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 第_学期 任教学科:_任教年级:_任教老师:_xx市实验学校胸有成竹 心手相应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云南省富源县第一中学 陈光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并积累“发”“废”等文言字词句知识。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并归纳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探索“胸有成竹”与“心手相应”哲理深意。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学案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以“画”为线索,翻译理解本文主要内容,藉此探寻本文的情感变化和内在理趣,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辅以诵读教学,在朗朗书声
2、中体味苏轼痛失挚友后的“车过腹痛”之感。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文中所包含的哲理美和情感美。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教案设计思想: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寻找突破口,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看似说理实则抒情,看似散乱却以情贯之,故此以“画”为主线,以“手画”“赏画”“析画”“再画”为教学流程,感悟文与可其人其风,与苏轼之情之理,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2学生披文入情,因声求气,为真切理解“废卷而哭失声”的伤感,体悟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可表现文
3、本之声,加深对情感脉络的把握,也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思想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当书声琅琅。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是每一节课的追求。4“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可作为本节课学生主体活动的最佳阐述。学生分析409班为高二小班(实验班),经过一年多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4、,可达到独立完成教材课文学习的要求,且对于文言现象及规律,亦可很好的归纳分析,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对古人思想及情感的把握尚有欠缺,故此,本课的教学先放手给学生结合预学案自学的时间,然后教师利用一课时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文与可人物性格分析及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胸有成竹”与“心手相应”的哲学内涵。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准备:拷贝课件及调试。2、教具准备:四尺生宣一张(粘贴在黑板上)、毛笔、墨、水、红色国画颜料。学生准备 :1、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自学并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
5、文(将疑难字词句圈划出来)、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题。3、借助预学案,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并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惑。【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既可以让学生在清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为新课做准备,在对作者及相关理论了解的基础上品读新课,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3小组合作完成预学案 (1)、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完成预学案。(2)、小组成员内部借助工具书、网络来解决疑难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的放矢。学生在梳理知识点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语文探索并发现问题的魅力,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语文,可将梳理及积累的习惯带到生活中去,并为新
6、课做准备。 教学活动 【导入】画竹 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画一幅画,画一幅竹子来赠送友人。你应该如何去画呢?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迅速地进行绘画。我在黑板上绘画,然后比一比谁画得好一些,开始。教师在宣纸上画大写意墨竹,以简洁神似为主。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画竹子。多媒体活动:播放第一页幻灯片:课题、授课者。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心手相合,对画竹有一个初步认知,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画一幅画,画一幅竹子来赠送友人。你应该如何去画呢?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迅速地进行绘画。我在黑板上绘画,然后比一比谁画得好一些,开始。教师在宣纸
7、上画大写意墨竹,以简洁神似为主。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画竹子。多媒体活动:播放第一页幻灯片:课题、授课者。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心手相合,对画竹有一个初步认知,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活动】赏画 师生活动:师:同学们来看一看,老师画的竹子与你们所画,哪一个更有竹的韵味呀?生:老师的。(学生观察对比后,说出看法。)师:可是我画的,与真正的大家比起来可谓班门弄斧小道尔。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所画之竹。多媒体活动:播放幻灯片2、3、4、5页。(写意国画竹) 【设计意图】欣赏国画,陶冶情操,体味古人才情。 【活动】听画 师生活动:师:同学们想不想画得和古人一样呢?生:想。师:那好,让我们向一位墨竹
8、大师文与可来学习如何画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来看一看、学一学古人是如何来画竹的。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听音频朗诵,并完成下列5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那么这幅画“所画何物”、“何人所画“、”因何而画”、“如何去画”、“画作如何”呢?多媒体活动:1、展示问题:“所画何物”、“何人所画“、”因何而画”、“如何去画”、“画作如何” 。2、播放音频文件。【设计意图】:读文本,整体感知,以读促品,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基础。师生活动:师:板书:画生:听录音并寻找答案。【设计意图】:养成学生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字叙述中捕捉关键信息。【活动】
9、析画 师生活动:师:音频朗读结束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读错的字音呢?生:“文与可”误读成“文可与”了。生:轮扁(pian1声)误读成轮扁(bian3声)。师: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尽信师不如无师。(生笑)师:再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将你们所勾画的答案,带到小组当中去,进行核对探讨,从而得出小组内的同意答案。五分钟后回答时,要求先表明观点,再引文章原文做依据,如能再翻译过来就更好了。开始。师生活动:1、学生小组内部进行核对,并探讨答案。2、教师走到给小组中间,参与讨论。(5分钟后)师生活动:探讨五个问题 问题一:所画何物?生:所画者,筼筜谷偃竹也。师:该生活学活用,用文言文判断句,回答了问题
10、,不错,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生:在原文第二段:因以所画 筼筜谷偃 竹 遗 予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师:竹有千百种,地有千万亩,作者为何只画筼筜谷之偃竹也,为何不画云南绿竹呢?生:因文与可居住在扬州,筼筜谷又是扬州胜境,作为父母官,自然对此景颇有心得。师:你怎么知道文与可是父母官?文中没有提到过呀?生:根据预学案中,可知文与可是(文与可简要介绍)【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表扬或指导,并引出新的问题,力争调动学生课前所学,于本节课中使用,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问题二:何人所画?生:文与可。师:文与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否借助文中语句进行分析回答,但每个同学仅可回答一点,也留给
11、别人一个机会。生:是一个地方父母官。生:是一个清贫的美食家,还有点馋,因为文中第二段中:料得 清贫馋太守, 渭 滨 千亩估计太守清贫贪馋, 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在 胸中。” 与可 是日与 其 妻 游谷中,烧笋晚 食,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 煮笋晚上吃,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在文中第二段: 与可 画竹, 初 不自贵重,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与可 厌 之, 投诸地而 骂 曰:“吾将 以 为袜材。” 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在文中第二段:“吾言妄矣, 世 岂有 万尺 竹 哉!” 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
12、子呢生:是一个才情过人,且胸怀大志的人,数尺长的竹子,可画出万尺之势,从其画作可看出文与可的凌云之志:“此 竹 数尺 耳, 而有万尺 之势。” “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生:是一个无拘无束、率真的人,第二段结尾处:发 函 得 诗, 失 笑 喷饭满案。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生:是一个风趣旷达的人,文中文与可与苏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可知。【设计意图】:此处为教学重点突破。利用原文做论据来表达观点,在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文的同时,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锤炼学生的思维。 问题三:因何而画?生:是一场游戏玩笑的产物,在文中第二段:与可 笑曰:“ 苏子辩矣, 然二百 五十
13、匹, 吾将 买 田而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 归老焉。” 因以所画 筼筜谷偃 竹 遗 予,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师:至此,我们明确了此画的创作者、创作内容及创作动机,发现几乎都在第二段,那么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什么为主?生:叙述。师:符合“记”这种文体,那让我们将第二段诵读一边,在书声琅琅中感受文与可其人其风,开始。学生诵读第二段。【设计意图】:学生披文入情,因声求气,为真切理解“废卷而哭失声”的伤感,体悟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可表现文本之声,加深对情感脉络的把握,也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思想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14、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当书声琅琅。问题四:如何去画?师:同学们,我们画竹是怎样去画的,文中是否有描述?生:在第一段:今 画 者 乃 节节 而为之, 叶叶 而 累 之, 岂 复 有 竹 乎!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师:那应该如何去画。生:应该胸有成竹:故 画 竹 必 先 得 成竹 于胸中, 执 笔 熟 视, 乃见 其所 欲画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者, 急 起 从 之, 振 笔 直遂, 以追 其所见,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 起 鹘落, 少 纵 则逝
15、矣。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师板书:胸有成竹。师:这个成语是不是仅用于画竹当中,文中有没有提示?生:不是,还可以用于学习和生活当中,当我们在进行学习和做一件事情开始之前,应先在心里有一个计划,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去进行,取得很好的效果,文中也提到:庖丁, 解牛者也,而 养生 者 取 之;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 扁, 斫轮 者也,而读书 者与 之。 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生:文中借用苏辙的话,用齐桓公、梁惠王的典故说明了这个道理。师:是不是胸有成竹就可以画好竹子了?生:不是,还要心手相应。文中第一段中:予 不能 然也
16、, 而心 识其 所以然。 夫既 心 识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所以然 而不能 然者, 内外不一, 心 手 不相应,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师:还有那些启示? 生:根据文中:岂 独 竹 乎?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可知,做事情,光有计划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行动力,需要我们切实地行动,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师:那第一段是说理为主了,属于表达方式中的议论(生答)。【设计意图】:难点突破,举一反三,将“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引申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去,并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五:画作如何?生:画作被送与苏轼
17、之后,遭受了日晒和泪淋,在文中第三段:予在 湖州 曝书画, 见 此 竹 废 卷而 哭 失声。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生:我反对,画作没有被泪淋湿,因为“废”字,说明已经放下了,放下了就不会淋湿,而且这是挚友所画,肯定要好好珍藏。生:我反对,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苏轼的情感已经无法抑制,肯定会痛哭一回,文中也有论据呀,在结尾处:昔 曹孟德祭桥公文, 有 “车过”、“腹痛”之语。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 有不祭祀坟墓、车过 腹痛 的话;生:我反对,文中的“卷”字还可以翻译为动词“卷起”之意,这样,即使伤心之泪再多,打湿画卷的几乎也很少了。生:【设计意图】:提升学
18、生的思辨能力。【活动】再画 师:本文围绕画作,讲述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友情,并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悼念之情,可是让我疑惑的是:悼念多是悲伤之事,为何苏轼写了许多愉悦甚至开怀大笑的是呢?谁能帮我解答疑惑?多媒体展示: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通过记叙自己和文与可交往的几件愉悦之事来表现友情的深厚。生:这是以乐写哀的手法,用曾经的欢乐来反衬今日的痛苦,往事越是欢乐,今日的伤悲越是沉痛。 师:好一个以乐写哀,那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把此手法用到画竹中去,去感悟一下,请同学们拿出一只颜色鲜艳的笔,在你的本
19、子上随意增加几笔,看看效果如何? 学生修改自己所画之竹。教师用红色国画颜料在课前所画的墨竹上随意增加几篇红色的叶子。【作业】思画 师:至此,我们对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体会了苏轼对朋友深厚而真挚的友谊,全文写法上很散,却不乱(生答)。师:为什么,用我们本单元的标题来回答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生答)。师:那气脉是情感(生答)师:很好,但我们仅仅是入门而且,看似已经学懂了胸有成竹了,然而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却发现心手不相应(生答)。所以请同学们在课后多实践多训练,多行动,多思考。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固学案。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一边课文,仔细体会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开始。【板书设计 】 文与可 筼筜谷偃竹 胸有成竹 心手相应 万尺竹之辩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