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90.59KB ,
资源ID:58807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807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散文随笔2.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散文随笔2.docx

1、散文随笔2宋明理學(導讀)參考資料 王開府 92/9/5第1章 緒論第2章 周濂溪第3章 程明道第4章 程伊川第5章 張橫渠第6章 邵康節第7章 胡五峰第8章 陸象山第9章 朱子第10章 陳白沙第11章 王陽明第12章 陽明後學之分派及東林學派第13章 劉蕺山第14章 王船山第15章 清代之理學第一章 緒論1中國思想發展之分期2對宋明理學的誤解3宋明理學之基本關懷4宋明理學興起的原因 .1對五代道德淪喪之警省 .2對佛老之消化及出擊 .3對漢唐注疏之學及宇宙論中心哲學的反動 .4政治及社會條件之助緣 a.朝廷之重文抑武 b.政治寬容、諫權高漲 c.外患激起憂患意識 d.貴族門第衰落 e.科舉取

2、土、平民興起 f.書院制度及印刷術發達促使學術普及 g.變法失敗、由外王轉內聖5先秦儒學與宋明理學之主要差別(cf.牟16-36) .1以孔子之仁與天之內容意義完全合一 .2以孟子之心性與天合一 .3以中庸之性與天命合一 .4以易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乾道即性命 .5以大學之明德即德性6宋明理學與詩經之人文思想(cf.牟36-37)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周頌清廟之什: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大雅文王之什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7宋明理學思想之主要範疇 .1天道論 天、道、易、神、誠、命、理、氣、太極、陰陽、乾坤、體用 .2人道

3、論 a.心性論 心、性、良知、知、意、念、幾、識、覺、獨、情、欲、仁、中和、末發已發 b.工夫論 靜、虛、敬、涵養(存養)、識察、致知、窮理、誠意、慎獨、禮樂8天、性、心、理之諸義 天之五義:物質之天、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運命之天、義理之天 性之五義:性體義、性能義、性理義、性分義、性覺義 本心之五義:心體義、心能義、心理義、心宰義、心存有義 理之六義:文理之理、名理之理、空理之理、性理之理、事理之理、物理之理9理學之分系分期.1勞思光之說(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40) 二系說之評論:理學:程朱 心學:陸王 三系說之評論:(1)程朱:理為主 (2)周、明道、胡五峰:天為主 (3)陸王:心為主 一系

4、說:以發展演變之動態觀,將各系視為整體過桯中之階段特徵,而有一原始方向或要求,成一判準。歷史標準:愈近孔孟,愈成熟。哲學標準:理論愈有效力,愈成功或愈重要。三階段:(1)半形上學半宇宙論形態:易傳、中庸:天周張 (2)較純粹之形上學形態:易傳、中庸、大學:性、理二程 朱子 (3)心性論中心形態:論、孟:心、知(主體性)陸王 (1)天道觀(2)本性觀(3)心性論.2牟宗三之說(心體與性體一冊42) 周、張、明道不分系:即活動即存有 三系說:(1)五峰、劉嶯山:易庸論孟:以心著性、逆覺體証 (2)陸王:以論孟攝易庸,以論孟為主:逆覺體証縱貫系統 (3)程朱:以大學攝易庸,以入學為主:致知涵養、橫攝

5、順取橫攝系統10研讀宋明理學的方法第二章 周濂溪1太極圖與道藏中的太極先天圖 太極圖 太極先天圖(此圖轉引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2太極圖說 .l本文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註: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

6、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2思想來源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老子)然儒之易傳、中庸亦論本禮之無:神無方而易無體寂然不動無思無為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3要義 a.天道論: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理一分殊的宇宙論。 b.性論:五性感動而善惡分。 c.工夫論:定之以中正仁義,主靜立人極,無欲故靜。 愛蓮說:中通外直亭亭靜植 .4貢獻與影響 a.漢人以元氣之有看太極;魏晉人以空靈之無看太極。周子則會歸於一。(唐導p.411)合

7、易傳、五行、及道家有無之說,以建立宋明儒之宇宙論。 b.以人極合太極,建立宋明儒之天人合一之形上學。 c.由無欲主靜工夫以達中正仁義之聖德,建立宋明儒去人欲、存天理之工夫論。 d.明道定性書乃發揮周子無欲故靜之義。 e.伊川顏子所好何學論周易序思想與圖說合。3周濂溪的通書 .1誠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思想來源:易乾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

8、利貞。易繫辭傳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誠是本性之充足霣現。誠有本體義與工夫義。(勞) .2誠、神、幾誠無為,幾善惡。德愛曰仁,直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復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 邪動,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動。 .3性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9、。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彊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 中是性之圓滿實現。周子無主體之觀念,不注意心。 .4理、性、命厥彰厥微,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此表理、性、命之一貫。天道誠體,是神,亦是理。即活動即存有。 .5工夫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顏淵,大賢也。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

10、。4大極圖說與通書之關連 太極圖說 通書 無極而太極 易(乾元)誠(天) 陽動陰靜,二氣交感 一陰一陽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 神 萬物化生,人得其秀 各正性命 幾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 善 惡(非誠) 聖人賢人士小人5周子與李翱之異(唐原性論P321-324 ) .1李論及誠為人性,但未論其為生物、成物、且能正萬物性命之天道。 .2李重心之神明之平面、廣度之照,而不重其能立體、深度地貞定成就萬物。 .3李重中庸未發一面,不重中庸生物、成物一面。 .4李工夫只在無思無慮以使情不作,不如周子重思通神應動之幾。6周子之不足(牟p.356) .1對孟子之心學,尚無真切的理解。 .2對通于誠體之性,尚無積極

11、之正視;氣資之性與天地之性的分別尚不明顯。 .3對欲與理之關係,尚未正視。第三章 程明道1識仁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須反身而誠,乃得大樂。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意思,乃備言此體。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

12、習。此理至約,惟患不能守;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識仁篇)醫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切脈最可體仁。滿腔子是惻隱之心。觀雞雛可以觀仁。觀天地生物氣象。靜後見萬物皆有春意。2一本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元來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識之也。大小疑事,而只曰:誠之不可掩。徹上徹下不過如此。器亦道,道亦器。冬夏寒暑,陰陽也。所以運用變化者,神也。神無方,故易無體。若如或者別立一天,謂人不可以包天,則有方矣,是二本也。嘗論以心

13、知天,猶居京師往長安。但知出西門,便可到長安。此猶是言作兩處。若要至誠,只在京師,便是到長安,更不可別求長安。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三事一時並了,元無次序。不可將窮理作知之事。若實窮得理,即性命亦可了。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此是徹上徹下語,聖人元無二語。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若不一本,則安得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除了身只是理,便說合天人。合天人,已是為不知者,引而致之。天人無間。夫不充塞,則不能贊化育,言贊化育,已是離人而言之。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者,參贊之義,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之謂也,非謂贊助,只有一箇誠,何助之有?

14、言體天下之化,已賸一體字。只此是天地之化,不可對此箇別有天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道一本也。或謂以心包誠,不若以誠包心。以至誠參天地,不若以至誠體人物。是二本也。知不二本,便是篤恭而天下平之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模範出一天地耳,非在外也。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矣。易是箇甚?易又不只是這一部書,是易之道也。不要將另又是一箇事。即事盡天理,便是易也。3理(牟)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第一義之理:萬物皆備於我,不獨人耳,物皆然,都自這裡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則能推之,雖能推之,幾時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幾時減得

15、一分?百理具在,平鋪放者,幾時道堯盡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盡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來依舊。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天理具備,元無歉少,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 何曾動來? 因不動,故言寂然,惟不動,感便感,非自外也。得此義理在此,甚事不盡?更有甚事出得?視世之功業,真譬如閑,自視天來大事,處以此理,又何足論?二氣五行,剛柔萬殊,聖人所由惟一理,人須要復其初。第二義之理: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陽長則陰消,善增則惡減,斯理也推之其遠乎!人只要知此耳。質必有文,自然之理,必有對待,生生之

16、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成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理也。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非本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者,楊墨之類。事有善有惡,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須有美惡。蓋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但當察之,不可自入於惡,流於一物。4性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只是善也。善便有一箇元的意思。元者善之長也。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卻待他萬物自成其性始得。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蘊,生之謂性,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人與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哉?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

17、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自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猶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無所污,此何煩人力之為也?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所濁。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則疾清,用力緩怠則遲清。其清也,則卻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將清來換卻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故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為兩物

18、相對,各自出來。*生之謂性之二說:前說可統攝後說,成立宋儒既透本源又明限制之完備之人性論。(牟B2-p148).1明道:由本體宇宙論之直貫順成說的理之實現而顯之性。.2告子:由經驗主義或自然主義之描述說的實然之性、類不同之性、形構之理之性。5定性書(百家謹案:橫渠張子問於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先生因作是篇。)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己性為隨物於外,則富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於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

19、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苟規規於外誘之除,將見滅於東而生於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鑑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氏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繫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而更求在內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

20、之喜怒,而視聖人喜怒之正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制,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性不定,是指一般人心之不貞定,不能體現性。張子是就心之為感性所制約說,為消極工夫之問題,明道是就本心性體自身之顯用說,乃就積極工夫回答。前者屬漸修,後者屬頓悟。由識仁、誠敬(逆覺體證)而頓悟。(牟B2-p235)明道一面直指本心,塗絕向外窮索之弊,一面主性無內外,力斥是內非外之誤。(錢:史pl91)6心告神宗曰:先聖後聖,若合苻節,非傳聖人之道,傳聖人之心也。非傳聖人之心也,傳己之心也。己之心無異聖人之心,廣大無垠,萬善皆備,欲傳聖人之道,擴充此心焉耳。7

21、命與天命樂天知命,通上下而言也。聖人樂天,則不須言知命。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者爾。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是矣。命者所以輔義。一循于義,則何庸斷之以命哉?若夫聖人之知天命則異于此。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時並了,元無次序。不可將窮理作知之事。若實窮得理,即性命亦可了。理則須窮,性則須盡,命則不可言窮與盡,只是至于命也。8工夫 .1識仁、誠敬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則無間斷。體物而不可遺者,誠敬而已,不誠則無物也。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純則無間斷。學在知其所有,又在養其所有。若不能存養,只是說話。學者須敬守此心,不可急迫。當栽培深厚,涵泳於其

22、間,然後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終是私己,終不足以達道。執事須是敬,又不可矜持太過。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仁者,仁此者也。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內,則便不直矣,行仁義,豈有不直乎?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此與敬以直內同理。謂敬為和樂則不可。然敬須和樂,只是中心沒事也。 .2虛:無心、大心、活心學者今曰無可添,只有可減,減盡便沒事。風竹是感應無心。知人怒我,勿留胸中,須如風動竹。須是大其心使開闢,譬如為九層之臺,須大做腳始得。人心常要活,則周流無窮,而不滯於一隅。 .3靜:性靜者可以為學。靜然後見萬物皆有春意。 .4致知:知至則便意誠,

23、若有知至不誠者,皆知未至爾。知至而至之者,知至而往至之,乃幾之先見。*愚者指東為東,指西為西,隨像所見而已。智者知東不必為東,西不必為西。惟聖人明於定分,須以東為東,以西為西。第四章 程伊川1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於君臣父子間,皆是理。中理在事,義在心內,理只是發而見於外者。天之賦與謂之命,稟之在我謂之性,見於事業謂之理。2性即理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魏晉王弼、郭象之言理,皆自客觀義言。漢儒之視性,自主觀義言。佛學之理法界,自客觀義言;言性,自主觀義言。性與理之關係三型:(唐原性篇p.349) .1離理以言性:

24、以性為個人內具之氣質,易任性以為道,性雖親而不尊。 .2離性以言理:以理為外在,而言自然之理或超越之玄理,易以理制性,理雖尊而不親,性卷曲而不伸。 .3性即理:以大公之理,即一人所自有,客觀普遍即在主觀特殊之中,故以性為善,以理想之實現,即吾生命之性之實現。3性與氣、心、情、仁、欲、才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程語)氣有善有不善,性則無不善也。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氣昏而塞之耳。孟子所以養氣者,養氣則在有所帥也。性相近也,曰:此只言氣質之性也,如俗言性急性緩之類,此言性者,生之謂性也。心即道也。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論其所主為心,其實只是一個道。性之有形者謂之心,性之有動者謂之情。陽氣

25、發處卻是情也。心譬如榖種,生之性便是仁也。惻隱固是愛也,愛自是情,仁自是性。退之言:博愛之謂仁非也,仁者固博愛,然便以博愛為仁,則不可。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以仁為孝弟之本。公即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做仁,公而以人體之故為仁,只為公則物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不是天理,便是私欲。無人欲,即是天理。性無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才稟於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孔子謂:上知與下愚不移。然亦有可移之理,惟自暴自棄者,則不移也。*肯定人之成德永為可能,此即對最高自由之肯定,而不亂於才性之說。(勞B3.p256)真元之氣,氣之所由生,不

26、與外氣相雜,但以外氣涵養而已。真元自能生氣,人氣之生,生於真元。自然能生,往來屈伸,只是理也。4中和既思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之,又卻是思也,既思,即是已發。若言存養于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則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則不可。季明問先生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是在中之義,不識何意?曰:只喜怒哀樂不發,便是中也。5工夫論 .1格物窮理致知-曲折而非縱貫聞見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則知之,非內也,今之所謂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見聞。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窮其理,然後足以致知。格物窮理,非是要窮盡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所以能窮者,只為萬物皆是一理。物

27、我一理,纔明彼,即曉此,合內外之道也。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觀物以察己,既能燭理,則無往而不識。隨事觀理,而天下之理得矣。須是今曰格一件,明曰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須是遍求,雖顏子亦只能聞一知十,若到後來達理了,雖億萬亦可通。致知但知止於至善,如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之類。不須外面,只務觀物理泛然,正如游騎無所歸也。致知在格物,物來則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則意誠不動,意誠自定則心正,始學之事也。所務於窮理者,非道須盡窮了天地萬物之理,又不道窮得一理便到。只是要積累得多後,自然見去。須是知了方能行。 .2敬-涵養而非存養涵養是涵養經驗的敬心,不是

28、如孟子之言存養,是存養先天的道德本心。(牟B2.p386)由敬故能以心知之明知理,而依理行事,便是集義。(同上p395)人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惟是心有主。如何為主?敬而已矣。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所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須是直內,乃是主一之義。但存此涵養,久之,自然天理明。*周子通書: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涵養吾一。一者無他,只是嚴肅整齊,則心便一。敬則自虛靜,不可把虛靜喚做敬。呂與叔嘗言:患思慮多,不能驅除。曰:蓋中有主則實,實則外患不能入,自然無事。誠然後敬,未及誠時,卻須敬而後能誠。敬只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

29、順理而行,是為義也。若只守一箇敬,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也。且如欲為孝,不成只守一箇孝字。須是知所以為孝之道,所以奉侍當如何?溫清當如何?然後能盡孝道。6伊川與明道、周子之異 .1明道工夫簡易直截,識仁以誠敬存之,此由逆覺體證入。伊川工夫分解細密,致知用敬,便於初學。但伊川欲由窮物理以明天理,以求知識為義之事,皆非。伊川窮理由知下手,明道則曰:不可將窮理作知之事。伊川之敬與明道誠敬不同。 .2二人對生之謂性有異說。 .3明道盛言本體於穆不已之神及寂感。伊川似只論及氣之感,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已言人分上事。 .4伊川以仁義禮智信為五性,言性情之別,進由性情之主從關係說工夫大綱,此周子所未言。(勞B3.p250)第五章 張橫渠1虛體氣用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乾稱)所謂氣也者,非待其蒸鬱凝聚,接於目前而後知之;苟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神化)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