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5.67KB ,
资源ID:59189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189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

1、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编 总 论第一章 管理与现代管理学第一节 管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3、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

2、)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4、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5、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6、现代管理的划分:1)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2)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7、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第二节 管理学和现

3、代管理学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2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3 简述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1)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2)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

4、用性等特点。4、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第三节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1、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2、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比较研究法;2)定量分析法;3)历史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二章 管理思

5、想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行政管理思想;2)生产管理思想;3)教会管理思想。二、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1、具有直观性: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2、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3)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三 近

6、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2.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他认为有三个原因:1)技巧;2)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机械的发明。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亨利普尔 (1)亨利普尔从麦卡勒姆的制度和措施中归纳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2)普尔在泰勒之前就提出了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思想,在法约尔

7、之前就提出了集中指挥的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人的因素问题,在阿吉里斯之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织刻板性问题。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1、古典管理理论: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2、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

8、一场“心理革命”。3、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管理。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含义: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

9、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义为行为科学。二、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梅奥):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1927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三、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第四节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产生与基本内容:诞生于20世纪40

10、年代。1、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描述的一门学科(贝塔朗菲);2、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信、生物学、数理逻辑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维纳);3、信息论是揭示信息的本质,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申农)。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1、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2、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6、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德和菲德勒)。第五节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Z

11、理论(威廉大内)1、Z理论的前提问题: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2、A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1)短期雇佣制;2)迅速地评价和升级;3)职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4)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5)个人决策与个人负责;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局部关系。3、J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1)终身雇佣制;2)缓慢地评价与晋升;3)职业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4)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5)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6)雇员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是一种整体关系。4、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1)长期雇佣制;2)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3)拓宽职业发展路径;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

12、挥取代等级指挥,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5)集体决策,个人负责;6)建立整体关系。二、企业再造理论(哈默和钱皮)1、企业再造的特点:1)企业再造的目标: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2)企业再造的任务: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底性再设计;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和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是企业再造的条件,它们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是顺利实现企业再造的关键;5)企业再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即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集合。2、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2)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3)对企业

13、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4)制定企业再造方案;5)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三、竞争战略理论(波特)1、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设条件;2)竞争力的分析模型;3)企业的基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一化)四、蓝海战略理论(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1、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2、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1)重建市场边界;2)注重全局而非数字;3)超越现有的需求;4)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5)克服关键组织障碍;6)寓执行战略。第二编 管理职能第三章 决策第一节 决策概述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1、决策的含义: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2、决

14、策的类型: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3)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4)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5)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二、决策与预测的关系1、预测和决策的联系: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2、预测和决策的区别:1)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2)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了领导艺术;3)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

15、和实现机会。第二节 决策理论与决策模式一、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和詹姆士马奇)1、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2、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二、决策模式: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1、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其内容如下: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

16、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2、渐进决策模式(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其内容如下: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3、集团决策模式(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内容: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圣西门 内容:1)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2)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3)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4)在社会制度的基

17、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6)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第三节 决策程序与规则一、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陈述问题);2、确立目标(目标要有针对性、明确性、时效性、可行性、规范性);3、拟定方案(提供多种备择方案;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4、选择方案。二、决策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一票否决制)特征:1)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2)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2、多数裁定规则:1)简单多数规则(相对多数规则);2

18、)绝对多数规则(过半数规则)。第四节 决策体制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按功能可分为:一、决策中枢系统(核心) 统率和支配地位 任务:1)确认决策问题;2)明确决策目标;3)选择决策方案的设计;4)选择决策方案。二、决策咨询系统 任务:1)发现决策问题;2)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3)提供决策预测研究。三、决策信息系统(神经系统)任务:1)收集信息;2)加工信息;3)传递信息。第四章 组织第一节 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1、作名词,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2、作动词,设计、构建上述机

19、构体系的活动。二、组织的构成要素:1目标(第一要素)2人员(主体)3物财4信息5机构6职位7权责8程序9规制。三、组织整合的层次性:1管理体制;2组织机构;3运用机制。四、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分)1、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2、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协助工作;2)分担领导;3)增加稳定;4)发泄感情;5)制约领导。3、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1)保守倾向;2)角色冲突;3)滋生谣言;4)不良压力。4、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影响的要求是:1)一分为二;2)无害支持;3)

20、目标结合;4)为我所用。第二节 组织理论一、组织理论概述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组织现象和组织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组织设计与管理为实践内容。二、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4)创新发展阶段。三、科层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1、组织权威的类型:1)传统权威;2)超凡权威;3)合理合法权威。2、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即其设计与管理原则):1)法定权力为基础;2)严格的等级制度;3)职业化原则;4)专业化原则;5)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6)照章办事原则(理性原则);7)公私分明原则。四、组织平衡理论(切

21、斯特巴纳德)贡献:1)组织是一协作系统;2)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3)权威接受理论;4)管理人员职能的新概括主要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促使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调动下属和工作积极性;规定组织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五、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格林纳):1)创业阶段(幼年期)“领导危机”“成长经由创造力”;2)聚合阶段(青年期)“自主性危机”“成长经由命令”;3)规范化阶段(中年期)“失控危机”“成长经由授权”;4)成熟阶段“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5)再发展或衰退阶段。六、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创新之处:提出了通过五项修炼来建设学习型组织

22、:1)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向上的张力);2)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基础);3)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向上的张力);4)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基础);5)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考(核心)。第三节 管理体制设计一、组织治理结构设计组织治理结构的共同特征:强调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三类权力机构的设置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二、行政体制设计的基本问题:行政体制设计以提高行政效率、效益为目标。三、行政体制形态:1、直线制:由最高主管到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2、职能制: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设若干职能机构。3、直线职能制:行政主

23、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领导。4、事业部制: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事业部,实行企业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5、矩阵制:专门小组的横向关系和原来的纵向关系,组成了一个矩阵。6、多维制:是系统理论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第四节组织机构设计一、管理层次划分:1、管理机构层次划分问题:管理层次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职能相似性;2)地区邻近性;3)职能复杂性;4)指导与控制工作量;5)协调工作量;6)计划工作量。3、组织扁平化发展趋势:减少管理层次,裁减高中级管理人员。二、管理职能机构设置1、横向管理职能机构的

24、设置及基本问题:1)按管理对象的地域分布;2)按管理对象的类别;3)按管理业务的性质。主要问题:缺乏科学的研究认证,经验性成分占主导。2、管理职能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三、管理职能设计1、进行职位设置、方案的拟定与选择应考虑下述因素或原则:1)作业内容的相似性(专业化原则);2)工作任务的整体性;3)工作环境的一致性;4)精力集中原则;5)工作丰富化原则;6)任务均衡原则;7)因事设职原则;8)最少调整原则。四、编制设计:1、任职者素质设计。2、人员数量确定常用方法:1)与历史情况比较;2)与其它部门、地区或单位的同类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相比较,或是与类似的业务机关编制相比较;3)根据现在人员的忙

25、闲情况做出修正。科学方法:在运行设计的基础上,准确计算完成职位任务的工作量,然后再加上公休、业务培训、公差勤务与一定的事、病假时间,从而确定所需人数。第五节运行机制设计一、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问题:运行机制与组织的性质、所处环境、面临的主要任务、历史传统、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二、运行机制分类与职能机制设计 分类:1基本职能实现机制 2保障机制 3发展机制三、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以业务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为基本内容。 要求:1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2人员分工规范化;3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4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5业务规范的协调性检验;6业务、职能、体制与机构调整。第五章 人事第一节 人事概述

26、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含义:1广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要素的人口。 2狭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素质。特点:1)能动性;2)时效性;3)时代性;4)具有重复开发性;5)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二、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20世纪中期,以传统人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成熟,成为管理的支持系统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27、初人力资源管理兴起,人事管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1对人的认识不同;2管理原则不同;3管理方法不同;4管理内容不同;5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第二节 人事分类一、职位分类1、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相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职位分类涉及职系、职级、职等、职位描述、职位规范等范畴2、职位分类的步骤:1)职位调查;2)职位横向分类;3)职位纵向分类;4)制定职位描述;5)职位规范。3、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1)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

28、依据;2)职位分类增强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3)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二、品位分类1、品位分类: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2、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比较:1)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则以“事”为中心;2)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决定;3)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4)品位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3、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组织高层管理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以及军事管理职位等宜采用品位分类。第三节 人事选聘一、人事选聘的途径:内部提升、外部招聘。1、内部

29、提升的优势: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2、内部提升的局限性: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3、外部招聘的优势:1)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来优势”;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4、外部招聘的局限性:1)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二、人事选聘的趋势 1)选聘范围的扩大化

30、趋势;2)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3)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4)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第四节 人事考评与培训一、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1、人事考评的内容与要求内容:公共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劳动态度、业务水平、贡献大小要求:1)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3)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4)考评结果要反馈;5)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2、克服偏差,确保人事考评的公正性:1)主观好恶偏差;2

31、)晕轮效应偏差;3)近因效应偏差;4)刻板印象偏差;5)暗示效应偏差;6)集中趋势偏差。二、人事培训1、人事培训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特点:1)对象复杂性;2)内容实用性;3)形式多样性;4)方法艺术性。2、人事培训的方法与类型方法:按照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可分为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类型:1)岗前教育;2)新员工培训;3)在职员工职业教育;4)组织全员培训。第六章 领导第一节 领导概述一、领导的含义与作用1、领导的含义: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指挥与管理活动应该包括以下的含义:1)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式领导;2)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3)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4)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2、领导的作用:1)指挥作用;2)激励作用;3)协调作用。二、领导者的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非强制性影响力。1、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1)传统因素;2)职位因素;3)资历因素。2、非强制性影响力产生因素:1)品格因素;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