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2.36KB ,
资源ID:60222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222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docx

1、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017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一、本册教材教学内容解读本册的教学内容共包括10个教学单元和2个实践活动,除第10单元为总复习外,其他9个新授课单元按照课标的标准分为了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具体安排如下:知识块在教材中的分布课时数备注数与代数(46课时)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814.5%83.6%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21.8%第六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1527.3%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47.3%第七单元:认识时间35.5%第八单元:找规律47.3%空间与图形(10课时)第一单元:位置47.3%

2、10.9%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23.6%统计与概率(3课时)第九单元:统计35.5%实践与综合应用(2课时)摆一摆,想一想13.6%小小商店1按照教参中的课时数。全册新课一共总计是55课时,加上总复习5课时,共60课时。通过列表我们很容易看出:数与代数,在本册教材当中所占的课时比例最高,本册教材中的新课部份只有55课时,而数与代数就有46课时,占83.6%,这足以说明数与代数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考试当中,数与代数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涉及数与代数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但从每一次的成绩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失分较普遍的仍在这

3、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数与代数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在数与代数这一块中根据课标我们又可以分成了四个方面:1、数的认识: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2、数的运算: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六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3、常见的数: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七单元:认识时间4、探索规律:第八单元:找规律通过这样的分解,我们就可以看出,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是我们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具体的说就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

4、,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两部分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

5、观念。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是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上面我对本册教材内容做了一个总体的分析,具体到每个单元大家手里都有参考书,下去自己去认真的研读。下面我就

6、本册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一下分析。一、第一单元“位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尺度问题。左右的相对性对儿童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般要在79岁,才能逐渐形成以他人为标准辨别左右的能力。如果按此规律,学生在8岁时,也就是在二三年级时,学习左右相对性比较适宜。但考虑到学前教育,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等因素,教材把左右的相对性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但是又考虑到左右的相对性认识的难度,教材只是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体会,没有安排脱离操作活动判断左右相对性的习题。教学时,我们也应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适宜的活动。如两个同学面对面,老师发口令:伸出

7、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右手,再观察对面同学的右手,然后真正的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看两人的右手是否一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自己转到对面同学的位置,来判断同学的左右。鉴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老师建议这部分内容不作书面考试。但是在练习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这类问题,那该如何判断左右的相对性?如图中“女孩的左边是谁?”大家就有不同的答案,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判断左右时以谁为标准的问题。以谁为标准,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观察的对象按属性进行分类。(1)观察的对象是无生命

8、的物体(如下图),一般确定左右的标准是观察者。 圆的左边有(3 )个三角形,右边有(4 )个三角形。(2)观察的对象是人或动物,有两种情况。当问及的问题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如下图),一般以人或动物为标准。他(右)手拿着计算器。小猫抬的是(左)爪。当问及的问题不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如下图),以谁为标准皆可。 女孩的左边是谁?小狗的右边是谁?如上左图,如果以观察者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奶奶;如果以女孩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爷爷。像这样判断照片中某人的左边或右边是谁时,以照片中的人或看照片的人为标准都是可以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是标明参照的标准,如给下图中的某人或某动物加上标

9、明参照标准的说话框,这样就没有异议了。二、有关计算教学本册教材有关计算的单元有两个,一个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个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它们都是最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在这块我重点说四个问题:(一)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具体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们应该努力的改变这一状况。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

10、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的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新知识,记得牢。(二)有关算法多样化的问题。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这次课程改革中计算教学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其目的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一点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但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浮现出来,困惑着我们,。下面我想通过五个问题来谈谈对算法多样化的认识。1、为什么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采用学生

11、自主探索这种学习方式后必然出现的现象。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看事物的着眼点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算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承认算法多样化才能承认学生的自主探索。2、算法多样化是不是算法越多越能体现多样化?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算法多样化追求是尊重差异、尊重本色、尊重真实,学生自发想出的算法是最真实、最本色的。因此教学应实事求是,应主要呈现学生自发想出的算法,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或推荐一般性的算法。绝对不能为多样而多样,让学生绞尽脑汁,想出与众不同的,费解的算法。3、怎样处理教材中例举的算法?例举的算法是编教材的人

12、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的一种预测,是帮助教师把握教材预测学情用的。课堂实况与教材预测完全相符的情况是很少的。一般情况下,课堂上只研究学生想到的算法,对于书上低水平的思考方法,如果学生没有提到,说明这班学生认识水平是比较高的,不要再降到低水平上去研究,对于书上高水平的思考方法,例如想加算减,如果学生没提到,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我们知道459,就很容易想到945,954,那么做139时,你会想到哪道加法题呢?4、如何处理学生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出现的算法,不能散乱的摆放在黑板上,应该进行分类梳理,逐一分析算理优化算法。优选算法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理解、比较、选择的

13、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加深对自己原有算法的理解和确认,也可能放弃自己的算法而学习、吸纳别人研究出来的算法,从而对自己的认识进行修正或完善。所以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优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学生在探索之后的相互交流,包括师生、生生的交流,另一条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计算实践,通过教材中的题组练习逐渐优化自己的算法。这也说明了优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学生逐渐感悟、理解、接受的过程,不能用背诵思路的方法去解决。5、在多种算法中教师能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诸多算法中,有特殊算法和一般性算法。特殊算法往往受到数据和个体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某种特殊算法对某人或某一题比较适合,但对另一

14、人或另一题可能就不方便了,有的虽然可行,但操作烦琐,效率比较低。而一般性算法具有通用性和简捷性,一般不受个体和题目的限制,是通法通则。如上面呈现的“破十法”“连续减”以及“想加算减”都是一般性算法,那到底选择哪种方法呢?我觉得其中最具优势的是“想加算减”。其原因是:第一,简便快捷。 因为“破十法”、“连续减”都需要两步,而“想加算减”只需一步。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步计算,如此下来整个计算步骤就会增加,出错率也会增加,如果用“想加算减”整个计算就变得简捷明了。第二,沟通了加减法的内在联系。第三,能帮助学

15、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既然“想加算减”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教师能否倾向于“想加算减”?回答是当然可以,但要注意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一般方法之间的关系。在开始学习时,几种一般性算法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采取一定策略,让学生逐步体会“想加算减”的优势,促使学生自发选择和掌握“想加算减”的方法。2本册的计算,在熟练程度上有无量化标准?本册的计算都是最基本的,按照数学教参第3页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100以内的加减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

16、。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此标准适当调整。单元结束期末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7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12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5题10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6题 (三)如何处理练习量不够的问题?本册计算非常重要但练习量不够,学生要达到计算熟悉仅靠课本上的习题远远不够。借助一些常规性的口算训练方式,对于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有所帮助,现简要介绍几种,供参考。1、运用口算卡片,保持训练的连续性。 口算能力的培养中,技能训练的成份很大。凡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坚持天天训练,才能奏效

17、。运用口算卡片,可以调动全班学习的积极性。视觉是感知过程中最敏感的器官,学生目视口算卡片进行视算,注意力容易集中。一般可以利用刚上课的两三分钟集中训练。灵活多样利用口算卡片,既可以按一定程序进行系列题目口算训练,又可以任意抽取,进行随机训练。口算卡片在老师手中,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视算速度,坚持天天训练,有利于学生口算能力的整体提高。或者也可以把每次口算突出的同学选成小老师,带领大家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利用练习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材的练习一般具有典型性,是质量较高的口算材料,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巧填数、夺红旗、找朋友等,都应当充分运用。在同一时间内,全体学生当堂演练,讲究其速度及正

18、确率,同时及时反馈,当堂校对、当堂评价。既能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达到口算比赛时不怯场的目的。3、布置适量课外练习,保证口算的训练量虽然口算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练习,但限于课时,还难以达到熟练所要求的练习次数。所以布置适量的口算题,作为辅助性的家庭口算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布置家庭口算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口算练习题目的数量要合适,以每天布置3050道为宜。不增加学生的疲劳和负担。其次由家长统计正确率,供教师作课内和课外口算练习的比较和参考。另外,课内和课外的练习要相互配合,统筹安排。4、练习一个阶段后,要从中筛选

19、数目较大和经常出错的题目,如17-9、15-8、14-6等,做成卡片或结合应用,细水长流的练习,稳步提高口算的水平。5、新旧结合,注意训练的累进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应实行累进式进程。即以新带旧,新旧兼融。进行高层次的运算时,应不忘渗透低层次运算。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在提高口算复杂程度的同时,提高速度,在一定的时限内进行更多的口算。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口算比较慢的学生,弄清楚慢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逐步达到要求。(四)关于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问题。教材第68页,通过368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呈现了学生摆小棒的计算过程(如下图)。左边学生提出疑问:“36

20、8,6减8不够减怎么办?”右边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算:先从3捆中拿出一捆打开和原来的6根合起来,变成16根,算1688,再算20828。但实际教学中,如果摆小棒计算,学生不一定用这种方法。他们通常用“连续减”和“破十法”。“连续减”这样想:368,先从36根中拿走6根,再打开一捆,拿出2根,最后剩下28根,所以36828。“破十法”这样想:368,6减8不够减,从3捆中打开一捆拿出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捆零6根合起来,就是28根,所以36828。那么现在如何处理学生的实际算法和教材算法的关系?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连续减”“破十法”和“想加算减”三种方法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

21、想加算减”在多位数的退位减法中较其他两种算法有明显优势,在脱离操作,计算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时,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所以教材主要呈现的是这种方法,提示教师在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但要注意我们主张这种方法,并不是否定学生的算法,学生的真实算法,可以反应出他们对已有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助于对“想加算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三、“图形的拼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

22、形和立体图形。本册教材用2个课时主要完成2个目的:一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如,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等。二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本单元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做到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得太高,像长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都不要求掌握。还有就是这部分内容很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在

23、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下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下图)。 (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如下图)。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

24、,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活动层次可以参照平面图形。3、习题的处理:在练习中,30页的第7题,是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说出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几?根据教学实践,这个难度比较大,可以让学生将此卡片做成正方体,让学生观察,逐步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0页最后有一个折飞机的手工活动,折飞机很多小朋友都会折,但是不一定会注意折的每一步,图形的变化情况,这里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这一

25、点,在折飞机时,应让学生每折一步都说出每一步图案的变化情况。五、有关“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问题。人民币是我们法定的货币,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这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构图: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

26、的重要作用2、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3、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4、增加了认识物品价格的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第50页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

27、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5、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四、教学建议1、为学生提供学习用的模拟钱币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空空无物,必须依托我国发行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学习。如果让学生带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二是不卫生,所以建议采用模拟钱币2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学生年龄小,社会实践能力差,教学中可以通过摆、换、模拟购物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3把握好教学要求。(1)商品标签的认识,不要出到分的。(2)人民币的计算,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

28、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教学中的难点:1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要求到什么程度?有老师反映在“人民币的认识”中,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下图,思维步骤有(1)将1.20元转化成1元2角,0.8元转化成8角,列出加法算式。(2)将1元2角变换成12角。(3)计算12角8角,等于20角。(4)将20角变换成2元。像这样涉及复名数和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学生掌握?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商品价钱,而在实际生活中,商品的标价大多是用小数表示的,因此教材出示了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但考虑到学生还未学习小数,所以这里出现的商品标价只出到角,并且只要求学生知道几点几元(如1.3

29、0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而相应的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也主要是为认识人民币服务的。像上面那样的计算,如果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可以在练习和考试时降低难度,如限定计算范围,只出单名数的计算(如0.4元0.7元);如果要出复名数的题目,也不要涉及进位或退位,(如1.2元0.5元)。这样调整后,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容易些。2有些计算题超出所学范围怎么处理?人民币的计算,有个别题目的计算超出了所学范围。如第55页第11题(下图),一袋大米20元,一桶油39元,问买这两样东西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一问题,要算2039,这样的计算要到下一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才学,计算超出了范围,这样的练习如何处理?这样的

30、习题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前出现确实不妥,在教材修改前,可选用下面两个办法。一是,改变数据使计算限定在所学范围。二是将“人民币的认识”整个单元移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后教学。时间的教学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几时的基础上,认识几时几分,关于这部分的教学目标是1.会读、写几时几分。2.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1时=60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用上午、下午、晚上,帮助学生说出时间。教材中釆用12时记时法,不用24时记时法,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面的词语,帮助学生说时间。2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时间。关于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可以通过实际拨一拨来

31、体会。教材是用三个连续的图,动态演示时与分的关系。为了看清时与分的关系,还将时针、分针走过的区域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1时60分。在这里,除了让学生认识时与分的关系,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学期学生学过了半时,但对于半时为什么用30来表示,可能不太理解,这里可以结合分针、时针转动的关系,使学生看到当时针转过半个大格时,分时正好转过了半个钟面,所以半时写成30,分针正好指着30分,所以12时半可以写成12:30。这一单元,老师们反映难度比较大,读分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读时针,当时针不是正好指着整时时,学生往往弄不清,究竟是几时。对此,老师可以通过拨表,加强几时多一点的教学。也就是拨出整时,再多拨一点点,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确定时针指的是几时。如有条件,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个钟表,经常性地认读。将认读时间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时间。第八单元找规律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探索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原通用教材里也曾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