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10.78KB ,
资源ID:60175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175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生物各模块常见问题教案新课标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生物各模块常见问题教案新课标人教版.docx

1、高中生物各模块常见问题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过去两年的课改实践中,实验区的教师们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经验,使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参与程度高,乐于探究,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喜人气象。但是教师们也从教材与教学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也有赖于教材编者与教师们的进一步沟通。这篇“析疑”的目的,就是期望把教材编写的意图更好地传达给老师们,让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通过老师们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以下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与教师们探讨。1绪论课怎么上?新教材以“

2、科学家访谈”代序,是对传统教科书绪论的突破。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访谈的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邹承鲁教授。邹承鲁院士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大分子,其研究工作与本模块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教材通过介绍邹院士的工作,阐述学习、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意义,解决“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访谈”重点围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展开,既谈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谈到科学家的勇气和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志向,给学生多方面的启迪,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领悟应该“怎样学”科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科学家访谈”,然后分小组讨论感想。为保证“讨论”不跑题,教师最好事先拟定讨论提纲,

3、供学生讨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事先收集生命科学最新进展,以及需要依靠生命科学解决的重大问题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资料最好与本模块的学习内容“分子”和“细胞”相关。2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内容多,1课时上不完,怎么办?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包括两个内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概念,即“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概念的建构,不是靠教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认真思考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而建构的概念,才会比较容易整合进学生的知识网络,印象才深刻,记忆才长久;

4、也才能在需要运用时,比较容易地提取,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教材以及其他章节的教材中,提供了供学生分析、讨论用的大量图文资料,这些资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的,不需要学生记忆。教学时,教师可安排不同的小组分别讨论不同的资料,然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再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修正和概括总结。如果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核心概念的学习,就不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了。3本模块的实验、探究很多,如何处理?在分子与细胞这册书中,一共安排了14个实验、探究。为什么教材要安排这么多的实验、探究呢?因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本模块的学习中,重点掌握“观察和实验”的科学方法。课程标准在 “内

5、容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学生需要完成的多项实验和探究活动。 鉴于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建议是:首先保证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的实验和探究,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其次,尽可能地开设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中列出的实验和探究,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有条件的学校,再安排教科书增加的实验,如“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见下表)。此外,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精讲多做的策略,给实验和探究活动留出时间。配套的教师用书中所附“实验和探究”的光盘,也会对实验和探究活动的教学起到一定帮助。在课本中的编号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的名称课标的要求对是否开设的建议实验1使

6、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内容标准”要求必做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课标未作要求根据需要选择开设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标准”要求必做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课标未作要求根据需要选择开设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活动

7、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内容标准”要求必做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9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内容标准”要求必做4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应该先学水和无机盐,还是蛋白质和核酸原教材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后学“蛋白质和核酸”。这是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新教材学生先学“蛋白质和核酸”,后学“水和无机盐”。这是先抓主要矛盾的认知顺序。当人们在研究未知事物时,首先感兴趣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即先抓主要矛盾。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时,如果有的老师觉得先易后

8、难的顺序比较好,让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的内容也未尝不可。5“染色体”“性状”等概念的出现没有铺垫,缺乏循序渐进教科书中新概念的出现是有铺垫的。“染色体”“性状”等概念,学生应该在初中生物课中学过。高中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的基础上的。学生觉得陌生,可能是由于初中的基础没打好。建议高中教师查阅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太好,教师可以适当补补课。6对于概念的讲解是否都要一步到位有些概念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的认知需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套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整体工程,对于同一个概念,编者可能会安排在不同的章节让学生学习

9、。但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结合具体内容不断加深认识。例如,“核酸”的概念,在第2章第3节出现了,学生只是大致了解,将来在遗传与进化模块,学生还会详细地学习。又如“线粒体”“叶绿体”,第3章第2节只是简单提及,在第5章结合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再展开详细介绍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再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学生在初中学过,本书第1章第1节提到,第6章学生在学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癌变时,对于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建议老师们在备课时,应首先对三个必修模块学习内容的安排有一个通盘了解,以便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能够统筹考虑。7可否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合并在

10、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老师都是这么处理的,将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合并,作为一节课让学生学习。老师们觉得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节内容比较简单,希望在讲解细胞膜的内容时,一次性地把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讲透。从讲解知识的角度来看,这样处理似乎挺有道理。但是这两节的学习内容,其教育价值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及其来源吗? 首先看一下第3章第1节在全书中的位置。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一书的主线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各章节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见下图)。这本书的编排体系渗透了系统论的思想。虽然书中没有谈系统论,但是学生沿着这本书的编写

11、思路学完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体验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为在第3个必修模块稳态与环境中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打下基础。通过具体事例细胞的学习,领悟系统论的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第3章的三节内容,完成的是对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结构的了解。第1节对细胞膜的学习,重点放在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哪些功能。其中细胞膜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是难点,需要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此外,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虽然是课标中没有要求的,但是其中涉及的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细胞膜制备的具体操作,都包含了重要的科学方法。应当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这一素材,对学生

12、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分子与细胞教材具体问题答疑关于吡罗红和甲基绿的配制,教科书介绍的是吡罗红和甲基绿混装粉的配制方法。如果买不到混装粉,分装粉该如何配制呢?如果化学试剂商店没有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可以分别购买甲基绿和吡罗红G(注意:用于核酸染色的是吡罗红G,请不要错买吡罗红B),然后按以下方法配制。 染色剂A液的配制方法 取甲基绿2 g溶于98 mL蒸馏水中,取吡罗红G 5 g溶于95 mL蒸馏水中。取6 mL甲基绿溶液和2 mL吡罗红溶液加入到16 mL蒸馏水中,即为A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染色剂B液的配制方法 B液是一种缓冲液,由乙酸钠和乙酸混合而成。先取乙酸钠16.4

13、 g,用蒸馏水溶解至1 000 mL备用;再取乙酸12 mL,用蒸馏水稀释至1 000 mL备用。取配好的乙酸钠溶液30 mL和稀释的乙酸20 mL,加蒸馏水50 mL,配成pH为4.8的B液。 染色剂的配制 染色剂是由A液、B液混合配制而成的。取A液20 mL和B液80 mL混合,就是实验中所用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应该注意的是该试剂应现用现配。细胞核是细胞器吗?许多高校教材、细胞学专著、从事细胞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都把细胞核作为细胞器,这是没有问题的。为此我们专门请教了细胞学专家。但是多年来,咱们国家的中学生物教学一直把细胞核排除在细胞器之外单讲。这些都是人为定义的,是不是把细胞核作为细胞器

14、,并不影响对细胞核、细胞器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为了遵循教师们多年的教学习惯,目前教科书中没有明确指出细胞核是细胞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片下部的紫色条带是什么结构?该图片源自国外教材,原书对此结构没有做说明。经专家推测,紫色条带结构是细胞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属于膜骨架系统,它参与维持细胞膜的形状并协助细胞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高温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与“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一回事吗?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温度升高时,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反应速率加快。另一方面由于酶是蛋白质,随着温度的升高,酶蛋白逐渐变性而失活,引起酶反应速率下降。

15、如果用酶促反应速率对温度作图,曲线为钟罩形,不与温度横轴相交,因为酶失活不等于反应停止。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几乎所有的蛋白质都因加热变性而凝固。即高温使酶失活。如果用酶活性对温度作图,钟罩形曲线在高温处与横轴相交,表示高温时酶失活。 需要注意的是:酶活力的大小一般用一定条件下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发应速率来表示。“水分子通过人工脂双层”与“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有什么区别?人工脂双层不含蛋白质,水分子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人工脂双层;而在细胞膜中,除了脂双层外,还镶嵌有各种蛋白等,水分子在通过细胞膜时,一部分水通过脂双层出入细胞,另一部分水通过水通道蛋白进行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并

16、不单一,其中,水通道的方式速度更快,例如,在哺乳动物红细胞中,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将红细胞移入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很快就会吸水膨胀而溶血。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细胞膜上都存在水通道蛋白,如水生动物卵母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比较少。物质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运输有几种方式?物质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运输,有以下几种可能方式。 1 能通过人工脂双层的物质,自然能通过细胞膜。 2. 借助于运输蛋白 (1)通道蛋白 横跨细胞膜形成的水的通道,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及带电荷的溶质通过简单的自由扩散从膜的一侧到另一侧。通道蛋白不直接与水分子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这些小的分子可以自由地扩散。 (2)门通道 “门”瞬

17、时地开放。仅在对特定的刺激(细胞外的特定物质或细胞内外特异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发生反应短暂地打开。在短暂的瞬时开放的时间里,一些离子、代谢物或其他溶质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绝大多数门通道运输离子,对其转运的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 (3)载体蛋白 是跨膜蛋白分子,能与特定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通过膜。具有高度特异性,与物质进行暂时性的、可逆的结合和分离。(注:主动运输也需要载体蛋白) (4)离子载体 是小的疏水分子,溶于膜的脂双层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合成的。可动离子载体在膜的一侧结合离子,在另一侧释放离子。通道离子载体形成跨膜的通道,运输离子,具有瞬时开放的特点。 有的专著把(1)通

18、道蛋白和(2)门通道两种情况合并为通道蛋白一种类型,由于绝大多数通道蛋白运输离子,有的专著将其称为离子通道,实际上,除离子通道外,应该至少还有水通道。一般书上不提(4)离子载体这种情况。由此可见,离子的运输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人教版教科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参考了大量的国外最新版教科书及请教了细胞学专家之后,确定了目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学习内容。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物质跨膜运输机制更深入透彻的研究,教科书也将不断改进。肌质体和肌质网肌纤维中有三种细胞质成分有高度分化。 肌原纤维(myofibrils) 主要由蛋白质肌丝组成,行机械收缩的功能。 肌质网(sarcop

19、lasmic reticulum) 相当于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功能是在纤维内传导兴奋性冲动,并通过调节Ca2+浓度引起或终止肌原纤维收缩。 肌质体(sarcosome) 是线粒体,数目很多,产生ATP,是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者。肌质体的含量丰富,可能与肌肉经常性的收缩有关,如心肌组织中肌质体的数目就比较多。遗传与进化教材具体问题答疑核酸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导致疯牛病、羊瘙痒病以及人的Kuru病的朊病毒(prion),是一种能够迅速繁殖、传染的蛋白质病原体。迄今为止,发现它只含蛋白质,不含核酸。随着对朊病毒的分子结构、复制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学家正在揭开蛋白质遗传的神秘面纱,并使“核酸是唯一遗传

20、物质”的传统概念开始动摇。有科学家认为,这将影响到分子生物学的DNA遗传理论和基因概念,提出了“蛋白质基因”的观点。 目前,生物学家正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同的观点也在争论之中。有的老师对于教科书上关于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存有疑义,提出“这句话能体现基因丰富的内涵吗?能作为现代基因的概念吗?”要弄清楚这一问题,需要了解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有关的一些概念及观点。断裂基因 一个基因,往往由几个互不相邻的段落(外显子)组成,它们被长达数百个甚至数千个碱基对的插入序列(内含子)所间隔,这样的基因称为断裂基因(splicing gene)。在真核细胞中断裂基因具有普遍

21、性,断裂基因在原核细胞中也有发现。 断裂基因在进化中可能有以下意义。(1)有利于贮存较多的信息,增加信息量。一般地说,一个基因只转录出一种mRNA,但是一些断裂基因以不同的剪接方式可以产生两种以至多种mRNA,编码不同功能的多肽。(2)有利于变异和进化。虽然单个碱基的改变有时可以引起氨基酸的变更而造成蛋白质的变化,但是很难产生重大改变而形成新的蛋白质。更何况如果单个碱基的突变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上往往是沉默的,于是大大地降低了突变的效应。而在断裂基因中,如果突变发生在内含子与外显子结合的部位,那么就会造成剪接方式的改变,结果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从而加速进化。(3)增加重组几率。内含子有

22、可能不断地增减造成新的剪接方式,一方面形成新的基因,另一方面在剪接过程中无疑会增加重组频率;同时,在断裂基因中,由于内含子的存在,基因长度增加,于是也增加了重组频率。(4)可能是基因调控装置。内含子可能在基因表达中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基因转录水平上以及在合成了mRNA以后的加工过程中起着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总之,断裂基因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的,但是对它的功能还不是完全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转座子 转座子(transposon)是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DNA序列,它作为一个可以分离但不交换的单元,能从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转座子约占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的10%。转座子会影响到基因的

23、表达。已经证实,果蝇所发生的自发突变中,二分之一以上是由于转座子插入基因中或插入邻近基因所造成的。有些基因转录活性的增高或抑制也是因为转座子的靠近造成的。 转座子的遗传学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插入突变。(2)插入位置上出现新的基因。(3)转座子是以它的一个复制品转移到另一位置,而在原来位置上保留原有的转座子。(4)改变染色体结构,主要导致染色体缺失、倒位等染色体畸变。(5)转座子可以从原来位置上消失,这一过程称为切离。准确的切离使因插入转座子而失活的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不准确的切离则不发生回复突变,而是带来染色体畸变。(6)调节基因活动的开关。(7)产生新的变异,有利于进化。由于

24、转座子也可以携带其他基因进行转座,形成重新组合的基因组,以及通过转座形成大片段插入,引起缺失,引起倒位等,均会造成新的变异。这些新的变异对生物的适应性以及进化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转座子还有其他的遗传学效应。 转座子除了它本身的遗传学效应外,在许多方面是遗传学研究中一个有用的工具,如作为基因转导的供体、基因定位的标记,筛选插入突变,菌株构建,基因克隆等都可以利用转座子作为工具。随着对转座子研究的深入,转座子的应用会愈来愈广泛。重叠基因 所谓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25、重叠基因有多种重叠方式。例如,大基因内包含小基因;前后两个基因首尾重叠一个或两个核苷酸;几个基因的重叠,几个基因有一段核苷酸序列重叠在一起,等等。重叠基因中不仅有编码序列也有调控序列,说明基因的重叠不仅是为了节约碱基,能经济和有效地利用DNA遗传信息量,更重要的可能是参与对基因的调控。假基因 假基因(pseudogene)是相对于与其序列相似的真基因而言的。假基因与正常基因有相似的序列,但是在编码序列当中往往含有移码或终止密码,从而使此类基因不能产生功能性产物或者没有一个可以觉察的表现型。假基因广泛地发现于人、动植物、微生物中,它们可能大量地存在。假基因与真基因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个个体中

26、的假基因,在同一物种的另一个个体中可以是功能性的真基因。近期的研究认为假基因是生物进化的遗迹,例如,基因每重复一次形成的两个基因分化趋异,有用的基因作为真基因发挥功能,没有用的成为假基因。有科学家预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假基因终将遭到淘汰而趋于消失。是否如此,有待时间检验。模糊基因 细胞内对RNA的加工可以改变mRNA的密码子,使一些原本无意义的mRNA转变为有意义的mRNA,并能产生具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而这些mRNA的基因原本是意义模糊的序列,是不能产生蛋白质的,这样的序列称为模糊基因或隐秘基因(cryptogene)。关于染色体、基因、DNA关系的新观点 分子生物学把基因的概念严格定义在D

27、NA序列上,鉴定基因的过程是从一定的DNA序列经过蛋白质产物,最后到达一定的性状(表现型)。由于转录过程的剪接的多样性,转录后及翻译后修饰的多样性,完全打破了“一个基因,一个蛋白质”或“一个基因,一个性状”的概念,使基因与它所表达的功能性产物(性状)之间出现了辐射的、交叉的关联,大大增加了从基因到性状的不确定性。 传统遗传学定义基因的过程与分子生物学相反,它是从性状到基因,性状与基因是直截了当的关联,把基因作为染色体上的一个物理的遗传位点,并不仅仅是DNA。看起来传统遗传学不如分子生物学那么精确,但是基因是否仅仅由DNA构成,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 构成染色质的主要结构物质是DNA和

28、组蛋白。组蛋白的化学修饰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使基因的转录打开或关闭,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如果组蛋白的化学修饰是一种后成遗传信息,而且与DNA遗传信息的开/关密切相关,那么DNA就不是染色体中唯一的遗传信息的载体,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应该是整个染色体(组蛋白DNA复合体)。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的含义要比DNA本身广泛得多。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对基因的概念是“基因是染色体的一个节段”。近代分子生物学把基因定义为DNA分子的一个节段,把基因看成DNA专有的功能组分,看来是片面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基因的认识还将不断丰富。小结 对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当今生物科学,特别是现代遗传学、分子

29、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新的成果不断涌现,人们对于基因的认识也日新月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句话,虽然没有非常具体地阐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却能够比较好地将传统遗传学和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统一起来,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我们也期待着新的成果和突破,赋予基因更完善的现代阐述。受精作用属于基因重组吗?基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无论高等真核生物,还是细菌、病毒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不仅在减数分裂中发生基因重组,在高等生物的体细胞中也会发生重组;重组不只是在核基因之间发生,在叶绿体基因间、线粒体基因间也可以发生。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 狭义的基因重组是指两个DNA分

30、子间的物质交换。可以分为三类。 同源重组 它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在真核生物中,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时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细菌和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转化,细菌的转导、接合以及某些病毒的重组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位点专一性重组 这类重组在原核生物中最为典型。它的发生依赖于小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 异常重组 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但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依赖于DNA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例如,转座子

31、从染色体的一个区段转移到另一个区段,或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 高中教科书阐述的基因重组,是广义的作为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生物进化的材料的基因重组,除狭义的基因重组外,还包括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阐明的基因重组,这也是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狭义的基因重组中,只介绍同源重组。 受精作用不属于遗传学范畴所论述的基因重组。遗传工程中的DNA重组技术,是人为操作的生物技术,也不属于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重组的范畴。多倍体是新物种吗?物种形成有两种方式:地理的物种形成(geographic speciation)又称渐变式物种形成,量子式物种形成又称爆发式物

32、种形成(quantum speciation). 地理物种形成一般先有地理隔离,继而各自通过不同的遗传改变途径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等,在自然选择下,形成不同的地理族(即亚种),一般在形态上已有一定差异。亚种再进一步分化,直到有机会重新相遇时已不能有基因交流,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可见,单纯有地理隔离和形态差异,而尚未形成遗传隔离机制的,只能称为不同的亚种。依靠这种方式形成新物种的速度及其缓慢。 量子式物种形成主要见之于植物界。例如,萝卜甘蓝和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都是先通过杂交,然后进行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它们与二倍体祖先种之间都产生杂种不育的生殖隔离。这种通过异源多倍体而一次形成新种的方式在植物界比较常见。 由此可见,新物种的产生一定要有生殖隔离。如果多倍体与其祖先种之间已经产生生殖隔离,不再有基因交流,那么这个多倍体就是新物种。新基因的产生只能来自基因突变吗? 传统遗传学认为,基因只能来自基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