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0.95KB ,
资源ID:60348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348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docx

1、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大海边混合运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6页的自主练习第4第7题。教学目标:、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3、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8+6=4-6=25-10=80-(3+9)=4+9=20-14=3+20=23-(4+6)=2+8=5+8=7+30=(7+5)+26=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二、自主练习、自主

2、练习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说说图意再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一定要细心计算,如果中间有一步计算出错,后面的就都错了。2、自主练习第5题。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数学故事?学生可以编成鱼鹰吃鱼的故事,也可以编成鱼鹰捉鱼的故事,只要学生编的情节合理,包含数学信息,都可以。师:同学们编的数学故事都非常棒!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提出一个用两步解决的加减问题吗?谁来解决这个问题?3、自主练习第6题师:一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小朋友星期天要去郊游,他们要去租车,(投影出示),请大家帮他们选择一下该租哪辆车?这是一个开放题,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两辆车

3、,也可以选择同样的两辆车,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楚选和不选的理由。4、自主练习第7题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体会估计的策略。三、走进生活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估算策略的掌握。四、教学反思第十三课时大海边混合运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自主练习第810题。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学生准备:一张有190个数表格,一块能盖住该表格9个数的正方形硬纸板。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35-8=5+21=71-20=85+5=27+6=32-8=31-1

4、4=36+7=34-9=39+5=78+8=39-8=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二、自主练习、自主练习第8题。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统计对错,对速度太慢的学生给予提醒和鼓励,让其有学好数学的信心。2、自主练习第9题。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好吗?(出示投影)猜一猜,硬纸板下面盖住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猜的对不对?盖住的数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然后让学生2人或4人一组,变着花样玩,最后还要交流,看哪个组想出了新玩法。为了达到练习的目的,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3、自主练习第10题这是一道星号题,可以让学有余

5、力的学生选作。练习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三、课堂小结四、教学反思第十四课时大海边回顾整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上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1题。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和笔算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我们都要赶庙会,你知道庙会上都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投影出示)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吗?二、提出数学问题:、在赶庙会的

6、过程中,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3、组间交流。三、解决问题、师:很多同学想知道美丽的孔雀灯一共用了多少盏灯,我们就先来解决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这些问题。关于孔雀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你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如果要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请你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师:你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全班交流。2、综合练习第1题。先计算出得数,然后涂一涂,看看像什么?四、课堂小结师:计算加减法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五、教后反思第十

7、五课时大海边回顾整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下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2、3、4题。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系统整理。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赶庙会时,我们只解决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完成这个任务。二、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整理。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先想一想,再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间交流,针对相关的问题

8、进行解决。三、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第2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交流想法。要让学生算出结果,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2、综合练习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收集数学信息,再利用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提“三种邮票共有几张?”或“植物邮票比动物邮票多几张?”等问题,在学生解答了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3、综合练习第4题先算一算,再连一连。结合情境进行健康教育。四、课堂小结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混合是应注意什么问题?五、教后反思第十六课时大海边回顾整理(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综合练习第5题,第73页“我学会了吗?”中内容。教学目标:、

9、能比较熟练的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结果。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数感,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口算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自己设计符合本班的口算练习,约3分钟。二、综合练习第5题。师:星期天,体育场开运动会,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坐在一个看台上。看,小刚和小红先来了解情况了(投影出示)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估计一下这个看台能坐多少人?你是怎么估计的?我们来算一算估计的合理不合理?你知道小

10、刚和小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该怎么帮他们呢?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情况,找一找座位号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最后,学生在解决完了问题之后,要注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和想法。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不能解决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三、“我学会了吗?”师:这一单元的知识我们都已学完了,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学的怎样?下面我们就对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73页的“我学会了吗?”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师:一个单元学习完了,又到了丰收园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你认

11、为哪几个方面做的最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四、课堂小结: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满意呢?希望我们收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少。五、教后反思:第十七课时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教学内容:教材74页:小小信息员教学目标:、通过搜集数学信息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想一想

12、,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数学信息?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做小小信息员。板书:小小信息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室里的数学信息(1)找找教室里的数学信息(有64张桌子,64把椅子,5个窗户,一张讲桌,一台电视机)(2)针对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3)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搜集校园里的数学信息校园里有数学信息吗?请你仔细找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学信息?公共场所,商店,海边等,让学生说出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哪些数学信息,针对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

13、悉的环境中搜集出那些数学信息?、你打算怎样去搜集你周围的数学信息?学生讨论,制定搜集的计划、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搜集周围的数学信息,回来后交流。四、课后反思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内容、厘米、米的认识。2、厘米、米的关系。3、

14、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长度观念。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测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意识和估测能力

15、。四、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五、学与教建议、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密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或者从讲故事入手,或者师生共同参与进行模拟表演,以缩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及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办

16、法,然后组织交流。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的感知,注重厘米、米表象的建立。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组织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

17、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测量能力。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76页,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演示情境图。画面一:阿福拿着布走进制衣店,阿福:“师傅,我要做件上衣。”裁缝师傅:“好吧!”招呼徒弟:“过来,给阿福量一量”。裁缝师傅一边量一边说:“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徒弟一边重复师傅的话一边记录:“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画面二

18、:小徒弟在为阿福裁制上衣,一边说一边量一边剪:“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量一下,剪一下)画面三:阿福取上衣阿福:“师傅,我的上衣做好了吗?”师傅:“做好了,试一试”(徒弟拿过上衣)阿福穿上新上衣:“唉呀,怎么这么小呀?”画面四:师傅:“怎么会小了呢?”(量一量上衣)(对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师傅:“做错了还不承认!”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边走到阿福身边量一量)“就是3拃吗!怎么会小了,这是怎么回事?”画外音:“这是怎么回事?”动画结束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自主探索。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了?从刚

19、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思考讨论)2、学生交流。生1:我觉得是徒弟做错了,他把衣服做小了。生2:不对,徒弟没错,他做的就是3拃,和师傅说的一样。生3:我认为师傅来做的话就不会小了。生4:我看出来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量的不一样。生5:师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长,徒弟做出来当然就小了。生6:如果用一个人的拃来量就好了,衣服就不会小了。生7:是啊,只有用同一个人的拃来量才不会出错。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

20、更好的办法吗?3、学生独立思考。4、学生交流方法。生1:比着阿福的上衣量,就不会小了。生2:用同一根绳子来量,就不会小了。生3:我和妈妈去做衣服时,裁缝师傅都是用尺子来量的。生4:是啊,妈妈给我买衣服时也都要用尺子量一量。生5:卖衣服的地方都是用尺子量。生6:对,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不少。老师也觉得用尺子来量是个好办法。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如果裁缝师傅用尺子来量的话,徒弟就不会把衣服做小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师板书课题:厘米师:想一想,你都了解有关厘米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谈。5、认识厘米。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

21、,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6、认识直尺。师:你用过直尺吗?你了解有关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说。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7、联系生活。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活动)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自主练习第1题:我会量。以比赛的形式看谁量得又对又快。2、自主练习第2题:填一填。关键是学生是否会读出不同起点开始的长度。3、自主练习第3题:先估计,

22、再与同学互相量一量。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可做不同的理解,如“手”的图可以理解为手掌长、手掌宽、手指长等,这些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加以交流。四、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信息窗二厘米和米的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厘米和米的关系。教学目标:、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

23、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师傅在用尺子给阿福量衣服;2、师傅说阿福的身长是1米;3、徒弟说阿福的身长是100厘米;4、阿福说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师:对呀,到底是1米还是1厘米呢?(生也陷入思考)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认识1米。师:谁知道1米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学习1米。并在米尺上找出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2、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想一想:1米和100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生说师板书:1米=100厘米师:1米=10

24、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m=100cm。3、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1)估计:“1米”有多长?(2)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4、估测。(1)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3)黑板大约长几米?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填一填。是m还是cm?2、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3、自主练习第2题:可以怎样量?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四、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一步是多少厘米?五、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六、课后反思:第三课时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课本7980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教

25、学目标:、初步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3、了解米和厘米的具体含义及进率。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一、忆一忆,说一说。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师: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厘米、米,还会用直尺进行测量,你想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说)师说测量要求:测量前,先估计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与估计的比一比,看看你的眼力怎样?、学生活动,自由测量。2、交流测量情况。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小组合作,测量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你能发什

26、么?能提出什么问题?2、达标测试题。(1)量一量。(2)填一填床长约2跳绳长约200()楼房高15()四、总结延伸。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直尺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请你回家后测量一下你家的床,桌子等物体的长度,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好吗?五、课后反思: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统计第一课时信息窗统计教学内容:教材第8184页教学目标:、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2、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

27、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4、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上学期我校的同学参加了青岛举行的体操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出示或图片)这使他们在比赛的镜头,他们穿的鞋漂亮吗?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得出的数据,最后,老师根据调查的情况,才买得这么合适的鞋。2、假设我班也参加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收集、整理信息吗?二、置身情境,探究统计的方法。、我们先应该知道什么?2、鞋号还叫鞋码。课前老师已让小组长调查大家的鞋码了,小组长都记好了吗?来都送上来。3、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4、独立思考,想出办法(数一数、用笔记录)5、大家都觉得记下来这种方法好,那我们就用真个同学的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板书课题)6、具体怎样记录哪?(小组讨论方法)7、汇报方法三、亲身经历,参与统计全过程。、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他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记录,组长发统计图。2、开始记录。3、交流记录结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如何?记得准确吗?错的改正。(交流过程中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4、老师也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介绍“正”字统计法,(不但记录简单而且还可以5个5个的数。)以后你们在统计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