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62.83KB ,
资源ID:607260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726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ocx

1、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摘要】 目的 探讨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协和医院心内科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不同采血时间、不同采血量和不同的采血次数采血,统计血培养的阳性率。结果 在寒战期(98.6%)或者体温升高期(94.3%)采血量为20ml(97.4%)、或者30ml(87.5%),而且,不同部位采血2 次(94.3%)或者3 次(100%)时,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 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的阳性率有显著影响,护士在抽血过程

2、中应该严格按照要求采血。【关键词】 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次数;血培养阳性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to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Methods Totall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for 70 patience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Department

3、of Cardiology of Union Hospital are investigated by setting像看起来那样 简单,其中几个关键步骤需要格外注意3。根据美国CLSI 标准,采血次数、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培养瓶被称为是确保血培养最佳检出率的4 把“密匙” 4,5。正确的采血次数、充足的采血量、适当的采血时间和含树脂的培养瓶对于血培养检测结果都至关重要。对血培养不够重视以及不规范的血培养,除了会 导致病原菌的分离率低,还很难评估病原菌是污染还是与感染有关,致使临床治疗往往出现臆断用药、漏检病菌等情况,从而导致耽误治疗时机、治疗费用高昂甚至 治疗失败的情况6。因此,围绕如何提高

4、血培养阳性率的一些关键环节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协和医院心内科2010 年1 月-2011 年12月入院的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男42例,女28例;年龄1742 岁,平均24.8 岁。根据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人。1.2 方法分别于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正常期采血,采血量分别为5ml、10ml、20ml、30ml;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进行细菌培养,将培养结果进行比较。2 结果2.1 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正常期细菌培养阴性率比较病人分别于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

5、恢复正常期四个时间点采血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见表1。表1 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正常期细菌培养阳性率2.2 不同采血量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病人分别采血5ml、10ml、20ml、30ml 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结果见表2。表2 采血量为5ml、10ml、20ml、30ml培养阳性率2.3 病人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病人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结果见表3。表3 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培养阳性率3 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

6、风湿 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7,8。阳性血培养是诊断本病最直接的证据,而且还可以随访菌血症是否持续。而且,采血次数、 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培养瓶被称为是确保血培养最佳检出率的4把“密匙” 4,5。所以,护士掌握正确的采血时间对细菌培养阳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寒战期(98.6%)和体温升高期(94.3%)采血阳 性率明显高于就诊初期(17.1%)、体温高峰期(11.4%)和体温恢复正常期(1.4%)。就诊初期的病人往往是门诊病人,病原菌尚未大量入血,所 以,阳性率不高,而一旦体温达到高峰,往往大部分细菌在血中已被清除了,造成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期阳

7、性率呈下降趋势。寒战期和体温刚开始升高这一时间 段,血中病原菌浓度最高,所以,培养阳性率也高。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注意,采血尽量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否则可能会影响血培养的准确性。如果患者在就诊 之前已经使用了抗菌药,则应选择含树脂培养瓶进行操作,借以中和、吸附抗菌药物,提高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采血量是另一个严重影响培养阳性率的因素,有报 道指出,当培养的血量从2ml 增加到20ml 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每增加1ml血液,则阳性率大约有1.3%的增加。而送检1次510ml血培养的做法,其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仅为 7%10%。由本文结果可知,采血20ml(97.4%)和30ml(87.

8、5%)时,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5ml(14.3%)和 10ml(55.5%),这是由于在血中相同的病原菌浓度下,增加采血量也增加了病原菌的数量,所以导致检出率升高。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采血量为 30ml时培养阳性率较20ml 时的阳性率反而下降,可能由于标准化血培养瓶中培养基的量是固定的,采血量过多反而形成稀释效应,导致供病原菌生长的营养物质相对不足。所以,护理人员在 抽血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化血培养瓶上要求的采血量进行采血。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且会遗漏阳性结果。24h 内应采集23 份血培养(抽取1次血做多种培养应视为1份血培养)。最好分别于不同部位采血,如左、右肘静脉、颈静脉。疑为

9、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应在12h内在3个 不同部位采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第1天应在3个不同部位采血培养,如24h为阴性,应再采集3 份以上血标本。不明原因发热者,先抽取23份标本,如仍为阴性结果,应在掌握发热规律后,在体温升高之前再采血2份或以上 5。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以排除皮肤菌群污染的可能。要避免从血管插管内取血,因插管常被污染其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在不同部位取血、2 次分离出同样菌种,是确定病原菌的有力证据。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不同部位3次采血阳性率(100%)大于2次采血阳性率(94.3%)和大于1次采血阳 性率(50%),所以,建议推荐护理人员应不同部位多次采血

10、以提高阳性率。本研究通过对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与血培养阳性率对比分析,发现采血时 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都是提高阳性率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该重视严格按照采血要求进行采血,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以切实提高血培养的阳 性率,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的支持。【参考文献】1 娄永新.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4,(1):51-53.2 R.W.Auckenthaler.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Eur Heart J,1984,5:49-51.3 Arthur J,Morris,Dragan

11、a Drinkovic,Sudha Pottumarthy. Gram Stain,Culture,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for Heart Valves Removed because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3,36: 697 -704.4 G Doukas,M Oc,C Alexiou. Mitral valve repair for active culture positive infectiveendocarditis. He

12、art,2006,92:361-363.5 John A. Washington. The microbiological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J Antimicrob,Chemother,1987,20:29-36.6 G De Gevigney,C Pop and JP Delahaye The risk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fter cardiac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Eur. Heart J,1995,16:7-14.7 Bruno Hoen

13、,Christine Selton-Suty,Flore Lacassin.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Blood Cultures: Analysis of 88 Cases from a One-Year Nationwide Survey in France.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1995,20:501-506.8 M Grijalva,R Horvth,M Dendis,et al. Molecular diagnosis of culture negati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validation in a group of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Heart,2003,89: 263-268.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