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4.91KB ,
资源ID:60499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499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胜湿论防风.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胜湿论防风.docx

1、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胜湿论防风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胜湿论防风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又名:风肉、北风、旁风、黑风、山防风、山芹菜、东防风、白毛草、关防风、软防风、青防风、笔防风、黄防风、小蒿子防风。原植物防风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南,主产于东北三省。本品药材性状: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俗称“旗杆顶”或“蚯蚓头”,有的环纹上

2、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顶端有茎的残痕。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俗称“菊花心”,木部黄色,形成层为棕色环。气特异,味微甘。地上部分较嫩(未抽苔)时采收,根之木心较软,俗称“软防风”;如地上部分生长较老(已抽苔),根之木心变硬,俗称“硬防风”,习惯多不采用。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本品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能:祛风解

3、表,胜湿止痛,止痉。中医临床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热,降温,镇痛,抗菌,抗炎,镇静,抗过敏,抗惊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抗凝血,抗肿瘤作用。其它药用部位:(1)防风叶:主中风热汗出;(2)防风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骨节间疼痛。防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味甘。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本草图经曰:“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江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

4、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暴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亳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李时珍解释其名由来“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据王建华等本草考证,综合各家本草所载古代防风的产地,包括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以及湖北北部。但据调查,现今防风的产地则是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省区,其中黑龙江产量最大,一般认为品质最佳

5、;此外,山西、河北、宁夏、陕西等省区亦产。由此可见,古今防风的产区有很大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防风的产地由南向北移,由关内移到了关外的东北内蒙古地区。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原来的产地经过历代采挖,产量减少甚至资源灭绝。二是满清入关后,关外与关内的交通和贸易逐步发展,东北和内蒙的药材得以源源运入。关于古代所用防风的原植物种类,根据历代本草的记载和附图看,除正品防风S.divaricata外,还包括其它伞形科植物,例如现今陕西渭南所产的华山前胡Peucedanumledebourielloides与江苏北部连云港以往曾使用的泰山前胡P. wawrii,可能是证类本草的同州防风与齐州防风。至于本草在

6、防风条下所载的石防风,则除其它植物外,可能包括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此种植物的根现今称为北沙参入药,而在朝鲜与日本则当防风使用。谢宗万先生认为,参考证类本草齐州防风图和本草纲目(江西版)之防风图与今之防风S. divaricata甚为符合。此种防风,山东及华北、东北地区皆产,现时全国各地普遍以此为主要商品。且认为东北产的关防风质量最佳,故此种防风,可认为传统药用的防风,是防风的正品。证类本草又有“解州防风”图,与此类似,解州在今山西省境,山西防风亦为此种。另“同州防风”图,叶分裂极细与正品不同,唐本草谓同州(今陕西境)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是说明西北地区当时已有防风

7、的混乱品种存在,其质量不如正品为佳。贾祖璋中国植物图鉴认为本草图经之石防风,系指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而言。由此可见,石防风自宋代即有应用,也已经有了相当久远的历史,但当时是作另一种药用,在药名上与防风有区别,并不混淆。云南习用品竹叶防风始载于滇南本草,原植物为伞形科竹叶西风芹Seseli mairei,“味辛,性温。以本体能泻脾,以性味能治风”,“疗一切风寒湿痹,筋络疼痛”。滇南本草还收载另外两种防风,即杏叶防风与绣球防风,其原植物分别为伞形科杏叶防风Pimpinellacandolleana和唇形科绣球防风Leucas caliata。杏叶防风“味辛,性大

8、温。温中散寒气,治九种胃气疼,胸腹中寒胀气疼,寒疝偏坠。截寒热往来痰疟”。绣球风“味苦辛,性微温。入肝经,破肝家滞结郁气”,“治小儿雀盲眼,白翳青盲,杀肝虫”,并可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由此可见,杏叶防风与绣球防风功效与正品防风不同,不可混淆。 据宋平顺等报道,调查发现甘肃各地以“防风”为名或入药的共有3科14种植物。目前商品中主流品种为葛缕子及防风(正品),产量大,使用范围广。除个别外,甘肃各地对当地使用的防风都声称有较长的药用历史。受药源、产地、临床应用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品种后来朝着不同的方向分化,或者淘汰,或延续下来。这当中葛缕子资源丰富,多数地区有药用历史,在省内应用

9、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事实上的地区习惯用药。目前甘肃中药材质量标准(试行)中以小防风收载,但对其质量及临床方面未见研究报道。防风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香豆素类。挥发油有数十种成分,主要有辛醛、-没药烯、己醛、壬醛、7-辛烯-4-醇、花侧柏烯、-桉叶醇等;香豆素类有补骨脂素、香柑内酯、欧芹属素乙、珊瑚菜素等。此外,尚含色原酮类、酚类、苷类、聚乙炔类、多糖类物质以及-谷甾醇及其苷、胡萝卜苷、甘露醇、香草酸、防风酸性多糖A,C、蔗糖、10余种脂肪酸甲酯等。周漩等报道,防风超临界萃取物主要含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Z,Z)、9-十八碳烯酸甲酯、十六烷酸甲酯等脂肪酸。肖永庆等从中分离鉴定出:石防风素、亥茅酚

10、、花椒毒素、川白芷内酯、3-O-乙酰亥茅酚、3-O-当归酰亥茅酚、5-O-甲基维斯阿米醇、升麻素、ledebouriellol、亥茅酚苷、升麻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紫花前胡苷元、汉黄芩素、丁烯二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腺苷、undulatoside、异紫花前胡苷等。肖永庆等报道,防风10个药材样品和10个饮片样品与防风药材对照品一样,都能清晰地在薄层板上检定出升麻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及升麻素。因此,上述4成分的TLC鉴定可作为防风药材及饮片的定性依据。防风饮片中升麻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以及二苷总含量平均值和低限值与防风药材中相对应的各值无明显差异。因此,

11、可采用统一的含量标准,其升麻苷含量低限值定为1.43%,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含量低限值定为0.308%。值得提出的是,古代使用防风,除用其根外,尚用其叶、花、果实。名医别录载,防风叶“主中风热汗出”;唐甄权药性论载“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唐苏恭新修本草载子(果实)“疗风更优”。现代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从防风果实挥发油中分析鉴定出66种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是氧化石竹烯,其次是香桧烯、-蒎烯、桃金娘醛等。萜类成分是该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与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别很大。根中挥发油含量最高的为辛醛、-没药烯、壬醛、花侧柏烯、-桉叶醇等。以上有些成分虽

12、然也存在于果实挥发油中,但含量甚低。已有文献报道,防风果实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抗炎、抗真菌等药理作用。现在防风仅用其根,而弃其叶、花及果,今后很有必要研究其地上部分的药用价值,以充分利用药物资源。地方习惯用药及易混品:(1)宽萼防风(伞形科),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为河南防风习用品种,主产于汜水和荥阳,销售河南、湖北等地;商品称水防风;(2)亚洲岩风,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四川,根用于外感发热;陕西太白山和宝鸡草药医称此为石防风、石黄风,陕西、甘肃部分地区以此充防风药用;本品为陕西草药长春七(长虫七)的一种,陕西地区多以岩风属植物中根茎露出岩面较高者都称其为长春七,例如岩风

13、(新疆阿尔泰混称防风)、灰毛岩风、条叶岩风等,长春七有时在陕西与防风相混淆;(3)川防风,又名竹节前胡,干燥根呈长圆锥形,稍弯曲,单一或少有分枝,长815cm,直径11.5cm,表面棕色,栓皮脱落处显黄棕色斑,具不规则纵沟和较密的侧根痕,环纹不明显,体轻,质硬脆,断面致密,纤维性,皮部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淡,上端根茎部较长,根头部有一段环节状叶片残痕或残茎,节间长0.31.5cm,似竹节状,故又称竹节防风;分布于湖北、四川,根祛风除湿,发表;据报道,国内文献均认为川防风的原植物是Ligusticum brachylobum,也有人认为此是毛前胡或前胡的原植物,最早文献中药志(I,256页

14、,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四川中药志(一册,71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记载川防风的原植物是上种,但对药材的描述各不相同,证明二者不是一种药材,经实地调查L. brachylobum在产地并未作川防风药用,而是称“毛前胡”作前胡入药;(4)刺尖前胡,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功效同石防风;吉林部分地区产地作石防风入药;(5)丝叶石防风,辽宁部分地区混称其为防风;(6)少毛北前胡,分布于甘肃;20世纪70年代天水个别地方误以防风收购,称岩防风,后纠正,改作前胡收购;(7)滨海前胡,又名防葵,分布于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台湾等沿海地区,根用于小便淋痛,高热抽搐,红肿热痛,无名肿毒;台湾混称其为

15、防风,民间用治感冒,和汉药考称之为木防风;(8)华山前胡,又名硬防风、陕西水防风,药材特点和防风极相似,根头部环纹无防风密集,棕褐色叶鞘毛状物,一般较防风少,根常弯曲,长515cm,直径0.20.7cm,下部多分枝,粗糙具纵皱纹、皮孔样突起及侧根痕,易折断,木部浅黄色,皮部浅棕色,具败油味,质地较防风硬;主产陕西,以华山以东的秦岭北坡分布较广,资源丰富,多系野生;药农称防风为软防风,称华山前胡为硬防风,华山前胡品质尚好,仍属水防风类,除本省使用外,还销往湖南、湖北等省;(9)华中前胡,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根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痛,小儿惊风;四川万县有称其为竹节防风入药

16、;(10)白花前胡,又名南石防风、坡地石防风,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广西称其为土防风,山东称小防风,江苏连云港混称防风;(11)石防风,又名岩防风,干燥根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下部常分歧,长1220cm,直径0.51.2cm,根茎上方有环节状皱纹及叶片残基,下部具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及小疙瘩,有些排列成环,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或黄色,有放射状纹理,纤维性强,可见淡棕色环及散在的棕色点(油室),无肉质,根茎中央空心,气香,味淡;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新疆、河南、湖北、四川、贵州,根用于感冒,咳喘,妊娠咳嗽;在河北、陕西、甘肃

17、、宁夏等地常混入防风中,河北、陕西、山东、河南有些地区作前胡入药;石防风始载于本草纲目,列于防风项下;(12)宽叶石防风,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根用于风湿痛,感冒;在产地有时也作石防风收购,为混淆种类;(13)长前胡,分布于甘肃、四川,根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稠喘满,头痛,胸闷;四川称其为川西防风;(14)杏叶防风(伞形科),又名羊膻臭、杏叶茴芹、兔耳防风;干燥根呈圆锥形,长约510cm,直径约12cm,稍弯曲,偶有分枝,外表棕黄色,有横行皮孔及纵皱纹,质脆易断,断面稍平坦,中心木部黄白色,皮部稍宽,粉白色,具棕红色油点,气微香,味略苦涩;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及全草用于胸腹冷痛,

18、胃痛,筋骨痛,风湿麻木,跌打损伤,瘰疬,肿毒;云南称其为马蹄防风,系当地民间草药,并不与防风混用,在云南丽江地区的华坪县竹叶防风药材中常混杂有杏叶防风;(15)碎叶西风芹,根茎粗,水质化,被覆枯鞘纤维;分布于四川、青海等地;(16)多毛西风芹,分布于贵州、云南,功效同竹叶西风芹;本品常与云防风混合收购,有些地区统称防风入药;(17)新疆防风,又名细叶防风、伊犁防风,分布于新疆山区;根在新疆作防风药用;(18)黄花邪蒿,分布于甘肃陇南等地,1994年发现武都、文县民间作防风药用,认为根具有解表、祛风、解毒的功能;(19)内蒙西风芹,分布于甘肃,20世纪70年代会宁曾一度以防风收购外销,近年仅见民

19、间入药,根有解表、祛风湿作用;(20)竹叶西风芹,又名竹叶防风;干燥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有时分枝,长1020cm,直径0.51cm,根头部有明显的残基痕,四周有残存纤维束及细环纹,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有时可见点状突起的须根痕,质坚实,气香,味微甘、涩;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云防风)用于风寒湿痹,感冒,破伤风;四川称其为西防风、云防风,云南称鸡足防风;本品在云南、四川习惯作防风药用;(21)粗糙西风芹,分布于甘肃陇南、甘南等地,1995年发现迭部、舟曲作防风,舟曲县医药公司以“水防风”购销,年产35吨,主销省内,近年也外销成都、安徽等地,根具有祛风、镇痛功能;同属植物Sese

20、li squarrulosum中国植物志称川防风;(22)云防风,干燥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1020cm,直径0.41cm,间有分枝及有芦头者,表面黄色或灰棕色,有多数纵皱,部分有隆起的小疣及侧根的断痕,根头有明显的残茎痕,四周有环纹和叶鞘腐烂后残存的纤维束,质软,易折断,断面不齐,皮部疏松,淡黄色,有黄棕色与黄白色相间之纹理,呈放射状排列,并有裂隙,气微,味淡而后略甜;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根用于风湿骨痛,感冒,头痛;云南称其为松叶防风,产区以云防风入药,为地方习惯用药;(23)天山竹叶防风,又名西归芹,根细长圆柱形,单条,少有分枝,长20cm以上,直径约0.6cm,顶端有棕色纤维

21、状物,外表灰黄色,多横裂纹,横切面木部大,金黄色,皮部薄,类白色,稍有芹菜香气,味微甜;分布于新疆天山,根用于跌打损伤,贫血;阿尔泰以此为防风;(24)丝瓣芹,云南玉龙山群众称其为竹叶防风;(25)峨参,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辽宁、河南、湖北,根有补中益气,镇痛,润肺止咳作用;甘肃卓尼、迭部等地民间曾称防风;(26)竹叶柴胡,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宁夏、江西;云南称其为竹叶防风;(27)田葛缕子,干燥根呈圆柱状或下部稍细,顶部膨大,长62065cm,直径31020mm,根茎上部多分23叉,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厚,外层崩裂,有的表面稍光亮,上被疙瘩状侧根痕,质松脆,断面栓皮层

22、脱离,内部黄色,皮部具弯曲菊花纹裂隙,木部呈星状放射状纹理,根茎部髓宽大,其间散在众多小油点,味辛而麻;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西藏,根驱风,行气散寒,消食健胃,镇吐,驱虫;西北部分地区以其根混充防风,其根有时混杂于葛缕子药材中;(28)葛缕子,又名藏茴香、马英子防风;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1020cm,直径0.81.2cm,稍弯曲,多已折断,顶端圆盘状,钝圆或紧缩成瓶颈状,残留有灰黄色或淡棕色纤维状叶基,根头及根上部密集细环纹,表面灰褐色或黄棕色,有的微显光泽,有细环纹及须根痕,质松,皮易与肉分离,折断面皮部与木部间有大空隙,形成环不明显,中央有黄色菊花心,气香,味淡

23、微甜;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西藏,根用于风湿关节痛,感冒,头痛,寒热无汗;青海称其为防风,甘肃称小防风,甘肃、青海、宁夏称光防风或混称防风;本品为甘肃地产防风之主要来源;(29)细葛缕子,个别地区以其根混称防风;(30)山茴香,分布于辽宁、山东,根用于脘腹胀满,痢疾;辽宁千山等地误以本品为防风;(31)峨山防风,四川峨眉千佛顶以此为防风;(32)野胡萝卜,根呈圆锥形,稍扭曲,长短不等,根头上端有木质性的茎基残留,外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细纵皱及须根痕,质硬,断面纤维性,皮部黄白色至淡褐色,木部黄色至淡棕色,气微香,味淡;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其根充防风药用,实为防风之伪品;本品在甘肃部分

24、地区混作防风,个别地区误以防风栽培,有称土防风,常掺入葛缕子中以防风外销;(33)绒果芹,又名山胡萝卜,全株灰绿色,密被白色短糙毛,根棕色,圆锥形,粗约1cm,褐色,有分枝;分布于河北、内蒙古等地;在河北当地习称小防风,又称硬苗防风,其根常混充防风销售湖南等省;(34)硬阿魏,又名假防风,赛防风,分布于华北及黑龙江、辽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全草、根(沙茴香)用于瘰疬,乳蛾,胸胁痛,脓疡;本品为陕西榆林地区民间常用草药,近年来当地常将本品混充防风收购,与中药防风功效不一,系防风混淆品;甘肃民间曾以“防风”、“前胡”药用,黑龙江也有混称此为防风;(35)珊瑚菜(北沙参),又名滨防风,分布于辽

25、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山东误以其不去皮者为洪防风;朝鲜称防风,日本称滨防风,为本草石防风之一;(36)兴安独活,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新疆,根称牛防风,功能解表,祛风,活血,排脓;(37)短毛独活,苏北地区称其为水防风;(38)云南牛防风,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39)白苞芹,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根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筋骨痛;湖南称其为石防风;(40)细叶水芹,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全草用于咽喉肿痛,风热咳嗽,肾炎水肿,高血压症;四川南川称其为水防风;(41)迷果芹,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青海、新

26、疆、四川;根在青海个别地区有误作防风药用者;(42)小窃衣,除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外,全国均有分布;贵州剑河称其为水防风;(43)阴风轮(唇形科),分布于华东、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曲靖称其为土防风;(44)广防风,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全草用于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痛,胃痛,吐泻,外用于皮肤湿疹,神经性皮炎,虫蛇咬伤,痈疮肿毒;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称其为防风草,两广地区称土防风、广防风;(45)蜂巢草,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全草用于顿咳,风热咳嗽,感冒发热,风火牙痛,咽喉痛,痈肿;广东称其为锡兰绣球防风;(46)绣球防

27、风,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妇女血瘀经闭,小儿雀目,青盲翳障,骨折,痈疽肿毒;(47)白绒草,又名毛绣球防风,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全草用于肺热咳嗽,咯血,胸痛,外用于疖肿,乳腺炎;(48)蜂窝草,又名绉面草、绣球防风、锡绣防风,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全草用于感冒,咳嗽,百日咳,闭经,夜盲症,疥癣;(49)白藓牛至,广东部分地区混称其为防风、广防风;(50)铁轴草,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根用于吐胀,泻痢;云南称其为绣球防风;(51)云南兔儿风(菊科),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筋骨痛;云南江川称其为猫头防风;(52)竹叶还阳

28、参,云南有称其为竹叶防风或小竹叶防风;(53)万丈深,分布于云南昆明及蒙自等地,思茅称其为细防风;(54)华东蓝刺头,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广西称其为土防风;(55)蓝刺头,又名禹州漏芦,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福建漳浦混称其为防风;(56)六棱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福建福安称其为土防风;(57)三角叶凤毛菊,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云南丽江称其为大叶防风;(58)笔管草,又名白茎鸦葱、细叶鸦葱;根上端有的具分枝,芦头上有棕色的叶残基,根圆柱形

29、,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0.61cm,有纵皱及皮孔样的疤痕,断面黄白色,气微,味淡;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湖北、四川,根用于外感风寒,发热头痛,久年哮喘,风湿痹痛,倒经,疔疮,缠腰火丹,关节痛;陕西洵阳称其为水防风;甘肃文县1994年发现民间称“笔尖防风”,其花苞未开放之前,颇似毛笔头,又代用防风,故有此名;民间用于伤风感冒,乡医自采自用;(59)叉枝鸦葱,分布于华北、西北,根、全草用于疔肿,扁平疣,试用于治疗胃癌、甲状腺癌;甘肃文县称其为线防风;(60)狭叶鸦葱,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新疆、四川,根称草防风,用于风湿,感冒,筋骨疼痛;(61)桃叶鸦葱,分布于东北、华北,根祛

30、风除湿,理气活血,清热解毒,通乳消肿;东北混称其为防风;(62)蝇子草(石竹科),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以南及福建、台湾;甘肃文县、康县等地误以“防风”使用,后纠正,省内商品曾有发现;(63)九头草,又名竹节防风,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根用于小便不利、淋漓涩痛,血尿,经闭不通;(64)裂叶八角枫(八角枫科),四川民间称其为土防风;(65)地耳草(藤黄科),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称其为土防风;(66)委陵菜(蔷薇科),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福建晋江称其为土防风;(67)白英(茄科),干燥茎圆柱形,分枝少,长11.2m,直径27mm,外表黄绿色或棕绿色,密被灰白色柔毛,但主茎较粗处通常柔毛较少,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上部分中空,气微,味苦;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贵州、福建有称其为土防风;(68)药材市场造假:用水防风须和家防风充当正品防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