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70.38KB ,
资源ID:592373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237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1、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

2、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素

3、养目标】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4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

4、)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学生准备:(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安装、调试、检查教学仪器,督促学生做好准备准备学习用具及资料新课导入10、1长假期间,我带着我班的几个同学来到了江苏省北部骆马湖畔做了一次研学旅游,湖水面积很大,约370平方千米,我们对湖边的风向进行了观测,下面这段视频是我们当时观察到的现象 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的探究)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骆马湖畔白天和夜晚的风向几乎相反,为什么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了。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本节的素养目标,请大家齐读素养目标观看视频运

5、用地理实践活动视频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备而来过渡:在踏上探究道路之前,我来检查一下咱们的知识行囊准备好了吗?请看大屏幕(找同学起来读题填空完成) (1)气压: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百帕(hpa)如图,气压值p1_p2结论:海拔越高,气压越_。 (2)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高,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称为低压。图中近地面_为高压,_ 为低压;高空同一高度上,_为高压,_为低压。 (3)等压线:空间中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空间中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很好,实际上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关系是: 等压面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面,但是从侧

6、面看是一条线,所以我们有时候用等压线来表示等压面(之后填空) 当地表均一,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_。(4)比热容:与水体相比,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都_。所以白天,陆地温度比海洋(或湖泊)温度_;夜晚,陆地温度比海洋(或湖泊)温度_。这反映了:海陆热力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5)大气受热或受冷后的运动状况 空气受热气流膨胀 ; 空气受冷则冷却收缩 。学生一起回答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一起回答学生代表回答回忆相关基础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学好下面内容夯实基础。模拟实验过渡:看来我们的知识都准备得十分充足了,下面我们就共同开启探究之旅。 师:我在我班的教学内容上,同学们做了个实验,在这里,请同学们再

7、做一遍,通过实验感知冷热不均会导致空气的循环运动;大家仔细阅读实验步骤(停顿几秒)。请四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解说员甲提示步骤,实验员乙、丙演示实验,观察员丁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报道。 老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实验:【实验A】大家看,此时的烟雾运动方向是?【实验B】大家看,此时的烟雾运动方向是?师:实验到此结束,请熄灭酒精灯和艾草条。谢谢这几位同学,你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师:大家观察的怎么样呢?请把加热后烟雾的运动方向绘制在导学案上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当时烟雾的运动方向)师:很好,观察的很仔细!其实这就是一种热力环流现象。什么是热力环流呢?(学生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

8、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学生画图学生在黑板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原理探究互动探究展示交流难点突破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合作探究。读课本38页热力环流,结合图2-2-6及动画演示先独立思考后再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当A、B、C三地受热均匀时,空气有无运动?2、A地受热,B、C冷却,垂直方向上空气运动有何差异?3、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产生了怎样的差异?气压呢?4、会进一步引起大气在水平方向上如何运动?(师巡视各组,及时发现问题)时间到,请同学们做到自己的位子上,讨论的很好,很热烈,下面分组展示

9、你们的讨论成果问题答案参考:1、大气无明显运动2、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冷却收缩下沉。3、在高空,A地上空A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 B、C上空BC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 等压面如何弯曲?A为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对应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弯曲;B、C两地为高压,等压面向高处弯曲,对应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师:(由此)我们总结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高压向高处弯曲,低压向低处弯曲。简化为“高高低低”4、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展示 答案(适时点评,语言准确或观察细致或思路清晰等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确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突破难点梳理思路归纳小结观

10、看演示整理归纳教师点评:每组学生展示的都非常好,下面我们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地面冷热不均首先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进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由此可见,冷热不均是造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气压的差异是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老师同时板书大家注意,热力环流先有大气的垂直运动,然后才有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也应注意先后顺序。下边同位之间相互交流,同时找两位同学到黑板贴条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部分之后,老师所在学校的同学还做了一种热力环流的演示,同学们想看吗? 你理解了吗?是不是很直观啊?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整理巩固以上所学知识同

11、桌交流观看视频学生整理并落实梳理思路,明确热力环流过程进一步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巩固落实知识学以致用导入回扣湖陆风海陆风城乡风过渡:大家整理的很清晰,现在我们明确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冷热不均的现象,同学们注意到了吗?下边请各小组同学讨论并画出湖陆风、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山谷风课下完成)。同学们考虑一下刚开始上课时视频播放的地理实践小组所处的湖区和陆地,检查一下这两位同学画出的湖陆间的热力环流是否正确。 过渡:在大尺度范围内,大气层阶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这种热力环流在海陆间表现的更明显。从时间上看,不仅表现在昼夜之间形成海陆风,还表现在季节之间,那叫季风(适

12、当延伸季风环流,点到为止),课后同学们参照湖陆风探究一下。过渡 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城市风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一种表现,这是某校地理实践小组在沈阳市中心和郊区测量的气温数据(见大屏幕)根据数据来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测量的数据,思考以下问题:(1)对比上表气温数据,沈阳市中心相对于郊区某农场气温较_?(2)在图中标出沈阳市区、郊区气温差异(用“冷、热”表示)和气压差异(用“高压、低压”表示),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3)拟在图中A、B两地建一座水泥厂(释放大量烟雾和粉尘),从城市环保角度考虑,应建在哪一处?为什么?从工业布局上来看水泥厂建在A处不合适,会造成污染,那么假设A处是农田,燃烧秸秆会怎样呢?

13、请看视频(播放视频)教师点评:上述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城郊秸秆燃烧也会影响城市空气质量 学生画图找两位同学到黑板画海陆风、城市风,其他同学在下边讨论并画出湖陆风、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一学生代表描述师评价并总结。学生分析数据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展示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现代信息科技,学会看图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山谷风师(过渡):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还有-山谷风。除了生活,我国丰富的诗词中也有热力环流的足迹,请看晚唐诗人李商隐诗中的巴山夜雨(有时间的话一起朗诵),课后,

14、大家根据所学知识,探究山谷风的形成原因,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学生课后探究课堂总结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回忆所学的内容,梳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师:2分钟后,请同学们对比老师构建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构建的啊?同学们又是怎样学的呢?同学们学的怎样? 学生代表回答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握本节内容当堂达标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请完成当堂达标1-3题师:巡回检查指导。完成当堂达标题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质疑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在知识、能力、方法上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惑或问题?学生进行质疑反思通过自主评价,增强了下一步质疑反思的针对。预习提示课下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过程中疑难点,由课代表汇总后

15、反馈给老师。结束谢谢大家!【板书设计】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地图的阅读能力和地理术语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以后还需要教师设计活动加以引导,逐渐生成结论。效果分析本节

16、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错,对学习内容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在抢答环节积极参与并享受其中,但是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消化理解,并配合适当的习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此节内容。这种偏向于活泼、化繁为简的课程相比之前逻辑严密、按部就班的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小组合作内容也帮助学生之间的小组内的合作精神,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演绎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有更深的理解,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的第三部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引

17、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这部分内容是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课时跟踪检测 热力环流1.(2014山东文综,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2.(2013全国课标卷,9,4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

18、压,图中天气系统以 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断性考试)下图为对流层大气等温面垂直剖面图,甲乙两地位于近地面。a、b、c、d、e为不同的温度值。且abcde。读图完成34题。3若图中等温面状况是由甲乙之间的热力环流导致的,则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大小比较,最可能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4甲乙之间热量差异会引起热力环流,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大气运动形式。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2015济南一模)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

19、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56题。5.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处为陆风 B处盛行上升气流 C处风力小于处 D处更易形成降水6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2015福州月考)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着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B地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8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A为

20、白天,吹海风 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 D为夜晚,吹陆风二、综合题9.(2015山东临沂上学期期中考试)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21、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课后反思热力环流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更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力求学生通过本节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等。其中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对于这节课我的解决措施是让学生亲身实践运用地理实践活动视频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书本演示等环节引导学生明确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22、最后学生通过画图和讲解: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反思整个备课及上课过程,总结如下:一、成功之处:1.充分结合学情教师在授课时即能够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能够够兼顾高考的深度和要求,教学过程难易适中,贴合学生实际,符合高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2.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会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在“热力环流表现形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能够体现地理信息的多样化。本课能够

23、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从而实现了这部分的教学目标。4、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节课的应用部分主要是热力环流的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的画法,这块学生掌握的还不错,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师生互动,共享教与学幸福感。二、不足之处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语言略显琐碎,对知识点的深浅把握还不够娴熟等,我会继续努力,将这节课再继续完善下去,并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其他课程中去。三、教学启示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24、、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课标分析2018年高考大纲中关于本节课的考试范围和要求是: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