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510.90KB ,
资源ID:58975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975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实验三 空域图像增强.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实验三 空域图像增强.docx

1、实验三 空域图像增强实验三 空域图像增强(灰度变换、直方图处理)一、实验目的1. 掌握灰度变换的基本原理。2. 掌握直方图处理的基本原理。3. 掌握Matlab中灰度变换和直方图处理的实现方法。二、实验内容1. 灰度变换(直接正比变换)。2. 灰度变换(截取式正比变换)。3. 灰度变换(反比变换)。4. 灰度变换(对比拉伸)。5. 灰度变换(灰度切割)。6. 灰度变换(对数变换)。7. 灰度变换(幂次变换)。8. 直方图处理(直方图均衡化)。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1. 电脑一台(2G CPU、2GB RAM、50GB Disk及以上)。2. Windows 2000 / Windows XP

2、 / Windows 7。3. Matlab R2006b及以上版本。4. 记录用的笔、纸。四、实验原理1. 灰度变换 灰度变换是一种点操作,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按照某种映射规则将其转化为另一灰度值。其原理是将原图像f(x , y)中的每个像素的灰度按EH操作直接变换以得到目标图像g(x , y)。若以s表示f(x , y),以t表示g(x , y),则灰度变换原理如下图所示: 2. 直方图处理 直方图变换可以清晰图像细节,突出目标物体,改善亮度比例关系,增强图像对比度。直方图变换基于概率论。直方图均衡化主要用于增强动态范围偏小的图像的反差。其基本思想是把原图像的直方图转换为均匀分

3、布的形式,增加像素灰度值的动态范围,增强图像整体对比度。五、实验步骤1. 灰度变换(直接正比变换) (1) 程序源代码: close all clear15clc disp(=E4_4_1.m=); I=imread(rice.png); subplot(3,3,1),imshow(I),ylabel(原图像); subplot(3,3,2),imhist(I); %方法1-系统函数J=imadjust(I,40/255 204/255,0 1); %图像的最小灰度值为40,最大灰度值为204 subplot(3,3,4),imshow(J),ylabel(变换图像(方法1); subplot

4、(3,3,5),imhist(J); %方法2-编程实现%把灰度值范围从40,204映射到0,255 f0=0;g0=0; %分段曲线的第1个点f1=40;g1=0; %分段曲线的第2个点f2=204;g2=255; %分段曲线的第3个点f3=255;g3=255; %分段曲线的第4个点subplot(3,3,9),plot(f0,f1,f2,f3,g0,g1,g2,g3),xlabel(f),ylabel(g),axis(0 255 0 255); %绘制变换曲线r1=(g1-g0)/(f1-f0); %曲线1的斜率b1=g0-r1*f0; %曲线1的截距r2=(g2-g1)/(f2-f1)

5、; %曲线2的斜率b2=g1-r2*f1; %曲线2的截距r3=(g3-g2)/(f3-f2); %曲线3的斜率b3=g2-r3*f2; %曲线3的截距m,n=size(I); K=double(I); for i=1:m for j=1:n f=K(i,j); g(i,j)=0; if(f=f0)&(f=f1)&(f=f2)&(f=f0)&(f=f1)&(f=f2)&(f=f0)&(f=f1)&(f=f2)&(f=f0)&(f=f1)&(f=f2)&(f=f0)&(f=f1)&(f=f2)&(f=f3)&(f=f4)&(f=f0)&(f=f1)&(f=f2)&(f=f3)&(f=f4)&(f

6、=f5) g(i,j)=r5*f+b5; %曲线5的方程y=r5*x+b4 end endend end end end end subplot(3,3,7),imshow(uint8(g),ylabel(第2种方法); subplot(3,3,8),imhist(uint8(g); (2)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3) 在“第1种方法”中将“分段曲线的第1个点”更改为“f0=0;g0=0;”,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原因: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4) 在“第2种方法”中将“分段曲线的第1个点”更改为“f0=0;g0=100;”,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该结果的

7、原因: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6. 灰度变换(对数变换) (1) 程序源代码: close all clear clc disp(=E4_4_6.m=); I=imread(rice.png); subplot(3,3,1),imshow(I),ylabel(原图像); subplot(3,3,2),imhist(I); %对数变换c=255/log(1+255); % 语句1 x=0:1:255; y=c*log(1+x); subplot(3,3,6),plot(x,y),axis tight,xlabel(f),ylabel(g); %绘制变换曲线m,n=size(I); K=double(

8、I); g=c*log(K+1); % %等价的循环语句实现for i=1:m for j=1:n g(i,j)=0; g(i,j)=c*log(K(i,j)+1); end end % subplot(3,3,4),imshow(uint8(g),ylabel(对数变换);subplot(3,3,5),imhist(uint8(g); %#系统函数调用# J=imadjust(I,0.216); subplot(3,3,7),imshow(J),ylabel(对数变换(系统调用); subplot(3,3,8),imhist(J); (2)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3) 指

9、出“语句1”把变量c定义为“c=255/log(1+255);”的原因。(4) 将“语句1”更改为“c=1”,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原因: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7. 灰度变换(幂次变换) (1) 程序源代码: close all clear clc disp(=E4_4_7.m=); I=imread(rice.png); subplot(3,3,1),imshow(I),ylabel(原图像); subplot(3,3,2),imhist(I); %幂次变换C=1/(2553); % 语句1 x=0:1:255; y=C*(x.4); subplot(3,3,6),plot(x,

10、y),axis tight,xlabel(f),ylabel(g); %绘制变换曲线m,n=size(I); K=double(I); g=C*(K.4); % %等价的循环语句实现for i=1:m for j=1:n g(i,j)=0; g(i,j)=C*(K(i,j)4); end end % subplot(3,3,4),imshow(uint8(g),ylabel(幂次变换); subplot(3,3,5),imhist(uint8(g); %#系统函数调用#J=imadjust(I,4); subplot(3,3,7),imshow(J),ylabel(幂次变换(系统调用); su

11、bplot(3,3,8),imhist(J); (2)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3) 指出“语句1”把变量c定义为“C=1/(2553);”的原因。(4) 将“语句1”更改为“c=1”,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原因: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8. 直方图处理(直方图均衡化) (1) 程序源代码: close all clear clc disp(=E4_5_2.m=); I=imread(tire.tif); J=histeq(I); subplot(2,2,1),imshow(I),ylabel(原图像); subplot(2,2,2),imhist(I); subplot(2,2,3),imshow(J),ylabel(直方图均衡图像); subplot(2,2,4),imhist(J); (2)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3) 将图片“tire.tif”更改为另外一张新的图片,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六、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学生姓名、班级、教学班号、学号。2. 实验目的和要求。3.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4. 实验原理。5. 实验步骤。 6. 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