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59.41KB ,
资源ID:61203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203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docx

1、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业论中国外交政策学 院:资源环境学院专业班级:地质105班学 号:311003000524姓 名:毋 亚 文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中国尚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关键词:中国;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重申,中国仍将奉行

2、“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在国际上坚持不扛旗、不当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会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绁续坚持这个方针?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个方针。”【1】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也强调,中国不会改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执行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邓小平留下盼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2】较之于上述官方和半官方的一致口径,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形势已经今非昔比,中国已经强大了。无须再坚持已经过时的外交战略

3、: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中国仍不够强大,仍需韬光养晦。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有利于加深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执行并完成我国的外交任务。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一、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目前学界关于“韬光养晦”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韬光养晦”的含义:“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韬光养晦”是战略决策还是权宜之计;中国现在是否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3】一言以蔽之,中国现在是否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主张中国应该放弃“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学者,概而言之,其观点可归纳为:第一,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

4、变化,中国自身实力今非昔比,己无须“韬光养晦”。“我们在国际国内都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压力,但应当说,这与邓小平当年提出这些思想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还是有重大的不同。今天的中国。经历了苏联东欧剧变冲击带来的考验,打破了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施加的重重压力和阻碍,走出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经济持续发展、政局大体稳定的国家。”【4】第二,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大国,必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决定了中国无法再继续“韬光养晦”。中国外交现在强调“建设性作用”,强调做负责任的大国。从特使外交转变为公众外交,在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这些外交新意。“表达了一种新的进取意识,在逐渐淡出韬光养晦的逻辑,中国外

5、交在作为方面明显加强了。”【5】第三,韬光养晦心态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好不再使用。【4】韬光养晦容易使人们联想起战国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中复仇和复国的故事。”【6】第四,韬光养晦与决不当头和有所作为不是一个统一体,不是辩证统一关系。“韬光养晦的反面、对立面,不是当头或者有所作为,它的反面是骄傲自大、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自吹自擂、霸气十足等。”【4】第五,难以保密“刘备为韬光养晦甚至对自己的结义兄弟都隐瞒。韬光养晦决不可大肆宣扬,经过大肆宣传韬光养晦实际上就不能叫做韬光养晦了,反倒是暴露了自己居心叵测,野心勃勃,招致他人的防范和遏制。”第六,“韬光养晦”并未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的韬光养晦似乎也

6、没有给中国带来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恰恰是我们大力强调韬光养晦之时。中国威胁论噪音四起。”【8】迄今为止,“中国威胁论”未见平息的迹象。【9】 多数学者主张中国应该继续坚挣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其理由主要有:第一,对中国而言。国际力量的对比并无本厦区别。“现在中国虽然早己走出了当年的困境,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按人均产值计,中国仍处于相当落后的地步。从全球范围看,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国际力量对比仍然是北强南弱。中国的强大只是相对的。邓小平当时分析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发展趋势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还难以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

7、略。”【10】第二,邓小平所讲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更多的是这个成语的引申意,就是说要谦虚谨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不当头,不称霸。【11】“韬光养晦”战略中所谓盼“韬光养晦”。不能拘泥于字面,应该从其引申意义中解读。“汉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字多义、一词多义”。就“韬光养晦这一命题而言,最少有三层既有一定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的意思:一是由卧薪尝胆衍生而来,包含艰苦奋斗,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意思:二是如新华成语词典的解释:隐藏才能、锋芒,不使外露,借以避祸自保;三是一种人生哲学,即谋虚谨慎,避免出风头,低调做人,上升到政治层面,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理念、外交哲学。三层意思中。以后两层为主,其中第

8、三层意思,即作为政治理念或外交哲学韬光养晦是其最高境界。”【12】第三。“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非相互对立,而是辩证统一。“韬光养晦”与 有所作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中国外交战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韬光养晦不等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能有所作为:反之,有所作为也不等于要去出头扛大旗。有所作为指的是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化解国际社会中的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遏制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建立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与中国国力相匹配的作用。”【13】“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消极退缩。有所作为也不意味着无所不为

9、。”【10】表面上看,反对方的理由似乎更加系统和充分。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韬光养晦”战略是否已经过时?中国是否还需坚持此战略?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须重新认识如下问题:其一。邓小平当年所提出的韬光养晦”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二,中国对谁“韬光养晦”?其三,中国当时为什么要对他们韬光养晦?二、“韬光养晦”再认识 “韬光养晦”并非是邓小平一次性提出来的,而是经过多次完善和补充。并且由于场合的不同,内容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989午9月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

10、、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4】这次谈话侧重于“冷静观察”和“沉着应付”。1990年12月24日,也是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邓小平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4】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强调的则是“决不当头,和“有所作为”。1992年4月28日,邓小平在同身边人员谈中国的发展问题时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

11、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有能力的时候,要搞高科技国防尖端武器。”【15】此次谈话邓小平强调的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所作的讲话来看,“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不相矛盾。相反,“韬光养晦”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有所作为”。后人将邓小平有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概括为如下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为了方便。最终以“韬光养晦”直接代替这二十八字。久而久之,部分学者忽视了“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已经包含了“有所作为”,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 “韬光养晦”的对象是谁?显而易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

12、方世界确实希望中国动乱,不但希望中国动乱。也希望苏联、东欧都乱。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是想最终战胜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他们使用经济,也使用政治手段,如高级官员不接【14】武器禁售也是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中国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他们仍未解除对华武器禁售。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当时对中国的制裁和进玫之主要目的,异于现在他们对中国的防范和遏制。当时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利益:现在他们尤其是美国主要是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矛盾,即世界第一大国与潜在的世界第一大国之间的利益

13、冲突。 中国为什么是在当时而非之前提出“韬光养晦战略?这与当时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直接相关。国际上,一方面,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陷入了动乱。“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14】正如邓小平所预言的那样。苏联确实乱了。并且乱到了极致:解体。东欧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亦未能幸免。另一方面,非洲国家的动荡并无大的改善:南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及“亚洲四小虎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中的绝大多数国家或外交中断后尚未恢复,或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这一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 虽然

14、中国的综合国力经过改革开放十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一极。但较之于美国,仍然有巨大差距。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中国所依赖的重要国际市场。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国内亦面临一些挑战:第一,有人担心中央不再执杼改革开放的政策,一旦不再执行此政策,他们此前的利益将受到损害。第二,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危及国内稳定。“人民要求反腐败。我们当然接受。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的所谓反腐败的口号,我们也要当好话来接受。”第三,有人企图“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在某些人高喊反腐口号的背后。有更见不得人的阴谋。这也是当时我们国内最大的背景。“这个口号(反腐败)仅仅是他们的一个陪衬,其核心是要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

15、主义制度。”“事情一爆发出来,就很明确。他们的根本口号主要是两个,一是要打倒共产党,一是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4】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国内和国际两个大环境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中国发展了。“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口号必将销声匿迹。这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的根本原因。“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14】要实现稳定。就对外政策而言。就是要在国际上韬光养晦。三、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实际在重新以识了“韬光养晦”

16、的内容、对象及国内外背景后,我们再讨论当前中国是否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尽管我国学术界围绕“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迄今为止仍然热烈,但至少有一点共识:邓小平于当年提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是正确的,它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现在中国自身的情况及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而言,较之于1989年前后并无质的变化的话,中国仍须坚持此战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的实际情况。 第一。就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而言,形势依然严峻。较之于1989年前后,中国目前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诸多不利因素。在分析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国际

17、环境之前,须澄清一点,即邓小平在表明中国要“韬光养晦”时,对中国自身的力量及国际地位并未妄自菲薄,“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f社会科学版)极。”【14】与此同时,邓小平也非常清楚自己与两个超级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实力差距。“打世界大战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中国没有资格,日本没有资格,欧洲也没有资格。”根本原因是,中国虽然是世界一极,“算是一个大国,但这个大国又是小国”,中国“实际上是个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14】现在中国的情况与1989年大体相似。一方面,中国总体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得到

18、有效增长:另一方面,与美国仍然还有很大差距。自1989年至今。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自2005年以来世界排名大跨步前进。“2005年底,中国GDP增加16. 8%。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仅3年之后,中国GDP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16】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上升的根本推动力。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由以前的277%提高到现在的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

19、于美国和日本。目前。中国在IMF的特别提款权( SDR)份额占3.72%,投票权占355%,均居第六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底提出的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方案,中国在IMF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 20/0升至6.394%,投票权将从目前的3. 65%升至6.071%。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仅排在美、日之后,位列第三。有学者通过所谓实力等级常识”的分析模式,得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是世界第二的结论。【17】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学界对中国综合国力最乐观的观点。即使是持此观点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离准超级大国尚有差距,遑论超级大国了。然而,中国的国际环境并没有因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明显改善

20、。学者郑永年指出:“今天,中国外交的各个方面都在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在经济上,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尤其是应付危机贡献巨大。但西方国家则在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和贸易平衡问题。在军事安全问题上,中国早些时候提出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的目标。但周边环境的安全压力也在增加。朝鲜半岛核武器问题没有解决的希望,美、日、韩同盟正在强化,原先并不突出的南中国海问题已经趺出纸面。在政治上。西方正在进行新一波更大的人权和民主压力。中国很多年前就和西方开展人权对话,但始终处于防守地位,没有任何反击能力。在文化上。中国做了很多的努力希望走出去:但看来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形式上走出去了。但内容则没有,中国仍然没有自

21、己的文化话语权。”【18】中国所面对的这些国际压力,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美国相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现在及可以预见之将来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对中国从政治安全到军事安全及其他安全的最大威胁。这一现实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为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极其悬殊。即使根据最乐观的分析。目前中国综合国力高为世界第二,但由于美国已经失去冷战时期苏联的制约,其相对于世界第二的结构性优势是增强而非减弱,更何况现在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并不一定处于第二的高位。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大国小外交的局面?除了郑永年所分析的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身为“大国”之大”的成色不足,即还不够强大。“从精神层面

22、来说,大国外交最为关键的是确立自信。大国没有自信,就不会有大外交。”【18】在某些方面,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非常自信:但总体而言,由于中国与美圉的巨大实力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无形的差距,在美国面前。中国仍然不够自信,亦尚无自信之资本。中国面对美国不够自信,除综合国力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外,还与中国的国内情况息息相关。第二。就中国的国内实际而言,同样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下国家的水平。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此发展过程中亦存在若干较为棘手的问题,面临若干严峻挑战。其中之一是腐败

23、问题。在今年“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著名学者胡鞍钢的概括最获认可。他把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概括为两种制度、四个世界、四种社会。这里的“两种制度”是指过去50年中国大陆形成的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型制度。正是这两种制度的设计安排和延续,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公共

24、服务水平过于悬殊。卅旧“四个世界”是指中国发展不平衡性在各个地区中的反映。第一世界是指已经进入高收入组的上海、北京和深圳三个城市;第二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组的地区,如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第三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第四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贫困地区。【19】“四种社会”是指在我国同时存在农业社会f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仍占50%)、工业社会(其劳动人数占全国总就业的23%)、服务业社会(其就业比重为22%)及包括科教文卫等在内的知识社会(其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19】上述不平衡发展,如果不能及时改善。

25、将威胁国家稳定。比较1989年与现在中国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既能发现其不同之处,亦能发现它们有相似之处。其不同之处为,中国总体卖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相同之处不但更多,而且更为根本:中国仍未改变其既是大国又是小国的特殊国情,这是中国仍须执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根本原因。在现阶段要真正理解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是最主要的,而不应该从这个典故产生的历史背景去究研。国家领导人不是学者。他们在使用一个成语或词语时,很少如学者那般咬文嚼字。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外有很多人从“韬光养晦”这个成语所产生的原始典故去理解我

26、国的“韬光养晦”战略。【7】当国内外人士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产生误解时,应该进一步解释和宣传这一外交战略。这样做的效果,将远好于放弃此外交战略而选择其他外交战略。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依然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只不过。由于冷战的结束及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韬光养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一,“韬光养晦”的主要对象,除了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外,还包括中国的周边国家。中国只有在与这些国家交往时也坚持“韬光养晦”,邻国中的“中国威胁论”才会不攻自破。第二。“韬光养晦”,不管是所韬之“光”。还是所养之晦,皆为中国之“崛起”,其意识形态因

27、素已经大大减弱。第三,中国的绝对和相对实力皆得到有效加强,这将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所作为”,更有利于中国维护本国之国家利益。“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前文己作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及国内环境决定了现在及可以预见之将来,中国仍须执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如何执行,则因人因事而异。中国人常言。法无定法,此之谓也。参考文献【1】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2】吴建民述中国外交60年变化:韬光养晦仍要管100年.【3】趑晓春浅析有关韬光养晦”战略的争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5):24- 27【4】叶自成关于韬

28、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谈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J太平洋学报,2002,(1): 62- 66【5】王逸舟静悄悄的革命J世界知识,2004,(7):21-22【6】谭再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论思考J国际观察,2005,(1):68-73【7】邢悦,张冀兵“韬光养晦”战略再思考兼论如何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J国际观察,2006,( 6):13- 19【8】高飞从韬光养晦到和平崛起评中国外交的策略调整J太平洋学报,2006,(1):713【9】“Globle power: The dangers of a rising China.【10】曲星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现实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11)

29、:15-18【11】李恒杰论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1-6.【12】林利民韬光养晦的长久生命力J晾望,2005.【13】崔志鹰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J】同济大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邓小平年谱f 1975 -1997年)(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汪孝宗GDP含金量更高?【J】中国经济周刊,2011。( 8): 26- 31.【17】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实力地位J国际政治科学,2005,(2):125.【18】郑永年中国实现大国大外交的几个条件.【18】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