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损伤引起的出血是否一直血流不止损伤引起的出血,是否一直血流不止?引言第十一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教 学 目 标1.掌握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概念及英语词汇。 2.掌握DIC的发病机制,机体变化和临床表现。 3.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分型。 4.了解DIC的防治原则。 第一节 概 述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功能之一。正常止血过程血管的痉挛血小板的激活、黏附、聚集于损伤血管的基底膜,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由于凝血系统的激活在局部引起血液凝固,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抗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即可达到局部止血的作用,又可防止凝血过程
2、的扩大,保证正常的血液循环。一、机体的凝血功能(一)凝血系统及其功能(二)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二、机体的抗凝作用三、纤溶系统及其功能四、血管内皮细胞VEC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1. VEC及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单核细胞等正常时不表达TF。因而不会使凝血系统启动。2.VEC可生成PGI2、NO及ADP酶等物质,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聚集等。3.VEC可产生或促进tPA、uPA等纤溶酶原激活物,促进纤溶过程。4.VEC的抗凝作用:VEC可产生TFPI,抑制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VEC表面可表达TM,通过TM-PC系统产生抗凝作用。VEC表面表达肝素样物质并与AT-结合产生抗凝作用。VEC
3、的结构一旦破坏,上述抗凝作用则发生障碍,表现出明显的促凝作用。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一、凝血因子的异常二、血浆中抗凝因子的异常三、血浆中纤溶因子的异常四、血细胞的异常五、血管的异常第三节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一、概念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DIC DIC的特征:凝血功能失常 DIC的主
4、要形态学变化:广泛微血栓形成 。 DIC的临床特点:四大改变(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 DIC是病理过程 二、DIC的分期 1.高凝期 特点:凝血系统激活,a 。 表现:血液凝固性(高凝),微血栓形成 。 2.消耗性低凝期 特点:凝血物质减少,纤溶系统激活。 表现:血液凝固性(低凝) ,出血 。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特点:纤溶酶 ,FDP 。 表现:血液凝固性 ,出血加重 。三、DIC的分型 1.按发生速度分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2.按代偿情况分型 代偿型 失代偿型 过度代偿型 凝血因子 消耗=生成 消耗生成 消耗生成 DIC程度 轻 急,重 慢性,恢复期 症状 不明显
5、 典型 不典型 实验室检查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四、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一)正常的凝血和抗凝血机制 1.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纤维蛋白(Ia)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 (2)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与凝血因子的结合、释放颗粒内容物,加速凝血过程。 2.抗凝血机制 细胞抗凝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肝细胞 体液抗凝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AT-等) (2)蛋白质C(PC)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
6、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 纤溶酶原激活物形成 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FDP (二)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DIC由多种病因引起 1.感染性疾病 2.恶性肿瘤(特别是肿瘤转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 3.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 4.严重创伤,手术 凝血系统的激活 1.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启动步骤: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释放,并与因子结合。 原因:组织损伤释放TF VEC损伤表达TF 机制: 组织因子的活性 组织 组织因子活性(/mg) 肝脏 10 肌肉 20 脑 50 肺脏 50 胎盘蜕膜 2000 2.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启动步骤
7、:因子活化。 原因:异物入血,激活 VEC损伤,胶原暴露,激活 机制: 1)固相激活 2)液相激活 3.血细胞破坏,血小板被激活1)血小板被激活 原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机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粘附反应”暴露膜受体血小板粘附聚集血小板释放反应 2)白细胞损伤 原因:内毒素,白血病 机制:内毒素,白血病释放、表达组织因子 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3)红细胞损伤 原因:血型不合输血,免疫性溶血 机制:红细胞损伤 ADP释出 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 黏附聚集 磷脂释出凝血因子浓缩凝血酶生成 4.促凝物质入血,激活凝血系统 胰蛋白酶入血凝血酶原激活 蛇毒入血 激活凝血酶原 激活因子 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血管运动
8、活性和血液流动性的改变 不利于促凝物质和活化凝血因子从局部清除 有利于Fbn在局部沉降 纤溶功能失调 纤溶活性降低 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五、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功能受损 MPS功能受损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SR) i.v内毒素24h i.v内毒素DIC i.v二氧化钍24h i.v内毒素DIC 第一次注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被封闭 ;第二次注入引起DIC。(二)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 PC或AT 抗凝血功能 诱发DIC (三)肝功能严重障碍 肝功能严重障碍合成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AT- ,PC,PS) 促纤溶物质 (纤溶酶原)灭活凝血因子(
9、a,a,a)能力 MPS清除功能释放TF和溶酶体酶(若肝坏死)凝血、抗凝、纤溶紊乱诱发DIC ( 四)血液的高凝状态 原因:妊娠,酸中毒,抗磷脂综合征 机制:妊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及纤溶物质减少 胎盘纤溶抑制物增多 酸中毒内皮受损 肝素活性降低 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血小板聚集性加强 (五)微循环障碍 循环障碍血流速度血液泥化淤滞红细胞聚集 血小板黏附聚集 活化的凝血因不易清除 内皮受损,酸中毒激活凝血系 肝,肾低灌流清除功能 六、DIC的功能代谢变化(一)出血 机制: 凝血功能障碍 1.凝血物质被消耗 2.纤溶系统激活 3.FDP的抗凝作用 4.血管损伤 FDP的概念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
10、原(Fbg)和纤维蛋白(Fbn)产生的多肽片段,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FDP的种类: FDP的作用 抗凝血 1.X、Y、D片段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2.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 3.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 FDP的检查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gulation test,3P试验) 原理: 正常:() DIC:() 意义:检查FDP X片段的存在。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原理:检查FDP X片段的存在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D-dimer ,DD)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
11、进的重要指标 (二)器官功能障碍 机制 与下列因素有关 微循环灌流障碍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的损伤作用 器官功能障碍作为后果对其他脏器产生的影响.(三)休克 机制:循环功能障碍 1.有效循环血量心输出量微循环障碍 (1)微血栓形成阻塞微血管 (2)心肌内微血栓形成心脏损害心输出量 (3)广泛出血血容量 2.微血管扩张,通透性 (1)激肽,补体系统(+) (2)FDP DIC与休克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MHA) 特征: 外周血中有裂体细胞(Schistocyte)。 机制: 1.红细胞被机械性破坏 2.红细胞变形能力 小结 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所致; 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阻塞所致; 休克:循环功能障碍所致,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被机械性损伤所致。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自学) 作业:能够叙述DIC的发病机制,机体变化和临床表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