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2.58KB ,
资源ID:60746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746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勾践灭吴》 4.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勾践灭吴》 4.docx

1、勾践灭吴 4勾践灭吴 4 宋发旺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

2、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

3、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

4、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62页介绍)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

5、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放录音,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絺(ch)譬(p)雠(chn)嚭(p)赦(she)鄞(yn)蕃(fn)饩(x) (2)多音字:贾(g)人爪(zho)牙疹(chn)疾疹衣(y)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通“哺”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6、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

7、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

8、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

9、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

10、(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

1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中的“将”读jing,当“将要”讲。 (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阅读课文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

12、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放眼观看, 使人开怀。 绚烂: 灿烂。 柔静: 柔和恬静。 宁谧: 安宁、安静。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也作飘渺。 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

13、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

14、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

15、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

16、”,“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推荐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借景抒情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2、思想教育目标:“不得不愚”情感的展示。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

17、,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教学难点:用典的意义。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

18、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二、课文分析:(一)题解:1、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

19、,所做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2、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柳宗元著名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揉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3、关于“序”:“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

20、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二)阅读讲析1、范读课文自读课文齐读、分组读、依次读,参考录音网址:http:/sucai./index.php?search=本篇全文共四百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第1段写“愚溪”得名的由来。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再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紧扣诗题。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写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第4

21、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赞。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2、字词句落实,要求会口译。参考网址:(三)鉴赏要点1、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借写愚溪来写自己。愚溪的风景和作者的行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文各段以“愚”字贯串。仅就第二段来看,虽然只有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文章结构中心明确,作者在描写愚溪

22、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中,隐隐约约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幽奇秀美的小溪却名之以“愚”,作者替“愚溪”不平,其实恰是为自己的遭遇不平。“愚溪”美景被弃之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正是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写照。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却只有这落寞的愚溪。对愚溪遭遇的慨叹,不正是倾吐自己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平吗?情与景的交融,表达出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2、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写景善于布局,叙事井然有序,全文的“愚”为线索,写景,叙事有条理。八景的位置,距离交代得十分清楚,给人以立体感,叙述被贬、迁家,安家以及给愚溪定名等等,内容丰富,机

23、构紧凑,极具匠心。而全文又无一处不贯穿作者的不平之鸣。三、课文悟读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法而拍案叫绝。古人说:不平则鸣。身处险恶处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说,又不敢直接说;牢骚不能不发,又不敢直接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和王叔文一样丢掉性命。柳宗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声。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可是到底“愚”在何处呢?阅读文章自然不难找到答案。文中有“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似乎这“愚”在于山水。可是山水何愚之有呢?无疑,作者是借溪说人,以

24、溪自比。文中说,“适类于予”。那么柳宗元和“愚溪”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柳宗元真的“愚”而无用吗?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愚”。他入朝主政,力图变法,只因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而落了个失败被贬。既然柳宗元不愚,那么到底什么人愚呢?这一问,就触及了文章的要害。柳宗元一心为国家、为百姓变法,可是一片忠心没有人看到,遇到攻击没有人主持公道。谁是愚人,不是清清楚楚吗?如此一步步探询过来,便可知道作者以“愚”自损,是反话正说:世人皆“愚”,惟我独明。读到这一步就明白,为什么柳宗元发了这样的牢骚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了。原来他把自己的思想隐

25、藏在一层层的遮掩之后。四、亮点探究1、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到“愚”,阅读课文想一想,最重要的两个句子是哪两个?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第1段的“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和第4段“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两句。前一句是全文“八愚”的根源,无这一句则无全文之“愚”。如果不是“我”“触罪”被贬到潇水之上,“愚溪”则不会有“愚”的名称,后一句则说明我“愚”的程度。这两句巧妙地在自责之中把心中的怨恨说得虽隐晦却痛快。2、作者为什么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探究学习:这里作者是综合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愚”。宁武子能够分清“有道”和“无道”,“有道”则“智”,“无道

26、”则“愚”,可见不是真正的“愚”;颜子虽然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的意见,但是却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见是心领神会的,只是不说而已,这也不是真正的“愚”。而“我”遇到圣明的君主却说了不合事理的话、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愚”。作者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一是从实情看,这两个人的确是“大智若愚”,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可以充分说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对宪宗的不满表现得十分强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土之居者”对冉溪名称的分歧?探究学习:这样可以自然地引出自己的命名,使“愚溪”的得名顺其自然,可以使自己借题发挥的用意既自然又比较隐蔽。4、

27、比较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或意思。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予得专而名焉探究学习:本文中含有“焉”字的句子较多,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句中的“焉”很容易理解为兼词,但从句子结构看前面已有主语“灌水之阳”,如果说成“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在那里”便很别扭,所以还是理解为助词更好。句中的“焉”则应理解为兼词。因为“家”在这里为动词,“焉”跟在动词后面,不理解为兼词,则不妥当。句中的“焉”看上去是助词,因为上文“得泉”语意似乎已经说得很明,语气似乎也已经收住了,但是上句是叙述“行”这样一个动作,而不是(或主要不是)为了交代找到泉的方位,所以这个“焉”

28、还是作为“兼词”(在那里)比较好,只是要注意翻译时这个“在那里”要提到前面做状语。句中的“焉”很明显是代词“它”,因为前面的“专”和“名”都是动词,如果“焉”不作代词则意思表达不清。5、找出文章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探究学习:文中词语活用的情况比较多,不弄清它们的用法,对句意的理解会很有影响。如“故姓是溪为冉溪”的“姓”,“名之以其能”的“名”,“得其尤绝者家焉”的“家”,“予得专而名焉”的“名”等都是名词动用,“咸以愚辱焉”的“辱”,“不能兴云雨”的“兴”,“虽辱而愚之”的“辱”等都是使动用法。6、文言知识详见明师对话中愚溪诗序的“学法指南篇”。三慢慢走,欣赏啊教参 一、专题

29、内涵解说 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我们忽聆泉听松,忽迷花倚石,不禁意荡心驰,目眩神迷。文学鉴赏的核心就是美的探寻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活泼流转的美的体验,将文学作品这块感情的结晶重新熔化,重新奔涌,汇进我们的生命之流;通过富于灵性的美的发现,使文学作品这抔“美的息壤”,焕发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和“总借黛玉一双俊眼”。第一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或细节美,第二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情节美或环境美,第三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使学生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运用鉴赏方法参加鉴赏活动,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能够提炼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性格美的鉴赏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