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老头赏析高老头赏析高老头读后感 高老头这个故事被收录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显然,这不是一部喜剧,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惨剧,是用“灰黑的色彩和沉闷的网所的描写”的人间惨剧。当我思考它为什么会被冠上“喜剧”这个名头的时候,不仅想到了巴尔扎克那饱经磨难的、粗犷的、近乎嘲讽者的姿态。 他说:“惨剧这个字眼被近来多愁善感,颂赞痛苦的文学用得那么滥,那么歪曲,以致无人相信了。”所以,在这个不能用轻松口吻的去讲的故事上,他却选择用一个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给麻木不仁的听众们。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培养下都过着奢华的生活。一个高攀贵族,跳进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多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
2、成为纽沁根夫人。她们出嫁的时候,每人得到80万法郎的陪嫁,所以对高老头极尽奉承体贴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的大门,在伏盖公寓里过着穷酸的生活。开始他还可以每星期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再后他就连女儿的门都进不去了。 直到故事的最后,高老头痛苦的死在阁楼上,孤独而无人理会,青年拉斯蒂涅埋葬了他,他亲眼目睹了崇高的父爱”在金钱下的惨败,从此泯灭了良心,灭绝了人性,踏入了巴黎的上层社会。 “拉斯蒂涅一个人在公墓内向高处走了几步,远眺巴黎,只见巴黎蜿蜒曲折的躺在塞纳河两岸,慢慢的亮起灯火。他的欲火炎炎的眼睛停在王杜姆广场和安伐里特宫的穹隆之间。那便是他不胜向往的上流社会的
3、区域。面对这个热闹的蜂房,他射了一眼,好象恨不得把其中的甘蜜一口吸尽。同时他气概非凡的说了句: 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然后拉斯蒂涅为了向社会挑战,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这个时候,天地间最后的一点点美好和希望都消亡了,最后一点点光明都被熄灭了,我们被迫陷入了一个完全绝望的世界里。作者告诉我们:“美好的灵魂是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待久的。真是,伟大的感情怎么能跟一个猥琐,狭小,浅薄的社会沆瀣一气呢,” “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我可以住在一所公馆里,有漂亮的屋子,有我的仆人,生着火;她们都要哭做一团,还有她们的丈夫,她们的孩子。这一切
4、我都可以到手。现在可什么都没有。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啊我的钱到哪儿去了,倘若我还有财产留下,她们会来伺候我,招呼我;我可以听到她们,看到她们。” 没有回报的爱,无限牺牲的爱,在一个金钱维系着一切的世界上,被无情的蹂躏,践踏在脚下。高老头那苦痛和郁闷都曾写在他那生动异常的脸上,那是一张属于老父亲的脸,那是如同拉奥孔般痉挛不已的面庞。而他却被女儿们抛弃了,这个花尽所有金钱和心血供养女儿们奢侈生活的父亲,就这样无人理会的惨死在破旧的小公寓里,在被金钱完全垄断,人情不复存在的社会里,一切向着越来越极端的方向发展,直到有一天,当罪恶成为不罪恶,不合理成为合理,供养父母这起码的道德被颠覆,当最后一个有
5、良知的小青年抛开所有道德和良心的担子,充满野心的步入社会的大染缸,我们到底还剩下些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加谬的小说局外人,里面的男主人公将他的母亲送入养老院,从不去探望,直到养老院通知他的母亲去世都无所谓,木然的处理丧事。 或许当巴尔扎克在经商失败负债累累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现代社会所包含的荒谬性:人的价值不再体现于他的本身,而在于他拥有的金钱和财富上。当他还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和高老头一样无望的结局呢,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让我们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戴锁,都被判了死刑,他们之中天天有一些人在其余人眼前被处决,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从他们同样的境况中看到自己的自身境况,他们充满悲痛毫无希
6、望的面面相觑,都在等待轮到自己。这就是人类境况的缩影。” 而发觉这一点的人似乎很少,或者是没有,正如一位当助教的房客在高老头死后所说的:“诸位能不能丢开高老头,让我们清静一下,一个钟点以来,只听见他的事儿。巴黎这个地方有桩好处,一个人可以生下,活着,死去,没有人理会。这种文明的好处,咱们应当享受。” 巴尔扎克对金钱腐蚀了的人的体会是如此深刻。繁华的外部生活是多么可怕,金钱也是那么可怕,人的内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文明好比一辆大车,和印度的神车一样,碰到一颗比较不容易粉碎的心,略微耽搁了一下,马上把它压碎了,又浩浩荡荡的继续前进。” 高老头读后感把面粉团当作心头爱 不知道为
7、什么,巴尔扎克描写人总让我联想到捏面粉团。读他一个星期,像看到一堆疙里拉瘩的面粉团陈列眼前。我的心沾满了面粉。有时激动起来,忍不住打个喷嚏。 激动过后又很快忘记。因为他们进不到人心里,或者不许人进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巴尔扎克像某一类雕刻家,对运动状态和外力造成的效果更为关注,有时动作那样夸张,令观众担心架子要翻倒了。可他技艺高超。那些作品饱含激情,充满了运动的千奇百怪的可能性。观众围着雕塑赞叹着,感触着,走出10米开外,眼里就只余姿势。巴尔扎克的雕塑有饱满的形体,流畅的动态,充满了戏剧张力,可却没有眼神,他们的眼窝是空的这真叫人不解。 我想,他研究人时更多把推动力归于外在影响,譬如政治制度,社会
8、风气,偶然事件和人身体的病理。对的,这一切可以被研究,可以被诊断,通过正确手段可以被纠正,使之痊愈。他有那个信心。他抓住高老头好比医生抓住最能激动其抱负的病号像故事里的医科大学生皮安训。可他却停在了皮肤那一层,对应手段是放血和敷草药。高老头视女儿为偶像,将爱女当作个人信仰,到了极端的地步,巴尔扎克和所有故事里的角色一样被老人的爱感动,为他的遭遇不平,对伤害他的人抱以严苛的批判但却忽略了更深刻的一点:高老头的爱是自私的。像他的小女儿所说:要和他在一起,就必须把自己整个儿给了他。老人之爱女儿,有点像小孩子占有心爱的玩具,是一种脾气乖癖自我中心的人,一旦爱了什么,就倾注其全部注意力,相对的,要他爱的
9、对象单单属于他从肉体到灵魂都不能旁视。他的爱也是一种奴隶的爱,为害怕失去而委曲求全,因为知道自己拿不住因为他非拿住不能幸福。这个感情炽烈的父亲,也是冷酷的父亲。别的父母多少都能放开一点手脚,知道子女长大了是要飞走的。他却丝毫不能容忍。高老头临死前将心底的积怨一股脑地爆发出来他恨女儿不回报,恨女儿从身旁逃跑,恨女儿不把他当作生活的轴点像他将自己的爱当作世界的中心。末后不惜诅咒她们先前的爱有多深切,此时的诅咒就有多狠切。 这里头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人必须求得满足心灵的事物。并且能满足人的不是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九十而非得是百分之百不可。这是人的天性。圣经里有一句更确切的话:上帝将永恒放在
10、人心里。于是,除了这永恒本身,没有什么能够满足人的灵魂。人的错失和悲惨在于他无法知道永恒是什么,只能寻找许多替代物。这些替代物被称做“偶像”。所谓偶像就是幻影,是饮鸩止渴,是人爱与恨的根源。人最大的偶像其实是自己高老头看似无私,倾其所有供给女儿,其实他要得更多更隐秘:他要女儿的整个灵魂臣服。 这是暴君的爱,也是奴隶的爱。不如说,一朝为暴君,他日必定沦落为奴隶。因为人并不是世界的主宰。正如小孩子年幼时是暴君,家人都宠着他;长大后发现人人都是暴君,那么弱肉强食,吞吃不了的,就只能卑躬屈膝但求果腹。高老头的全部揪心命运就在这里。而巴尔扎克却叫他像傀儡般去到舞台中央,抛头颅,洒热泪,念长而激荡的台词,
11、将观众的情绪煽动起来后无以为继,惟有谢幕。故事里的医生双手一摊,留下不知所措的人对着无尽黑暗哀恸。 高老头原本可以进入文学形象的三维空间,可在巴尔扎克手中,却只能贴住墙根留下扁平的架势。10米之内观众们抹着眼角,10米之外所有人便都像他的女儿,有一个盛大宴会要赴巴尔扎克将他的读者培养成同样的狠心人,对他人上不了心,对自己下不了心。实际上没有人知道心之为何。故事内外的面粉团团们终于糊成一片,糊成了一片 高老头读书笔记巴黎社会的悲剧 这部名闻遐迩,常盛不衰的小说,一般被视为人间喜剧的序幕。人间喜剧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在本书中初次登场。小说以大学生拉斯蒂涅入世之初的经国为线索,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
12、而又骇人呼闻的巴黎社会,作者让这位未来的风云人物从不同的社会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到同样性质的“启蒙教育”,终于使这个来自外省的青年丧失了天真,正直和良心,为今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在所有这些“教育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高老头的惨剧,正是在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眼泪,从此以野心家的姿态向社会发起了进攻。(摘自该书简介) 本人倒是看过许多名著,单时日太多,小说中的大多人物的名字都已忘记,惟有这本书记住的较多.本书短小精悍,使我印象很深.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高老头的悲剧,和他的两个女儿的挣扎;另一个是大学生拉斯蒂涅追求进入上流社会的历程.其中前者描述了老一辈资本家的没落;后者更向
13、我们展示了年轻人的心灵在社会中是如何被污染的. 先来说说高老头.高老头是一个老面条商,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辛勤经营,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资本,妻子死后,他更把全部的爱给了两个女儿,没想到两个女儿不仅没有获得幸福,还和她们富有的丈夫一起来榨干老人的血汗.老人只能在心理上伤痛,还总对别人说女儿有多爱他.老人的悲剧告诉我们年轻的资本家终将取代老一代. 大学生拉斯蒂涅则是原本心灵纯净的年轻人,他思想开放,渴望成功,但在这个社会中,他必须一次次向社会妥协.在成功的道路上,他有两个选择:一是挤入上流社会;二是利用犯罪手段,骗得巨额嫁妆.他选择了后者.但他看到了高老头的悲剧后,决心以一个资本家的态势向社会发起挑战,
14、从而彻底堕落. 高老头读书笔记被上帝遗弃的人 被上帝遗弃的人 巴尔扎克高老头的人物原型与典型性研究 巴尔扎克作为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观念是用小说来进行社会研究。他认为,“从来小说作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因此,他在人间喜剧中为我们展开了一条历史长廊,塑造了两千多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他的作品高老头中则出现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原型,按批判现实主义的定义,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在我看来,高老头中的人物典型则是“被遗弃的人”。 高老头。高老头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是被遗弃的典型代表。 先于高老头,莎士比亚在其悲剧代表作李尔
15、王中塑造了一个被遗弃的昏君的形象。李尔王有三个女儿,他要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她们,而条件就是让她们表述对父亲的爱。大女儿和二女儿口甜舌滑,骗得李尔的信任,而三女儿则是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父亲,但她并没有用恭维的言辞去取悦父亲,结果遭到李尔的唾弃。他把自己的国土一半分给了大女儿,另一半分给了二女儿,而三女儿则没有任何财产作为嫁妆。然而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先前把自己对父亲的爱吹得天花乱坠的两个女儿则把父亲当作皮球踢来踢去,而本是国王的李尔反倒无处容身,露宿风雨之中。最后还是三女儿在父亲落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助他起兵收复国土,可惜以失败告终,而三女儿也死于非命。 而到了巴尔扎克塑造高老头的时候,作者启用了“
16、极端情欲模式”,将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如果将高老头仅作为一篇独立的小说,它和李尔王有着太多的相同点了。李尔王有三个女儿,而高老头只有两个。然而高老头也有拉斯蒂涅,可以在他落难的时候倾力相助,虽然拉斯蒂涅最后也不免卷入了巴黎上层社会的堕落漩涡。我们可以把李尔王和高老头设为F,把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以及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设为B与C,把李尔王的三女儿和拉斯蒂涅设为A。那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原型模式:F把自己的所有资本留给了后代B和C,但B和C则共同将F 遗弃,最后F在落难中得到了A的帮助,然而还是以悲剧收场。可以看出,这是李尔王的故事模式,同时也是高老头的故事模式。
17、在F中,李尔王和高老头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的有:1,他们都是作为父亲(Father),是财产的最初拥有者;2,他们的财产所托非人(B和C),最后惨遭遗弃;3,他们都得到了A(assistant)的帮助;4,他们最后都醒悟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5,悲剧的下场。在第1点和第2点中,他们表现得最为相似:同是财产的最初拥有者,同样毫无保留地把财产分给了不该分给的人。而遭受遗弃的方式不同,李尔王虽然一开始还分别在女儿家住,但和高老头相比,他应该是一开始就被彻底遗弃;至于高老头,他把女儿们送进了圣日耳曼的上流社会当贵族夫人,而自己则在伏盖公寓里面过着下层人民的生活。一开始由于他还保有一份比较丰厚的年
18、金,因此他的女儿还和他有着联系。然而每一次他的女儿来找他,无非也是来找他要钱抵债,这使得高老头最后穷困潦倒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被逐步遗弃的。在第3点中,他们得到的是不同的帮助,相比高老头,李尔王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忠心的大臣和三女儿的帮助,甚至是法兰西的军力援助。而高老头的身边只有拉斯蒂涅和一个医科学生,总的来说还是拉斯蒂涅对他的帮助比较多。然而拉斯蒂涅对他的帮助,一开始也只是满足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他从拉斯蒂涅的口中得到了两个女儿的情况,尤其是二女儿但斐纳。另一方面就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为他送终,替他收尸。而从第4点看来,他们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是醒悟,但李尔王醒悟得更早,也醒悟
19、得更彻底,他甚至在三女儿和法兰西王的帮助下,试图收复失地。而高老头则是在将死之时才得以悔悟。他终于知道原来“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他终于明白到了假如自己把家私留着,“她们就会来了,会把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可惜的是这个时候,他说出了一直潜藏心中但一直不敢相信的话后,依然在为自己的女儿申辩,这就是高老头的“极端父爱”。 在此,我们应该对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的两种处理方法的不同探究一下原因:为什么李尔王可以到最后反戈一击而高老头却始终在父爱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这除了作家个人的风格以外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呢,我想也许在作家的思想和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中可以得出答案。首先莎士比亚的思想
20、较巴尔扎克来说比较单一,他纯然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提倡以同情、仁爱、真诚等人文主义原则来同丑恶的现实相对立,表达出他对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念。而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则是充满了矛盾的。他既是一个中产阶级作家,又对贵族阶级充满了向往,力图跻身贵族的行列。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也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也接受封建的教义;他既是唯物主义者,又对神秘主义感兴趣。但是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却是十分明确的,他虽然倾心于贵族的身份,但从现实主义的创作角度来说,他“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时代,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的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号召解放“
21、人”,因此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他可以看到封建道德的堕落,然而也存留着道德上的希望。到了巴尔扎克的时代,资产阶级节节胜利,封建主义强力反扑,而工人阶级则走上了历史舞台,社会形势变化剧烈,政治体制迅速更迭,阶级关系和力量对比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巴尔扎克看来,没有什么思想是绝对正他确的,因此,也许当“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把看到的一切以现实主义的方法记录下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因此,他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因此,他用“绝对情欲”的模式来增加人物的典型性;因此,高老头的结局则是必然的了。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高老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伏脱冷和拉斯蒂涅,他们同
22、样具有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他们的共同特征应该是具有绝对的野心,伏脱冷更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代表。而他们两人的关系,同样可以在先前的作品中找到人物的原型。 伏脱冷的原型是“引诱者”和“野心家”以及“异类”。从“引诱者”的原型来看,伏脱冷和圣经里面的蛇是一样的,蛇引诱夏娃吃禁果,从而被逐出“伊甸园 ”。当然讲到相似点的话,他和弥尔顿失乐园里面的撒旦更为相像。弥尔顿塑造的撒旦,既有野心和能力,也是神界的异类。他反叛上帝,起义失败而被打下地狱,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冲破了地狱之门,潜入蛇神,引诱夏娃和亚当吃禁果,导致他们被逐出伊甸园。而另一个和可以作为伏脱冷的人物原型的则是浮士德传说中的靡菲斯特。靡菲斯特
23、和上帝打赌,以浮士德的灵魂作为赌注。浮士德和他签订契约,去经历人生。而一旦浮士德满足,他的灵魂就归靡菲斯特所有,他则代替靡菲斯特下地狱。靡菲斯特同样是“引诱者”、“野心家”和“异类”。除此之外,无论是撒旦,靡菲斯特,或是伏脱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或者说是有相似的一面,那就是既有破坏的一面,又有促进改革的一面。和靡菲斯特的以恶来推动善的发展不同,伏脱冷的主要促进作用表现在他对社会的腐朽败德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毫不留情的鞭挞,可以说是“以恶抗恶”了。伏脱冷的典型性表现在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以及极端的野心之中。作为一个苦役犯,他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巨大的利益,不惜引诱拉斯蒂涅走上堕落的道路,来满足自己
24、的目的。这既是可耻的,又是可悲的,其可悲之处在于这种做法是可以被当时巴黎的道德准则所理解的。可以说,作为一个苦役犯,他是被社会遗弃的人;而作为一个野心家,他确实可以被社会理解的人。 而拉斯蒂涅的原型则是“被引诱者”、“从善良走向堕落”以及“野心家”。作为一个外省的贵族,他有着淳朴的道德观念。然而他在巴黎上的三节课,则把他的人生观彻底改变了。他从一个善良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以逐利为生的资本家、野心家。他是一个被道德遗弃的人。他如同夏娃被撒旦诱惑一样,被伏脱冷为他指出的前景诱惑。当然,除了伏脱冷以外,鲍赛昂夫人对他的“教导”:让他把别人像驿马一样去骑,除了自己,一切都微不足道。然后,高老头之死为他上了
25、巴黎社会的最后一课。他终于知道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金钱决定一切,道德微不足道。他和浮士德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虽然他们的价值并不相同,浮士德是追求人类的终极意义,拉斯蒂涅追求的是上流社会的名声和金钱而走上了魔鬼为他挖好的道路。不同的是,浮士德由于上帝的救赎而幸免于难,没有堕落到地狱;而拉斯蒂涅则彻底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究其不同的原因,也与上述的一样,是由作家所处的时代而决定的。在巴尔扎克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得到救赎欧也妮?葛朗台不能,邦斯舅舅不能,高老头不能,拉斯蒂涅不能,伏脱冷就更不能。 可以说,在人间喜剧的时代,巴尔扎克的所处的社会,正如尼采所言,“上帝已经死了”。 高老头读书笔记无法复
26、制的父爱 在看高老头时总是不能顺畅的读下去,总是要反复体味,从而也想到了许多,也许是因为巴尔扎克锋锐的语言吧,或者说是一阵见血的深刻。 书中最然我感慨或者应该说是让我震惊与愤慨的一句话就是“他也只能是个父亲”,不是我矫情,看到这句话时真的特别心疼,为高里奥心疼。我找不出其他字眼来表达我的感受。如此简单朴实的一句话,便揭示了高老头一生的命运,然后他的慈爱也刺痛了读者。一个父亲的爱可以这么无限放大,两个不可理喻的女儿被她这么不可理喻的爱着。可既然是感情就无法甚至无需理智来控制啊。北里志控制的情感也许是明智的,可是被理智束缚的感情却也一样很痛苦。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读过的人肯定都会说在感情上需要理
27、智的导航,可在事实上埃莉诺与玛丽安面对爱情不是一样痛苦吗,所以啊,为什么说高老头对女儿们无私的爱是一种病态的爱呢,病态是多么可怕的说法啊,怎么可以用来形容“父爱”这样美好的一个词高老头的爱是赤诚的,当他像拉斯蒂涅克列述他是如何从女仆那得知女儿将要参加德-加利格利阿诺元帅家的舞会时,巴尔扎克是这么描绘他的“老头儿像一个仍然相当年轻的情人,因为探得了情妇的行踪,对自己的手段非常得意” “他的羡慕和痛苦都天真的流露出来了”,无疑两个女儿像是他的情人,他的天使,他的世界,他的全部,“以至于女儿给他的伤害,他也喜欢。”所以他把偷偷摸摸去见亲生女儿的行为也看成是一件不能被其他父亲所能感受到的快乐。他把自己
28、拥有的一切的一切都献给了两个被欲望吞噬的女儿,而得到的结局却是凄怆而孤寂的死去。其实他(姑且说是)疯狂的父爱吧,并不是盲目的。他对两个道德沦丧的女儿看得很清楚,清楚她们的欲望,清楚她们的无情,清楚她们被黑暗社会麻木了的心,他在临终前咒骂她们,可仍是迫切地想见她们;明知是虚情假意,还是无法控制地为她们付出。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爱,书中说“一个人把感情都拿了出来就像把钱全都花光了一样,是得不到别人原谅的”可高老头的回应却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的方式,我的爱的方式不伤害任何人,干嘛别人要干涉我呢,”就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满腔父爱的人,麻木了的你我有什么权利来对这份爱评头论足没有资格 也许这个故事最可悲的
29、就是高老头在林中是最后的结论“金钱可以买到一起,甚至可以买到女儿”“既然做了父亲,就应该永远有钱,应该能驾驭女儿,就像会驾驭劣马一样”。高老头“觉悟”了,因为他太痛了。其实拉斯蒂涅克、伏脱冷、伏盖太太的所有房客们,甚至两个道德沦丧的女儿以及生活在这个不堪世界的所有人,眼睛都是雪亮的,能看清黑暗的一切,火找到纯洁的心灵加以利用,或是放任其黑暗下去,虽然之后,悲剧之后,大家又恢复了麻木与无关痛痒的状态。负罪感之后,快乐仍旧快乐。或许正因为看的太清楚了,所以才更痛苦,为了减轻痛苦而变得麻木,所以才更加悲剧,所以才更加不堪。在经历了苦痛的打击之后,有两种结果。无条件的接受一切,适应一切,麻木,就如大多数人那样,找到可以在这个不堪世界立足的方式,无论有多肮脏;或者奋起挑战与反抗这个世界,就像伏脱冷那样洒脱。在故事的最后欧也纳-拉斯蒂涅克面对巴黎,他痛了,他要挑战这个不堪的社会了,他的故事才真正开始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