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06KB ,
资源ID:60743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743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曹刿论战》课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曹刿论战》课例.docx

1、曹刿论战课例曹刿论战课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一、导入新课通过第五单元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左传。老师补充并强调重点。多媒体最

2、后显示: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和称为“春秋三转”。2教师简介相关背景:三、朗读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把握感情;2、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刿(gu) 间(jin) 褊(bin) 帛(b) 孚(f) 辙(zh) 靡(m)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4、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5、要求学生结合课文

3、注释理解掌握重点字词句:(1)古今异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忠之属也。能够一战。古义:能够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官司今义:监牢(2)一词多义公与之乘(他,指曹刿,代词) 公将鼓之(语尾助词,凑足音节,不翻译)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 何以战 (凭借,介词) 必以分人 (把,介词)必以情(用,介词)(3)重点句子的把握: 何以战?(倒装)战于长勺(倒装)能够一战肉食者谋,未能远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6、学生自译课文四、整体感知,深入探究1、本文能够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使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从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可见他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3、鲁庄公认为作战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从前两次回答中,可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

5、何评价的?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5、文中是如何体现曹刿接触的军事才能的?(1)、选择有利的进攻时机-彼竭我盈;(2)、选择追击的准确时机-辙乱旗靡。)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使用准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6、本文写作方面的突出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五、探究人物形象你眼中曹刿、鲁庄公形象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选代

6、表发言)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战前见到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庄公在作战中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能够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曹刿是一个爱国的人,国家有难,他主动要求出战,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军事指挥才能杰出的军事家。六、布置作业1、理解、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

7、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理解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像曹刿一样开动脑筋,使用智谋,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二、导入新课师: 通过第五单元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板书课题师:我们先看看注释,看看对课文相关资料的介绍。本文选

8、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生:不了解。师:好,那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下面就请大家放声将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读)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字音和节奏有没有问题。 生1:朗读课文师:这位同学总体上读得不错,不过也有些美中不足。大家听出来了吗?

9、生2:“又何间焉”的“间”他读成了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师:对,这个多音字要注意。 生3:“下视其辙”的“辙”也读错了。他读成了清澈“澈”的音了。“望其旗靡”的“靡 ”读成了第二声,应是第三声。生4:还有,“吾视其辙乱”的节奏应该是“吾/视其辙乱”。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接下来认真听老师朗读一遍。师:,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准它的字音和节奏。下面就请大家将这篇课文齐读一遍。 四、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师:大家已经初步读熟了课文,在此基础上,我们来了解课文的大意。以大家现在的水平,应该能够大致上看懂它。那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能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也能够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向其他同学问难。生1

10、:我有一句话不是太懂。“齐人三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学习的“三”有作“三”讲的,有作“多次”讲的,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呢?生2:我认为是三次。这从第三段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能够看出来的。生3:“必以信”这句话我总是翻不通顺。生4:这句话应该仿照注释3来翻,能够翻成“一定上报实情”。师:这种翻译的方法不错,其他同学应该向她学习。师:刚才的两位同学都是有疑而问。其他同学没有举手,看来这篇课文确实不难理解。那有没有同学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来考验一下其他同学呢?生5:我觉得有个词很重要,“牺牲玉帛”的“牺牲”,它的意思是猪、牛、羊,和现在完全不同。我想请其他同学再找几个这样的词。生6

11、:这很简单。“小大之狱”的“狱”,古代是案件,现在是“监狱”。生7:还有“弗敢加也”的“加”,它的意思是虚报,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生8:我有一个问题:“登轼而望之”是什么意思?生9:这有注释啊。就是“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啊。师: 看来大家对课文意思的理解确实比较透彻了。好,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句子的含义。五、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师: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地探索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不但仅是为了记事,更多的时候是在写人。就拿本课来说,主要人物是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位主人公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大家来谈谈他们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我

12、觉得鲁左公是一个没用的人,他对打战的战术完全不了解,就连胜利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生2: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生3:不过,鲁左公也有可取之处,战前见到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庄公在作战中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生4:我对曹刿的印象很深。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这次战役能够以少胜多,全是靠他的指挥。生5:我还觉得曹刿是一个爱国的人,国家有难,他主动要求出战。师:大家分析得都不错,那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

13、呢?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生1:我是从人物的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三段曹刿说的那些话不但说明了胜利的理由,更说明了他是一位军事家。生2:我也是从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一段中曹刿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出了他对那些达官显贵的蔑视。生3:而鲁公在第一段说的话也表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的根本,平时为政也有很多缺点。生4:我是从人物的动作中看出来的。第二段中曹刿在追击敌人之前,“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说明他做事十分小心。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也正是我们在前面介绍左传的特点时说到的: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度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

14、主要方法。六、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战争意义师: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是写战争,那它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生1:课文详写的是战前和战后。师:战前的什么和战后的什么呢?生1:战前的准备和战后的总结。师:很好,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是描写战争描写场面来吸引我们读者呢?(学生疑惑)师:那我来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生1:叫曹刿论战,我明白了,曹刿谈论怎样与敌人作战才能取胜,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师:这位同学说得好,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好的统帅,精通谋略的指挥者。生3:鲁国抓住了最好的作战时机,趁“彼竭我盈”的机

15、会出击,一举奠定了胜局。生4:齐国发动的是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它不得人心,所以才会失败;鲁国取信于民,并且是捍卫祖国的正义战争。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准确,确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使用。大家想一下,历史上其他的战争是不是符合这个规律?生5:赤壁之战,曹操的部队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因为他中了对方的火攻计,结果一败涂地。生6: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实力比我们强,但他们是侵略者,我们又使用了准确的游击战术,所以最后获胜的是我们。生7: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实力比共产党强大,最终国民党失败了,这就是“失民心者失天下”。师:大家说的很有道理。学习了曹刿论战

16、,我们的收获很大,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课后反思文言文教学是很难处理的一种教学,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涉及到的虚词、实词、句式难以理解,更别提文言文课文的意思了。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3、第三环节、教师范读,学生自译课文。4、第四环节:文章内容分析,不

17、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5、第五环节:学生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本课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了课题。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另外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把握感情,教师范读,学生自译课文。意在扎扎实实地实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

18、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来说。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把握。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实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学生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不但是让学生学到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中人物的思想,还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安排文章的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虽然有所尝试和改进,但总的说来仍然没有脱离一般的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的套路。另外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多,使得教学任务过重,学生承受的知识过多,效果不是太明显。其实,我能够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教师强调重要字词句,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再以课后第一题中的几个问题来贯穿教学,让学生先找出答案,再理解找出来的句子。这样既能打破常规不落俗套,让学生不觉得厌烦又能很清晰、轻松地解决这篇课文。所以做好切入点,让学生能轻松的学习是我今后在教学方面努力的方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