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510.46KB ,
资源ID:59432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432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docx

1、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简 报2006年第12期 (总97期)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 2006年6月28日本期主要内容:工作动态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又有收获 “三峡库区蓄水初期公路病害防治对策研究”助三峡库区公路安全运营 “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媒体聚焦 西部科技项目三峡库区显英姿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展示 草原(沼泽)地区路基稳定技术研究(一期) 低造价县乡道路修筑技术的研究国外交通 加拿大拟打通走向亚太市场交通 美国提高景区道路标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又有收获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20

2、06年6月2日,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承担完成的“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第七子题“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在北京通过了交通部科教司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的成果为实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技术支持。多年冻土在我国分布较广,总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领土面积的22.3%。其中,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冻土面积的70,是中国面积最大、最集中,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分布范围最大的多年冻土区域。多年冻土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首先,青藏高原冻土区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

3、,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极大的经济、研究和医药价值;其次,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是五大水系的发源地,在陆地水文循环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对区域气候乃至全球大气循环过程有着重大影响;第三,多年冻土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生物量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西部大开发使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对西藏、青海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公路建设对冻土地区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造成植被的破坏或消失;引起冻土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导致沿线沼泽湿地面积缩小

4、;改变野生动物生活规律等。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承担完成的“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课题在广泛调查多年冻土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深入分析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价技术、野生动物保护对策和冻土保护对策等;并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包括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课题填补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环保研究的多项空白:首次建立了该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率先提出以植被恢复率作为评价植被人工恢复效果的指标,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

5、多年冻土地区植被人工恢复规律;首次在该区域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开展人工恢复研究;首次运用GIS技术对青藏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区域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降雨特征与边坡产流产沙的关系。该项研究成果在低纬度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对于深化多年冻土地区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导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题不仅收获了成果,也培养了人才,并发表了十多篇科研论文,其中有一篇被SCI期刊收录。试验工程营地(海拔4600多米) 部分试验工程(海拔4600多米) “三峡库区蓄水初

6、期公路病害防治对策研究”助三峡库区公路安全运营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重庆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和库区经济建设是发展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区的公路交通建设是库区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西部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三峡库区蓄水后道路、桥梁安全营运和公路畅通,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开展了“三峡库区蓄水初期公路病害防治对策研究”,于近期通过交通部科教司组织的鉴定验收。该项目重点研究了库区大变幅水位作用下公路、桥涵灾害的诱发机理;对典型库岸路段公路、桥涵灾害进行了预测和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提出安全、经济便于实施的公路桥涵灾害治理措施;并基于Supermap IS建立重庆库区公路工程灾害防治对策支

7、持系统,将本项研究的成果程序化,通过该系统的应用,逐步实现库区公路工程灾害治理和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决策的现代化。该项目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从发育规模、活动频率和次生灾害三个方面对公路工程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线变形破坏密度来评价其发育规模;总结了岸坡稳定性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建立了适合三峡库区岸坡稳定性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库区典型岸坡,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吻合良好。2、提出了以渗透力表述的边坡稳定分析条分法公式。以浸润线为基准,首次用流网的流线与等势线垂直的性质来确定土条边界上的静水压力,证明了条分法中渗透力与土条中的水重和周边静水压力是一对平衡力,得到

8、了条分法中渗透力的计算公式。以渗透力取代土条中的孔隙水压力,推导出了用渗透力表述的滑坡稳定分析的条分法公式。并首次对我国普遍使用的传递系数法的精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其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该方法的使用条件及减小误差的措施,这些成果被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采用。3、提出了库水作用下浸润线确定的实用方法。库水作用下滑坡稳定分析的难点在于孔隙水压力的如何确定。本研究从包辛涅斯克非稳定渗流微分方程入手,将其简化为一维问题处理,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导出了库水位下降时坡体内浸润线的计算公式。为了减小一维代替二维引起的误差,又结合有限元的分析结果对公式进行了修正。最后通过大型室内模型试

9、验对公式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中,吸取了项目的研究成果,采用了研究提出的库水作用下坡体中浸润线的计算方法以及用渗透力表述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公式,并且在库区地质灾害治理中得到了应用。4、提出了极限分析上、下限有限元法、增量加载有限元法及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等数值方法来求解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及评判地基的稳定性,特别是后两种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并由此提出了有软弱结构面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5、进行了多种斜坡波浪作用试验,建立了适用于三峡库区的应用方便的平板斜坡小波高破波冲击压力计算公式;提出了碎石斜坡以及斜向入射的波压计算式;获得了

10、各向冲击波压力基本相同的结论;提出了斜坡颗粒在波浪作用下的稳定重量计算公式;建立了平衡坡度的确定方法。6、基于Supermap IS 开发完成了“库区蓄水诱发公路工程灾害防治对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通用GIS的强大数据管理和图形显示功能,且集成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实现了灾害数据的网上发布和资源共享。“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研究”取得系列成果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承担,联合北京工业大学、云南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历时两年艰苦攻关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研究”,6月9日在北京通过了科教司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及验收。鉴定和验收会的专家委员高度评价了该项目

11、的研究成果,认为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山区双车道公路的服务水平量化分析方法和车辆折算系数计算模型研究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目前西部地区的干线公路网中,双车道公路占总里程的70%以上,在公路网中占据绝对多数。西部双车道公路设施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科学合理的确定双车道公路的建设规模和标准是决定建设成本的关键,山区公路超规模建设的严重后果,不仅造成设施闲置浪费,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而且也不利于山区生态和植被保护,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研究项目从公路建设、管理、运营分析阶段所要涉及的关键问题出发,针对车辆折算系数、车型分类、基本通行能力及影响因素、

12、服务水平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项目针对我国双车道公路交通特性,通过大量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和验证,自主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仿真软件;根据交通流内在的变化规律,首次采用加速度干扰和超车率作为分级指标,量化了服务水平的分级标准;针对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特性,考虑其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量化了爬坡车道和超车道的设置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和分析方法;用实测数据和仿真技术,建立了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与公路平、纵线形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了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体系。专家委员会认为,该成果为我国公路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

13、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推广应用必将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西部科技项目三峡库区显英姿中国交通报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三峡大坝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随着世界第一大坝建成,今日的三峡已彻底换了容颜。记者从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获悉,针对三峡大坝建设和库区航运,围绕库区安全、枢纽通过能力、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治、船型标准化研究、港口效率提升六个方面,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相继展开了一批科技攻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14、成果。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三峡船闸自2003年6月16日试通航以来,最高日运行达32闸次。但受通航工程条件、过闸工艺水平、船闸设备运行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三峡船闸实际通过能力不能充分满足通航需要,给坝区的安全畅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提高三峡船闸综合通过能力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此为契机,针对如何提高三峡坝区通过能力问题,研究提高三峡船闸综合通过能力的对策与方案。通过深入分析影响三峡船舶通过能力的各种因素,着重开展三峡坝区两坝航运联合优化调度技术、船闸过闸智能调度技术以及船闸设备运营管理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及预案的研究工作,构建一个三峡坝区现代化计算机调度系统。从软

15、、硬件两方面全面提升三峡调度中心的指挥调度能力,提高三峡坝区综合通过能力和坝区航运调度管理水平,确保运输畅通安全,最大限度地提高三峡坝区的通过能力。这些研究成果实施后,可有力提升三峡船闸过坝调度和船闸运行管理水平,使三峡船闸年均货运量的通过能力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得到充分保障,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为国家实现西部开发战略提供运输保障,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提升港口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依托万州港三峡库区淹没复建工程,山区河流大水位差港口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完成了集装箱缆车装卸工艺系统、散货大倾角装卸作业系统、客运码头客运缆车系统等研究项目,使大于17米水位差的内河斜坡式码头

16、装卸工艺系统更趋合理与完善。通过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大水位差码头装卸工艺的技术难题,使集装箱缆车运行速度由原来的0.5m/s提高到1.0m/s,系统综合输送效率提高了20%,散货泊位倾角由14提高到12,提高了装卸效率,增强了安全可靠性,节省了建港投资。针对三峡库区港口建设,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近年来集装箱运输由沿海向长江上游的迅速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三峡库区港口淹没复建项目的紧张进行,集装箱码头建设已成为该地区码头建设的重点,因此,该项目大型斜坡道万向节联轴式缆车的研制成果在三峡乃至西部山区河流大水位差码头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上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泛。另外,

17、目前库区港口人流物流迅猛增长,该项目研究的提高缆车输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保证运输畅通,增加港口码头通过能力,配合库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增强经济活力等方面将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三峡库区淹没复建工程的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运缆车车厢的系列化标准化已成为必然,其安全保护装置和平稳起制动系统的应用也具有广泛的前景。而在西部水上客运码头生产营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西部客运码头的调度、营运、售票等实施现代化管理,并开创性的进行远程和网上售票、结算及信息服务等研究,这将在今后三峡客运码头的生产营运中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船舶标准化三峡水库成库以后,库区的航行条件

18、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船舶已难以满足库区航运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三峡船闸通航能力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三峡库区船舶标准化工作。川江及三峡库区主要运输船舶船型研究项目在对三峡库区航运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的问题。科技人员在深入调查三峡库区航运现状的基础上,编制了川江及三峡库区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和船型标准化工程行动方案,提出了船型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实施范围以及分阶段行动计划和配套保障措施;分析了内河船舶设计和修造企业的现状,提出了内河船舶设计、修造企业等级评定条件及实施建议,编制了内河船舶设计企业等级评定指导性意见和内河船舶修造企业等级评定指导

19、性意见。该项目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三峡成库以后的水文、气象条件和特点,将两坝间和库区长江干流库段(宜昌葛洲坝至丰都长石尾)划为B级航区,丰都以上维持原来的航区航段级别。结合库区特殊的航行条件,制定了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和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为标准船型的研发制定了法律依据,是未来三峡库区船舶修造和设计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三峡库区现有船型的收集、分类和优选,完成了三峡库区船型优选工作,编制了川江及三峡库区现有优秀船型比选工作指南和川江及三峡库区现有优秀船型指引,该船型指引手册分类推出了三峡库区92型优秀船型总图和主要技术参数,对于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推广先进技术具

20、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保障三峡运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方面,三峡库区航行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前方监控、后台支撑、传输有效”为突破口,着重进行船舶动态监控、船岸信息传输、航运安全管理系统等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库区安全监管实施方案,建立了船舶航行动态监控和安全监管的示范,项目成果将会对有效改善和提升三峡库区水上安全监管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项目实施后,将在三峡库区建立起一套先进、可靠、实用的船舶航运安全监管示范系统,实现对船舶航行动态和运营行为的现代化监控管理,有效预防和遏制重大水上事故,辅助交通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高三峡库区安全航运管理水平。2005

21、年5月,三峡库区第一艘环保实验船“腾龙9号”改造完毕并投入试运行。三峡库区环保试验船的改造,是三峡库区船舶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的成果之一。三峡成库后,水体自净化能力大为减弱。为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技术改造提供政策、技术方面的理论支持,为减少运输船舶污染对水环境带来的影响,三峡库区船舶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重点对三峡库区船舶污染中亟待解决的船舶污染监管、生活污水处理和污染应急三大难点开展研究。按照“0”排放原则,在试验船上进行了自动在线监测监控设备、船舶生活污水储存系统、免水冲卫生厕具等一系列的研究和试验工作,研究成果将提高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水平,使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得以改善。构筑

22、三峡地区港口、公路安全屏障三峡枢纽运行后,对库区港口的建设和运营存在着地质灾害隐患。为此,开展了三峡库区港口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工作。该项目对三峡库区建港岸线岸坡稳态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类,提出了库区港口典型地层在水库水位大幅度频繁变化和港口荷载综合作用下的土体特性及物理力学指标变化规律,港口岸线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灾害防治措施和技术,提出了港口地质灾害应急预防措施。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有效降低三峡库区已建、新建港口地质灾害的危害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在2002年,还开展了三峡库区蓄水初期公路病害防治对策研究项目。该项目现已完成了库区1:50000数字栅格地图的扫描、纠正、定位、加

23、工与建库,并利用动态GPS对渝巴路沿线及附属设施进行了数据采集,构造了项目基础信息数据库。项目对三峡库区水位涨落作用下库岸及滑坡稳定分析的研究成果,已经被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所采用,并写入了库区滑坡及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中,并在库区滑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这两项研究成果,为三峡港口、公路建设构筑了扎实的安全屏障。据了解,今后,围绕三峡库区建设与营运管理,项目中心仍将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今年,三峡库区跨江大桥船桥碰撞规律、防撞措施设计与预警系统研究项目已经列入项目中心前期准备工作。下一阶段,将对三峡库区危险品运输防范与处置技术等方面予以关注和考虑。 山区河流大水位差港口建设关键技

24、术研究项目研制的客运缆车断缆保护装置在保护旅客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草原(沼泽)地区路基稳定技术研究(一期)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一、研究背景草原地区的公路建设由于受资金、施工工具、施工条件的限制,加之沿途气候严寒,筑路材料缺乏,因此在填筑材料、填筑厚度、压实度、弯沉、排水设施等方面远未达到规范要求。同时由于草原地带地势平坦低洼,谷地宽展,曲流发达,河床比降很小,冷湿的水热环境,使沼泽在草原上分布广、面积大。沼泽地地基松软、变形大,一遇水源,毛细水上升很快,在负温作用下形成严重冻涨,在春融时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形成翻浆。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水经常直接渗入路基,使路基处于潮湿状态,降低了路基的强度

25、,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致使路基严重变形,从而到处出现翻浆、沉陷、拥包、坑槽等病害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纵横四周公路的贯通,旅游业迅速发展,使交通量急剧增大,车辆吨位不断提高,造成本来就等级低、承载能力差的草地公路病害更加严重。为发展我国草原地区经济,结合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民族地区的通道建设和形成新的旅游大环线,对草原(沼泽)地区路基稳定技术进行研究,提高道路使用寿命和效果,改善交通条件,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二、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项目旨在研究草原(沼泽)地区路基稳定技术,总结和探索草原(沼泽)地区公路病害的种类、成因、发展规律和治理方法,

26、以四川省阿坝州的公路建设工程为依托,确保此项研究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其预期成果在同类地区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和广泛的适用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调查四川草原地区公路路基的主要病害,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2、高寒草原地区典型地基土及筑路材料的力学性质研究;3、高寒草原地区软基处理技术研究;4、高寒草原地区路基的冻涨、翻浆的病害处治技术研究。三、主要研究成果本项目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草原(沼泽)地区道路病害的调查,明确了草原(沼泽)地区道路的主要病害类型,分析了成因,提出了草原(沼泽)地区的路基修筑应重视四个方面:泥炭土厚度、路基排水、路基高度和路基压实度的技术对策。2、通过对草原(

27、沼泽)地区的地质勘察,基本明确了草原(沼泽)地区地质状况、地层分布特点、软土特性,为合理设计与软基处治提供了依据与基础资料。提出了草原(沼泽)地区的地质勘察要点,明确了路基填料的路用特性。3、通过试验铺筑与理论计算,明确了沼泽软基的固结沉降与变形规律,草甸土与格栅加固软基的效果,提出了草原沼泽的处理措施。4、首次测试了草甸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为草甸土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参数与依据。5、分析了冻胀的产生机理与影响因素,为冻胀翻浆的防治提供了指导。6、论证了草原(沼泽)地区的道路采用路堤形式的必要性、合理性与可行性。7、提出了路堤防冻胀翻浆的临界高度值。8、检测了QJ固化剂的路用特性,为应用提供了技

28、术依据。9、明确了高强泡沫隔温材料的防冻效果,丰富了国内路基冻胀翻浆的防治措施。10、提出了草原(沼泽)地区其它典型病害的防治措施。11、通过对课题的总结与分析,编写了草原(沼泽)地区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须知。四、推广及应用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拥有草地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沼泽类草地面积为952714公顷。草原(沼泽)地区面积辽阔,公路建设起步晚,公路密度很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结合这些地区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草原(沼泽)地区必将修建更多更好的公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必将对此类地区今后的公路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低造价县乡道路修筑技术的研究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重庆交通学院

29、一、研究背景高速公路网和国道主干线会在西部公路建设中占有一定份量,但以通达深度和广度为目标的基本路网建设将会是主要任务,而这种基本路网主要是由低等级的县乡道路构成的。再者,虽然有大量的路要修,但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资金匮乏,怎样降低工程造价、节省投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西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经济总量小的现实状况决定了西部地区县乡道路交通量小但出行距离长的交通特征。低造价公路能适应这种交通特征,并能缓解建设规模庞大与资金匮乏的矛盾。通过对西部地区现有路网状况和施工技术水平所做的大规模调研我们对如何实现“低造价”的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我

30、们认为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分别对待:其一是从总体上讲西部县乡道路的技术状况不好,很多县乡道路或农村公路是用最便宜的材料、最简陋的机具和最简单的工艺修筑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已无进一步降低造价的空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对策是不追求建设时工程成本的降低,而是以改善路面使用品质和使用寿命为目标,研究全寿命意义上降低综合成本的修筑技术。其二是在目前西部公路建设中也存在材料、结构和工艺应用不合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降低工程造价能有所作为。二、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项目的目标是针对具有小交通量特征的、有沥青铺装层的34级公路研究出适用于我国西部气候和材料条件的经济实用的路基和路面结构型式及其修筑工艺,

31、降低我国西部县乡道路建设的直接成本,提高路面性能和寿命,做到经济耐用,以缓解西部地区公路发展和资金匮乏的矛盾。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适应小交通量的路基路面材料和结构型式研究;2、适应小交通量的路基路面设计方法研究;3、适应小交通量的路面施工工艺研究。三、主要研究成果四、推广及应用该项目的研究虽不单纯追求直接建设成本的降低,但近19km试验路以及一些实体工程的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本项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省16%18%的路基路面建设费用。通过本项目中有关技术的应用,将会普遍提高我国西部县乡道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和使用品质,减少养护费用,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实现全寿命意义上的综合成本的降低。这方面的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巨大的。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目标是:2010年所有具备通车条件的乡(镇)、村通公路,县城到乡(镇)公路,基本铺筑水泥或沥青路面,乡(镇)到村公路基本消灭土路,农村公路总里程将增加到185万公里(2002年底为130万公里)。由此可以看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加拿大拟打通走向亚太市场交通“瓶颈”敏兴 加拿大卑诗省政府于日前公布一项耗资30亿美元的基建计划,配合加拿大政府倡导的“亚洲太平洋门户”策略。卑诗省省长金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