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8 ,大小:28.12KB ,
资源ID:59114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9114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459《土地管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459《土地管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docx

1、0459土地管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0459)土地管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2:第二次3:第三次4:第四次5:第五次6:第六次1:论述题名词解释1、黄册2、资本主义萌芽3、最惠国待遇4、票号5、乡村建设派主张6、井冈山土地法7、二五减租参考答案:1、是为在清查户口的基础上征收赋役的目的而编定,具体办法是为以户为主,根据有无能力供应国家的赋役为标准,将有能力任役者编入正图,无能力任役者附于图尾。黄册制度的实行,加强了政府对全国户口的管理,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供应,同时在平均赋役负担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2、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此作了深刻阐述,马克思

2、说:“资本主义生产世纪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个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的起点。”恩格斯也指出:“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劳动者不受社会束缚和没有自己的财产的劳动者来作为剥削的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者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综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资本、可转让土地、人身自由的劳动者。3、是指缔约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给予对方所给予第三国同样的优惠或豁免的待遇;所

3、谓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给予对方享有第三国的特惠,而另一方则不给予。当时的最惠国待遇包括通商、政事交往、航运、领事裁判权、外国公使和领事权益、某一地区的铁路、道路、电线、矿产等特权,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互惠的,而为西方国家单方面所享有;4、出现于乾隆、嘉庆之际,是适应埠际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初的主要业务是商人埠际间的汇兑,19世纪中期,业务扩展到存款与贷款,1962年改为票号汇兑,至20世纪初,票号中的官款存储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1907年票号及其分支机构达400余家,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但由于银行的产生,票号业务渐趋萎缩,纷纷倒闭。5、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离的社会,在这一社会没

4、有对立的阶级,只有士、农、工、商职业的分离,因此也就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进行乡村建设,具体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大方面,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振兴工业。6、1928年2月毛泽东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一土地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收一切土地,包括自耕农土地及部分贫民拥有的少量土地,土地所有权归政府而不归农民,禁止土地买卖等,这样中农因财产受到侵犯而反抗,生产积极性降低。7、抗战开始后,为了广泛团结农村社会各阶层人民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改

5、变了原来没收地主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地租一般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也就是提按原租额减去25%;而利息一般减少到年息为一分,最高不得超过一分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的土地政策,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它主要是根据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关系的变化,为了调动一切力量投入民族斗争,兼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减租减息”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却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既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所以这是一种有条件的让步。1:论述题1分析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古代盛行的主

6、要原因。2简述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3简要评述乡村建设运动。4 简述五四指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5试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6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和经过。7简要评述乡村建设运动。参考答案:1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具体而言,体现在:农业是国富的标志;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21

7、)主要内容:康熙五十一年命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作为定数,以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定数中的丁口如有缺额,以新增的人丁抵补。人丁和丁银固定以后,又陆续把丁银摊入田亩。2)评价:其一,摊丁入亩制度的推行,将人头税归入土地,使中国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废除,削弱了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二,简化了税收手续,取消了缙绅地主等优免丁税的特权,具有积极意义。其三,按土地多少征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役不均的状况,有助于国家统治秩序及税收的稳定3乡村建设派主张: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离的社会,在这一社会没有对立的阶级,只有士、农、工、商职业的分离,因此也就没有

8、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进行乡村建设,具体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大方面,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振兴工业。平面教育派主张:中国社会之大患是愚、贫、弱、私四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不普及,广大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从教育入手来改造社会,要用“文艺、生计、卫生、公民”这四大教育来解决愚、贫、弱、私这四大问题,推行这四大教育的方式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方式。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反映了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农村问题的关怀,以及他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进行的可贵探索。文化和教育的落后,是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但只有与根本

9、解决封建土地制度问题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本目标。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验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最终无法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4内容: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要求“各地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指示规定了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恶霸非恶霸应有所区别。对抗日军人及抗日干部的家属,属于豪绅地主成分者或与我党合作而不反共的开明士绅,在运动中应适当照顾。指示还规定,除罪大恶

10、极的汉奸分子的矿山、工厂、商店应当没收外,凡属富农及地主开设的商店、作坊、工厂、矿山,不要侵犯,予以保全。意义:五四指示标志着中共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到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重要转变。在五四指示的指导下,解放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实行了土地改革。5、1)统治阶级注意调整政策,鼓励发展生产。2)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6、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其一,北方地区战争频繁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其二,政权更替频繁影响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其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重创了社会经济;其四,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促使北方人们大量南

11、迁带来了大量劳动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其五,南方地区相对而言,社会较为安定,同时各割据政权非常注重保境安民和经济的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第一阶段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第二阶段是五代十国时

12、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迁到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第三阶段是南宋时期。南宋人民的斗争,打击了南宋王朝,阻止了金军前进;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南方经济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南宋时南方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上等田每亩可收五六石,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表明南方农业生产已经超过了北方,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宋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工艺水

13、平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这些也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和封建战乱时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7、乡村建设派主张: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离的社会,在这一社会没有对立的阶级,只有士、农、工、商职业的分离,因此也就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进行乡村建设,具体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大方面,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振兴工业。平面教育派主张:中国社会之大患是愚、贫、弱、私四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

14、的根本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不普及,广大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从教育入手来改造社会,要用“文艺、生计、卫生、公民”这四大教育来解决愚、贫、弱、私这四大问题,推行这四大教育的方式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方式。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反映了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农村问题的关怀,以及他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进行的可贵探索。文化和教育的落后,是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但只有与根本解决封建土地制度问题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本目标。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验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最终无法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 1:论述题名词解释:1、经济史2、地理环境3、国家4、世卿世禄

15、制5、工商食官制6、算赋7、曹魏屯田制8、农牧之争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理论问题,教师既不可刻意回避不管,也不能不负责任的将一些专业术语或艰深名词推给学生。对于抽象概念或理论的学习,教师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讲解,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1:论述题一、简答题1分析秦汉时期实行抑商政策但商业仍获得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2简述清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政策。3简要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特点。4简述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5简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6简述宋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并逐步推行的主要表现。

16、7简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8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工矿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二、论述题1、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论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与变化。2、结合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对其历史地位作简要评述。参考答案:答: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大发展的时期。从东晋到南北朝,道教的发展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五斗米道从内地向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第二,道教从民间发展到上层士族,成为门阀氏族所信奉的宗教。东晋南北朝时几位著名的道教学者对道教的改造,最终使道教由下层民众的宗教转变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东晋葛洪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数理论,为道教构造了修炼成仙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北魏时期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原始五

17、斗米道,为道教制定乐章诵戒新法,是为北天师道。南朝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各种道教典籍进行全面的清理,并按三洞法编目;同时又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并吸收佛教的修持仪式,制定斋戒仪范,是为南天师道。梁朝时道士陶弘景又进一步充实道教的思想内容,构造了道教神仙谱系。1:多选题袁世凯政府时期采取了( )措施来强化中央财政权利A:划分国税和地税,将几乎所有重要税项均归入中央B:厉行解款考成办法,制定了一系列解款考成条例,规定各省应向中央解款额由大总统规定,并根据解款多少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C:制定银行条例,倡导兴办银行D:实行中央专款制度参考答案:ABD1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

18、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具体而言,体现在:农业是国富的标志;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21)主要内容:康熙五十一年命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作为定数,以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定数中的丁口如有缺额,以新增的人丁抵补。人丁和丁银固定以后,又陆续把丁银摊入田亩。2)评价:其一,摊丁入亩制度的推行,将人头税归入土地,使中国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废除,削弱了农民对国家人

19、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二,简化了税收手续,取消了缙绅地主等优免丁税的特权,具有积极意义。其三,按土地多少征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役不均的状况,有助于国家统治秩序及税收的稳定3乡村建设派主张: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离的社会,在这一社会没有对立的阶级,只有士、农、工、商职业的分离,因此也就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进行乡村建设,具体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大方面,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振兴工业。平面教育派主张:中国社会之大患是愚、贫、弱、私四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不普及,广大农民没有受教育的

20、机会,因此要从教育入手来改造社会,要用“文艺、生计、卫生、公民”这四大教育来解决愚、贫、弱、私这四大问题,推行这四大教育的方式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方式。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反映了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农村问题的关怀,以及他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进行的可贵探索。文化和教育的落后,是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但只有与根本解决封建土地制度问题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本目标。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验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最终无法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4内容: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要求“各地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

21、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指示规定了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恶霸非恶霸应有所区别。对抗日军人及抗日干部的家属,属于豪绅地主成分者或与我党合作而不反共的开明士绅,在运动中应适当照顾。指示还规定,除罪大恶极的汉奸分子的矿山、工厂、商店应当没收外,凡属富农及地主开设的商店、作坊、工厂、矿山,不要侵犯,予以保全。意义:五四指示标志着中共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到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重要转变。在五四指示的指导下,解放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实行了土地改革。5、1)统治阶级注意调整政

22、策,鼓励发展生产。2)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6、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其一,北方地区战争频繁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其二,政权更替频繁影响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其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重创了社会经济;其四,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促使北方人们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其五,南方地区相对而言,社会较为安定,同时各割据政权非常注重保境安民和经济的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第一阶段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逃避战

23、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第二阶段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迁到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第三阶段是南宋时期。南宋人民的斗争,打击了南宋王朝,阻

24、止了金军前进;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南方经济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南宋时南方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上等田每亩可收五六石,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表明南方农业生产已经超过了北方,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宋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这些也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和封建战乱时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7、乡

25、村建设派主张: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离的社会,在这一社会没有对立的阶级,只有士、农、工、商职业的分离,因此也就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进行乡村建设,具体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大方面,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振兴工业。平面教育派主张:中国社会之大患是愚、贫、弱、私四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不普及,广大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从教育入手来改造社会,要用“文艺、生计、卫生、公民”这四大教育来解决愚、贫、弱、私这四大问题,推行这四大教育的方式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方式。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反映了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知识

26、分子对农村问题的关怀,以及他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进行的可贵探索。文化和教育的落后,是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但只有与根本解决封建土地制度问题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本目标。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验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最终无法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 2:多选题下列由李鸿章创建的军事工业有( )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天津机器局D:福州船政局参考答案:BC1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

27、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具体而言,体现在:农业是国富的标志;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21)主要内容:康熙五十一年命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作为定数,以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定数中的丁口如有缺额,以新增的人丁抵补。人丁和丁银固定以后,又陆续把丁银摊入田亩。2)评价:其一,摊丁入亩制度的推行,将人头税归入土地,使中国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废除,削弱了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二,简化了税收手续,取消了缙绅地主等优免丁税的特权,具有积极意义。其三,按土地多少征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役不均

28、的状况,有助于国家统治秩序及税收的稳定3乡村建设派主张: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离的社会,在这一社会没有对立的阶级,只有士、农、工、商职业的分离,因此也就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进行乡村建设,具体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大方面,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振兴工业。平面教育派主张:中国社会之大患是愚、贫、弱、私四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不普及,广大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从教育入手来改造社会,要用“文艺、生计、卫生、公民”这四大教育来解决愚、贫、弱、私这四大问题,推行这四大教育的方式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方式。乡村建设运动

29、的开展反映了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农村问题的关怀,以及他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进行的可贵探索。文化和教育的落后,是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但只有与根本解决封建土地制度问题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本目标。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验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最终无法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4内容: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要求“各地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指示规定了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对富农和地

30、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恶霸非恶霸应有所区别。对抗日军人及抗日干部的家属,属于豪绅地主成分者或与我党合作而不反共的开明士绅,在运动中应适当照顾。指示还规定,除罪大恶极的汉奸分子的矿山、工厂、商店应当没收外,凡属富农及地主开设的商店、作坊、工厂、矿山,不要侵犯,予以保全。意义:五四指示标志着中共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到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重要转变。在五四指示的指导下,解放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实行了土地改革。5、1)统治阶级注意调整政策,鼓励发展生产。2)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6、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其一,北

31、方地区战争频繁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其二,政权更替频繁影响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其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重创了社会经济;其四,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促使北方人们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其五,南方地区相对而言,社会较为安定,同时各割据政权非常注重保境安民和经济的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第一阶段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第二阶段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迁到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第三阶段是南宋时期。南宋人民的斗争,打击了南宋王朝,阻止了金军前进;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南方经济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