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4.38KB ,
资源ID:59767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767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1、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 1、心理学1、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psyche”“logos”阐释灵魂(心灵)的学问。 19世纪末期,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20世纪2060年代,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70年代后,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 80年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3、4、心理学对象:A、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B、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C、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5、心理学主要流派:行为主义(美国华生)、精神分析

2、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重大的精神打击)、 认知心理学(美国奈瑟)、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 注:前三次并称为心理学三次思潮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C、对自身的觉知D、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表现为注意,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比如梦境的发生、人也可以无意识记住一些事物等等。 潜意识(弗洛伊德):就是一些因受环境的要求与社会文化限制而不能表现

3、出来的想法、记忆和愿望,尤其是与性本能有关的欲望,他们由于长期被压抑,因而处于不被知觉的意识下层,常常会在梦中、口误以及心理防御行为中表现出来,对意识也有很大影响。2、脑与心理1、周围神经系统包括: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3、行为动力(需要与动机)1、需要的定义: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3、需要的种类:A、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B、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题)(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

4、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A、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马斯洛认为,七个层次之间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例:中国有古语: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B、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所占比例由大到小。马斯洛认为,在需要层次的金字塔中,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中间的某一层次。这就是他之所以要用一个金字塔的图形来描述七个层次及其关系的原因所在。C、七个层次可以概括为两个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道尊重的

5、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基本需要就是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的需要,基本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成长需要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但是对基本需要有引导作用,能促进人不断成长。(3)对马斯洛理论的简要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迄今为止是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优点:A、该理论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 B、它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C、他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马斯洛脱离社会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

6、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C、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5、动机定义: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6、动机分类:A、生理性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如饥饿、渴、睡眠、空气、性、躲避危险等动机。B、社会性动机: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交往动机等。兴趣:兴趣是在研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

7、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如对看电影、小说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如对某项劳动将取得的成果或掌握某门知识后的作用所发生的兴趣。P78P8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7、动机的相互作用 动机之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动机的联合与冲突。 (1)动机的联合:当个体同时产生的几种动机与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基本一致时,就会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个体的行为。 (2)动机的冲突: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对立时,动机冲突就会产生。 v 双趋冲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v 双避冲突:“ 前有伏

8、兵后有追击” v 趋避冲突:“ 想喝粥又怕烫” v 多重趋避冲突: 8、需要、诱因与动机(1)动机的基础:需要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2)动机的外部原因:诱因 诱因定义:除了内部的因素,有时外部的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行为。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incentive) 。 正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由之获得满足的刺激(奖励); 负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离而感满足者(惩罚)。 某种刺激或情境之所以会成为引起动机的诱因,是由于个体在过往的经验中这种刺激或情境曾经作为强化物满足过

9、个体的某种需要(或是见闻过其他个体的经验间接经验,即所谓“替代性强化”)。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行为的产生是 “推”或是“拉”的结果? “ 诱因期待” 或“ 目标期待” (Bandura 语) 在有些情况下,诱因或目标物并未实际出现,但个体主观估计,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诱因或目标的出现时,也能产生行为动机。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v “效能期待”(Bandura语) 当个体知道行为能带来良好的结果后,也不一定去行动。而只有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并能成功时,才会有动机的产生。 个体在某一时刻有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3)行为产生的基本心理模式 个体的行为

10、是由动机直接导致的,而动机可以主要由个体的需要所驱动,也可以主要由诱因所推动。一般情况下,动机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9、动机理论(1)分类: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期望理论、归因理论(2)期待理论:期待理论认为,个体动机依赖于他们对成功的机会和成功价值的估计。当成功的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动机最强。期待理论的一个重要意义是选择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研究表明,教师的期待会对学生的动机和成绩产生显著影响。教师应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期待,认为学生有能力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任务就要确保他们成功,但也要付出努力。激发力量=效价期望概率(M=VE)(其中效价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

11、需要的价值。效价值为0,为负数,为整数。期望概率个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概率为0,大于0,为1)(3)归因理论:归因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韦纳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归因理论经过韦纳的反复修正成为解释动机最系统的理论,也是今年国内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理论之一。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A、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B、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C、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10、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明确学习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 。(价值) 确立符合实

12、际的抱负水平(期待与自我效能) 问题情境 。(认知不协调) 及时反馈。(价值与强化) 合理地使用奖励和惩罚。(强化) 合理地组织竞赛 。(强化与认知不协调) 学会合理地归因。(归因)4、认知过程1、注意定义及特征: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即选择与确定心理活动的特定对象和范围。集中指的是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状态和程度。指向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标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

13、间的对比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有意注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3)有意后注意 :指从有意注意转化而来,既具有目的性,又不需要做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后有意注意。要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要引导学生形成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使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2、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它是认识的

14、开端,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1)感觉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过程):一是刺激物,也就是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活动的客观事物。刺激物对有机体施加的影响称为刺激。刺激物作用于人体并非都能引起感觉,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时人才能感觉出来,其他具有一定能量但强度不够,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就被称为阈下刺激。二是感觉器官,也就是能把客观刺激物转变为主观映像的生理装置。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来获得外界或自身的各种信息。在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地装置叫做感受器,它是生物换能装置,能够将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各种刺激信息只有经过感受器的这种换能过程,才能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形成感觉。(2)主

15、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3)绝对感受性:感受性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低于这个值,人们就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个人的绝对感受性各不相同。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而这在数值上成反比。即E=I/R,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受阈限。(4)感受后像: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电影正是运

16、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5)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6)感觉的相互作用:A、感觉的对比: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对比是很明显的。例如,灰色的对象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会带有青绿色。刺激的性质相反而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往往会产生非常突出的对比效应。B、感觉的融合:是指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作用而产生一个新的感觉的现象。C、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这种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

17、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称为联觉。3、知觉(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1)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长性。(2)知觉的类型: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方位、深度)、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超感知觉和错觉。 A、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是将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事物,知觉为运动的一种现象。实际生活中的电影画面上运动的感觉形成就属于似动运动。似动现象不仅在视觉中会出现,在触觉和听觉中也会出现。 B、运动幻觉:诱导运动: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在没有更多参照系的情况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们就有可能

18、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自主运动: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这就是自主运动,又称沙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自动现象的产生与黑暗中失去周围空间的参照系,从而使光点的空间位置不明确这一因素有关,同时它还与人的个性有关。 C、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知觉,它与幻觉不同。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往往由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在各种知觉中几乎都有错觉发生,常见的错觉有图形错觉、大小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3)直觉与感觉的区别、联系: A、感知的形成过程:刺激 换能 感觉 感知 B、感知觉的联系

19、 二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均为感性认识过程;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的感觉。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C、感知觉的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综合物体的不同属性,从而形成物体的完整映像。知觉会受到人已有的经验、态度的影响,同样的物体,不

20、同的人对他的知觉会有差别。4、记忆(1)定义: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2)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识记是识别识别和记住事物;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回忆和再认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称回忆,当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3)记忆的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4)记忆的

21、三级加工模型: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P126图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对输入信息储存时间极短,且每次能收录的信息有限。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信息得到复述后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否则很快消失。复述还可以是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5)遗忘

22、规律: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或再认。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P12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重要因素:A、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研究遗忘现象时发现,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缓。B、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熟练地动作技能遗忘得最慢。D、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实际效果都有很大影响。E、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

23、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如何减少遗忘? A、组织有效的复习:复习要及时、复习多样化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配复习好于集中复习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B、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C、利用外部记忆手段D、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增进记忆的方法: A、直观形象法:把抽象的材料加以直观形象化来记忆。理性知识源于感性材料。学生在学习理性知识时,必须以相应的感性经验为支柱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地记住。难以记忆的定理、公式等,如辅以模型将减轻记忆的负担。 B、图表法:对复杂的材料通过制作图表可以由繁化简进行记忆,如历史朝代表。 C、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是利用谐音为中介的一种记忆方法。这种记

24、忆方法能把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材料,把生疏的材料变为熟悉的材料,如光速为每秒29.979万公里,可记为:“二酒碘酒汽酒”。 D、归类比较法:对那些认识上易产生泛化的相似材料,通过归类比较,分辨其细微的差别,使其在认识上产生分化,就能保持牢固的记忆。如“己、已、巳”三字。 E、联想法: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联系的反映。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立联想和因果联想,可以根据记忆内容的时间或空间、意义的联系等建立联想。如辛亥革命的时间比中共成立时间早十年。 F、歌诀法:把需要识记的材料编成合辙押韵的歌诀,能收到极好的记忆效果。例如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二十七节气歌。5、思维定义:

25、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6、问题解决(1)定义:可以被看做是思维活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它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和创造性。(问题包括一、给定条件,即问题起始状态;二、目标状态,即答案;三、障碍,即找到答案必须经历的思维活动。)(2)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3)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A、 迁移的作用: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分为正迁移(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负迁移(干扰)。 B、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任何事物或

26、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如照相机就是以眼睛为原型的,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以生物为原型的。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种共同点,通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C、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D、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激励人们解决新的、更复杂的任务,消极的情绪则会是解决问题时的智力活动受到影响。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影响,中等水平对解决问题罪有好处,太强或太弱的动机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5、情绪1、情绪的定义:是人类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

27、者态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2、情绪的分类:情调、激情、心境、应激、情操。 A、情调:即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情感; B、激情:即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情绪,例如,盛怒时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等; C、心境:即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D、应激:即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如在不寻常的紧张状态下人体把各种资源(首先是内分泌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应对紧张的局面,这是所产生的复杂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 F、情操:即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如道德、学问、

28、艺术)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3、情绪理论: A、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激活归因理论) 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认知解释起两次作用:第一次是当人知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情境时,第二次是当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把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 B、阿诺德拉扎鲁斯理论(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即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即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

29、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即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情绪活动中存在3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指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如15种情绪及其“核心相关主题”)、次评价和再评价。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4、情绪智商的具体内容:1996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感智商作了重新的界定,将它定义为:A、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状态和思想中辨认自己情绪的能力;通过语言声音、仪表和行为从他人艺术作品、各种设计中辨认情绪的能力;准确表达情

30、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能力。B、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情绪思维的引导能力;生动鲜明的情绪对于情绪有关的判断和记忆过程产生了积极作用的能力;心境的起伏使个体从积极到消极摆动变化,促使个体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情绪状态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促进能力。C、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给情绪贴上标签,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达意义的能力;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D、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情接受各种情绪的能力;根据所获知的信息与判断,成熟地侵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成熟地监察与自

31、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5、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的关系(1)联系: 历史上统称为感情,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的产生会伴有情绪反应,情绪是情感的活动过程,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情感的深度决定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2)区别: 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可以由单纯的感知觉引起,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主要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情绪较少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地受意识的控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