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表演游戏 第六章 表演游戏 第一节 表演游戏概述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表演游戏的基本特点1、表演游戏的内容来源于文艺作品2、表演游戏的故事结构和游戏规则受文艺作品的约束3、表演游戏使幼儿自娱自乐的游戏“游戏性”大于“表演性”4、表演游戏是幼儿在文艺作品基础上的创造性表演二、表演游戏的常见类型(一)根据表演游戏中角色扮演形式的不同划分1.自身表演 自身表演即幼儿自己以文艺作品为蓝本,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的游戏活动。2.木偶表演 现代人把用各种材料制成的偶人都称为木偶。常见的木偶有
2、手指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等几种,还有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就是人偶同演。3.桌面表演 桌面表演是指在桌面上以各种成型玩具米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独白,对话和操纵玩具角色的动作等形式再现作品的内容。4.影子戏 幼儿玩的影子戏有头影、手影和皮影戏等,其中以手影游戏居多。(二)根据表演游戏中游戏内容不同的划分1.故事表演游戏故事表演游戏即幼儿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艺作品。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1)整体表演型 即要求幼儿在理解文艺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表演的成分比较多。(2)分段表演型 即将整个故事切割成若干段落进行表演。
3、这种表演游戏可以由多人扮演同一角色,允许全班幼儿共同参加,没有台上台下的感觉,幼儿能够比较较松地进入角色。(3)区域活动型 即在活动区(或者表演区、语言区)开展的故事表演游戏。特点是自主性强,游戏成分多。2.歌舞表演游戏儿童在理解歌曲或乐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表演。音乐游戏的规则由外显转向内隐。由于它的结构特点更接近于表演游戏,因此,有人把它归为表演游戏一类,以区别于有规则的音乐游戏。(1)模仿性律动游戏 简单地讲,律动就是一种动作模仿,其核心是节奏。(2)歌唱式表演游戏 即幼儿根据自己对歌曲中词意和曲调的理解,通过身体动作或舞蹈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一)表演游
4、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1.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感知、理解力的发展2.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3.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二)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表演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3.表演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4.表演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三)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要熟记作品中的语言,掌握正确的语音,富有创造性地表现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语调和表情,这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文艺作品中的语言优美生动、句式丰富多变,对幼儿学习和掌握多种语言形式具有特别的意义。(四)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幼
5、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幼儿受到艺术熏陶表演游戏依据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幼儿文学作品。通过表演游戏,孩子们会进一步加深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强烈兴趣,为日后学习文学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表演游戏本身是一种艺术活动。通过表演,幼儿会在激情张扬的过程中得到美的启迪,提升美感。同时,表演游戏还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表演才能,使他们从感受语言美、艺术美逐步扩展到通过语言、动作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熏陶。第二节 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一、表演游戏的生成(一)幼儿自主生成的表演游戏 孩子是天生的演员,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只要环境能点燃孩子的表演欲,我们就有机会欣赏到他们真情流露的连台
6、好戏。 表演游戏的自主生成和展开离不开幼儿对表演题材、表演经验的积累,伙伴的参与及场地、材料、时间等的物质支撑。(二)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表演游戏1.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是我国幼儿园最常见的表演游戏形式。目前,在很多幼儿园,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正因为如此,教师对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与其他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只是带着幼儿沿着自己原有故事教学的设计思路往前走,幼儿一旦有“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2.引导幼儿创编故事生成的表演游戏随着
7、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也愿意与别人讨论、共享与交流。他们极富想象力,常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得生动形象。这种表演游戏形式在幼儿园不多见,因为其难度远胜于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二、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一)表演过程的组织与指导原则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2、在游戏过程中提高表演技能3、表演游戏和课程学习相融合(二)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1、协助幼儿选择表演游戏的主题 目前,幼儿表演游戏的主题主要来自图书、电视,成人所讲的、所教的童话、 故事、寓言、儿歌等文学作品和歌曲,另外还有少量的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1)引导幼儿选择适于进行表演
8、游戏的文艺作品 孩子们接触的文艺作品种类和来源较多,但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适合于表演游戏。适于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作品,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作品内容健康活泼,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 选择的作品应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 作品结构完整、清晰,具有表演性 作品还应该有明显的动作性,在小中班宜选择简单的、有重复动作的作品。(2)引导幼儿自主选编,创编故事 生成表演内容 幼儿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表演游戏的主题既可以从大量的文艺作品中选取,也可以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的精彩片段进行创编,生成表演内容。2、协助幼儿创设表演游戏的环境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1)引导幼儿参与游
9、戏场地、情景的创设 场地:表演游戏在场地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可以利用园内的各种空间。 在场地安排上,要因地制宜,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使用、自主布置。有条件时,还可以给孩子们做个木偶、皮影的小舞台,则更能增加表演游戏的情趣。 布景:要求简单、大方、经济实用,不要求过于复杂,只要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2)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服装的设计与准备 表演游戏的道具、服饰和角色造型很重要,它们不仅能激起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愿望,而且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趣味性、象征性和戏剧性。 随着游戏主题的不断增多,表演游戏对道具、服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幼儿以物代物。 为了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个
10、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角色造型。 虽然道具和服装是表演游戏十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幼儿的表演游戏应体现自由性和灵活性,可随时随地进行表演,不受道具的限制。 一些难以用物体來代替的道具也可以让幼儿来扮演,这种方式不仅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为胆小的、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幼儿提供了上台表演的机会,调动了更多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3、协助、指导幼儿分配表演游戏的角色 孩子们都喜爱文艺作品中的主人翁,往往想扮演主角和正面角色,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认识到,各个角色都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大家协调配合,游戏才能顺利进行,从而使幼儿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幼儿对表演角色
11、的选择可以反映出其内心对角色的理解、喜好和价值判断。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协商、自主分配角色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幼儿的喜好与特长,引导幼儿扮演与其相适宜的角色。4、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表演的技能虽然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在乎有无观众来欣赏,但并不是说幼儿的表演技能就不重要。(1)提高幼儿口头言语的表达技能幼儿表演游戏中大部分角色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对话与独白等口头 言语的形式來表现的。(2)提高幼儿的歌唱表演技能唱歌是幼儿喜爱的表演活动,也是在各类表演游戏中运用较多的基本技能之一。(3)提高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形体动作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步态、手势、动作等。5、引导幼儿提
12、高表演游戏水平 1.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文艺作品 3.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 4.引导幼儿自主管理表演过程6、针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特点,具体地组织与指导 各年龄班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的不同,表演游戏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与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角色意识不强、交往欲望较低、表演能力弱。 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帮助幼儿选择主题明确、内容简单、活泼有趣的作品。(2)教师应帮助幼儿或带领幼儿准备游戏的遒具和材料,
13、但不要包办代替。(3)教师可以指定或参与角色分配。(4)游戏前教师应作示范。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游戏的嬉戏性强,目的性差,需要教师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往往因准备道具、材料而忘了游戏的最终目的;游戏的计划性差,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 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应注意如下几点:(1)给幼儿适宜的游戏时间、空间,并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2)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配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3)在游戏最初开展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游
14、戏,要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幼儿坚持游戏主题。(4)在游戏展开阶段,教师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并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 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应注意如下几点:(1)在游戏的最初开展阶段,教师尽可能地少干预。(2)随着游戏的展开,教师应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幼儿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扮演角色参与幼儿的游戏。(3)丰富游戏情节与提高幼儿表现能力同步进行。 第七章 规则游戏与领域
15、游戏第一节 规则游戏一、规则游戏的概念及特点(一)概念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二)特点1、由成人编制 2、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3、游戏者必须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二、规则游戏的结构与分类(一)结构1、游戏任务2、游戏玩法3、游戏规则4、游戏结果(二)规则游戏分类1、智力游戏2、体育游戏3、音乐游戏三、规则游戏的组织(一)选择和编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规则游戏(二)提供游戏的物质环境(三)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及对规则的掌握四、各年龄班规则游戏特点(一)小班重视动作、材料,规则意识不强,不在乎结果(二)中班已具有规则意识,开始关注游戏结果
16、(三)大班能较好理解规则,重视结果,喜欢竞赛性游戏第二节 领域游戏领域游戏主要是针对幼儿园教学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而开展的游戏,既包括各领域的自主游戏,也包括教师设计并组织的游戏。各领域游戏(略) 第八章 亲子游戏与民间游戏第一节 亲子游戏一、概念广义的亲子游戏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的不论是在家庭还是托幼机构开展的游戏行为,它是亲子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及主要元素,也是实施亲子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狭义的亲子游戏是指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种互动式游戏。二、特征1、平等性2、合作性
17、3、指导性4、趣味性5、互动性第二节 民间游戏一、概念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在民间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二、特征1、历史性2、地域性3、群体性4、趣味性5、简易性6、随机性 第九章 学前儿童游戏评价第一节 游戏评价概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而幼儿园又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客观、准确、有效的游戏评价对于更好地开展游戏,促进幼儿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一、游戏评价
18、的含义游戏评价从本质上讲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游戏活动本身的质和量两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基于此,学前儿童游戏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物质环境、时间安排,游戏活动的过程、质量、效果等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二、游戏评价的类型由于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变性等,学前儿童游戏评价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游戏评价的主体来看,游戏评价可以分为幼儿自我评价、领导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 从评价的功能来看,游戏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和鉴定性评价; 从评价是否采用数量化方法来看,游戏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从评价进行的时间来看,游戏评价可以分为形
19、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类型。其中,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最重要的两种评价类型。三、游戏评价的原则(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二)教师评价和幼儿互评、幼儿自评相结合(三)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四)分层次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第二节 幼儿园常用游戏评价一、幼儿的游戏行为评价 幼儿园游戏集中反映了儿童动作水平、认知水平、语言、社会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等。依据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可以对幼儿游戏行为本身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很多方面。 幼儿游戏的一般性发展评价内容包括:如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偏好、认知和经验水平、使用游戏材料的情况、语言和想象力的发展、游戏持续时间等。 评价幼儿游戏
20、的一般性发展,可以了解幼儿身心整体发展的一般状况,特别是了解幼儿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还可以检验教师组织和指导游戏的效果,以便更好地开展游戏活动。 在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全程观察的基础上,参照量表,对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评价,进而了解幼儿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情况,并据此制订出更客观、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的幼儿发展目标和计划。二、教师对游戏指导行为的评价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的素质、技能、教育观、游戏观,反映其工作质量,因而游戏评价也可以作为幼儿园进行教育管理的手段。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需要通过直接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游戏水平。 教师的直
21、接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向; 二是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是教师自身行为的示范、强化和情绪感染作用。三、游戏环境创设评价 游戏环境是指为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幼儿园游戏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芬兰教育家指出,在促进儿童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创设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游戏环境可以促进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是幼儿学习和娱乐的最佳场所。第三节 常见活动区评价活动区游戏评价是教师在班级开展游戏指导时最经常运用的评价。 通过观察评价,可以深入了解各类游戏的特殊功能与特点,更好地为不同类型的游戏指导提供依据。 通过观察评价,教
22、师还可以了解幼儿从事不同游戏的能力、水平,分析各活动区游戏活动条件创设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调整改进和更加具体地指导,促进幼儿游戏不断深入。 对活动区各类型游戏的评价,需要根据各类型游戏的特点以及幼儿发展的意义,同时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应达到的游戏目标,确定适宜的评价标准。 以“娃娃家”为代表的角色游戏和积木游戏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两种游戏类型。一、幼儿游戏角色的评价 根据角色游戏的特点,可以从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幼儿扮演角色的行为方式、游戏的社会性水平以及材料运用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对“娃娃家”等角色游戏进行评价时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因素。一般情况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在发展,知识经
23、验在不断丰富,各年龄断幼儿角色游戏所放映的社会内容和程度会有所不同。 如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的主题和情节通常家2庭生活为主,中、大班的主题和清洁就会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对“娃娃家”等角色游戏课参照一下量表进行评价。三、积木游戏的评价 积木是一种古老的玩具,积木游戏是结构游戏的一种,它有益于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的空间想象力,丰富其表现创造力和运用材料真实反映现实生活能力。此外,幼儿在共同使用积木材料合作进行建构时,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相互协调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积木游戏条件的创设对幼儿游戏行为有重要意义,积木游戏材料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游戏的水平和质量。教师可以依据
24、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评价,不断调整改进积木区的环境创设,促进幼儿积木游戏质量的提高。 对幼儿的积木游戏可以参考以下量表进行评价。 第十章 游戏治疗第一节 游戏与游戏治疗一、游戏治疗及其概念 游戏治疗就是以游戏为治疗手段帮助儿童处理恐惧、愤怒、敌意等情绪障碍的一种情绪治疗方法。埃里克森生动地把游戏治疗概括为:把受压抑的情绪“玩出来”。游戏治疗原理:1、情绪情感是儿童游戏的天然组成部分;2、游戏是儿童的语言;3、游戏可以使儿童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释放消极情绪而不必担心成人的指责;4、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在安全情境中尝试新的角色,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5、游戏是儿童内心世界的镜子;6、游戏使成人能够进
25、入儿童的世界,与儿童建立治疗性的平等合作关系。二、游戏与游戏治疗三、游戏治疗的分类及其主要观点(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 (二)人本主义的游戏治疗(三)结构性游戏治疗八个原则:1、温暖友好的关系; 5、尊重儿童;2、完全接纳儿童; 6、追随儿童;3、宽容的气氛; 7、不要催促;4、反映儿童的感受; 8、建立一定的规则近年来的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趋势:1、强调短期治疗,治疗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和策略;2、注重现实生活而不是以过去经验为基础的无意识心理活动;3、避免运用大量的“阐释”技术;4、强调治疗者与儿童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越来越注重运用表达性艺术作为治疗手段。治疗模式主要有:1、松弛治疗2
26、、化装游戏治疗3、故事讲述4、书籍辅导等。游戏治疗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使用时要以具体情况而定,但适宜有效、不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和伤害是治疗的最基本原则。四、游戏治疗的意义(一)对一般儿童的发展意义1、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及自信心;2、提升儿童独立自主、自我抉择的能力以及沟通与表达的能力;3、体验掌控事物的感受,并对自己的抉择负责任;4、提升应对事物的敏锐度,建立内在的自我评估能力;5、提高儿童对成人的信赖程度与准确表达的能力。(二)对有身心及行为偏差儿童的调适意义几十年以来的游戏治疗的经验证明,游戏治疗可以适用的问题:1、改善因搬迁、父母离婚、家人死亡引起的儿童情绪失调状况;2、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
27、或暴烈冲动性行为;3、改善被虐待及被忽略儿童的情绪失调状况;4、降低住院患儿的压力与焦虑;5、改善选择性失语症;6、减轻因心理问题引起的生理问题如气喘、肠溃疡及过敏症;7、改善口吃;8、减轻分离焦虑;9、减轻拔发症症状;10、减轻智障儿童的情绪及智力困扰;11、增进有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业成绩;12、矫正不良阅读与语言问题;13、改善社会性交往与情绪的适应(如社交退缩倾向);14、增强自我概念。第二节 幼儿游戏治疗的实施一、游戏治疗的目的:在良好关系的前提下,透过游戏为媒介来帮助适应困难的儿童。Amster提出六个游戏治疗的目的:辅助诊断时所需的了解帮助治疗关系的建立供疏通防卫及处理焦虑的媒介帮助
28、儿童将感觉口语化帮助儿童将潜意识的过程演出来并释放其紧张增强儿童在治疗结束后对游戏的兴趣 二、游戏治疗适用的年龄层:3-13岁之间(刘焜辉),主要考虑是智力因素。治疗对象可以参考上一节介绍的十四种情况三、游戏治疗者的功能: 建立一个治疗的联盟让儿童感受到被了解同时兼顾理性和感性降低儿童的烦躁感疏通儿童的防卫找出其它可被接受的情绪表达方式四、游戏治疗者的任务: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要求儿童描述活动内容指出儿童游戏行为的动机或情感与隐喻反应的焦点放在儿童的情绪或行为上要融入儿童的游戏中必要时设定限制并执行限制五、游戏治疗常见的媒体:(一)艺术媒材:包括平面和造形艺术。主要材料为彩色笔、蜡笔、粉蜡笔、水
29、彩及A4或B4(八开)大小的纸张、剪刀、色纸、厚纸板、有图片可供剪贴的杂志、透明胶带、胶水、订书机、铅笔(2B)等皆应准备。其它如儿童绘画的工作服、指画颜料及可清洗的地板亦属重要。此外,黏土在儿童创作及攻击情绪的表现上亦为重要管道,因为黏土可随意搓揉、挤压并作成任何想要的造形。通常可分为彩色的化学黏土和水揉的黏(泥)土,后者为自然的材质,但较难清洗;前者有颜色、多变化、干净,较易为儿童接受。相关的设备包括一个高度与儿童相当的工作桌、椅、几块砧板、切割工具。(二)玩偶(doll ):此类玩具特别适用学龄前到潜伏期的女生,此期的男生爱玩的是军队、战士、战车等和打仗有关的游戏。使用此类玩偶扮家家酒时
30、,儿童常会将其家庭生活演出来。可收集的玩具包括可折叠的家人玩偶组(如爸爸、妈妈、男孩、女孩、婴儿、爷爷、奶奶、青少年、男人和女人)、 娃娃屋以及相称尺寸的家具(如沙发、床、电视、桌子、厨具、餐桌等)、与正常婴儿一般大的娃娃和奶瓶、填充动物布偶(像怪物、猴子、熊等)、军队和战争玩具、医药箱。(三)布偶( puppet):布偶与玩偶皆是假设儿童会把自己与布偶看作是一体,而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布偶身上。所以儿童说的布偶的感觉和想法事实上就是在说他自己。且布偶和玩偶能一再重复创伤经验,并出现各种不同的结局。此类可收集的玩具包括布偶家人组(爸爸、妈妈、男孩、女孩)、动物布偶(应包含温和类及凶猛类动物,如兔
31、子、松鼠、狮子、鳄鱼等)、昆虫布偶(如瓢虫、蜘蛛、蜜蜂)等。(四)积木类(block):包括木制及塑料组件,可准备200-500块左右的积木,并搭配适合尺寸的人物,如警察、消防员、摩托车、汽车等对象,来协助故事情境的完成。(五)棋盘游戏(board games):潜伏期的孩子较喜欢有组织、有规则的游戏,棋盘游戏玩时须要自我抑制(等待轮到自己)和别人合作及遵守规则,故可增强儿童的挫折忍受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帮助儿童增进其社会化技能。大部份的棋盘游戏都是透过代币的积分或以掷骰子来看谁最快抵达终点,隐含了输赢的概念。故儿童面对输赢的反应、对规则遵守的情形、甚至作弊,都是治疗上可讨论的主题。 (六)沙盘游戏(sand play):是使用沙盘及一些模型玩具配合来完成故事情境的技术。其设备为两个防水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