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4 ,大小:62.94KB ,
资源ID:60832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832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与教育学复习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与教育学复习笔记.docx

1、教育与教育学复习笔记教 育 学复 习 笔 记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1、教育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 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

2、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份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便出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概述学校教育制度1 历史上曾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2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制度化教育。3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

3、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可归为非制度化教育。4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1)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其形成或多或少具的以下特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综上: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2)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

4、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2) 制度化教育1)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基本形成。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2)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3)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3)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5、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街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1) 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古代中国,据史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西周以

6、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1 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2 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3 三是射:射技教育;4 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5 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6 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存在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

7、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赔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以后,程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教育也有着同样的历史,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

8、僧侣镇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陀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 古代埃及据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

9、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开设了职官学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 古代希腊、罗马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

10、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2)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 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 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3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4 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主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2、 文艺复兴后的欧州教育3、 近代教育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教

11、育的巨大变化,表现在:(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 教育的世俗化。(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1) 教育的终身化(2) 教育的全民化(3) 教育的民主化(4) 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从控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他

12、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强调忠孝和仁家。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导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 先秦时期的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

13、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随意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3)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主张的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注意。根据“道法自然“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4)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表年智者的问答法

14、著名。其问答法分为三步:1 第一步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2 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3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已进行思索,自已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已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2) 拍拉图是对哲学本体论作出贡献的古代哲学家,它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了本质思惟的抽象世界。据此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

15、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份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根据这三种品质哪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1 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2 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3 爱情绪驱动的劳动者。4 拍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和理想国中。3) 亚里斯多德秉承了拍接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变里所说的”每一个公民“是不包括奴隶

16、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反映。二、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夸美妞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他就具有强烈的民生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1 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2 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3 第三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大教学论。(2)

17、 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这首先要提到法国的 卢梭 ,因其宣扬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作品爱弥尔而险被当局逮捕。其主张“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扭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3) 德国哲学家 康德 ,其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

18、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4) 瑞士教育学家世 裴泰洛齐 深受卢梭和康德之影响。并且以其博大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5) 近代,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 洛克 身上得上集中体现。一

19、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应在家庭实施。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1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怪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体系的是赫尔巴特。2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

20、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3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2) 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1 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三、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2、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斯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

21、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3、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评价目标:1、 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2、 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3、 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与论力量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水产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1)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土地、劳动、资本

23、看做生产的三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2)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法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份。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体现在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爱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

24、、方法和手段二、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1) 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

25、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 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1 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2 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这两次革命使得从幻灯、录相机到VCD、电脑、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在教育中被广泛应用。3 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在迎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结时代。 网络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1 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

26、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2 另一方面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一、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字,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自身的境养和训练。 古希腊认为,“有教养”是他们与“无文化”的野蛮人的主要区别,从罗马时代后期一直到中世纪,文化一词开始与城市生活发生联系。由于享受城市生活的人普遍有较高的“教养水平,因而,文化被理解为较高的个人修养。 到了欧州文艺复时期,人们开始把文化与理性联系起来,文化一词增添了人道主义理想的色彩。

27、直到18世纪文化概念才开始被人们科学地加以界定,并注意到了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 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 黑格尔指出:文化始终与人类劳动相联系,在人类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实践文化与理论文化。1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研究范畴。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下的定义,对规范文化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

28、化与教育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容易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文化与教育之间似乎是一种封闭的循环关系,二者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很难产生变化与发展,其实不然,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二、 学校文化1、 学校文化界说虽然对学校文化的存在几乎没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如何界说学校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可为界说学校文化提供这样一些基点:(1) 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2) 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

29、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3)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份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的行为方式。2、 学校文化的特性(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 学校文化是以传递文化为已任(4)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3、 学样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1)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2) 规章制度(3) 角色规范4、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的学者把

30、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份:(1) 认知成份(2) 情感成份(3) 价值成份(4) 理想成份5、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6、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三、 学生文化1、 学生文化的成因(1)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 同伴群体的影响(3) 师生的交互作用(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 社区的影响2、 学生文化的特征(1)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评价目

31、标:1、 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2、 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3、 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工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坐实呈,才能生存与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不仅重视学校教育的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