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2.95KB ,
资源ID:61034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034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程宝琴老师对话选修一.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程宝琴老师对话选修一.docx

1、程宝琴老师对话选修一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管窥 山东临沂一中 程宝琴话题一 对“选修”的定位在教学中 “选修”这部分教材怎样定位呢?这个问题在课程标准中其实说得很明白:历史学科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必修和选修部分,是这样表述的“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

2、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个“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应该是我们对选修课程的定位。也就是说,选修部分的教学,应该比必修部分的要求更高。必修部分是基础,选修部分是提高。因为必修部分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修学习和掌握的,而选修部分就只针对那些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文科同学)准备。所以,在教学中的差别还是挺明显。选修部分的教学应该有更大的灵活性,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有所拓展,课堂实施中的问题设置也应该有更高的思维含量。应该说理论上是这样,这个关系大家也都明白,但是在事实上往往不是这样。事实上常常是必修、选

3、修课堂没啥区别,甚至选修部分处理起来比必修部分的处理更简单。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都是因为高考。课标的规定的一回事,可是我们教学有时候必须得看高考怎么考,高考对于必修和选修部分的考查方式是不一样的,必修部分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常常比较细致,三个必修模块还纵横联系着,难度不小。但是选修部分只有一个10分的非选择题,并且不和其他模块有密切关联,看起来形式上比较单一,内容上比较固定,难度上也不大。看起来高考和课标的要求是有差别的,所以很多老师在实际上课时候就怎么简单怎么来。就事论事,既然高考题目不难,那还在课堂上费那么多事干什么呢?很多老师把选修部分“简单化”,或者“简化”了。那在课堂上对

4、内容有没有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中学生学习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和发展品质,还是为了在考试?我想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提高素养。既然是为了提高素养,我们就应该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运用各种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修养和人文素养,这样的历史课堂不是“简单”的,而应该是“复杂”的,不是“简化”的,而是“深化”的。内容的拓展是一定要有的,至于程度,就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不好统一划定。 “复杂”和“深化”理解是内涵的“复杂”和“深化”,而不是人为地把课堂形式给“复杂”和“深化”起来。课堂的形式往往是简单为好,用简单的形式,引领学生深度的思考,才是为人师者的大境界。觉得“深

5、化”的课堂和“简化”的高考之间并不矛盾。首先,选修部分的高考题目看起来是简单的,但是真正推敲起来,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并不低,所以我们不能降低对选修部分的重视。其次,我们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补充足够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就更能应对所有的题目,不论高考题目要求高一点还是第一点,学生都能游刃有余。以学生能力提高的“不变”,来应对高考等测试的“万变”,确实是好办法。话题二 历史上的改革整体的概述具体到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要选取了九次历史上重大改革。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

6、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今天就先请两位老师谈谈对这本教材的把握。首先,我们来看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是这样表述的:“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

7、交互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虽然改革的形式多样,效果各异,但是所有的改革都充满坎坷曲折,改革者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来客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人教版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册,选取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共9次改革。这9次改革从时间上分可以古代史上的改革(梭

8、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近代史上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从地域上可以划分为中国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欧洲的改革(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非洲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从起因上可以划分为主要为解决国内矛盾而发起的(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面临内忧外困局面而发起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从结果看可以分为成功的(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1861年

9、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戊戌变法);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这些改革尽管形式多样,效果各异,但是也有很多共同的特征。首先,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

10、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其次,改革都具有必要性。所有的改革都是在各种矛盾冲突尖锐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的变革。第三,改革都具有艰巨性。改革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中展开,其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程生岁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强大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大业。第四,改革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两起完全相同的改革,所以,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的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

11、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按照教参观点,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改革还有很多: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都可以放在这

12、个部分对比学习。话题三 关于梭伦改革的内容处理梭伦改革是在时空上离我们比较久远的一次改革。对这次改革,有这样四个“点”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候心中有数:首先,雅典城邦在古代希腊乃至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兴旺繁荣的雅典城邦一直被看作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象征。雅典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它的民主政治有关。第二,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中最核心的内容在早期的雅典城邦,广大平民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同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所以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协调这个矛盾。三是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权力机构,鼓励工商业发展。这些措施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要求。四是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各阶层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奠定了

1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雅典城邦的强盛开辟了道路。还有一条线除旧布新的改革,在教授这个单元时,应该突出“新”与“旧”的对比。在具体的知识点的总结上,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表格来呈现。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在政治上,在约在公元前7世纪,雅典确立了贵族政治,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

14、间尖锐矛盾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

15、、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

16、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其他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结果

17、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成功)意义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4、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局限原因: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

18、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表现: 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梭伦改革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原因、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矛盾”展开的:矛盾激化改革的背景协调矛盾改革的内容矛盾缓和(或解决)改革成功矛盾依旧(或发展)改革失败梭伦改革这

19、部分内容,在处理时候那个部分是重点呢?很显然,“内容”应该是重点,一次改革,大体可以分为“背景”、 “内容”和“影响”这三个部分,而“内容”承接了“背景”和“影响”。改革的内容,是针对改革前的矛盾而实行的,改革的总体影响又是从对每一项改革措施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这是适用于整个“改革类”史实的基本认识。我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是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环节:课堂任务一:梭伦改革的内容涉及了哪些方面?各有哪些主要内容?(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先总结出基本的内容)(实施:学生自主完成,然后相互交流、补充)课堂任务二:本课的标题是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请你介绍其改革内容中的“除旧”以及对映的“布新”。

20、(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梭伦改革内容的理解) (实施:学生的答案形式丰富,可以大体总结为这些方面:债务奴隶方面;土地占有方面;遗产分配方面;等级划分方面;国家权力方面;司法制度方面;度量衡制度方面;手工业生产方面等。)课堂任务三:在梭伦改革时,雅典有不同的阶层。请你选择作为某个阶层中的一员,并谈谈改革给你生活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意图:以“亲身体会”式的设问,从不同角度强化对改革主要内容的理解,并初步形成对改革评价的印象。)(实施: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有的从平民角度,有的从贵族角度,有的从政治地位变化上,有的从经济条件改善上)这节课看起来很简单的三个任务,却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从“了解

21、”到“理解”再到“应用”,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这节课还有这样一个环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梭伦改革时期的不同角色贵族(又可以平原派、海岸派)、平民或者奴隶(债务奴隶、其他类型的奴隶),先让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角色。然后是这样的几个环节:环节一:改革前后话不同(每个角色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己利益的变化)环节二:措施中间找依据(每个角色的利益变化来自改革的规定,用这种方法来深化对改革内容的认识)环节三:角色交流出结论(不同的角色对应改革的不同措施和角度,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总结,就是对改革内容的全面认识)以上应该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如果说第一个是从“普遍化”到“个性化”的操作过程,那第二个人就是从“个体”到

22、“整体”的认知过程。话题四: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思路的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和梭伦改革不同,商鞅变法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次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那么对于这个改革,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教学方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思路的教学设计: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

23、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

24、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说明他判断能

25、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上述故事教科书只讲了一半,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意在介绍商鞅这个人的特征。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商鞅是变法的主角,因此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人。以往教学大都忽视人物的个性,讲王安石变法,不讲王安石这个人,讲张居正改革,不讲张居正。尽管考试很少涉及人物的个性,但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历史情境进而理解历史的“药引子”。商鞅的个性特征和政治智慧与他后来能够推行改革有直接关系。但是,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

26、、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故事2:一个河南人跑到陕西来想当官,成就一番事业,难度不小啊。商鞅也得走门路,怎样打通的关系?史书没有记载,这已不重要了。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求见。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监: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监挨了训,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5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

27、。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秦孝公对景监说,这个人行。我还要和他谈谈。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再次与孝公交谈时,孝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问题3:司马迁就这件事评论说,谈帝王之道本来就不是商鞅的本意。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可是商鞅为什么不直接切入正题呢?这是一个引导想象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较合理的解释包括,试探孝公的诚意、志向、价值观念;商鞅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啊,夏禹、商汤、周文王如果按照帝道行事,就不会出现夏商周三代了。落点应强调:时代不一样,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应该选

28、择新的政策。问题4:为什么秦孝公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但他还屡次接见商鞅?这是教科书提出的问题。教科书上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学生可以想到。为什么不感兴趣?就是时代变了,按照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这个故事有情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问题设计成两个,意在说明两个人的思想一致,这才能够结合。用足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思考问题,改革都是要改变传统中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政策;自上而下的改革关键在于主政者,他们的思想决定改革的力度。故事3: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

29、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问题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孝公安排商鞅与大臣们对话的目的是什么

30、?这些辩论和推进改革有什么关系?设计这一问题,是让学生认识改革需要作充分的舆论准备,估计学生可以想到。可能想不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首先来自上层,教师应强调这一点,以便认识其他改革。改革者意志坚定也是不可或缺的,改革的征途不会因为一次辩论而一帆风顺。最后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后世改革的依据。故事4:变法的法令拟好了,但没有公布。商鞅派人在城中人流较多的市场南门,立起一根大约6米多长的圆木,布告:“谁能将此木搬到市场北门,赏十镒黄金。”一镒按照20两计算,就是200两黄金,一两约折合今天20克多一点,(也有说合3125克),至少4公斤的黄金!太多了,没人相信,也就没人去试。“

31、谁能搬,赏五十金!”有个楞小伙儿扛起木头搬到北门,没想到,立马就得到五十镒黄金(20多公斤啊)。这事能不传开吗?问题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这件事。可是,这么多黄金的赏赐,秦孝公多心痛啊。司马迁说的是赏“十金”“五十金”,春秋战国时,黄金的单位有时论“镒”,有时论斤。一镒20两、一斤十六两,怎么算也不少啊,史记会不会有夸张的成分?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兴趣。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135前93年,这个故事应该发生于商鞅变法开始的那一年,公元前356年。变法的起始时间写在板书上。司马迁追记200多年前的事,从时间上说,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已不是原始材料。司马迁是严肃的史学家,他写这个故事肯定有依据,至于细

32、节是否完全准确,可以存疑。在学生发言后,这样解释,目的有二:一、变法开始的时间容易让学生记住;二、对史料要看是否是当时人的记载,这是渗透历史重证据的意识。就这个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取信于民”。仅仅是“取信”吗?还有“令行禁止”的作用,等于布告天下,千万别拿政府的法令不当回事,不信你就试试?11912年,毛泽东在你们这个年龄曾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三叹”商鞅这一做法,还得了100分呢。文章怎么写的,同学们可以上网找找看。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开始变法。看教材: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