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7.14KB ,
资源ID:596957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695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x

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

2、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它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宋代散文家之首席。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

3、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写作背景: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四、整体把握:1.教师范

4、读课文,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3.文章结构:(1)层次: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2)线索: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五、课后作业:1.完成书后习题一。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内容分析:1.第一自然段:(1)滁州的地理特点?明确:“环滁皆山也。”(2)西南诸峰的特点?明确:“林壑尤美”。(3)琅琊山的特点?明确:“蔚

5、然而深秀”。(4)亭的位置?明确:“临于泉上”。(5)“来饮于此”中“此”指?明确:醉翁亭。(6)自号醉翁的原因?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划分层次: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8)描写角度: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10)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2.第二自然段:(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明确:本

6、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2)朝暮景色的特点?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3)春夏秋冬景色?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

7、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5)“乐亦无穷”的原因?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3.第三自然段:(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2)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8、,起坐而喧哗”(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5)划分层次:a.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b.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c.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4.第四自然段:(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明确:“醉能同其乐”(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4)找出文

9、中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二、探讨文章:1.如何理解“醉翁”的含义?明确: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2.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

10、)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3.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明确: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都含有“乐”字: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都含有“醉”字: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都含有“醉翁”、“乐”: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记叙的顺序上: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各自然段:一、山水亭名太守;二、朝暮春夏秋冬;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11、太守醉;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明确:“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三、总结全文:1.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明确: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1)文中写出了谁“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12、。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3)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

13、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

14、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4.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

15、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指导: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

16、变化,悦耳动听。5.艺术特点:(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2)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表达情感,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四、比较阅读:对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点:1.相同点:(1)两篇散文写作背景相同;(2)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3)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2.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

17、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统领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

18、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19、。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作,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五、课后作业:完成书后作业练习。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

20、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课文。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

21、,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二、感知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明确注意的字音。2、学生逐段质疑,并翻译全文。三、精读探究1、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2、四人一组讨论:文中哪些人在乐,都乐些什么呢?请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之乐、与民同乐)

22、3、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4、四人一组讨论:文中有没有不乐的地方呢? (被贬后的忧郁)5、探究:作者为何多次提到“醉”呢?四、赏析品味1、四人一组讨论:学了文章后,你感受到美了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

23、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

24、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

25、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

26、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2、扩写四时之景或朝暮之景,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描写文章。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预习满井游记。附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

27、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

28、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醉翁亭记授课老师:王 琼授课地点:初二(2)班授课时

29、间:20XX年5月13日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2、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3、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4、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5、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人新课 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导人二、 简介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三、

30、朗读课文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 注汉语拼音。 2、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琅琊、潺、 霏、暝、伛偻、洌、蔌、觥、翳3、学生试读课文。 4、学生互读课文。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6、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1、分小组讨论: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不能理解的字、 词、句,在全班集体讨论解决。2、质疑提问:学生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学生们解决不了时,教师可适时点拨。3、学生疏通文意。五整体感知课文,讨论:1、为什么亭名为醉翁亭?2、醉翁为什么“醉”?仅仅是酒醉吗?3、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它与“醉”有什么关系?六、作业布置:1、继续预习课文,体味文章的美。2、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3、比较阅读:同是游记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有何不同?七、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