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45.36KB ,
资源ID:60230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230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朱熹工夫理论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朱熹工夫理论DOC.docx

1、朱熹工夫理论DOC朱熹工夫理論杜保瑞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摘要:本文探究朱熹的工夫論哲學,並從大學、中庸、孟子三路處理之。首先區分本體工夫與工夫次第與具體操作方法是工夫論哲學問題中的幾個不同層次的議題,以及朱熹工夫理論應獨立於朱熹形上思想來認識及討論。其次說明朱熹工夫理論首先是在一個經典詮釋的立場上的創作,這是包括對大學、中庸、孟子內工夫哲學命題的詮釋與創作,其中大學工夫次第理論是朱熹工夫論的首要關切問題,但是孟子的本體工夫在朱熹的理解中也是準確無誤的,不可因朱熹有所發揮大學工夫次第問題而以為朱熹不是孟子本體工夫的繼承,本體工夫與工夫次第是兩種不同的工夫論議題,本文將予以釐清。釐清之後即明確說

2、明朱熹於大學八目的工夫次第問題上的創作,以及朱熹在孟子本體工夫上的準確詮釋與繼承。此外,中庸已發未發問題的詮釋是包含存有論問題以及工夫論問題兩路,首先釐清討論未發之中的存有論問題,然後轉出討論未發涵養與已發察識的工夫論問題,則朱熹於中庸的工夫論問題才得釐清。關鍵詞:朱熹、大學、孟子、中庸、格物致知、已發未發、涵養察識、求放心。本文大綱:1、 前言2、 大學格物致知詮釋系統的工夫次第論3、 中庸已發未發詮釋系統的工夫次第論4、 孟子求放心詮釋系統的本體工夫論5、 小結1、 前言:本文將討論朱熹的工夫理論問題,首先提出幾個處理此一議題的基本意見。第一,工夫理論是儒家哲學必定蘊含的哲學基本問題,重要

3、的個別哲學創作系統皆是或為預設、或為附帶、或為主要討論工夫理論的創作系統。哲學史上的朱熹以程朱理學面世,而陸王以心學面世,似乎陸王更講工夫而程朱只講形上學世界觀的問題,其實不然。陸王確是多講工夫,並少講形上學世界觀,但是程朱卻是既講形上學世界觀又講工夫理論。本文即是企圖將朱熹論說工夫的發言以一個易於認識的脈絡充分展現,一方面釐清朱熹工夫理論的面貌,二方面藉由朱熹工夫理論面貌的釐清亦同時釐清朱熹形上學的義理特點。當代學者對朱熹思想的討論,有時會將朱熹原是談形上學、世界觀的問題放在談工夫論的問題上討論,以致對朱熹工夫論問題的認識有錯誤。本文因此專注於提出朱熹工夫理論的知識面貌,將是為更精準地理解朱

4、學的重要成分。其次,朱熹的工夫理論是包含在經典詮釋中做出來的,事實上整個宋明儒學的義理都是在先秦儒學的經典詮釋中做出來的,只是有些系統討論形上學、有些系統討論工夫論,以及,傳統經典中的命題有些被從形上學詮釋而創作新義理,有些被從工夫論詮釋而創作新義理,而宋明儒學家自己的創作也會被當代學者放在或為形上學或為工夫論系統中詮釋的。因此本文對於朱熹工夫理論的討論架構將以朱熹對重要的先秦儒學經典中的工夫論思想的詮釋脈絡來說明,至於不是在主要經典詮釋中發展出來的個別工夫論命題則另行分類。這樣的討論方式,將有助於我們更清楚知道朱熹的哲學創作是如何地走在自認為是經典傳注的脈絡內的立場,以致於立場堅定地與他人爭

5、辯著,並且讓我們理解到在朱熹自己的心態裡,他並不是在做他的工夫理論的哲學創造,而是對這些在經典裏本來就有的說法的強調而已。第三,工夫理論本身是一個豐富複雜多樣的領域,認識中國哲學史內的工夫論知識內涵是一件極不容意的事情,它首先是不同學派傳統的工夫議題的糾纏與釐清,其次是同一學派卻不同經典脈絡傳承的工夫知識的交融與釐清,而從方法論上貫串所有工夫論問題的,則是工夫理論的基本理論型態,其一為本體工夫,其二為工夫次第,其三為具體操作方法。每一個學派有各自不同的本體工夫,也有各自不同的工夫次第,更有各自不同的具體操作知識。任一具體操作知識的本身都是本體工夫,不同的具體操作知識之間有工夫次第的問題。本體工

6、夫指一切心學的主旨,亦即純粹化意志的心理修養工夫,此一理論形式在三教中都是共同的,但是卻有兩種誤解的通病,其一為不同學派的本體工夫的混淆,如陽明心學與禪宗心法就是在形式上都是本體工夫的,以致常被混淆誤指。另一是本體工夫就是一切心理修養工夫的根本意義,因此不論工夫知識的概念是否包含心概念都仍是只是本體工夫一種意義而已,儒學史上的種種經典的種種工夫命題其實就是本體工夫一個意義,而不是只有陸王心學才是本體工夫,易傳窮理盡性至命也是本體工夫,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是本體工夫,程頤主敬說也是本體工夫,朱熹許多的工夫發言也都是本體工夫,如察識涵養說、如持守立志說等等,也就是說,在陸王被標榜為心學、為本體工

7、夫的同時,程朱也同樣是心學、是本體工夫,並不是也有,而是就是。工夫次第是工夫操作過程中對於先後本末次第的討論之工夫知識,這是大學一書中特有的強調,程頤、朱熹極為重視並加以強調,程朱關心下學上達的問題,關心有工夫可以下手的問題,關心涵養察識先後的問題,都是屬於工夫次第的問題。工夫次第是一切本體工夫的次第,是本體工夫中有次第,若本體工夫中無次第,即是在最高境界狀態中談,那是境界工夫,是功力展現的狀態。在下學上達的歷程中,在一切漸修的歷程中,固然事事皆朝向本體頓悟中修養,因此皆是本體工夫,但是依著學人自己的狀態,確實是有一個次第問題存在的。程頤、朱熹皆極為重視這個問題,並且明確地指出這是一個次第的問

8、題,但是始終被誤解為是提出與陸王心學不一樣的工夫理論,而這正是本文將說明討論的重點。具體操作的工夫知識問題就涵攝更廣更多元,因而無法以一兩個抽象命題統攝說明,但看哲學系統中討論了多少就陳列多少,例如靜坐、讀書方法、讀書次序、生活細節、人物評價等等涉及本體工夫在現實中的實作知識者,哲學家所提出的具體操作知識一方面當然是在理論上依據著形上義理,因此亦皆是本體工夫,是本體工夫的直接具體操作知識,另方面則是哲學家的親證知識的展現,解讀之時宛如哲學家自己的生活剖白,生動真實。具體操作在本文中不多談,因為朱熹所談太多,且尚未成為學界爭議問題,實際上,工夫次第中的項目也就是具體操作的工夫知識。本文所談以本體

9、功夫及功夫次第的詮釋為主。以上三個面向的基本立場,是本文討論朱熹工夫論的基本立場,並依此而建立朱熹工夫論的重要綱目。2、 大學格物致知詮釋系統的工夫次第論:大學全書宗旨在工夫論,並非形上系統建構的地盤,中庸則更多地是形上學問題的討論地盤,但也有工夫論的發言。掌握大學首先是工夫論的宗旨,再來看朱熹的詮釋,則會發現朱熹其實真是謹守在大學本身工夫問題的脈絡在討論的,可以說朱熹是在經典傳注的第一意義下作大學工夫論詮釋的創作,也就是說朱熹其實就是在作傳注而不是在作創作,只是朱熹與陽明傳注宗旨不同,從哲學史發展而言因而也可以說朱熹、陽明各有創作。創作重點就在朱熹格物致知說與陽明致良知說意旨不同,朱熹與陽明

10、皆為大學八條目而構作的格物致知說的詮釋系統,但是發揮的路向重點不同,重點雖不同但是根本意旨毋須衝突,朱熹從工夫次第問題下手,陽明從本體工夫路數下手,兩路都是發揮自大學,也都是儒學理論所需。以下的說明將扣緊朱熹以大學格物致知說扣合八條目的整個大學工夫次第義理的陳述宗旨為脈絡。重點將包括:格物與致知的概念意旨與彼此的分別;格致與誠正的次第問題及涵攝問題;格物致知與八條目的整體關係問題;知行問題;以格物致知詮釋其它先秦相關命題的問題。 朱熹談工夫論也不只在大學中談,是因為大學主要是談工夫論,所以朱熹因傳注之故而說明在大學中的工夫論,所以朱熹說大學工夫論的首要意義是對大學工夫論的詮釋,其次的意義才是朱

11、熹自己的工夫論哲學的主張。當然,最終朱熹自己的意思與朱熹詮釋大學的意思是二而一的,既是朱熹的工夫論觀點也是朱熹認為的大學的工夫論觀點。同時,朱熹對大學工夫論的意見也將一致於朱熹對中庸、孟子的工夫論的意見,大學工夫論議題是朱熹工夫論系統中的一部份,孟子、中庸中的工夫論議題也是朱熹工夫論的另一部份意見,朱熹的工夫論意見既是朱熹自己的也是朱熹詮釋於先秦儒學經典的,不論是自己的還是詮釋來的,在各種系統的詮釋脈絡中都將取得義理一致性,這是言說朱熹工夫論應有的基本認識。對於大學工夫論的詮釋也可以說是朱熹工夫論哲學的第一主軸,朱熹談論其它經典的工夫論思想時也常以大學工夫論模型而為解讀之模型,以下分數節討論之

12、。1、 大學與小學的宗旨定位朱熹定位大學工夫主旨在格物致知,此義亦同於易傳中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意旨,但是所以叫做大學,是正因為另有一小學工夫在,小學工夫在灑掃應對進退的實踐實行上,到了大學的學習階段,就應該對所以然之理要瞭解清楚,因此以格物致知為開端宗旨。參見其言:明德,如八窗玲瓏,致知格物,各從其所明處去。今人不曾做得小學工夫,一旦學大學,是以無下手處。今且當自持敬始,使端殼純一靜專,然後能致知格物。朱熹的意思是說,大學所要求的致知格物本來是最基本的工夫,因為人心在大學階段時已經經過了小學階段的涵養了,除非小學階段沒有先涵養好,否則到了十五、二十歲習大學的階段當然就是要來格物致知一番的,然

13、而既然小學階段沒有學好,那麼就先做持敬工夫吧,持敬工夫可以補足本來在小學階段就要學好的功課。這也是程頤的一句話的格局:涵養需用敬,進學在致知。由小學定位大學,讓我們理解到朱熹的大學宗旨定在格物致知講明知識的重點,其實是因為涵養的基礎工作已經在小學做好了。參見其言:才仲問大學。曰:人心有明處,於其間得一二分,即節節推上去。又問:小學、大學如何曰:小學涵養此性,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忠信孝弟之類,須於小學中出。然正心、誠意之類,小學如何知得。須其有識後,以此實之。大抵大學一節一節恢廓展布將去,然必到於此而後進。既到而不進,固不可;未到而求進,亦不可。且如國既治,又卻絜矩,則又欲其四方皆準之也。此一卷

14、書甚分明,不是滾作一塊物事。本文說明更為清楚,小學階段做好了基本德性修養,到大學階段才從誠意正心修齊治平一節一節推出去,所以到了大學階段要講究道理。又見:致知、格物,大學中所說,不過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之類。古人小學時都曾理會來。不成小學全不曾知得。然而雖是止於仁,止於敬,其間卻有多少事。如仁必有所以為仁者,敬必有所以為敬者,故又來大學致知、格物上窮究教盡。如入書院,只到書院門裏,亦是到來,亦喚做格物、致知得。然卻不曾到書院築底處,終不是物格、知至。本文是說基本的行為規矩以及基礎道理在小學時都已經學過了,但是及其年長,真要正式面對家國天下的事業的時候,其間仍有太多具體事務的經驗智慧要

15、學習,因此要格物致知。朱熹在解釋孟子書中言於舜之事親一段中亦有論及小學、大學之辨,參見其言:林子淵說舜事親處,曰:自古及今,何故眾人都不會恁地,獨有舜恁地是何故須就這裏剔抉看出來,始得。默然久之,曰:聖人做出,純是道理,更無些子隔礙。是他合下渾全,都無欠闕。眾人卻是已虧損了,須加修治之功。如小學前面許多,恰似勉強使人為之,又須是恁地勉強。到大學工夫,方知箇天理當然之則。如世上固是無限事,然大要也只是幾項大頭項,如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須看見定是著如此,不可不如此,自家何故卻不如此意思如何便是天理意思如何便是私慾天理發見處,是如何卻被私

16、慾障蔽了本文說小學時要勉強鍛鍊之,到了大學則是教以明理,此義亦極明白。以上數段文字對於大學首要以格物致知的知識學習為工夫主旨的意見已經陳述明白,重點就是大學就是要培養成為能夠修齊治平的大人之學,因此多有窮理工夫,而其基礎已在小學時確立了。至於小學時究竟確立了什麼?朱熹則是自行編撰了小學書一部以為確定,清代學者張伯行先生為編小學集解一書為序言:古者有大學小學之教,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大學之書傳自孔門,立三綱領,八條目,約二帝三王教人之旨以垂訓,程子以為入德之門是也,而小學散見於傳記,未有成書,學者不能無憾,於是朱子輯聖經賢傳及三代以來之嘉言善行,作小學書,分內外二篇,合三百八十五章,以立教、

17、明倫、敬身、稽古為綱,以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心術、威儀、衣服、飲食為目,使夫入大學者,必先由是而學焉,所謂做人底樣子是也。是故孔子以前,大學未有書,自孔子而作之,而入德之門在是矣,朱子以前,小學未有書,自朱子述之,而做人樣子在是矣,學者讀孔子之書,不以大學為之統宗,則無以知孔子教人之道,讀朱子之書,不以小學為之基本,則無以知朱子教人之道,即無以知孔子教人之道,觀其立教、明倫、敬身、稽古,井井乎有條,循循乎有序者,即孔子教弟子以入孝、出弟、僅信、愛眾、親仁、學文之旨也。朱子自謂一生得力,只看得大學透,而又輯小學一書者,以為人之幼也,不習之於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

18、,蓋朱子教人之道,即孔子教人之道,學者有志聖賢,誠未有先於是書者也。為充實小學而編纂小學專書,朱熹為民族教育用盡心力的儒者氣象,真是令人肅然起敬。以上由小學定位大學工夫主旨,宗旨已明,以下討論朱熹定位大學在四書中的地位。2、 大學與四書間的閱讀研究次序朱熹重視大學,是站在一個全面的儒者基礎教育及儒學理論建構的脈絡上的重視,並且從大學義理特色的立場,就教學學習而言,建議了一個在儒學基礎經典中的為學的次第,即先大學,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這自然是站在這四部經典的理論深淺及問題層次上的學習進度,以為學者建議。參見其言:學問須以大學為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規模大。某要人先讀大學,以

19、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論語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三書後,方宜讀之。先看大學,次語孟,次中庸。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透徹,一生受用不盡。只怕人不下工,雖多讀古人書,無益。書只是明得道理,卻要人做出書中所說聖賢工夫來。若果看此數書,他書可一見而決矣。 總結而言,朱熹是以大學一書規約了為學的入手及次第,因此學者宜在義理上先通透,並即以之為為學工夫。而論語雖言語散見,但句句是具體工夫操作知識,所以可以立根本。至於孟子,多為本體工夫的普遍命題,又

20、因其多能提昇人的自我尊嚴,故而易鼓舞人心。至於中庸,其實多談形上學問題,轉出工夫論問題之後即在義理密度上綿密嚴謹,故而置於閱讀研究的最後階段。四部著作的閱讀亦在一次第中排序,朱熹於大學工夫次第的思考模式可謂極盡深入之事了。3、 大學是說一般人的下學上達工夫朱熹對大學全書的詮釋重點,是放在大學是十五歲以後的成年人用心研讀以致切實踐履的成德基礎之學,其中的修養理論是針對每一個人都切實實用的,這一個重點就表明了朱熹認定大學提出的是每一個人日用常行中都可以有下手處的修養理論,而不是給修養已經達至很高境界的人的理論,所謂可以下手,就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經由自己的提醒注意而累積功力提昇程度的做法,就是並非處

21、於強烈的是非對錯的抉擇情境之時,而是平日的生活中時,藉由平日的生活中的主動進行的工夫修養活動而逐步提昇自我的能力,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的工夫積累活動,所以絕對是提供給所有人的工夫理論,也就是一般人的工夫而不是聖人賢者的工夫。當然,雖然是提供給一般人在日用常行中下手,卻是努力積漸也可以達至聖賢的工夫理論,因此就算是聖賢來做這樣的工夫也是可以的,聖賢也是在這樣的基礎工夫中做上去的。所以朱熹在大學工夫理論的詮釋中就不斷強調這是一個下學上達的工夫理論,從基礎上自我教育開始以致最終能成聖賢的修養理論。更重要的是,這個工夫實做之後,最終是要治國平天下的,也正是為了治國平天下之所需,而非僅只是治心修身

22、於己而已,故而必定要做窮理格物之工夫,因為自修身以至家國天下確實是眾多實事實理之學有待研議的。參見其言:格物、致知,是極粗底事;天命之謂性,是極精底事。但致知、格物,便是那天命之謂性底事。下等事,便是上等工夫。說下等事是上等工夫,就是說從基礎努力做起可以達至聖域。所以朱熹確實是以格物致知為一般人的下手工夫來認知的。又見: 人多教踐履,皆是自立標置去教人。自有一般資質好底人,便不須窮理、格物、致知。此聖人作今大學,便要使人齊入於聖人之域。朱熹認為確實有資質極好的人不需從格致的基礎工夫做起,也就是他們天生已是聖賢的資質了,但是朱熹就是要提出一個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聖賢的工夫修養理論,而大學就是為這個

23、目的而說的理論,就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在日常積累中逐步成就終成聖賢的理論。因此大學中所說確實是一般人、也就是所有的人可以共同使用的下手工夫的理論。而這下手工夫的重點,就是為學次第,而為學次第則就是從格物致知開端。以下先說工夫次第的意義。4、 大學主要是談工夫次第朱熹在大學由下學上達定位的工夫理論宗旨中,就著八條目的次第又指出一個工夫理論意義上的要點,那就是工夫次第的問題意識。工夫次第指得是做為十五歲以上的成人教育的理論,首要在於將修養次第的問題弄清楚,亦即是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項事務中有一個由先至後的作為次第,這個作為的次第,正是下學上達的次第,對於次第的重視

24、,正是對於提出一個適合所有的人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下手的修養理論的考量。有次第就能讓一般人有平日可以下手的地方,並且日日積累終至最高聖賢境界。參見其言:大學如一部行程曆,皆有節次。今人看了,須是行去。今日行得到何處,明日行得到何處,方可漸到那田地。答林子淵說大學,曰:聖人之書,做一樣看不得。有只說一箇下工夫規模,有首尾只說道理。如中庸之書,劈初頭便說天命之謂性。若是這般書,全著得思量義理。如大學,只說箇做工夫之節目,自不消得大段思量,纔看過,便自曉得。只是做工夫全在自家身心上,卻不在文字上。雖是次第,次第中的每一項工夫都仍是自家身心鍛鍊的本體工夫,此義後文再詳。既是次第就有次第上為先、為易、為平

25、日之可下手的工夫項目,那就是格物致知之工夫。至於關於次第的討論就是關於一切本體工夫的具體操作項目的次第問題的討論,格致誠正是本體工夫,修齊治平更是本體工夫的具體操作項目,因此工夫次第問題並非與本體工夫不同的另一種工夫主張,而是另一種工夫論問題。5、 大學工夫次第的發端及格物、致知的概念意義及其間的關係朱熹認為大學的用意就在教授所有的人成為大人、成為聖賢,這個教授的重點是在提出一個日用中可以直接下手累積的工夫,這個工夫是一套有次第的工夫,這個次第的發端即在格物致知中,必須是在格物致知中下手才有隨後而來的真正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及平天下的效用。參見其言: 大學首三句說一箇體統,用力處卻在致知、格

26、物。誠只是實。雖是意誠,然心之所發有不中節處,依舊未是正。亦不必如此致疑,大要只在致知格物上。如物格、知至上鹵莽,雖見得似小,其病卻大。自修身以往,只是如破竹然,逐節自分明去。今人見得似難,其實卻易。人入德處,全在致知、格物。譬如適臨安府,路頭一正,著起草鞋,便會到。未須問所過州縣那箇在前,那箇在後,那箇是繁盛,那箇是荒索。工夫全在致知、格物上。 大學工夫以格物致知為發端,就是要將努力的方向確定,方向對錯決定了事業最終是否成功,所以朱熹以格致為下手處之初端工夫,並以之即是大學本意。大學本身明說了格物致知是一切工夫修養的開端,那麼格物致知這兩個工夫概念本身的意涵及兩者的關係為何?首先,就關係而言

27、,朱熹認為這兩個概念其實是一個動作,致知在格物,要致知就在格物中進行,所以格物這個動作就是致知的實踐落實。參見其言:自欲明明德於天下至先致其知,皆是隔一節,所以言欲如此者,必先如此。致知在格物,知與物至切近,正相照在。格物所以致知,物才格,則知已至,故云在,更無次第也。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致知在格物。欲與先字,謂如欲如此,必先如此,是言工夫節次。若致知在格物,則致知便在格物上。看欲與先字,差慢得些子,在字又緊得些子。以上二文即是朱熹明白指出致知工夫就做在格物上,實際上就是格物一個工夫,格物就是要窮究事物的道理,而這也就是致知。又見:問:致知,是欲於事理無所不知;格物,是格其所以然之故。此

28、意通否曰:不須如此說。只是推極我所知,須要就那事物上理會。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緣得知。而今人也有推極其知者,卻只泛泛然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窮究。如此,則終無所止。義剛曰:只是說所以致知,必在格物。曰:正是如此。若是極其所知去推究那事物,則我方能有所知。此文文義更明,要弄清楚事物的道理就是要正面面對事物,所以致知就在格物,就是面對事物中致其所應知之理。至於大學中特別說格物而不是窮理是因為格物就是就著具體事物而做研究致知的工夫,若只單獨一個窮理的工夫則將易於流為空泛,因此朱熹強調大學特別以格物工夫說此入手工夫就是在於要即事明理。參見其言:人多把這道理作一箇懸空底物。大

29、學不說窮理,只說箇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會,如此方見得實體。所謂實體,非就事物上見不得。且如作舟以行水,作車以行陸。今試以眾人之力共推一舟於陸,必不能行,方見得舟果不能以行陸也,此之謂實體。窮理二字不若格物之為切,便就事物己窮格。格,謂至也,所謂實行到那地頭。格物,不說窮理,卻言格物。蓋言理,則無可捉摸,物有時而離;言物,則理自在,自是離不得。格物的意義既然是連著具體的事物,則在窮理意義中的格物便還又攜帶著具體做事的意思了。更精確的說,格物是做事中的理解的部分,格物就是要面對事物具體從事,但強調格物致知就是強調具體作為中的理解的部分。參見其言:問:格物,還是事未至時格,事既至然後格曰:格,是

30、到那般所在。也有事至時格底,也有事未至時格底。本文即是說有就在處事中研究此事的處置道理,也有不在處事時的事先研究處置道理,但是就是都是面對著具體的事件的研究。又如其言:窮理格物,如讀經看史,應接事物,理會箇是處,皆是格物。只是常教此心存,莫教他閑沒勾當處。公且道如今不去學問時,此心頓放那處理會個是處就是想清楚道理所在,就是在處事的當下確定事件處理的道理,就是一直在面對事物時亦一直在理解研究自己應有的價值態度。而這個工作便是伴隨著日常生活的種種事件逐步深入而逐步成長,因此朱熹即以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之詳實盡窮地致知之說來等同格物致知之意。參見:問:格物最難。日用間應事處,平直者卻

31、易見。如交錯疑似處,要如此則彼礙,要如彼則此礙,不審何以窮之曰:如何一頓便要格得恁地!且要見得大綱,且看箇大胚模是恁地,方就裏面旋旋做細。如樹,初間且先斫倒在這裏,逐旋去皮,方始出細。若難曉易曉底,一齊都要理會得,也不解恁地。但不失了大綱,理會一重了,裏面又見一重;一重了,又見一重。以事之詳略言,理會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淺深言,理會一重又一重。只管理會,須有極盡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恁地方是。大學說個格物致知,同樣的宗旨在中庸中卻分了四截說之,事件是一件又一件地理會,道理是一重又一重地理會,格物致知之於聖學修養工夫是如此地艱難綿密,這是朱熹亟欲強調的重點。6、 格物致知概念的實義在盡知及盡行:前段文強調格物致知要在即事明理,在即事中的明理的部分是格致概念的實義,但是格致工夫的真正落實,朱熹卻強調應是盡知及盡行。亦即格物致知工夫的落實是含帶著實踐的圓滿完成,因此這就絕不僅只是理上之知而是事上完成。參見其言:器遠問:致知者,推致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