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7.74KB ,
资源ID:59399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399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溪黄草研究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溪黄草研究进展.docx

1、溪黄草研究进展溪黄草研究进展 摘要:概述了最近几年来有关溪黄草在基原、辨别、化学成份、分析、药 理、临床等方面的研究情形,指出尔后应在化学成份、药理等方面增强研究。 溪黄草为香茶菜属 Rabdosia(Bl.)Hassk. 植物,原民间习用草药,现 已 作为中药材普遍应用,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愈来愈深切。笔者拟就最近几年来的研究情形作一概 述。 1基原与辨别 溪黄草因其喜生于山谷明湿溪旁,新鲜叶片揉碎有黄汁而得名。虽有较长的利用历史,但见 诸文字记载的当推揭阳县民间习用草药简编。香茶菜属植物全世界已知有 96 种,中国 是其散布中心1。该属有几种植物的外形相似,都叫溪黄草,不同地域的药名、 别名和

2、植物名常有互混现象,经调查考证,以为溪黄草原植物应为线纹香茶菜 Rab dosia lophanthoides Hara.2,3。陈建南 等 4对广东省溪黄草药材进行原植物调查和商品鉴定,以为商品药材中的主流商品应 为狭基线纹香茶菜 var. gerardianu s 和溪黄草 。其实,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叶形、黄 汁 特点和味道等有明显不同,文献2,5已作了比较辨别,能够区分。广西药材 标准现已将二者别离列出(溪黄草的来源为线纹香茶菜,蓝花柴胡的来源为溪黄草)。肖树 雄等人将线纹香茶菜、溪黄草与内折香茶菜,溪黄草与香茶菜和三姐妹(三味香茶莱)进行了 生药学辨别2,6。冯毓秀等7利用电子显微镜

3、对 12 种香茶菜属植物 的叶表面进行扫描和辨别研究,为这几种植物提供了另一种辨别途径。最近,赖小平等 8对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和细花线纹香茶菜等 4 种植物成熟叶片表 皮结构进行电镜扫描;陈林娇等9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对溪黄 草类植物进行鉴定研究,以为这对药材的地道性研究成心义;曾元儿等10运用感 应 耦合血浆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香茶菜属 4 种植物(含变种)共 8 个样品中的 14 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应用模糊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判定准确率为 100%。 2植物化学和分析 对香茶菜属植物很有研究的学者程培元11曾综述了国内外植物品种 41

4、 种,共发 现了二萜化合物 160 余个,并探讨了本属植物的进展前景。王兆全等12从线纹 香茶菜的干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 -谷甾醇、齐墩果酸、-,-二羟基乌苏酸、 - 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线纹香茶菜酸(lophanthoides acid)等 5 种单体 ,而后一个在香茶菜属中系第一次发觉。咱们在制订标准时据此拟出 TLC 辨别反映。李广义 等13从溪黄草 中分离出并鉴定为 isodocarpin、 n odosin、lasiodin 和 oridonin 等 4 种二萜化合物,后二者经体外抗菌实验,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吴兹武14分离并鉴定出溪黄草甲素(rabdoserria

5、 A) 和1,14-二羟基-7,20;19,20二桥氧基-(1,4,7,14,20)贝壳杉烯-15 -酮。金人玲等15分离并鉴定出溪黄草乙素,前者具抗癌活性。赵清治等 16还在溪黄草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为 5-羟基-4-甲氧基黄酮-7-葡萄 糖苷。对目前已发觉的香茶菜属近 300 种二萜化合物,郭跃伟等人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归纳出光谱特 征17和化学特点18。 分析方面,胡俊宏19等对显脉香茶菜、内折香茶菜、溪黄草和毛叶香茶莱等 5 种香茶菜属植物采纳 HPLC 进行鉴定,由于各类植物所含的二萜成份结构不同而图谱也相异 ,同一品种植物虽产地不同但图谱仍一致,故具有辨别意义。阮德娇等

6、20对香茶 菜属植物中的冬凌草甲素等 8 种二萜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法对香茶菜植物的有 效成份及其二萜化合物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前导性挑选手腕。 3药理学与临床研究 近期对香茶菜属中二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有许多药理研究报导,而以前者为多,如抗菌、抗 炎、抗病毒作用21,22、抗肿瘤作用23、护肝作用24、对 滑腻肌25,26和心血管27作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长安等 28作了山地香茶菜提取物对艾滋病病毒1型 (HIV-1) 的实验研究,说明它对 HIV-1 有必然的抑制作用。关于溪黄草可否依照此思路进一步做一些药理研究,至今见诸报导的很 少。廖雪芬等29用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

7、的水提取物作了一些药 理实验,结果说明三者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反映,降低 CCl4 引发小鼠肝损伤 后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的作用,而狭基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提取物能对抗醋酸所致 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作用,说明三者都具有消炎利肝的作用。临床上,线纹香茶菜因清 热利湿褪黄等功效,故普遍作为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片等中成药的要紧原料。近期有报导 用溪黄草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300 例30,用溪黄草与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 等制成制剂医治乙肝 68 例(有效率 84%)31,用溪黄草与其他药制成“炎瘤宁栓 剂”等32。 4小结 综上所述,溪黄草来源为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尔后应在分清

8、与其他同属植物区别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增强对其化学成份的研究,重点是二萜类和黄酮类。而药理学方 面应参考同属其他品种的研究,着重在消炎、护肝及抗肿瘤方面,以其开发出更确切有效的 医药产品。 参 考 文 献 1,陈林姣,李植华,赖小平,等.中药材,1996,19(4):169 2,肖树雄,杨启存,吕,红.中药材,1993,16(6):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南宁:广西科技出 版社,1996:279 4,陈健南,赖小平,刘,念.中药材,1996,19(2):73 5,吴子超,周令仪,刘假设雅.中药材,1990,(11):23 6,周晓东.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9、1990,(2):113 7,冯毓秀,宋万志,陈,红.中国药学杂志,1991,(3):147 8,赖小平,陈林姣,陈建南,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 :83 9,陈林姣,屈良鹄,施苏华,等.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28 10,曾元儿,赖小平,徐,晖,等.数理医药学杂志,1997,10(3):204 11,程培元,郭跃伟,许美娟.药学学报,1987(12):3 12,王兆全.华西药学杂志,1988,(1):38 13,李广义,宋万志,季庆义.中药通报,1984,9(5):29 14,吴兹武.化学学报,1986,44(11):1139 15,金人玲.中药通报,1

10、987,(10):39 16,赵清治,张雁冰,薛华珍,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32(4):77 17,郭跃伟,程培元.中草药,1991,22(8):371 18,郭跃伟.中草药,1992,23(7):380 19,胡俊宏.南京药学院学报,1986,17(2):143 20,阮德娇.云南植物研究,1986,(8):109 21,张春芬.济宁医学院学报,1992,15(1):11 22,陈慧芳.国外药讯,1996,(7):32 23,葛日萍,陈维洁,王晨光.细胞生物化学,1995,17(2):83 24,姚素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4):46 25,李素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17 26,李惠兰.中药通报,1988,(10):46 27,张春芬,李建美,王道生.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2):15 28,卢长安.中国中医医学杂志,1998,4(4):25 29,廖雪芬,廖惠芳,叶木荣,等.中药材,1996,19(7):363 30,秦雪峰.陕西中医,1994,15(1):26 31,莫激勤.陕西中医,1997,18(7):293 32,刘晨江.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4):34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