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64.99KB ,
资源ID:59967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967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必修2+14单元复习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必修2+14单元复习重点.docx

1、地理必修2+14单元复习重点高一地理必修2备考复习要点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理解记忆)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比较: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快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5、20世纪,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

2、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最主要)、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8、地区差异: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和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一年)国内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后各国经济

3、发展不平衡(美、加、西欧快,其他慢)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美、加、西欧迁入2、拉丁美迁出3、西亚、北非石油国迁入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2户籍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从东部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自发迁移1内地到沿海、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

4、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欧洲向美国、美国开发西部)其他主要是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合理容量(P12)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

5、平(成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负相关)。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无人愿意回乡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重现2.1城市空间结构(P18)1、城市外部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影响,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洛阳、西宁、宜昌重庆(地形、河流影响),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

6、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功能区。3、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4、常见的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大学城等(大城市)住宅区占城市空间的40%-60%,现了低级住宅(内城、工业区)、高级住宅(外缘)的分化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街口,呈点、条状分布,大城市形成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区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

7、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P25)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

8、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高和服务范围大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P27)(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有发达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交通位置优越(2)资源位置优越: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4、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的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2.3城市化(P31)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聚集,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乡村变城镇的过程。2、人

9、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中间阻力:距离和迁移成本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成熟阶段5、过快的城市化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6、建设“生态城市”:记忆(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

10、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重现: 3.1农业的区位选择(P42)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环境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3、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最主要的优势或限制性因素)的判断理解(P43)水稻(好暖喜湿)主要分布在热带(泰国、孟买)、亚热带(长江三角洲)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北京)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11、我国南稻北麦(降水差异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郊区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因素)4、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5、澳大利亚(小麦主产区、最大的羊毛生产和出口国)混合农业 模式:土-草-畜-市场 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东南部墨类-达令盆地。(洋流影响)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47)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中国是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

12、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书上无,看图)(1)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 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面向市场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家庭经营作物:小麦(麦芽酿酒)、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自

13、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5)工业发达,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书上无)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高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51)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草类茂盛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潘帕斯草原 5、乳畜业 记忆产生:由于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的市场的商品

14、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特点:商品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生产对象:奶牛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奶油、黄油、奶酪)区位:产品不易保存,运输不便,畜牧业的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市郊)6、西欧乳畜业(1)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气候温凉、潮湿多雾,日照不足的特点,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充足)(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P58)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按影响的主导因

15、素分为以下工业指向类型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啤酒)、家具制造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导向型工业电解铝、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区位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环境质量因素。重污染企业,高技术产品、食品企业(以优质环境作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政府政策。政府优惠的政策,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乡土情感。港澳

16、台胞,海外华人。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42工业地域的形成(P62)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地域按形成分:有自发形成的和规划的;按发育程度分有:发育程度高的: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石油工业城市 大庆,汽车工业城市 十堰 发育程度低的(食品

17、工业)(1)工业分散的原因:一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另一原因是有些企业所需的零件(是怎样的零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2)工业分散的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P65)一、传统工业区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产业结构: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2、存在

18、的问题: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环境污染严重等。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工业结构: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4)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二、新兴工业区1、主要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德国、美国“硅谷”、浙江温州。2、意大利、温州模式(轻工业为主)特点: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产业、生产高度专业化、分布在小城镇、农村。3、硅谷、中关村模式(高技术工业为主)特点:从业人员高水平和知识技能、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快、研究花费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4、硅谷、中关村模式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5、资源枯竭型发展模式(河南焦作)产业结构调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