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66.79KB ,
资源ID:60065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065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郝万山讲义伤寒论自己总结笔记版本.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郝万山讲义伤寒论自己总结笔记版本.docx

1、郝万山讲义伤寒论自己总结笔记版本伤寒论笔记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与其同时代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华佗)南阳人(相当于现代河南南阳邓县张寨村,了解他的生平住址的为了解他的方言特征,进而了解其著作中字句的准确含义。),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最早记载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是当时的心理学家何顒评价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公元1589年在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中才正式被称为“圣”汉代以前的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包括医经7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经方11家:“包括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熔医经和经方相结合为一炉而于

2、公元200年左右完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其学生王叔和整理成10卷伤寒论共22篇,另其著作有脉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未刊录伤寒论的内容,但在千金要方中有较完整的记述。王焘的外台秘要记录了另一版本的伤寒论。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官员林忆、孙奇、高保衡校订了伤寒论,至此伤寒论有了较固定的版本。但是现已绝版。明代赵开美先后刊印了成无己的伤寒论条辨宋云公的伤寒类证金匮要略小字本伤寒论统称为仲景全书(又称翻刻宋本伤寒论现仅存5部。 刘渡舟、任应秋、钱超尘于1991年编注了伤寒论校注。宋代同时还整理发行了金匮玉函经共8卷,是伤寒论的别本。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条论于前,会方于后”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伤寒的涵

3、义:1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2狭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寒泛指邪气,日本人中西惟中著的伤寒之研究中:“谓邪为寒,盖古义也”。)伤寒论的内容: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前4篇:“1辨脉;2平脉。是伤寒论中脉学的精华。3伤寒例篇是对外感热病的总论。4痉湿暍是为了和后面的狭义伤寒相鉴别。六经辨证篇10篇共398条。112方可与不可篇8篇。从理、法、方、药的方面来看伤寒论的内容 理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法包括治则和治法(治则扶正袪邪的原则,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治法汗(代表方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葛根汤)、吐(代表方瓜蒂散)、下(代表方三承气汤、麻仁丸)、和和疏机,解郁结,代表方小

4、柴胡汤,泻心汤诸方、温(代表方理中汤、四逆汤)、清(代表方白虎汤、栀子豆豉汤)、消抵当汤、补炙甘草汤,小建中汤。另还有涩色,药食并用、针药并用)方112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药76味药另外在药剂技术、护理知识也有记载。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并且涉及中医的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国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延用到今天,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

5、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喻为众方之袓,因此,伤寒论的问世为中医临症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并且是中医方剂学药理学护理学等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1 六经的含义:后世医家对三阴三阳辨证的总称。2 三阴三阳的本义指阴阳气量的多少,太阳大也3份阳明著也2份少阳小也1份太阴3阴少阴2阴厥阴极也、尽也1阴3 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的概念4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病理的经名 病位 病性 病程趋势 太阳 足太阳经、膀胱腑(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

6、体表 阳性病 初起 阳明 手足阳明经、腑(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阳性病 极期 少阳 胆经胆腑(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三焦 阳性病 后期 太阴 脾经脾脏 (手太阴肺,足太阴脾) 阴症 初期 少阴 心脏肾脏(手少阴心,足少阴肾) 阴症 危重期 厥阴 肝心包 (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 阴症末期阴尽阳生的变化 阴症 麻黄汤无汗而喘 5 六经的传经:循经传夫妻传越经传表里传(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6 六经病的变症:失冶或误治以后,使临床病症发生变化,新病症不能用六经来命名的(治疗原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7 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另一经病症又

7、起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条件邪气太盛并病、合病只见于阳经直中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8 六经辨证和其它辩证法的关系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 怎么学和学什么(训词释句,弄通本义;熟读默记,娴熟于心;分析病机,加深理解;上考内难,旁参金本;归纳总结,鉴别对比;学以致用,验于临床;阅读诸经,深入学习;汲取众长,不断进取。)学习伤寒论的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2学辩证用药的方法和思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伤寒,阳(轻取)脉涩(气血不足),阴(沉取)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木郁乘土,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先与小建中汤【阳脉是轻取,脉涩提示:气血不足,阴脉是沉

8、取,脉弦,提示:少阳气郁。气血不足加少阳气郁,容易导致木来克土,出现腹中拘急疼痛,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补益气血,和里缓急】。“训词释句,弄通本意;熟读默记,娴熟于心;分析病机,加深理解;上参内难,旁参金本(神农本草);归纳总结,鉴别对比;学以致用,验于临证;阅读诸注,深入研习;汲取众长,不断进取 ”“腿,胫也”“有汁而干谓之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都是调节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煮后去药渣,再加热浓缩;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都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煮后去药渣,再加热浓缩,此类和解剂,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煮后去渣,再浓缩,有利于药物的寒热协调,攻补并用,更

9、好地起到和解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清代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一概说1 成因风寒外袭或少阴病寒盛伤阳,阳气恢复,驱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2 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腑,肺部的病变3 太阳的生理经(1)从头到脚循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它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经脉,(2)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阳经的总督,主管、调节一身阳经的阳气)相通,下络腰肾,和肾(藏元阴元阳,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相连(3)经别散布于心。腑司气化(1)化生阳气,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

10、、三焦向体表输布。“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2)参于水液代谢,排除废水,化生津液,使津液输布上承,位于下焦,和肾相连。阳气三阳阳气的生成和布达(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在体表不断的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来补充能量。)功能(1)温养肌表(2)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3)防御外邪(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4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1) 本症1)太阳表症也叫太阳经症:包括a)有汗桂枝汤(二方的适应症、禁b)无汗麻黄汤忌症及加减应用)c)麻桂合方2)太阳腑证:包括a)气分证太阳蓄水五苓散b)血分证太阳蓄血抵当汤桃核承气汤(2)变证(3)类证伤寒论的原文1 太阳之为病

11、,脉浮(浮脉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头项强痛(头痛项强的意思,是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表现)而(进层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恶寒。(太阳病的提纲)2 太阳病,发热(病机是:风阳伤卫阳,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汗出(a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为汗;b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恶风(风寒邪气伤人表阳,温煦失司所致)(当风则恶,无风则缓),脉缓者(松弛、柔软,表明无寒邪,是汗出伤营),名为中风。(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3 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以后

12、才能够表现为发热),必恶寒(寒是阴邪,最容易伤阳气,寒伤阳气伤的最重,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体痛(太阳伤寒的特征性表现,提示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呕逆(不是寒邪伤胃的表现,是因为人体正气抗邪于表,不能固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可表现为食欲不振、呕逆、下利、不大便),脉阴阳俱紧者(脉寸、关、尺三部俱浮紧,紧主寒邪盛,浮主邪在表),名为伤寒。(寒邪伤表阳)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 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阴液不足),不恶寒者,为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若

13、发汙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数主热,热盛鼓动气血所致,)自汙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身重(里热滞气机)多眠睡(热盛神昏),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焦阴伤,化源不足),直视(下焦肝肾阴伤的表现)失溲(热盛神昏,膀胱失约)。若被火者(火炙、火针、火熏等),微发黄色(热伤营血,营气不布),剧则如惊痫(抽风,小儿叫惊,大人叫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的时间规律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三阳,太阳,太阳中风,)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三阴,太阴,太阳伤寒)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

14、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自然病程结束了)若欲作再经者(将进入第二个七天),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中午)10风家(特别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解而不了了(方言:“南楚疾愈,或谓之差,或谓之了。”)者,十二日愈。(七天解表邪,五天恢复正气)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脉症相符)者,为不传;颇(很)欲吐(传入少阳),若躁烦(指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引起的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辨传经不传经的证券依据不是病程天数的多少,是看临

15、床脉症是否发生了变化。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表虚证 12太阳(辨病)中风(辨症),阳(轻取)浮而阴(沉取)弱(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浮者(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热自发,阴弱(汗出导致阴弱)者,汙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的亢进),鼻呜干呕(是体表有邪,正气抭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而上逆的表现)者,桂枝汤主之。(基本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桂枝汤方(解肌袪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呋咀三味(桂枝、芍药、甘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

16、,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1借热能通过鼓舞胃阳而振奋卫阳,2补充津液),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手足都见汙)漐漐微似有汙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汙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汙,更服以前法,又不汙,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汙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辛甘化阳的药是桂枝和生姜配合生姜、大枣,酸甘化阴的是芍药和甘草、大枣。)(辛甘助卫阳,酸甘化营阴)桂枝汤的适应症1太阳中风症(2、太阳病,发热、汙出、恶风、脉绶者,名为中风。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

17、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汙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史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汙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汙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合愈。病重药轻引起的激惹现象)2凡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汙出、恶风寒(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汙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抓主症,对症用方。)3表症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先表后里。欲解外者,宜桂枝汤。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汙,宜桂

18、枝汤。若头痛者,必衄)。4表证汙、下后,正气受挫,表证未解者!(57伤寒发汙后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汙,宜桂枝汤。45、太阳病,先发汙不解,而复下之,脉浮(病在表)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太阳病误下以后,正气还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是与下陷相对而说的)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5表证兼轻度里虚者(42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汙解,宜桂枝汤。)6非外邪所致之营卫失和者。(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19、,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的禁忌症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典型的、单纯的伤寒表实症),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甘能增湿,温能助热)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湿热、毒热内盛的人禁服桂枝汤)(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在经的邪气比较重“寒”),反汗出恶风者(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桂枝加葛根(1升阳发表,助桂枝汤解肌祛风。2、疏通经脉,疏通经络中

20、的邪气;3、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汤主之。(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病毒性项肌痉挛、颈椎病。用葛根3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威灵仙10克,秦艽10克,鸡血藤30克)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新感引发素喘)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新感新喘)20太阳病,发汗(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是阴液所化,出汗过多就会导致阴阳两伤),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阴液被伤,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失司),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基本病机:太阳病,汗出过多,阴阳两伤表未解)(固阳以摄阴的思路)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邪陷胸中,胸阳不振,奋

21、力抗邪的表现)胸满(表邪内陷胸中)者,桂枝去芍药(酸敛阴柔,不利于阳气畅达,不利于胸闷)汤主之。(温振胸阳,袪邪达表)22 若微(脉微)寒(肾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62 发汗后,身疼痛(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脉沉(病在里)迟(营血不足)者,桂枝加芍药(养血柔筋,缓痉解痛)生姜(引药达表)量要注意各一两人参(益气养血)三两新加汤主之。(虚则痛,不荣则痛,失养则痛)太阳伤寒表实证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因无汗而导致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八症:1)发热、恶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恶寒先见并较重。发热

22、是寒邪闭表,阳气郁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热。2)诸痛症状:寒邪有关,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使肌肤气血凝滞,经脉拘挛。3)无汗而喘:是寒邪闭表,腠理闭塞的表现。)(基本病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麻黄:桂枝:甘草3:2:1)麻黄汤的适应症(1) 太阳伤寒表实证(3、35、51、52、37)(2) 太阳与阳明合病,邪气偏于太阳经表的(36)(3) 太阳伤寒与衄解(46、47、55)1) 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2) 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而汗不出。却出现衄解。红汗,以衄代汗3) 伤寒日久,见衄,但衄血点滴不畅,表邪不解,用麻黄汤发汗以汗代衄(55)4) 衄血不止,高热不退寒邪入里化热,热邪内入营血,热

23、迫血妄行的表现。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由紧而变细提示邪气退)(大则病进小则平)而嗜卧(大邪已退,正气未复)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少阳经受邪)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6太阳与阳明(阳明经表被寒邪所伤的证候。表现: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合病,喘而胸满(肺气不利的表现)者,不可下,宜麻黄汤。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烦热)目瞑(头晕目眩),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24、。(太阳自解时可能出现的情况:1)自汗2)自衄:3)战汗)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禁例(麻黄九禁:咽、淋、衄、血、汗、寒、尺脉迟、尺脉微)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凡是肺、胃、肾阴虚的人禁发汗)84 淋家(久患淋病的人,下焦湿热内蕴,下焦阴伤),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50 脉浮

25、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主营血不足)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正气虚)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阳气虚),此里虚。须表里实(充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凡是阴阳气血诸不足,或湿热、毒热、虚热、,内盛,皆慎 用麻黄汤。伤寒兼证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加麻黄而成)主之。(寒邪在经,经气不利)32 太阳与阳明(经表病)合病者,必自下利(阳明里气不能固护于里所致,提示阳明经表症偏重),葛根汤主之。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8 太阳中

26、风(伤寒的互词),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者,大青龙汤(发汗力最强的方,重用麻黄启闭发汗,轻用石膏兼清里热。温粉炒热的米粉)主之,若脉微(微者,薄也)弱,汗出(阳不摄阴)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手足发凉),筋惕肉瞤(全身的肌肉跳动),此为逆也。(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治法辛温解表,兼清里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27、。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肢体烦躁不宁,由于弱阳勉强和阳气相争,争而不胜所出现的烦躁),不得眠也。39 伤寒脉浮(邪在表)缓(主湿邪),身不疼,但重(湿邪郁表),乍有轻时(表明湿邪有向里的趋势),无少阴症者(有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发之。40 伤寒表不解,心下(胃脘部)有水气,干呕(水邪犯胃,胃气上逆),发热(外有表邪所致)而咳(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咳、喘,咳大量的白色泡沬痰,落盂成水),或渴(水液内停,津液不化所致),或利(水寒邪气浸渍肠道),或噎(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或小便不利(水邪下流膀胱,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外有表寒,内有水

28、邪)治法辛温解表,兼涤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方(不能常用,用三、二服后,用苓桂剂来善后)药物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干姜、细辛、五味子联合应用)(细辛做汤剂的量应为1030克,细辛含有黄樟醚,具有致癌性)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5个发汗方的不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汤发汗解表养阴敛营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舒经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适用于外有表寒,内有郁热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水饮适用于外有表寒,内有水饮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寒气内盛,阳气不运,不能消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汉代的度量衡和经方药量换算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两个十二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重量汉代1斤250克1两15.625克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触。”1合20毫升1升2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