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作者:姚青云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9年第5期 姚青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 摘 要:在中国城市农民工总量攀升及其城市融入需求日益增加的社会背景下,a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了针对城市农民工的志愿者培育项目。本文对该项目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路径加以分析,得出这一项目模式的优越性和推广价值。同时,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评估该服务项目对参与项目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得出参与志愿服务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总体上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也指出促进作用的局限性,并提出项目设计和更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针对性建议。最后,笔者进一步提出对城
2、市融入过程中农民工群体的认识。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融合理论;赋权增能理论;志愿者培育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城市经济活力不断提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长距离迁移增多,“民工潮”现象开始出现1。中国的农民工通常是指户籍在农村到城市工作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持有农业户口,但从事非农产业工作2。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越来越多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他们来到城镇,投入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热潮中。国家统计局数据3显示:“中国2018年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8 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 增长
3、0.6%。”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较多就业选择的同时,面临着城市融入的巨大挑战。较低的收入满足不了城镇基本消费水平、落户困难造成无法与市民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些都是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的困难之处,而农民工在制度、文化、环境方面的不适应和在城市中社会网络的匮乏以及市民对农民工的负面刻板印象,更加重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被边缘化与隔离的状态4。长此以往,既阻碍中国深度城镇化的进程,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为应对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重要专业力量,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发展中早已将农民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融入服务纳入服务体系的重要领域5。目前,各地社会工作机构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开展
4、服务的内容大致包括:提供个案辅导和咨询,协助农民工增强个人能力和权利意识;建立农民工互助小组,帮助他们建立社会网络支持系统;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为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环境和文化环境;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6。即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方法,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介入,为农民工提供有助于城市融入的服务。 a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充分融合了上述服务内容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该项目不同于用单一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的方法帮助农民工实现某一方面的城市融入,而是在一个项目里集合了社会工作的大量专业方法,
5、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介入,系统开展农民工全人教育与“参与式”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回顾以往的研究,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以理论探讨和政策倡导为主,如王亚娟7以社区为平台探讨了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理论模式,并提出促进农民工社区融入的政策建议。现实性强的案例研究本来就少,大多又是单一的社区融入服务案例,如刘玲玉8在沈阳市西塔街F社区探索了促进散居于城市社区的农民工群体社区融入的有效路径。总体来看,几乎没有针对农民工志愿者培育项目这样涵盖内容全面的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开展的研究,因而无法集中反映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系统全面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更缺少对服务项目的
6、反思。 本文将对a社工机构的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的实施细节进行深入了解,对该项目的服务成效进行测度,评估项目受益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农民工城市融入这一目标,进一步梳理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路径,总结项目的开展经验和优越性,并对现存的挑战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推广这一项目模式,创新社会治理。同时,弥补过往研究缺乏案例反思的不足,从实践直接提炼出经验,为更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发展。 二、文献综述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学者们对于城市融入和社会融入的概念往往不做区分,在语境中两
7、者含义相同时可做替换(本文统一使用“城市融入”),然而,学者对“融入”的具体理解存在不同观点。梁波、王海英9认为,城市融入是实现空间、身份与认同的转换过程。具体来讲,空间转换包括地理、生产、文化与生活空间的转换,身份转换包括职业和户籍身份的转换,认同转换包括价值、态度与观念方面的城市性的获得。任远、邬民乐10认为,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总而言之,城市融入概念都包含了作为进入者的差异性群体,以及该群体对地方社会的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和最终融合的过程。概念的理解也使得笔者对研究的主题“农民工城市融入”有了更加全面
8、的认识。 在已有研究中,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测度使用过各种各样的指标,有单一性的指标,如使用农民工对所居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指标11;也有多维度的指标,如将农民工城市融入区分为行为方式融入、价值观念融入和对城市的归属感12,更为全面的指标是在涂尔干的社会融合理论指导下,从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三个维度进行考量13。田凯14对此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该职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搭建的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在与当地人交往中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因此,本文将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界定为三个层次:经济层面包括职业
9、技能提升、职业生涯正向调整、职业趋于相对稳定;社会层面包括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与市民交往的意愿提升、适应市民生活方式、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和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心理层面包括自我身份认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有在城市定居下去的信心、对城市有归属感和受歧视感低。这一界定基本包含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观、客观测量维度,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此外,有学者认为经济、社会、心理这三个层面存在着递进关系: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属于精神方面的,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15。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把农民
10、工的城市融入过程归纳为单纯的线性递进顺序忽视了不同维度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杨菊华16认为经济融合既可以影响社会和文化融合及行为适应,也受制于其他层面的融合程度。因此,笔者此次的实证研究也将尝试探求维度之间交融与渗透的关系。 关于中国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况,学者刘传 江17对目前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农民工当前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边缘化状态不仅体现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工作性质上,还体现在继承性、社会心态以及居住分布上。而学者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解释范式:在现代化理论分析的解释范式下,经济社会地位、行为习惯、语言文化的差异与城市人对农民工的傲慢和偏见、刻意回避交织
11、在一起,形成了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群体交往互动的屏障18;在社会网络分析的解释范式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面临着社会支持网络或社会支持系统有限性及局限性的影响19;在制度主义的解释范式下,中国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以及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原因20。上述研究有助于笔者敏锐地捕捉农民工志愿者培育项目中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背后反映的问题,从而反思项目设计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从而服务于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现存的问题。 三、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a社工机构的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的服务成效为切入口,探求这一项目模式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此,分析该项目
12、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路径也至关重要。 赋权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最为重要的指导理论之一。拉波特认为,赋权增能是指个体能够尽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它是一个有意识的持续性过程,涉及相互尊重、社会关怀和团队参与,通过这一过程促使缺少平等分享资源的人能够容易实现得到资源或掌控资源的目的。美国社会工作词典对“赋权增能”做出如下定义:“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等群体成员,通过提高他们个人人际交往互动的能力,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自身状况为目的的一系列持续性行为或过程。”21a社工机构开展的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的核心理念为“团结协作,助人自助”,帮助农民工从弱势群体成长为有能力的助人
13、者,最终加强自身的城市融入,是典型的对农民工赋权增能的过程,因此,笔者将借助赋权增能理论的内容具体分析该项目如何作用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此外,对于项目中农民工志愿者城市融入程度的研究,笔者将在涂尔干的社会融合理论指导下,从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三个维度进行测度,具体思路在文献综述部分已做阐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总之,本研究的两部分重点内容分别是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如何作用于农民工城市融入以及作用效果。前者主要依托赋权增能理论进行分析,后者则借助涂尔干的社会融合理论展开调查研究。对前者的分析能够充分体现a社工机构开展的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的优势和推广价值,而对后者的研究既可以验证
14、前者的分析结论,又可以利用经验事实补充得出许多新的认识。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两种研究方法对a社工机构的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的实施细节进行深入了解,对该项目的服务成效进行调查。以下是对研究方法的具体阐释。 访谈部分,笔者了解到a社工机构在A市、B市、C市这三个农民工聚集的城市均开展了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因此笔者最先电话联系了三地负责志愿者培育项目实施开展的社会工作者,采用半结构访谈的形式,对a机构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的志愿者招募、前期培训、过程中任务的分配、活动后的集体评估等环节以及开展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详细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该项目的服务理念。随后
15、,在社会工作者的介绍与协调下,笔者与A市、B市、C市共6名(每个地区选取2名)农民工志愿者取得联系,一对一进行了电话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农民工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经历、参与培训和志愿服务给农民工志愿者带来的收获、志愿服务经历对农民工志愿者城市融入的影响。整理完访谈记录后笔者发现,由于受访的农民工志愿者还处于成长阶段,信息资料不够饱和,无法形成完整的结论。在a机构督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电话追加访谈了4位农民工志愿者骨干,他们现在都是a机构的员工,其中3位已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认证考试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访谈内容除了他们的志愿服务经历、参与培训和志愿服务给自身带来的收获、志愿服务经历对他们城市融
16、入的影响,还增加了一些专业程度比较高的问题,如他们如何评价自身的城市融入、他们自身的城市融入随着从农民工到志愿者再到社会工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如何看待农民工城市融入这一社会议题等。结束后,笔者对内容记录进行集中处理,将信息归纳到志愿服务内容、经济层面融合、社会层面融合、心理层面融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看法等不同的主题下,进行合并整理和统计。 文献研究部分,对文献的阅读贯穿研究的始终。前期,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加深了对研究主题“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理解,包括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测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对研究逻辑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过程中借助对文献的
17、整理,特别是农民工城市融入测度方面的文献,设计了访谈提纲。在后期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的过程中,笔者用更深一层次的文献来解释本研究的发现,如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如何作用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将理论和事实进行了更密切的联结,合理解读了该项目对参与项目的农民工城市融入促进作用的局限性,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对更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出针对性建议。 五、研究结果 本次接受访谈的共有12人,包含a机构2位负责农民工志愿者培育项目实施开展的社会工作者小文(A市)、小刘(C市),10位农民工志愿者分别是A市2位农民工志愿者小艳、悦悦妈妈,B市2位农民工志愿者朱大哥、范大嫂,C市2位农民工志愿者燕姐、李大哥
18、,4位农民工志愿者骨干a机构工作人员小王、英子、小吴和小李,其中小王、英子、小吴已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10位农民工志愿者的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一)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 1.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的目标 农民工志愿者的培育核心理念有二:一是给农民工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平台,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提供锻炼机会,使其在过程中产生意识的改变;二是让农民工愿意发挥能动性。“培育他们的自我认识,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和不同的阶层、人群去进行对话交流,有自己的表达”,小吴说道。(小吴,a机构工作人员,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正如小王所说:“不是培育具体哪方面的能力
19、,因为每个打工朋友的特长都是不一样的,更多是挖掘他自己的自信心、能动性、积极性、对问题的认识还有解决问题这种发展性的能力。最后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应对困难,反哺社会,作为志愿者同样去服务别人。”(小王,a机构工作人员,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当然,过程中也会帮助农民工提升一些具体能力,如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但最终目标都是希望帮助农民工实现助人自助,从受助的弱势群体成长为有能力的助人者。 2.志愿者的招募与选拔 a机构招募农民工志愿者主要有4种渠道:“第一种就是定期去社区里面宣传,第二种是在网上发布志愿者招募的链接,鼓励大家报名,第三种是鼓励服务对象或者困境
20、儿童家长的报名加入,第四种就是举办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活动时现场招募,基本上每一次社区活动都会有一个报名区,大家看到有人在做志愿者自己就会去报名。”(小刘,a机构项目负责人) 志愿者选拔本着自愿原则,基本不设过于严苛的选拔标准,鼓励农民工参与,但小文说:“选拔也会按照机构志愿者选拔要求,比较看重农民工是否认同机构的服务理念,愿意去改变自己。”(小文,a机构项目负责人) 3.前期培训 农民工志愿者的前期培训大概有三种:“一般会有志愿者见面会,了解基本的志愿者的知识,比如志愿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素养、守则等等。第二种就是针对活动不同的岗位内容进行培训,因为也有没有参与过志愿者见面会直接去做志愿者
21、服务的人,比如说某一次活动他报名了,或是我们邀请他来参加,我们就会在活动之前有一个志愿者培训,告诉他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第三种就是增能的,志愿者技能、能力提升方面的志愿者的小组培训,比如说去年开展的志愿者骨干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组织、紧急救护等能力。一般来说活动之前针对岗位的培训会多一点。”(小刘,a机构项目负责人) 小文对于小刘提到的前两种培训也作了补充:“志愿者通识培训重点目标在于认识机构及社工、公益、志愿者,而岗位性培训更为具体,如儿童服务,需掌握基本儿童保护理念等。”(小文,a机构项目负责人) 4.任务分配 任务的具体分配往往根据活动内容来定,有宣传、技术操
22、控、秩序维护、负责签到区、负责物资区,也有活动协助、活动带领。依据小刘所说,规律性的原则有:“像一些经常参加的老志愿者或者说骨干志愿者,我们会尽量让他们承担一些关键岗位,比如说岗位涉及到活动的关键环节、有重大影响的。第二种就是他经常参加志愿活动的话,我们会根据他的参加经历去给他有一些不同的挑战,比如他经常做宣传我们这次可能就会鼓励他去做一个主持人,根据个别志愿者有一些不同的服务岗位,让他能够更好地去挑战和突破,一般像其他志愿者的话就是从最基本的做起,比如说维持秩序、签到、环境布置这些,如果是新志愿者参与宣传的话也要配一个老志愿者,带着他两个人一起,老志愿者带新志愿者,这样两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的锻
23、炼。”(小刘,a机构项 目负责人) 5.活动后的集体评估 a机构鼓励农民工志愿者参与活动后的集体评估会,对志愿者来说,这样的参与既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与团队联结的过程。 燕姐说:“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参加,我觉得这个非常有帮助,因为伙伴们会指出来在服务中自己意识不到的问题,做不好的经过反馈下次也可以做得更好,自己就会有一个提升,对于个人还有整个服务来说都是很好的。”(燕姐,经营微商和出租房屋) 小刘说:“通过这样的评估会,志愿者能够很好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总结做得好的经验,以及下次可以有所改进的地方,这样的参与讨论,其实也是在培养他的表达、思考、反思等能力。同时,参加评估会其实也是大家情感凝聚
24、的过程,我们活动之前有筹备会,活动之后还有评估会,有始有终,这样大家的感情也能够更加凝聚。”(小刘,a机构项目负责人) 据小文所说,农民工在评估会上也会有“虽然是不自信的,但有能力,希望被看见、接纳”的表现。(小文,a机构项目负责人) 6.过程中的困难 困难主要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1)内部困难。首先是志愿者不能持续参与活动,提升困难,无法将农民工培养成为具有公益精神的社区公民、公益人才,甚至还要面对农民工志愿者的流失。 小吴说:“培养志愿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志愿者能比较持续稳定的参与,但是我们在工业区接触到很多青年工人,始终要面临他们的流动、流失。但客观来说,这些流动走的工人去到其
25、他的地方,也能把这样的精神和行动传播过去的,所以也很值得。”(小吴,a机构工作人员,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 其次是现有的志愿者信息管理体系不精准,对志愿者信息的统计不完善,需要加快志愿者管理系统建设,使得从招募到培育再到最后的激励能够更加准确、有针对性。 “现在有很多志愿者,但是需要招募的时候,不能很快地筛选出哪些志愿者是适合我们的志愿服务的。这个会加大我们的工作量,有时候发布了招募信息,志愿者也未必能看到,这样就存在不对称了。现在志愿者的登记还是传统的表格,需要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比较快的调出来。”小王说。(小王,a机构工作人员,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 (2)外
26、部困难。外部困难主要是在为农民工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时,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信任度和接纳度较低,如小文所说“社会公众是不认可农民工是有潜能的,认为他们是弱势,需要被帮助”,这会给农民工志愿者带来压力,使其产生自我怀疑,不利于农民工的志愿服务参与和能力提升。(小文,a机构项目负责人) (二)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 1.经济层面 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生涯正向调整、职业趋于相对稳定的测度标准来看,总体上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对参与项目的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的城市融入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受访的10位农民工志愿者中,有2位明确表示志愿服务的经历为自己带来的能力提升直接作用于自己的职业。李大
27、哥在志愿服务中锻炼了交流和口才,辞去工厂的工作转行做了销售,收入比以前好一些。(李大哥,从事房地产销售的农民工)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小艳认为,志愿服务中锻炼了与人交流的能力,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与客人相处,在单位能够结交一些朋友。小艳参与过英语小组志愿服务,掌握了简单的英语沟通技巧,能够和外国客人进行简单沟通,甚至将外国人介绍到机构志愿讲解英语。(小艳,服务员)有1位在参与志愿服务后,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做了打算。燕姐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与他人的信息共享,了解到保育员这个职业,考取了相关证件,未来不用照顾孩子和出租屋的时候可以上岗,增加一份收入。(燕姐,经营微商和出租房屋)小王、英子、小吴和小李在参与志愿
28、服务过程中,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了理解和认同,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并为打工朋友们服务,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调整,选择留在a机构,职业趋于稳定。其中,小王、英子、小吴已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认证考试,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 2.社会层面 从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与市民交往的意愿提升、适应市民生活方式、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测度标准来看,总体上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对参与项目的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城市融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10位受访者均认可参与志愿服务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并且志愿者大家庭这个平台拓展了自己的交际圈,可以和来自不同行业的打工朋友
29、聚集在一起,聊天和分享信息资源、经验,并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彼此支持。小艳说:“打工的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很亲切,像一家人。”(小艳,服务员)小吴说:“大家聚集在机构这个平台,借助活动聚在一起,一段时间持续参与的志愿者也会经常见面,一起聊聊工作和家庭,疏解情绪问题,我们那一批志愿者的情感也是很好的。”(小吴,a机构工作人员,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此外,部分受访者提到参与志愿服务能够让他们接触到平时基本接触不到的群体。燕姐不上班后就感觉和整个社会脱轨了,但是志愿服务让她感到重新和社会接轨,因为服务当中什么人都有,工人、市民、文化水平高的人等都能接触,每个层次的人都有。(燕姐,经营微商和出租
30、房屋) 志愿服务为农民工志愿者提供了大量公益服务、社区参与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也提升了农民工志愿者的参与意识,使其愿意主动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朱大哥提到:“以前我是不参与社区活动的,觉得我是农民工,那些活动和自己没关系,但参与志愿服务的感觉挺好的,因此回到自己住的地方也会想多参与一些,现在有时间的话也会带孩子主动参与,觉得对孩子和自己都是一种鼓励和进步。”(朱大哥,从事印刷工作)悦悦妈妈说:“参与志愿服务会让我对身边人有主动帮忙的意识,邻里也会更和睦,我在机构学习的内容也会和邻居分享。”(悦悦妈妈,从事家政服务)较好的社区参与既能够帮助农民工从主观上融入社区,也能够使社区居民对农民工朋友的态度更
31、加包容,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社区。小李对此说道:“儿童服务、老人照顾这些都会增加一些交流机会,我们的服务活动对我们的服务对象会产生影响,让他们改变对我们流动人口的印象和看法,信任、接纳和认可我们。”(小李,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a机构工作人员) 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农民工志愿者培育服务项目对农民工主动与市民交往的意愿以及对城市日常生活的适应也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 朱大哥提到:“我一开始和陌生市民从来不打招呼,但做志愿活动,常常需要勇气和耐心与市民朋友沟通,因此与平时经常相处的市民交流意愿也提升了。以前好多东西不知道怎么讲,现在最起码有一些思路了,可以慢慢表达,虽然不是那么全面,但是能讲出来。之前
32、不愿意聊这些东西,认为不相关,比如说除了工作的事,现在可以聊聊家常、小孩上学等等,聊的话题越来越多了,也能适应他们交流的圈子了。”(朱大哥,从 事印刷工作) 李大哥也明确表示:“志愿服务提高了我与人交往的能力,才敢去融入市民的圈子,其实现在有主动去融入他们,和他们的生活起居基本上是一样的。”(李大哥,从事房地产销售) 小艳则表示:“我在生活习惯、语言上都没什么问题了,现在回家都不如对A市熟悉。”(小艳,服务员) 但是,农民工志愿者的言语中也传达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关于志愿者队伍,悦悦妈妈、小吴、小王说到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中,一同参与的志愿者大多是农民工朋友,因此想要借助志愿者大家庭去认识更多不同的群体有一定困难。(悦悦妈妈,从事家政服务;小吴,a机构工作人员,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小王,a机构工作人员,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其次关于农民工志愿者自身所在的社区,悦悦妈妈、范大嫂、李大哥、燕姐都居住在外来打工者较多的社区,但社区开展的社区活动很少,没有参与机会,燕姐甚至觉得即便社区组织了活动,也不是给她这样的外来人口办的。(悦悦妈妈,从事家政服务;范大嫂,在食堂打工;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