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0.08KB ,
资源ID:60359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359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小学语文教案模板.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小学语文教案模板.docx

1、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小学语文教案模板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_小学语文教案_模板评者按怎样改革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以为,改革的要点,就在于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便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

2、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评:让学生读课题,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在上课前先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似

3、乎读课题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潮。于老师则不然,他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这样做,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潮,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放下。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学生继续默读。)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正在做一件事情。(老师示意他站起来。)读第二遍的时

4、候,他拿起笔来划,把这五种玻璃的名字都给划下来了。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评:于老师善于从学生中间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读书。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

5、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评:于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扎实、具体。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并教给学生边划边想的读书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比较充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奠定了基矗 师:但是,现在我还不急于让你们回答。我想请同学读课文,看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畅。谁愿意读? 生:(读)“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

6、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划()(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评:由此看来,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于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于细微处可见其良苦用心。 (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开始

7、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请坐。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生各自放声朗读。) 师:谁接着往下读?读第二段。我想找个不举手的同学读。(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师指身边一生。)她是最后举手的,很有勇气。好,请你来读吧。(该生读第二段,没有错误。) 师:嗯,读得很好!全班同学像她这样把第二段读一遍。(全班学生放声朗读。) 师:一二两段有不懂的词语么?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会看懂的。不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藕,见过吗?(生:见过。)“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请你站起来说说看。生:“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粘在一起。师

8、:藕,见过吗?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生:白色的小细丝。师:对,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评:于老师解这个词语是颇有章法的。他先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再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语境中所特有的比喻义。这样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师板书:“不是而是”、“即使仍然”) 师: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读两遍。(生大声读。

9、) 师:现在我还想请刚才读第一段的同学把这两句话读给我听听。(这位同学朗读能力较差,这次却读得很好。) 师:真好!没想到能进步得那么快!请坐。谁接着往下读?这回该找个举手的读了。请第一排最后一个女同学读。生:(读)“另有一种变色玻璃” 师:不要慌,沉住气。看清第一个字。生:(读)“还有一种变色玻璃”师:这就对了。读下去。(该生一直读完“吸热玻璃”一段,也没再出现错误。) 师:真好。一点都没有错。大家学着她这个样子,把三四两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这两段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问世”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我想请你自己解决。请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想。其他同学也要这么边读边想。(许多学生

10、举手,要求说。) 师:大家把手放下,这个机会留给提问题的同学。他要说不出来,再请你们帮助,好不好?(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问世”就是“有了”。 师:对,说下去,哪里有了?生:商店里有了。 师:对哇!这不读懂了吗?“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是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里有卖的了。记住,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 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新词的词义时,所联系的上下文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新词与上下文中的其它词语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新词的意

11、思。“问世”一词在口语中不大常用,学生自然会感到陌生。于老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学生借助语境的暗示作用,便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词语。所以,“大纲”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谁读读最后两段?(指名读最后两段。老师相机指出错、漏之处。略。) 生:请问“分贝”是什么意思?师:这是个专用名词,大家很生疏。这里是指测量声音大孝强弱的单位。科学家说,声音超过分贝,对人体就有危害了。城市中有的马路旁安装着测定声音大孝强弱的装置,以后你们注意看。 评: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专有名词,无需反复启发,教师径直讲来,这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同学们,请把于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

12、下来。(师板书:尽管还是如果就) 师:划好了,请把这四段读一读,读到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最后四段。师巡视。最后又请一位同学读了划有关联词语的句子。)评: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无需多讲,对于小学生来说,即便教师讲了也很难领会,更不要从语法角度给学生分析复句。于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将这些关联词语在书上划下来,并读一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意在让小学生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然后再去学习运用。 师:(看手表)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分钟的书。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生: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

13、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 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一些人囿于传统的偏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案一、教材简析: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7课。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组课文之一。这是一篇韵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小画家”们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作品”,而青蛙和他们不同,正在“睡觉”呢。课文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

14、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课文共有9句话,含11个生字及两个没学过的偏旁。由于课文是一篇韵文,具有儿童特点,而且内容又不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利用该教材还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是相关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如:动物的冬眠等。因此,预计学生学起来会有兴趣的。教学本课计划用2课时。二、设计理念1.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引导、指导、点拨。2.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学,从而培养自学能力。3. 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合理的“使用教材”,而不是“只教教材”。三、教学目标利用本课教材资源,将完成下列目标:1、认识11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虫、目”。2、正确流利地朗

15、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4、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注意保护小动物。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四、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五、教学准备1、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实施“以学定教”的策略。2、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小动物的爪(蹄)子形状及动物冬眠的资料,以便课上交流。3、教师准备小动物的爪(蹄)子形状的课件以及动物冬眠的资料。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

16、趣导入天气渐渐变冷了,冬天到了,又会有雪花飘落下来。(课件)快看!地上、树上都披上了银装,这个时候你最想做什么呢?你们一定会玩得非常高兴,小动物们也来到了这雪的世界,不过,它们可是了不起的小动物,因为它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贴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儿歌,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那么,都有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吧!(课件)谁愿意告诉大家,儿歌中的小画家指的是谁?(帖图)2、自由读课文。雪地里有欢快的小鸡、机灵的小狗、可爱的小鸭、温驯的小马,他们就在我们的课文中,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读时遇到生字宝宝要记得和他们打声招呼。(三)、识字。3、

17、指名读生字。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快看!(打屏幕出示生字)书中的生字宝宝已经淘气地跳到了屏幕上,它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雪娃娃,谁愿意和他们打声招呼?(开火车读)4、同桌互考,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生字情况。还有很多同学愿意读,那么,请伙伴们互相考一考,读一读,遇到不会的生字当个小老师教一教。5、学生汇报识字情况。好,同学们考得可真起劲,有谁当上了小老师?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办法可真不少,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经常互相帮助,互相学习。6、组词。认会了生字,下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看谁的联想最丰富。7、检查全班学习生字效果。看来,我们今天的汉字不仅音美、形美、而且意也美,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一

18、读这写字吧!(抢读)(四)、律动。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吧!来跳幸福拍手歌(五)、品读课文。1、再读全文。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了好朋友,老师相信你们的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准确、更流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吧!2、指导第一句。同学们刚才读得可真认真!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为什么?是呀,每当看到雪花飘落,地上一片银白,小伙伴们都互相打着招呼,相约来到这雪地上尽情玩耍,他们兴奋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课件)指名读:谁也来欢呼一下?(2人)齐读:雪花飘舞着,多么令人兴奋啊,让我们齐读!3、指导第二句。此时整个世界好象铺上了雪白的地毯,快看,谁来啦?(课件)一群:雪地里来了这么多小动

19、物,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哪一个?指名读:谁来读一读这句?(2人)置疑:读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过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书中去找一找,读一读吧!4、指导第三、四句。自由读:儿歌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欣赏画:同学们读得很用心,你们想不想看看小画家们做的画?让我们欣赏一下吧!(课件)解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各指什么:小鸡画出了一节节竹子;小狗画了一朵朵梅花;小鸭画了一片片枫叶;小马画了一个个月牙,它们没用颜料,没用笔,谁知道它们用什么画的?它们为什么画得各不相同呢?小结:对呀,原来雪地上的画就是它们用爪(蹄)在雪地上踩出来的!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你们喜欢吗?指导读:我们

20、应该怎样读呢?(2人)男女生赛读:看谁读得比画还美?小组赛读:第一组扮演小鸡,第二组当小狗,第三组当小鸭,第四组是小马,然后齐读最后一句,比哪组扮演得最好?5、指导第五、六句来了这么多小动物,雪地里可真热闹啊!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呢?(课件)了解冬眠的习性:外面这么热闹它为什么在洞里睡觉呢?小结:每到冬天,青蛙都会躲在洞里睡觉来越过冬天,我们把动物的这种习性称为冬眠。同学们,还有哪些小动物有冬眠的习性呢?指名读:你们知道得可真多!这一问一答谁想读?师生合作读:老师问,同学们答。6、美读全文。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儿歌学完了,让我们配上音乐,带上表情,加上动作,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儿歌好吗?(音乐)(六

21、)、拓展在洁白的雪地里,小动物门都在尽情施展绘画的天分,同学们能不能也来展开想象 ,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小画家到雪地里做画呢?快把你想到的用手中的笔画下来吧!(七)、总结同学们画得可真美,看来雪地里的小画家可真不少,我们要感谢谁为我们创造出这么美的画呢?(大自然)那就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吧!八、教学反思: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反思本课教与学情况感到体现如下特点:1、突出了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创设情景以便调动学生的兴趣。如,让学生用兴奋的语气试着说说“下雪了下雪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无拘无愫地表演着,一下进入了营造了学习氛围,为

22、下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体现了教学主体性。在教学中,多处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体验的教学过程。如:让学生以同桌互考生字的方式自主学习、介绍自己知道的能冬眠的动物等,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定法的主体思想。3、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引导学生想“看到梅、洞、参加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立刻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可利用的空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看图,看懂图意。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认识自然段。3认识4个偏旁,学会6个生字。4练习用“秋天”、“

23、一会儿”口头造句。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词义。2初步认识自然段。3识字、写字。4用“秋天”、“一会儿”练习说话。教具准备 图片,卡片,小黑板。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二)初步认识自然段。(三)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看懂图意。(二)认识自然段。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读汉字:天 子 上 下 来 一 大 南 飞 儿 人2读带调韵母:1n2ng$ng2i3读三拼音节:ti1n li2ng hu2ng pi4n(二)学习新课。1读课题,板书课题:看图

24、学文7秋天到了师述:前面我们学习看图学词句,是通过看图,理解句义、词义。现在我们要开始学习看图学文了。这种类型的课文是由生动的图画和说明图意的短文组成的。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做到图文结合,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句子和理解词义。今天我们学的课题是“秋天到了”。我们一起看到秋天到了,大自然有了哪些变化。2指导看图。按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图画。(出示图画)(1)看看地上有些什么?(小草,黄叶)地上的黄叶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树上飘落下来的)叶子为什么会从树上飘落下来?(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就从树上飘落下来)师述:天气凉了,树木为了保持自己身体里的水分养分,度过寒冷的冬天,就把叶子脱落下来了。(2

25、)看看天空怎么样了?(3)天上有什么?(天上有一群大雁排成一字往南飞)(4)谁能看图说说秋天到了,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自己练习,同桌说。指名说。(三四个)大家评议。有不完整的地方教师给以补充。3初读课文。(1)认识自然段。师述:一篇课文往往是由几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是一种段的表现形式,在第1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也就是两个字的位置,这样的段就叫做自然段。现在我们找找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是怎样找到的?(2)初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读出完整句,不顿词、断句。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自然段练习朗读。a读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表述的图画上的哪一部分。(学生带着问题,看

26、图自己练读。指名读)b读第2自然段。(同前)(3)指名读全课。(23人)(4)指导学生在自然段前标出序号。教师检查,订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图文结合,从图入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二)读懂每句话,用“秋天”、“一会儿”练习口头造句。(三)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用“秋天”、“一会儿”口头造句。(三)背诵课文。三、教学过程(一)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问: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里哪些地方讲秋天到了?2学习第1自然段,教师范读后提问。(1)第1自然段由几句话组成的?每句话讲了什么?(读第

27、1自然段课文,思考问题)自己练习,指名回答问题。(12人)板书:天气凉了 树叶黄了 落下来(2)“一片片叶子”和“一片叶”有什么不同?(很多片,一片)(3)说“一片叶子”落下来行不行?为什么?(4)树叶从哪儿落下来?(5)说说这个自然段介绍了秋天的哪些特征?(天气凉了,树叶黄了,落下来了)(6)谁能读出这几个特征来?师述:这个自然段一共三句话。先说天气凉了,接着讲由于天气凉了,“树叶黄了”最后讲由于树叶黄了,所以“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三句话之间联系得很紧密。(7)我们练习背背这个自然段。读时想: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些什么?这几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边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背书就容易了。自己练

28、读。指名试背。评议以表扬为主。2学习第2自然段。(1)看图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画的哪一部分。(2)这段话共有几句话?(3)读第1句话,讲讲“那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示程度深,也就是特别的意思)板书:天空蓝高读出天特别蓝,特别高的意思,读第1句。(学生自练,指名读)天空又蓝又高,也是秋天的特征之一。(4)读第2句,间:这句讲什么?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这句话里告诉我们大雁怎样飞的呢?(大雁飞的时候总是成群结队的,由头雁带

29、领大家飞行,排队飞行是为了减少空气的阻力)板书:大雁往南飞 一会儿人字 一字“一会儿”是什么意思?(“一会儿”表示时间不长)读一读句子,教师重点指导“一会儿一会儿”的读法,这句话表示大雁飞行时,两种队形经常的短时间内互相变换。这两个“一会儿”在读的时候,要连得紧一些。(学生自练,读熟,指名读)这个自然段的两句话里描述了几个秋天的特征?都是什么?谁能看着板书试着背背这个自然段。板书:天空:蓝高大雁:往南飞 一会儿 一会儿自己练背,指名背。3学习第3自然段。(1)这个自然段几句话?说的是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再回答。(2)“啊!”这句话表示什么?师述:“啊!”表示明白了。从以上描绘图画内容的自然段中知道了这些自然界事物的变化都是因为秋天来了。用这两句话总结了全文。问: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到了?(二)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指名读,齐读。教师评议、指导。(三)巩固练习,出示黑板,做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新偏旁: (禾木旁)、刂(立刀旁)、人(人字头)、宀(宝盖儿)。(二)学会6个生字:秋、到、气、会、个、字。(三)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生字。(四)练习用“一会儿”、“秋天”口头造句。(五)继续练习背诵课文。(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口头造句。(二)识字、写字。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指名朗读课文。(12人)(二)认识新偏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