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01.42KB ,
资源ID:59803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803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以非农.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以非农.docx

1、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以非农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集聚的社会物质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城市化: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土地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长期达到城市人口占30%。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发达,技术进步,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城市规划的变迁,划分成两大分支:()“理想城市规划”(ideal city p

2、lanning)即:按照理想城市方案规划建设城市,其特点是:基于自由的发想(常常是根据规划师或设计师具有个性的发想)对城市规划做提案。()“行政城市规划”(administrative city planning)即:作为行政制度的城市规划,其特点是:依据法律与制度,通过调整公共利益与私权的矛盾和关系,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 城市规划体系的理论框架现代城市规划法规的系谱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Pulic Helth Act),现代城市建设拉开了法制化的序幕。1891年,德国法兰克福,颁布建筑分级条例(Stafflebauordnungen),首次实施了“功能分区制(Zoning)”。1900

3、年,萨克森(Sachsen)颁布了一般建筑法,首次实现城市规划体系化。1909年,英国住宅城镇规划诸法(The Housing, Town Planning Etc. Act),第一部冠有“城市规划”名的国家级法律,开创了现代城市规划法系建设的纪元。1932年,英国的第一部“城乡规划法(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在二战以后形成。我国的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出台于1989年。取得规划的条件,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发强度:容积率 建筑面积/基地面积 住宅30% 开发密度:覆盖率我国城市规划体

4、系和国外的区别:法定城规体系二阶段二层次城市规划体系:上层:非法律约束性土地利用,作品能够踢规划,城市发展战略方针下层:有法律约束性的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控制个别开发行为和建设行为美德,先定规矩,对号入座。美:zoning 功能区划 德:地区详细规划 图则英:个案审理,无图则 中国:二者之间,有详细规划,取得规划许可时,必须有规划。个案:深圳:三阶段五层次规划体系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分区规划、法定图则、详细蓝图城市史部分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2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19世纪末,英国的社会活动家挨比尼泽霍华德(Ebernezer Howard)y于1898年著述了明天

5、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1902年再版时,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主张“城市应与农村结合”,提出“城乡磁体”的概念。“田园城市”模式的要点:(1)土地不归个人,归城市机构或产业资本家、大地主;(2)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规模3万人;(3)田园与田园城市内部的家庭、工业、市场、行政、社会福利机关等设施是一种功能的结合。1903年,霍华德成立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在离伦敦54公里的地方,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Letchworth),1920年,又在离伦敦西北36公里的地方建立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Welwyn)。指导意义: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

6、研究,联系城乡关系,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控制城市规模、实行城乡结合“疏散模式”,通过建设小城市来疏解大城市的人口、交通、居住、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压力。把积极的都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起来工业城市 法国青年建筑师嘎涅(Tony Garnier)于1917年发表了“工业城市”(35000人)的规划方案。带状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Arturo Soria Y Mata)于1882年发表了“带状城市” (Linear City)的设想。城市美化运动1893年,以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400周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密西根湖畔,White City)为契机,

7、兴起了城市美化运动。巴那穆(Danier Burnahm,18461912)的设计哲学、规划思想及意匠对美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到10年遍及全国。在城市中心建设“市民中心”(Civic Center)。如“华盛顿、旧金山、圣迭戈等城市的再开发。社区规划运动社区规划出现是在20世纪初。处于对以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为契机的城市美运动的批判,在美国出现了社区中心运动。由此人们开始关心区域的社会问题,奥木斯戴德(Olmetead)和约翰.瑙阑(John Nolen)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主张城市规划应当考虑、适应社区的社会需求。到了1920年代,就出现了以地区环境改善为目的的社区规划。

8、1923年,在美国成立了美国地区协会,对美国的社区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新的城市规划理论。首先使芒福德提出了“地区城市理论”,设想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围内,设置许多小城市,再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1929年,佩里(C.A.Perry,1872-1944)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的概念,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它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概念,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工程,它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邻里单位的理论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

9、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与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公里)。(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佩里的同期人美国建筑师斯C.泰恩和H.莱特在新泽西州

10、雷德伯恩镇规划时提出了大街坊的规划思想,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特点: 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布置,形成口袋形。 超级建筑综合体,防止机动交通穿越; 道路按功能分级:主要道路、支路、尽端路(Cul-de-sac principle)。7.阿姆斯特丹会议的七原则与大城市问题对策1924年,国际住宅与城市规划协会在阿姆斯特丹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有关大城市圈规划的七原则:(1)大城市不能无限膨胀;(2)为防止过大城市的产生,可采用建卫星城的方法,分散人口;(3)建成区应由绿化带包围;(4)重视汽车交通问题;(5)重视地方规划;(6)地方规划应

11、有弹性;(7)重视土地利用规划。8勒 柯布西埃的300万人城市与雅典宪章勒 柯布西埃的300万人城市法国建筑师勒 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把工业化的思想大胆地带入了城市规划,与之前的各种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相反,提出了“城市集中主义”的城市规划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他的城市规划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完善传统城市中心区的集聚功能;第二,通过提高密度的手法解决城市拥挤的问题,就局部而言,可考虑建高层建筑,或“摩天楼”;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和就业密度;建立一种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的新型、高效的地面城市交

12、通系统。1922年,发表了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一书,其中假想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方案。 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24座60层摩天大楼; 高楼周边有大片绿地; 周围的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的多层连续板式住宅楼; 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平面是现代化的几何形构图,矩形与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1925年,提出了巴黎改建的新设想方案,即伏埃森(Voison)规划。16栋60层的供国际公司总部用的大厦。但是,该设想没有被接受。1933年,发表了光明城(Radian

13、t City),这是一个假想需要协调和有领导的社会产物。城市中心区是居民区(2700居民的居民联合体)而不是行政机关。(3)雅典宪章20年代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勒 柯布西埃等人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3年,在雅典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上,与会者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分析了3个城市的调查材料,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应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居住:城市中最好的地段。工作:确定居住和工业的关系。游憩:保留工地,降低密度,市

14、郊风景地带。交通:设施不能过分集中城市中心区。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u) 1978年12月,一批城市规划设计学者与建筑师聚集于秘鲁利马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并在马丘比丘山的古老文化遗址签署了新的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提出的许多原理至今仍然适用,如:交通、道路的有关原则,但某些指导思想已不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 应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变为发展公共交通,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的平衡;过分追求城市划分成功能区(四大基本功能),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的联系,应创造综合的的多功能生活环境。

15、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边地区关系,及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问题。指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还指出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及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马丘比丘宪章共分11小节。(1)城市与区域(2)城市增长(3)分区概念(4)住房问题(5)城市运输(6)城市土地使用(7)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8)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9)工业技术(10)设计与实践(11)城市与建筑设计10沙里宁的有机疏散

16、理论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机分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的理论. 他建议有必要为西方近代衰退的城市找出一种改造的方法,使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既符合人类工作与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城市和乡村优点兼备的环境中。 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原则制定了大赫尔辛基方案。方案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

17、镇,以控制城市的进一步扩张。11新城(New Town)规划 新城建设运动最早是受到“田园都市”思想的影响(1902年的莱奇华斯和1920年的韦林)。 1946年英国颁布了新城法,使新城建设获得成功。英国建设新城的主要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的和独立自足的新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城市在重建规划时,在郊区普遍新建了一些卫星城镇。 英国大伦敦规划(阿伯克隆比主持),在伦敦外围建设独立性较强的卫星城镇,计划将伦敦中心区人口减少60%。 哈罗1947年规划设计,48年开始建设。距伦敦37公里,规划人口7.8万人,用地约2590公顷。由伦敦迁出一部分工业和人口来此。 继英国

18、建设新城以后,50年代瑞典、日本、苏联等国相继建设新城。 瑞典是继英国以后建设新城最早的国家,它接受了路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文化(Culture of Cities)一书的观点和英国大伦敦规划关于建设新城以及按照邻里单位的概念建设新城的思想,于1948年开始建设新城。 日本为解决住房短缺,于1950年代末开始建设新城,西方的社区思想与邻里单位模式在新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英国194650年,第一代新城(14个):密度低、人口规模小,不足提供文娱或其它服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繁华、生气和活力。 1955年66年,第二代新城:城市规模比第一代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高,交通规

19、划比第一代先进。并且考虑了区域经济平衡,把新城作为经济发展点,通过建设发展点重新分布区域人口,组织区域经济。 1967年后,第三代新城:规模比以往更大,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12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是美国90年代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运动,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20、、公共建筑散置各处、用地,交通,能源,污染,城市与郊区发展失衡,税收,种族等问题。 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13城市更新1)城市更新的含义对城市建成区中,功能或环境已经退化或恶化的地区进行再生被称为“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 Jane Jacobs(简 雅各布)的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年)核心思想有以下三点:唤起人们对城市复杂多样生活的热爱;对“街道眼”(Street Eye)的发现;反对大规模计划。 雅各布推崇城市的多样性。 现

21、代城市规划理论将田园城市运动与勒柯布西耶倡导的国际主义学说杂糅在一起,在推崇区划(Zoning)的同时,贬低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 而所谓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 针对衰败的大城市中心,她又进一步提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生与死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点补救措施: (1)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2)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的需求;(3)增加沿街的小店铺从而增加街道的活动;(4)减小街块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 同时,

22、雅各布还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她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雅各布据此发展了所谓街道眼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 在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根据各种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功能理论(Function Theory) 它主要从城市系统本身解释城市的形态和结构,以实现城市的功能。这通常指城市规划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原理。2

23、)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 它主要是系统地分析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以确定城市的主导职能(性质)、城市发展的可能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这里包括系统的分析方法论,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决策。3)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 它主要是阐明城市规划中的价值目标以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城市规划应达到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公平公正之类的价值取向。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1)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理论 现代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

24、础之上。 田园城市 卫星城 新城 有机疏散理论 田园城市:霍华德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在20世纪初得到了初步的实践,但在实际运用中,分化成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另一种是指城市郊区。前者的吸引力较弱,也行不成霍华德所设想的城市群,难以发挥其设想的作用;后者是与霍华德的意愿相违背的,它只能促进大城市无秩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恩温(R.Unwin)/(莱奇华斯(Letchworth)规划的主持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卫星城理论。 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大城市会议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过大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便成为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25、。 卫星城的定义: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又称母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但往往被视为某一功能的疏解(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等)。 新城(New Town):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城的概念,而不称卫星城,强调其相对独立性。新城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市

26、,而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1942年)(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也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勒 柯布西埃的300万人都市。 世界城市(全球城市): 1966年,豪尔(P.Hall)出版了世界城市一书。 主要特征: a)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 b)世界城市是商业中心 c)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 d)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 e)世界城市是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J.Friedmann)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27、City Hypothesis),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 a)主要的金融中心 b)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 d)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e)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 f)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 g)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定义: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大城市区(megalopolis area) 1957年法国地理

28、学家戈德曼(J.Gottmann)提出的,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250人/平方公里。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综合。因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展的实际情况。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

29、论。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3)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伯吉斯(E.W.Burgess)1923年提出的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城市可以划成五个同心圆的区域。 a)中央商务区(CBD) b)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 c)工人居住区 d)良好住宅区 e)高尚居住区(2)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 霍伊特(H.Hoyt)1939年提出的理论。根据美国64个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又对纽约、芝加哥、底特律、费城、华盛顿调查分析,发现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核心只

30、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3)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 Theory) 哈里斯(C.D.Harris)乌尔曼(E.L.Ullman)1945年提出的理论3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与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界限1)城市全球化2)空间市场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市化城市三结构:职能结构、规模等级结构、空间分布结构转型期中国城市问题和规划特征对策1,机遇与挑战1)大背景不同于西方,后工业,全球化与工业化,高度城市化,经济转型2)机遇和挑战:集聚、改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问题3)中国转型期城市氛围

31、 超级城市(上海,北京,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 经济发到沿海(青岛,大连,民工荒) 区域性中心城市(区位,认可度) 资源型城市(定位,只能单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低层次产业下的分散城市布局)对策:区域定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品味、空间形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再生1,城市再开发运动源于欧洲,解决公众卫生问题,清除不良住宅。19世纪, 芝加哥 清除平民窟 30年代 宏观经济手段,推行住宅建设与城市再开发。2,城市更新(renewal)20世纪中叶,美国,郊区化,中心区衰落,以城市内部建设大量住宅以防止城市扩散为目的,大量拆除老朽低质住宅以提供建设用地,振兴中心经济,改善环境质量,吸引上层居民,增加地值。成功也有社会问题,公民权运动废除。再开发与更新:redevelopment 过去简陋的区推倒重来的改建 renewal 历史价值建筑和街区维护保护,保存外貌,改建内部、废气仓库重建。3,城市再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