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52.77KB ,
资源ID:60430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430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脉法指要P01P52.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脉法指要P01P52.docx

1、脉法指要P01P52一、轻重取脉法 顾名思义,以加力的轻重决定病的性质,病的虚实、寒热,病的实质,此不可不知。20世纪70年代,笔者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巧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哲敏院士,他说力学所开展了用热敏电阻测定脉搏跳动力状况的研究,想用科学方法探索脉搏跳动的规律。笔者认为这个科研项目很难实现。因为热敏电阻加力的方法只用一种力量,且加力是均匀的;而脉搏的跳动有28种,且加力的轻重亦不同。热敏电阻测定方法很难模拟,故必须研究下列脉法。(一)浮中沉法浮中沉诊脉有下列三种方法。1浮诊法 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切其浮脉之来,以察表里之虚实。尺寸具浮者太阳也。浮而紧者为寒在表;浮而

2、数者为热在表,以脉中有力为有神,可汗之;浮而缓者为风在表,可解之,不可汗;浮而无力为虚为无神,不可汗。凡迟脉浮、寸脉浮俱有力,可汗。若尺脉迟弱者,此真气不足,不可汗也。浮大有力为实为热,可汗之。浮大无力为虚为散,不可汗也。浮而长,太阳合阳明;浮而弦,太阳合少阳。凡脉浮主表,不可攻里也。 2中诊法 以手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之分而切之,以察阳明少阳二经之脉也。尺寸俱长者阳明也,浮长有力,则兼太阳,表未解也,无汗者宜发汗。长而大有力为热,当解肌。长而数有力为热甚,当平热也。长洪长滑有力,此胃中实热,可攻之也。尺寸俱弦者少阳也,宜和之。浮弦有力,兼太阳表未解也,可发汗。弦洪、弦长、弦数、弦滑有力,为热甚

3、,宜清解之。弦迟、弦小、弦微皆虚有寒,宜温之也。凡弦脉只可和,不可汗下,不可利小便也。 3沉诊法 重手按至筋骨之分而切之,以察里证之虚实也。尺寸俱沉细者,太阴也;俱沉者少阴也;俱沉弦者厥阴也。沉疾、沉滑、沉实为有力有神,为阳盛阴微,急宜游阴以退阳也。沉迟、沉细、沉微为无力无神,为阴盛阳微,急宜生脉以回阳也。大抵诊之脉沉,最为紧关之要,以决阴阳寒热,用药死生在毫发之间。脉中有力为有神为可治;脉中无力为无神为难治。用药宜守而不宜攻,宜补而不宜泻也。 此三法系栗山据节巷浮中沉运用而来。笔者初习医时,仅将此三法用之于临床,确有效验。毫无疑问,治疗之效者,全在诊断的正确,而正确的诊断全凭脉法。(二)浮中

4、按沉法 清太医文魁提出了浮中按沉,强调按沉,新在按部,无论在他的脉学中或医案中都有所明示。在医案中写道:先诊脉每以浮中按沉四部为是。其法源于扁鹊八十一难经的菽权轻重法,但又有所不同分为浮中按沉四部最切合实际。持脉轻手即得为浮部,主表病、卫分病、皮毛之疾。所以参照浮部取脉法,如伤寒病初起,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病在卫分为表,或肺与皮毛为表。浮只是代表病位,若进一步了解病的原因,需查兼脉。 浮脉是手指轻轻地压在寸口上,即感知脉搏的跳动。辨认浮脉的关键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切脉时先浮取(即把手轻轻放在寸口皮肤之上即得),然后加力中取,脉搏的力量明显减轻,再加力按取时则指下感觉模糊不清。然后将手指压

5、力减小,由按取恢复到中取,脉搏力量略增;再由中取改为浮取,将手指轻轻放在寸口上,则脉搏的力量就明显加强,好像是“水漂木”的样子,即把木块放在水里,浮在水面随水漂流。可是,只要你的手指稍用力一按,木块则沉没于水中,若手指压力渐减,则水中之木块就逐渐显露,木块的浮力有上顶之感;减其手指压力,木块就立即浮出水面。这就形象地描绘了浮脉的举之有余和按之不足。笔者研究此脉象数百次,反复思考,反复揣摩,感觉几乎溶于血液之中,方才获得此心得。此为时珍之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假定按之亦足、亦有力,那便不可言浮,而是实脉,毫厘之差,可谓差矣。从医者不可不查,脉学的测定最为细腻,非仔细不可,所以排列榜首。 作者曾研究

6、脉学一年零一天,即每天必读脉书l次,从不间断,方得以入门。对于如此精细描绘的测定脉的方法实属少见,因此推荐给读者。 既然文魁先生提出了按部取脉法,看看他的说法。医生切脉,从中部加重力量,按在肌肉部分为按部的取脉法。按部取脉法,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肉及筋膜之间的病变。凡病脉在按部出现,说明病已人里,主营分,主阴。 定义认为,按在肌肉部分为按部的取脉法,似乎与中部取脉法有矛盾,然而后一句又强调杂病反映肝、肌肉及筋膜之间的病变,作了一个声明,还不如说是中沉之间的病变为按部取脉法,更好理解,把前一句删去为恰当,免与中部取脉法混淆。把中沉之间的按讲得更加清楚

7、和妥帖。 既然一再声明按是反映营分之病变,那么,又怎么样获得按部脉的实质呢?便从营分的症状开始探求,由症至脉。营分最主要的症状为入营舌色必绛(绛即深红色)。又有绍琴先生谓,从脉上来看,浮、中、按、沉四部,正好反映了卫、气、营、血的病变深浅。若热邪已由营转气,脉必由按的部位转到中取部位,而脉象也由细、数变为大、缓。显而易见,在按部的脉象是细、数的。 下列四例病案中介绍怎么获得按部脉的特征。 案例l老年病神昏重证(热伤营阴) 入院时脉搏84次分。一诊,脉象细小、沉、弦,按之不稳,且有停跳。二诊,脉搏80次分,两脉细、弦、滑、数。三诊,未出脉象。 案例2暑热夹湿入营。 一诊,脉细、数。二诊,脉弦、滑

8、、略数。 案例3暑、温、湿、热逆传心包。一诊,两脉沉、滑、濡、数。二诊,脉濡、滑。三诊,脉濡、滑且弱。 案例4湿温过服寒凉滋腻。 一诊,两脉沉、濡、略数。二诊,两脉中取滑、濡。 上述四例又得出什么结论呢?能否示出按部脉的实质呢?若仔(三)菽 权 法 数十年来运用菽权法(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十五菽取法)诊断效果极好,远比笔者用上二法诊病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菽权分为五个层次,远比三个层次、四个层次更加细腻。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层次愈多,分辨力愈高,精确度也愈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好肺与皮毛、心与血脉、脾与肌肉、肝与筋、肾与骨之间的联系。为此,笔者查遍五难的各种解释,汉朝之菽与现代之菽有何区别

9、,三菽究竟是多重?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不得而知。据此,笔者用目前各种菽(即豆)做实验,先用中医量度的“秤”,再用实验室的分析天平称量,依次是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十五菽的重量,最后取平均值,对加力的大小有一个概念。又反复对患者的皮毛、血脉、肌肉、筋、骨的位置数以千万次地揣摩。每诊一人,都是极其用心地找他的位置,有的疑似之处,日夜不断地研求,才能确切无疑。久而久之便可悟透,便可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即经日:先识经脉,而后识病脉,此之谓也。 再因为中医的临床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加之他的个体性,适合甲的很少也适合于乙。作为医生除了要掌握精深的理论外,还要具备精湛的临床经验,即所谓医术。中医的脉法

10、,即医术也。老一辈的医家总强调要多瞧病、多临床,实践出真知。1据难经菽数轻重定脏腑等第 经脉经谓:寸关尺俱有浮、中、沉,分为天、地、人,以候头、面、胸、腹等证。将左、右分心与小肠、肝、胆、肾、肺及大肠、脾、胃、命乃家传人讼万古不可易者。然难经又细分诊脉部位以菽豆之多寡轻重分为五等,以候脉不亦失之赘耶,噫,此固发前圣之所未发而有功于万世者。 今难经以菽数之多少轻重,分脏腑上、下之等第要亦,发挥经未发之妙用,非外三部、九候以立言。人的脏腑生成,各有上、下一定的位置,诸经散布亦各有上、下一定的穴。脏腑虽生于,而脉则见乎于外;穴虽列于外,而实统之于中。若不因其定位、定穴而细分其诊脉之上、下、轻、重斯失

11、之远矣。 肺之生也,独居乎上,而心次之。经谓,诸腧穴在背,诸募穴在腹,而肺俞、肺募二穴俱在上,而心之俞、募二穴俱次列于肺之下。故难经直指三菽为肺脉之界限,而居乎上,定谓第一等;以六菽为心脉之界限,而次于肺之下,为第二等。 亦顺肺与心所居之定位、定穴而分言之也,况心、肺俱以浮诊候脉,而肺乃浮中之浮。故诊肺脉在心脉之上;心脉乃浮中之沉,故诊心脉在于肺脉之下。若不分析明白,斯心、肺之脉混淆不分,何以断病? 又前说固得闻命矣,然肺、心只言三菽、六菽,而遗一菽、二菽、四菽、五菽不言,何所统属无亦失之疏陋耶。此又难经立象以尽意,古人潜通默会始知其精妙耳。以三菽为肺脉之界限,则三菽之皆肺之所属,而诊脉居于第

12、一等明矣。三菽为肺脉之终数,则一菽为肺脉之始数又可知矣。由此则知一菽之位为肺脉之浮;二菽之位为肺脉之中;三菽之位为肺脉之沉。如前所述,肺之有病、无病及为远病、近病或有余、不足者,昭然指下矣。如肺宜于浮、短而涩者为平脉也,然又浑然和缓动于一、二、三位之中,是为肺经之平脉而无病矣。若肺脉溢出于一菽之外,搏指于皮毛之上,则为肺之有余。若陷余六菽之下,则为肺之不足。如再下入十菽之下,斯又为肺之太不足,而各断以肺经太不足之病矣。心脉以六菽为界限,是六菽又重于三菽;而诊心脉者,又当落指重取于三菽之下,以第二等为心脉之部位。是四菽为心脉之浮;三脉为心脉之中;六菽为心脉之沉明矣。若心脉出于三菽之上为心之有余;

13、若下伏于九菽之下斯为心之不足,又何疑哉。 若夫脾胃则居乎中,不上不下、不浮不沉、以和缓而大为脾、胃之本脉,其腧、募二穴亦在背腹之中。而七菽、八菽、九菽,又当上、下十五菽之中数是九菽。又重于心脉之六菽,而诊脾、胃之脉者,又当重诊于六菽之下,是第三等为脾、胃之部位矣。如断脾、胃之有余、不足,又何殊于肺与心之例耶? 若夫肝、肾之生成及腧、募之穴路俱在脾、胃之下。且肝、肾二脉俱宜沉诊,而肝乃沉中之浮;肾乃沉中之沉。以十菽、十一菽、十二菽定为肝脉之浮中沉,而候肝于第四等。如脉来沉而弦长,斯肝脉平而无病矣。以十三菽、十四菽、十五菽分肾命之浮、中、沉,而取肾命于第五等之部位。其脉沉滑而有精神,则肾命平而无病

14、矣。 再参详二脉之过与不及以断肝、肾有余、不足之病,又何疑耶?是难经非外黄帝经(简称经)之浮、中、沉以为臆说也,亦恐诊家拘泥于经之字句,不知融会经之奥旨,不得已而曲为之。分析发明使人知浮诊之名虽同,而有浮中之浮、浮中之沉,不可不别。沉诊之下又有沉中之浮、沉中之沉不齐,焉知乎!此斯心脉不得与肺脉同诊,肾脉不得与肝脉同断,而脉情病能皆无遗漏矣。若只拘泥于经,将各部俱分为浮、中、沉,以三部统九候而断人之病证,不再为之区别焉,则肾脉出于皮肤之上者,即指为肾浮脉之位,而不敢以大脉断肾经之病。肺脉沉入于筋骨之下,即指为肺经沉脉之位,亦不敢以弱脉断肺经之病矣,其舛谬经旨孰大于是耶。2按难经菽数轻重定脏腑虚、

15、实、寒、热、过、不及难经菽数轻重诊右手脉,见表1。难经菽数轻重诊左手脉,见表2。 3据难经菽数轻重定脏腑等第脉 经诊脉有三部九候以诊头、面、胸、腹、上、下诸病,已曲尽性命蕴奥矣。第三指齐诊,虽上智亦难辨脉态病能也,越人深为此惧,不得已分五脏为五等。古人知六菽为心脉界限,则心脉上诊不可过三菽之界,下诊亦不得下入九菽之界矣。言三菽而不言一菽、二菽,言六菽不言四菽、五菽者,古人默会六菽既包四菽、五菽在,是心脉原自有浮、中、沉之别,而菽数亦不得不二之矣。余部皆然是统之五等则大纲举矣,别以十五菽斯万目矣。其中条分缕悉,脉络分明,得指应心,活泼详尽,殆有不容言之妙! 学者须虚心体察,始可会其神妙。是难经每

16、等虚二菽而不言其用者,乃立象尽意,古人深思而自得之也。 右手三部诊脉如图l所示。按难经诊脉,自皮至骨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共为五个等,又细分为十五层:如肺脉止言三菽之重,包含一菽、二菽在,皆属于肺。 第二等止言六菽之重,又重诊于三菽之下,亦包含四菽、五菽在,是五等之各有三菽之轻重,每等又各自分为浮、中、沉浑然各具一。太极甲不移于乙,癸自远乎甲,截然不乱,各有定位。凡诊肺脉及大肠脉者,即在第一等之,诊取为皮毛之位,以一菽至轻,诊得脉者为大肠之浮脉;二菽又重脉于二菽之下,得脉者为肺部之中脉;再重取如三菽之重为肺之沉脉;此中脉又贯统一菽、三菽,浑然浮、短而涩,且兼和缓,为肺部平脉,斯主无病

17、。 如出于皮毛之外,为有余;入于六菽以下,为不足,或偏于虚、实、寒、热,俱主有病。 脾、胃脉又重取于九菽之,为肌肉之位,居第三等。以七菽为脾、胃浮脉;八菽为中脉;九菽为沉脉。而八菽之中,脉又贯统七菽、九菽,浑然中,缓而大,不浮、不沉,斯为脾、胃中和无病。 若有余、不足及偏于虚、实、寒、热,俱主病。命门又兼相火,统三焦、心包络,居第五等为骨脉之位。以十三菽为命门等脉之浮;十四菽为中;十五菽为沉,浑然沉、滑而大,且兼和缓为无病。反之,皆主病矣。按脉分五等者,缘肺、心二脉俱以浮,诊肺乃浮中之浮、阳之阳也;肝乃浮中之沉、阳之阴也。肝、肾俱以沉诊,肝乃沉中之浮、阴之阳也;肾乃沉中之沉、阴之阴也;脾则不浮

18、、不沉而居中,又统会四脏之中,而为五安得不分五等耶。凡诊心与小肠脉者,宜在第二等,六菽之,居血脉之位。以四菽为心、小肠之浮;五菽为中脉;六菽为沉脉。而五菽之中,脉又贯统四菽、六菽之脉,浑然浮大而散,且兼和缓乃为平脉,主心、小肠无病。若有余、不足,偏于虚、实、寒、热,斯病矣。肝脉与胆脉则在十二菽之,为第四等,居筋脉之位。十菽为肝、胆浮脉;十一菽为中脉;十二菽为沉脉。其中脉亦统括浮、沉二脉,浑然沉、弦而长,亦兼和缓为无病。反之则病矣。肾及膀胱与右尺脉同诊,亦以十三菽为浮;十四菽为中;十五菽为沉。其中脉亦统括浮、沉二脉,浑然沉、滑而大更和缓为无病。反之即病也。 六部诊法全不相同,唯心与脾、肾同有“大

19、”字,然字虽同,而义则天渊也。盖心部属火,其性炎,上大而不留脉来满指为大,非过大无统也。脾脉宜缓,而缓多似弱,脾云大者,乃缓中有精神也。肾脉沉诊近骨方有沉,则应指之力似少,要有滚滚上涌之意为大,绎思乃得。按脉诀将各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虽似乎近理,然表脉见之表证者固多,而病在里者亦未尝无也;里脉见于里证者亦多;而表证亦未尝无也?要随时、随人、随证、随脉而斟酌之。以脉对证,因证验脉,随天时生化以观民之病否,即民病浅深,以候天时之加临斯为神妙。若执七表八里为不可推移,亦刻舟求剑矣。至于九道之脉,亦兼见于各脉之,非七表八里之外又有所谓九道脉也。学者融会贯通,灼知某脉主何病证,其兼见之脉于各脉有何损益,

20、而善为补泻温凉可也。若曰:证必无里脉,里证必无表脉,岂是有理耶。 4按难经菽数轻重应背腹腧募上下按人生背为阳;腹为阴。背穴俱以腧名;腹穴俱以募名。在背之脾腧穴以上,阳之阳也;脾腧以下,阳之阴也。腹之脾募穴以上,阴之阳也;以下阴之阴也。又细分而言之,背之外自项至于尾闾,腹之自缺盆至于少腹,按菽数俱各分为五等。肺脉乃居于第一等者,如肺脉有余、不足,见于背之肺腧穴,即断肺腧穴部位有病;如见于腹之肺募穴,即断腹之肺募有病;若见于腹背之偏左,即断偏左有病;偏右,即断右病矣。心、脾、肝、肾断病俱仿此,乃毫发不爽者,默识始得。正面五脏募穴如图3所示。 按难经肺以三菽之重为肺之界限,居第一等,何也?因肺生于最

21、上,而肺募穴之见于者,亦在最上而居于胸上之第一等。若针灸及治病者俱在第一等针治。如肺募部位见弦、紧者,即断肺募部位作痛;滑、数即断肺腧有痰;浮、数且紧,为疮;数、软主混痛;浮、涩兼芤,即为失血作痛;浮、紧且数,即胸上膈上作喘、气急闷痛;滞、涩兼芤,即胸之上部麻木不仁;软、伏且迟者,必拘急寒痛,按之或击打斯得少安。不能尽述,唯在随时、随人、随证断治。若下肺一等,又以心募断治矣。背面五脏腧穴见图4所示。或问曰:难经、黄帝经素问(简称素问)以腧募分五脏之外既得闻命矣,然在诊家指法又何以分外而断病之在募耶?素问所谓以候,外以候外是也,但人未之细推,诊家亦忽之而不讲耳。凡诸脉皆动于左右示指(俗称食指)、

22、中指、环指(俗称无名指)各指肚之中,然亦有脉动不在指肚之中,乃动于指尖之前,而指肚中却无脉者,即是病在,而诸募穴受之,即各随肺、心、脾、肝、肾诸经部位断病;又有脉动于指肚之后,而指肚中亦无脉者,即是病在外而诸腧穴受之,即随各部位断病。5遵难经以菽豆形拟脉法难经乃以一菽豆之形象形状诸脉之体形,与经各脉皆以字义,发挥诸脉之形状相参。唯难经露一菽字是很有意义的。二十四脉诸字已曲尽各脉形状之妙,但字意之外又难于比拟其长短、宽窄、高深。长短:以诊气之郁畅,气畅则虽弱而亦长;气郁则虽强而亦短。按气有出入、有升降,横为出入,直为升降。风寒外束,气出不利,脉来弦紧,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是长短皆有

23、气郁。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亦言其大概而已。宽窄: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气热则血涨;气寒则血消;血实则气充;血虚则气怯。高深:以诊气之嘘吸,此指来去之远近。所谓息之深深,达之亹(wei)亹者,气之操纵也。浮、沉是阴、阳嘘噏(xi)之方然,一言气之所在,一言气之所至。经脉诀谓:涩脉如刀之刮竹,但竹有宽窄,痕有浅深未言及。滑脉如荷上水珠之形,然珠有大小不同,动有迟速各异,亦未分别言及。言洪而不分远近,言细而不注细之何似此。是以越人万不得已以菽之形状拟之。所谓菽者,乃中样青黄豆之谓也。脉之四围虽为圆活乃圆而长团者也,菽豆之四围似之脉之高,形虽似有尖,乃尖而团匾下复者,而菽豆上辨之高,形似之诊脉者,

24、唯以此豆之形象为各脉本体之形象,则二十四脉活泼泼于眼前指下,若大于此豆者则为大;小于此豆者则为小;长于此豆者谓之长;短于此豆者谓之短。依次类推,各脉分述如下。浮脉,如渑豆轻漂浮于水上,落指轻诊即有,乃上有而下无者。沉脉,如好豆重实沉于水下,用指重诊方有,乃下有而上无者。虚脉,如荒旱之年,豆在壳已成全豆之形,但豆无浆无瓣,按之而中间空虚者。实脉,如大熟之年,豆充满,皮色肥壮,按之表里外俱丰满坚实者。数脉,如沸汤中煮豆,一豆翻上未及落下,而一豆又翻上,数数不已者。迟脉,如打豆在沙地场中,而豆为沙壅扫之,迟迟而行不能速快者。滑脉,如在光冰之上,按豆然往上寻之即滑,而向下往下寻之又滑而走上,向候取却滑

25、而在外,向外候取却又滑而在,并无定处者。涩脉,如用冷水急火煮豆,方熟即出锅,然此豆因火紧不及煮开,瓣尚实,外皮甚薄易开而松,见风则皮即干皱,以指按摸之,其皮涩涩不光润,俗谓皱皮盐豆者。大脉,大谓比豆形大些,或如榛、芡实、龙眼者。小脉,小谓比豆形小些,如豌豆、赤豆、壁虱豆者。11洪脉,洪谓宽,洪如将湿豆踏扁且平,比豆形洪阔,非若大脉之大于豆形而团圆尖平不失豆之本形。此洪字,即洪水洪字之意,泛滥少统属者。12细脉,细谓窄,细如将湿豆踏扁却横立向上,以手按其窄棱有细而少长之意。非若长脉之少细于豆之本形也,唯此以豆棱比细者亦有不同。犹如踏豆不重,其豆尚厚而棱如息香之细,则其气血犹未太少也;若踏之太重,

26、其豆愈薄而棱如丝绳或线细,斯气血恹恹而太不足矣。13长脉,长谓长出豆形之两头。14短脉,短谓短缩于豆形之两头。15紧脉,紧谓紧急如手捧热豆,然不能耐其豆热,两手左右倒换,众豆紧紧跳跃而不定者。16缓脉,缓谓之缓慢,如慢火炒豆,然火力既微,豆即慢慢炮动,声力俱缓者。17促脉,促谓急促,乃紧中带止之脉,如饿鸡吞豆,然一豆未及下喉,而又吞数豆继之,可谓紧促矣。但喉中噎咽不下而少歇,又行紧吞之,紧中带止之促脉与此很相似。18结脉,结谓结聚,乃慢中带止之脉,如囤底之坏豆,然重重叠叠结聚不开;结之薄者解之易开,结之坚者用力慢慢方解,与慢中带止之脉一样。19代脉,代谓之代替,谓五脏之脉,一脏先绝无有代替者。

27、如以豆分散五人,而一人不至,其见在者流水给散食用,而人不至者,将豆徒值之空处无人代领者之类。今解经代脉者,谓一脏之脉不至而他经之脉为之代动者非也,盖各经自有各经之脉,难以假借若他经之脉可以代之,是无空隙而五脏之脉全何断以死?20牢脉,牢谓坚牢,如豆之粘贴于仓壁、船板,然坚牢不动,上、下、左、右俱不能移矣。21弦脉,弦谓弦直,如生芽之豆,其芽长直而平,犹脉如弦之长直一样。22革脉,革谓鼓之皮革,外实而中空,如虫蛀之豆外皮虽坚硬,而中则空虚。23芤脉,芤者指两边有而中空者,如煮熟之豆将豆瓣挤出,只存空皮,用气一吹即起如全豆,然按之中间空虚,唯两边豆皮抱指者。24微脉,微谓微妙如渑坏之豆,其形虽存,

28、外轻漂不敢少加指力,即轻微不胜指矣。 ,25弱脉,弱谓柔弱,如豆在绵上,按之不能擎指一,随按随下,弱而无力。26动脉,动谓摇动,如干豆在硬物之上,按之动摇不定,硬而有力。27伏脉,伏谓隐伏,如豆埋沙地,然寻之不见,推拨其沙至地皮之上方,犹如贼伏暗处,不即寻见也。28濡脉,濡谓濡软,如煮烂酱豆,然着指即软烂无存者。29散脉,散谓散乱,如重锤打扁之干豆,然其中平而四面碎,豆散漫而不能收敛;又如豆打浅水,然豆落水中,豆之四面水痕一层一层散漫而远去,不能收敛而再复收聚也。以上是二十九种脉在指下形状的生动描写,以人们熟悉的豆的形象来比喻,把一个抽象的脉象具体化了,深入浅出,很适合初学者。尽管在本书后面四

29、纲法中还要详细论及,然此处有必要先提及,以方便下面的学习。二、脉法歌诀 此歌诀系出自微尘所著脉诀提纲,浅显易懂,方便记忆,以供参考。自难经以后,谈脉者多,大致均同,惜细者太细,使人难以辨别;略者太略,使人难以索解。爰集诸家之脉说,分为部位、形状、脉病、病脉四类,以辨症、辨脉为主,而不尚经络阴阳之细诠,读者手此一篇抵读脉书百卷也。1总论脉法大纲,日寸关尺。左心肝肾,右肺胃脾。先言部位,次言形状,次言脉病,次言病脉。部位易别,细心体察。形状难求,经验自得。脉病未悉,须参问切。病脉准绳,百不失一。学者致力守之勿失。2部位右寸肺沉胸浮,左寸心沉膻浮;右关脾沉胃浮,左肝沉膈胆浮。三部三焦寸上关中尺下,两

30、尺两肾无尺危。左小膀胱尺浮,大肠认尺浮。关脉一分,右食左风紧。3形状脉有七诊,日浮中沉。男左大顺,女右大宜(此语实验不出姑存一解)。男尺恒虚,女尺恒实(此语甚合)。春弦夏洪,秋毛冬沉(按此已非平脉、病脉,见此若与时令相合尚易治耳)。太过实强,病生于外(洪、大、浮、数、弦紧属之);不及虚微,病生二(细、弱、短、涩、濡、芤属之)。饮食劳倦,诊在右关,迟则寒症,数则热症,转迟转冷(热转冷),转数转热(寒转热);涩为气滞(往来艰难或速或慢),滑为气壅(形状如珠走盘,捉摸不定),浮无力濡,沉无力弱;沉极力牢(沉而有力),浮极力革(浮而有力,二者皆实脉)。三部无力(虚脉),小微大散(见此脉危),推筋著骨,

31、伏脉可求(暑霍多伏极宜开闭)。缓止日结,数止日促(此败象也),弦劲端直,且劲日弦。紧比弦粗,劲左右弹(挟水气之脉多如此),来盛去衰,洪脉名显。大则宽阔,小则细减,如豆曰动,长迢短缩(论长、短有以部位论者较妥)。4脉病 浮阳主表(以下言浮),风淫六气;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表冷,浮缓风湿;浮濡伤暑,浮散虚极;浮洪阳盛,浮大阳实;浮细气少,浮涩血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弦风饮,浮滑风痰。沉大里实(以下言沉),沉小里虚;沉迟里冷,沉缓里湿;沉紧冷痛,沉数热极;沉涩痹气,沉滑痰食;沉伏闭郁,沉弦饮疾。濡阳虚病(沉),弱阴虚疾(沉);微主诸虚(沉),散为虚剧(沉);革伤精血(浮芤主失血),半产带崩(

32、浮);牢疝癞瘕(沉),心腹寒痛(沉);迟寒主藏(以下言迟),阴冷相干(按迟脉极少);有力寒痛,无力虚寒;数热主腑(以下言数),细数阴伤;有力实热,无力虚疮(或虚或疮也);缓止脾胃(缓),坚大湿壅(如脚气之脉是今人对于脚气多不能辨);促为阳郁(数止),结为阴凝(此败脉也);代则气乏(代以下同),跌打闷绝(昔人有误止为代者矣,其分别甚微,宜细体察);夺气痛疮,女胎三月(即喜脉);滑司痰病(以下言滑),关主食风;寸候吐逆,尺便血脓;涩虚湿痹(以下言涩),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膈液亡;关弦主饮(以下言弦),木侮脾经;寸弦头痛,尺弦腹痛;紧主寒痛(紧),洪是火伤(洪);动主热痛(动),崩汗惊狂(动)。5病脉中风之脉,却喜浮洪,坚大急疾,其凶可知。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燥,热甚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