保存文件,打印实验数据。改变条件重复步骤。3.结束步骤(1) 关闭电脑、打印机;(2) 关闭仪器,电源,水源,实验结束。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1选择一组实验数据,用离散方法汁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从而汁算无因次方差和模 型参数,要求写淸计算步骤。2与汁算机讣算结果比较,分析偏差原因。3列出数据处理结果表。

19、4讨论实验结果。2实验讨论题1何谓循环比?循环反应器的特征时什么?2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分析偏差原因:3计算模型参数n,讨论不同条件下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5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体小球实验(实验三 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实验四流化床,固定床)1.实验原理自然界和工程上,热量传递的机理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时可能有儿种机理 同时存在,也可能以某种机理为主,不同的机理对应不同的传热方式或规律。本实验将一直径为20mm温度为To的小铜球,置于温度为恒定X的周圉环 境中,由于Tf不等于T(),小球必要受到加热或冷却而温度变为T,在传热过程 中,小球的温度显然随时间而变化

20、,这是一个非定态导热过程。在实验中所用铜 球的体积非常小,而导热系数乂比较大,可以认为铜球内不存在温度梯度,即整 个球体的温度是均匀一致的,于是根据热平衡原理,球体热量随时间的变化应等 于通过对流换热向周围环境的散热速率。dt(1)初始条件Ji, 人丁积分(2)式得:广办/(7-一7;) = _旦_加 抚书 T _ Tf pCV h_ pCV定义时间常数一刀-,分析(3)式可知,当物体与环境间的热交换经历了四倍于时间常数的时间后,即:可得: =e =0.018表明过余温度TTf的变化已达98.2%,以后的变化仅剩1.8%,对工程计 算来说,往后可近似作定常数处理。对小球A 3 6代入式(6)整

21、理得:a =化丄InWL6 TTf (5)Nn = =PCdj 丄s%。或 几6几T-Tf (6)通过实验可测得铜球在不同环境和流动状态下的冷却曲线,山温度记录仪记下Tt的关系,就可由式(5)和式(6)求出相应的&和皿的值。对于气体在20 Re 180000范围,即高Re数下,绕球换热的经验式为:(7)W 警 “37RZ%若在静止流体中换热:Nil = 2。物体的突然加热和冷却过程属非定导热过程。此时导热物体内的温度,既 是空间位置乂是时间的函数,厂=/(忑”乙。物体在导热介质的加热或冷却过 程中,导热速率同时取决于物体内部的导热热阻以及与环境间的外部对流热阻。 为了简化,不少问题可以忽略两者

22、之一进行处理。然而能否简化,需要确定一个 判据。通常定义无因次准数毕奥数(Bi),即物体内部导热热阻与物体外部对流 热阻之比进行判断。内部导热热阻=空=空Bi=外部对流热阻 股 / (8)式中:-为特征尺寸,对于球体为R/36 1 若Bi数很小,& 表明内部导热热阻vv外部对流热阻,此时,可忽略内部导热热阻,可简化为整个物体的温度均匀一致,使温度仅为时间的函数, 即r = 这种将系统简化为具有均一性质进行处理的方法,称为集总参数法。实验表明,只要Bi - y方向上的导热速率, 【si;R -半径,叫Re -雷诺准数,无因次:T温度,El訥J初始温度,K或JTf -流体温度,K或TC;兀壁温,【KI或0;t -时间,;V体积,I;Q -对流传热系数,W/ZK ;几-导热系数,W/nK;5-特征尺寸,Ml;P 密度,kg/m;工-时间常数, $ ;粘度,Ps。5 实验内容及要求1) 测量小球直径ds。2) 打开管式加热炉的加热电源,调节加热温度至400-500Co3) 由温度记录仪记录下自然对流、强制对流、固定床和流化床状态下的降 温曲线。4) 记录下室温、气体流量、床层压降和记录仪走纸速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