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27.42KB ,
资源ID:587844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784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连续梁施工高质量通病及防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连续梁施工高质量通病及防治.docx

1、连续梁施工高质量通病及防治附件 4:施工质量通病形成原因及的防治措施表序号质量通病的现象、成因及防治措施1通病支架现浇梁模板缺陷现象支架变形,梁底不平,拼缝漏浆,接缝错位,梁的线形不顺直, 混凝土表面粗糙,封头板不垂直,箱梁内倒角陷入混凝土内。 箱梁腹板与翼缘板接缝不整齐。形成原因(1)支架设置在不稳定的地基上。(2)支架不均匀沉降、梁底模板铺设不平整、不密实、底模 与搁栅铺设不密贴,梁底模板抛高值控制不当。( 3)梁侧模的纵、横围檩刚度不够,未按侧模的受力状况布 置合理的对拉螺栓。(4)制模配制不当,模板拼缝不严密,缝隙嵌缝处理不当。防治措施(1)支架应设置在经过加固处理的具有足够强度的地基

2、上, 地基表面应平整, 支架材料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支架立杆 下宜加垫槽钢或钢垫板, 以增加立柱与地基的接触面。 支架的 布置应根据荷载状况进行设计, 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后支架不下 沉。(2)支架搭设应按荷载情况,根据支架搭设的技术规程进行 合理的布置。(3)在支架上铺设梁底模搁栅要与支架梁密贴,底模要与搁 栅垫实,在底模铺设时要考虑抛高值, 抛高值宜通过等荷载试 验取得。(4)梁侧模的纵横围檩要根据混凝土的侧压力进行合理的布 置,并根据结构状况布置对拉螺栓。(5)模板配制要严格按模板质量要求进行。2通病悬臂现浇梁模板缺陷现象施工挂篮底模与模板的配制不当造成施工操作困难, 箱梁逐节2变化的底

3、板接缝不和顺, 底模架变形, 侧模接缝不平整, 梁底 高低不平,梁体纵轴向线形不顺。形成原因(1)悬臂浇筑一般采用挂篮法施工,挂篮底模架的平面尺寸 未能满足模板施工的要求。(2)底模架的设置未按箱梁断面渐变的特点采取措施,使梁 底接缝不平,漏浆,梁底线形不顺。(3)侧模的接缝不密贴,造成漏浆,墙面错缝不平。 (4)挂篮模板定位时,抛高值考虑不够,或挂篮前后吊带紧 固受力不均。(5)挂篮的模板未按桥梁纵轴线定位。(6)挂篮底模架的纵横梁连接失稳几何变形。防治措施(1)底模架的平面尺寸,应满足模板安装时支撑和拆除以及 浇筑混凝土时所需操作宽度。(2)底模架应考虑箱梁断面渐变和施工预拱度,在底模架的

4、 纵梁和横梁连接处设置活动钢绞, 以便调节底模架, 使梁底接 缝和顺。(3)底模架下的平行纵梁以及平行横梁之间为防止底模架几 何尺寸变形,应用钢筋或型钢采取剪刀形布置牢固连接纵横 梁,以防止底模架变形。(4)挂篮就位后,在校正底模架时,必须预留混凝土浇筑时 的抛高量 (应经过对挂篮的等荷载试验取得) ,模板安装时应 严格按测定位置核对标高, 校正中线, 模板和前一节段的混凝 土面应平整密贴。(5)挂篮就位后应将支点垫稳,收紧后吊带、固定后锚,再 次测量梁端标高, 在吊带收放时应均匀同步, 吊带收紧后, 应 检查其受力是否均衡,否则就重新调整。3通病梁内模上浮现象(1)在浇筑侧墙混凝土时,梁内模

5、已开始上浮,使顶板混凝 土减薄。(2)在浇筑顶板混凝土时,梁内模开始上浮,使已浇好混凝 土梁的顶面抬高并有龟裂性裂缝。形成原因内模定位措施不力。防治措施内模应与顶板支撑,对销螺栓等与外模连成整体。4通病钢筋接头设置不符合要求形成原因无专门技术人员配筋或配筋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对接头所形成 的弱强度断面的危害性意识不够。防治措施(1)应专门技术人员配筋,同时提高配筋人员业务水平。(2)受拉主钢筋焊接接头应避开最大应力断面。( 3)受拉主钢筋接头在同一断面数量不得超过 50%。(4)钢筋接头距钢筋弯起点距离应不小于 10d. 。5通病焊接钢筋不处于同一轴线上形成原因(1)搭接焊的钢筋接头未打折。(

6、 2)搭接焊的钢筋接头先焊好后再打折成 S 形。(3)闪光对焊的接头有错位。(4)帮条焊只有一根帮条。防治措施(1)搭接焊的钢筋接头焊前应打折。(2)闪光对焊的接头应对齐。(3)帮条焊应有两根帮条。6通病钢筋焊接强度不够成因分析(1)电流过大,钢筋接头局部烧伤。(2)搭接焊、帮条焊焊缝长度、宽度、厚度不足,焊渣未及 时清除。(3)未能选择合适的焊条,如 II 级钢筋使用 J422 的焊条焊 接。(4)冬天焊接过火。(5)焊接后接头骤冷。防治措施(1)选择合适的焊条,如 II 级钢筋接头应采用 J502 或 J506的焊条,并且使用前应在烘箱烘干。(2)冬天焊接防过火。(3)焊接后接头防骤冷。(

7、4)应进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坚持自检。7通病钢筋受污染、锈浊严重形成原因(1)钢筋加工场地没有硬化。(2)安装好的钢筋没有用垫块垫好。(3)没有采取防雨防潮措施。(4)钢筋加工安装后长时间不浇筑。防治措施(1)钢筋加工场地应硬化。(2)安装好的钢筋应用保护层垫块垫好。( 3)应采取防雨防潮措施。(4)加工安装后要及时浇筑砼。(5)已锈浊的钢筋要用钢丝刷除去浮绣后方可浇筑砼。8通病钢筋间距不一、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盘圆钢筋使用前不调 直形成原因(1)质量意识差,责任心差。(2)质保体系不健全,没有认真进行自检。(3)保护层垫块偏少或偏薄。防治措施( 1) 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8、认真进行自 检。(2)安装足够的合格的保护层垫块。 (3)盘圆钢筋应调直后使用。9通病锚夹具碎裂现象预应力张拉时或张拉后,锚板或锚垫板或夹片锚的夹片碎裂。成因分析(1)锚具(锚板、锚垫板、夹片)热处理不当,硬度偏大, 导致钢材延性下降太多,在高应力下发生脆性断裂。(2)锚具钢本身存有裂纹、砂眼、夹杂等隐患或因热处理淬 火、锻压等原因产生裂缝源, 在受到高应力的集中作用裂缝发展碎裂。防治措施(1)加强对锚夹具的出厂前和工地检查,锚夹具的技术要求 应符合我国国家标准 预应力筋用锚夹具和连接器 类锚具的 要求。有缺陷、隐患或热处理后质量不稳定的产品一律不得使 用。(2)立即更换有裂缝和已碎裂的锚具。

9、同时对同批量的锚夹 具进行逐个检查,确认合格后才能继续使用。10通病锚垫板面与孔道轴线不垂直或锚垫板中心偏离孔道轴线现象张拉过程中锚杯突然抖动或移动, 张拉力下降。 有时会发生锚 杯与锚垫板不紧贴的现象。形成原因(1)锚垫板安装时没有仔细对中,垫板面与预应力索轴线不 垂直。造成钢绞线或钢丝束内力不一, 当张拉力增加到一定程 度时,力线调整,会使锚杯突然发生滑移或抖动,拉力下降。防治措施(1)锚垫板安装应仔细对中,垫板面应与预应力索的力线垂 直。( 2)锚垫板要可靠固定, 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会移动。11通病混凝土强度偏低形成原因(1)无堆放水泥的库房,水泥堆放在未进行硬化的地面;水 泥库房

10、的地面没有硬化或防潮措施, 致使水泥受潮, 水泥标号 降低,影响砼强度。(2)不同规格的砂石料混堆。碎石的压碎值 . 针片状 . 级配等 指标达不到要求, 砂石料的含泥量过大, 黄砂中含有较多的木 炭.卵石. 泥块等杂质,黄砂的级配差,石英含量低。 (3)砂、石料和拌合用水计量不准确或根本就没有计量。 (4)混凝土拌合用水不符合要求。(5)未按审批的砼配合比进行施工。防治措施(1)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搭设地面硬化、且有防潮处理的水 泥库房。(2)对进场用砂石料进行自检优选,选用含泥量低的砂,扩大砂石料的堆放场地, 并硬化, 分类堆放。 应用高压水泵对泥 量高的粗集料进行冲洗。(3)现场应设置计量

11、设备,砼浇筑前应测定砂石料含水量。 (4)应选择合格的拌合及养生用水。(5)严格按审批的砼配合比进行施工。12通病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纹、裂缝形成原因(1)水泥安定性不合格。(2)大体积砼未采用缓缓和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措施。( 3)未及时养生。(4)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大,导致砼凝固时因收缩所 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砼极限抗拉强度或内外温差大表面抗拉 应力超过砼极限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5)基础与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引起的裂缝。防治措施(1)采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 2)大体积砼应优选矿渣水泥、 粉煤灰水泥等低水化热水泥。(3)优化配合比:改善内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粉煤灰 等混合材料、掺

12、加缓凝剂。(4)采用遮阳凉蓬的温度措施以降低砼水化热、推迟水化热 峰值出现。(5)及时养生。(6)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度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7)基础与支架应有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应采取预 压措施。13通病混凝土构件出现冷缝形成原因大构件砼分层浇筑时, 砼浇筑间断时间较长, 下一层浇筑 的砼已经初凝才浇筑上一层的砼, 将导致浇筑的砼形成低强度 的夹层。防治措施(1)大构件砼分层浇筑时间较长,应增加搅拌能力。(2)掺入缓凝剂型减水剂。(3)改善浇筑工艺已确保分层浇筑的时间小于前层砼的初凝 时间。14通病混凝土离析形成原因(1)集料级配不合格引起砼离析。(2)砼自由倾落高度大而未设置减速装

13、置。(3)浇筑过程中过振。防治措施(1)采用级配合格的集料。( 2)砼自由倾落高度超过 2m时,应设置穿筒、溜槽、或振动 溜槽等设施,且穿筒出料口下面的砼堆积高度不得超过 1m,倾落高度超过 2m是,应设置减速装置,( 3)振捣时,砼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汽泡、表面呈现平坦、 泛浆即可,不得超振。15通病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形成原因(1)砼浇筑时漏振。(2)模板漏浆。防治措施(1)砼浇筑过程中插入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 径的 1.5 倍,与侧模应保持 5-10cm 的距离,插入下层砼 5-10cm 的深度。( 2)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3)控制砼分层浇筑厚度,对于

14、插入式及抚着式振动器不宜 超过 300mm。(4)模板拼接紧密,并加止水带,防止漏浆。16通病混凝土施工缝处理质量差形成原因(1)施工缝未凿毛。(2)用钢筋拉毛代替凿毛。(3)施工缝凿毛时间过早导致砼表面松散。防治措施(1)应在设施工缝的先浇砼强度达到 2.5Mpa 后进行凿毛。(2)凿毛后毛面应用清水洗刷干净。17通病混凝土漏浆、表面平整度差形成原因(1)模板周转次数较多表面不平整。(2)模板刚度不够而造成变形。(3)相邻模板拼缝过宽且未做有效处理。(4)模板的榫嵌接不紧密造成跑模。防治措施(1)采用平整度好、刚度符合要求的模板。(2)处理好模板拼接缝。(3)将模板的榫槽嵌接紧密。18通病砼

15、构件表有泌水现象、色差大形成原因( 1)砂、石料级配差。(2)矿渣水泥泌水性大,导致砼保水性差。(3)振捣过度。防治措施(1)应确保砂、石料具有良好的级配。(2)采用泌水率小的水泥。(3)振捣恰当。19通病锚头下锚板处混凝土变形开裂现象预应力张拉后,锚板下混凝土变形开裂。成因分析(1)通常锚板附近钢筋布置很密,浇筑混凝土时,振捣不密 实,混凝土疏松或仅有砂浆,以致该处混凝土强度低。(2)锚垫板下的钢筋布置不够、受压区面积不够、锚板或锚 垫板设计厚度不够,受力后变形过大。防治措施(1)锚板、锚垫板必须有足够的厚度以保证其刚度。锚垫板 下应布置足够的钢筋, 以使钢筋混凝土足以承受因张拉预应力 索而

16、产生的压应力和主拉应力。(2)浇筑混凝土时应特别注意在锚头区的混凝土质量,因在 该处往往钢筋密集, 混凝土的粗骨料不易进入而只有砂浆, 会 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3)将锚具取下,凿除锚下损坏部分,然后加筋用高强度混 凝土修补,将锚下垫板加大加厚,使承压面扩大。20通病梁体常见裂缝形成原因(1)预制梁底模或支架基础不密实或强度较低,引起不均匀 沉降导致梁体裂缝。现浇箱梁支架不均匀沉降引起梁体开裂。(2)用标准养护的砼试块强度作为施加张的条件,当标准养 护的试块强度达到设计的张拉强度时, 由于梁板养护条件不同 于标准养护, 其强度可能尚未达到设计的张拉强度, 如果进行 张拉,易导致大梁负弯矩区产

17、生裂缝。(3)砼石子的粒径过小、级配差使砼的弹性模量偏小。(4)波纹管道于梁宽方向的偏位造成梁端负弯矩偏心而引起 的预应力梁端部侧面有纵向裂缝。(5)波纹管竖向偏位过大,造成零弯矩轴偏位。(6)冬季施工时,蒸汽养护升温或降温速度过快,易引起大 梁的温差裂缝。(7)堆放时支点位置不当造成大梁处于受扭状态产生裂缝甚 至剪断。( 8)梁板出坑起吊不规范,与底模表面吸力过大而裂缝。防治措施(1) 应对底模或支架基础进行预压, 加强基础的强度、 刚度、 和稳定性, 坚持现浇箱梁支架按设计要求预压和沉降测量, 并 应保留完整的记录。(2)砼石子的粒径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3)保证砼有较好的级配。(4)坚持

18、砼的弹性模量试验。 (5)应将控制张拉的抗压强度试块与梁同条件养护,待强度 达到规定值方可张拉。(6)波纹管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7)钢绞线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规定。 (8)蒸汽养护应准备测温装置,控制降温在 5-10/h ,做 好升温、恒温、降温记录。(9)梁堆放时支点位置应对称,斜撑应设于翼板根部,不能 撑与翼板外缘。( 10)梁板出坑应从一头轻吊, 清除地模表面间真空后再双点起吊。21通病箱梁底板沿预应力钢束波纹管位置下出现纵向裂缝现象箱梁底板沿预应力钢束波纹管位置下出现断断续续、 长度不等 的不规则裂缝,宽度大都在 0.2mm以下。形成原因(1)预应力钢束的保护层厚度偏薄;(2)采用的高

19、标号水泥用量偏多,水泥浆含量偏大,导致较 大的收缩变形;(3)箱梁结构的内约束,当混凝土收缩徐变内力超过当时混 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出现沿波纹管纵向收缩裂缝; (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5)养护措施不到位;(6)张拉预应力时的混凝土龄期偏短。防治措施(1)改进混凝土级配,优化降低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混凝土材 料及配合比,其中包括用水量、水灰比、外加剂调整等; ( 2)确保预应力波纹管保护层的厚度,一般不小于 5cm;(3)加强箱梁混凝土外表面的养护工作; (4)适当延长混凝土张拉龄期。22通病箱梁腹板出现斜向裂缝现象( 1)规律出现底板约成 450 的斜向裂缝;(2)沿预应力方向的斜向裂缝,往往在

20、靠近锚头处裂缝开展 较宽,逐渐变窄而消失。形成原因(1)出现上述( 1)现象:极有可能是该区域得主拉应力超 过该处的预应力束和普通钢筋的抗剪能力及混凝土的抗拉强 度;也有可能是混凝土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的抗拉强度; ( 2)出现上述( 2)现象:往往是由于预应力张拉时钢束波 纹管周边受到的压应力及其它径向张力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不足以抵抗, 则会在其薄弱处开裂; 混凝土未达到拆模、 张 拉龄期或强度;腹板的钢筋网钢筋间距较大 , 不能满足抗裂 的要求;防治措施(1)是公工况及工艺流程必须与设计相符;(2)待混凝土达到龄期和强度后才能拆模进行张拉;(3)为掌握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可适当多做几组试件,

21、对不 同龄期进行试压;(4)确保钢束保护层的厚度。(5)加强观察。如发现裂缝继续发展、加宽、错台。应立即 停止施工, 会同有关部门分析原因加固补强, 以免酿成严重后 果。(6)如裂缝无继续扩大和发展,或逐渐闭合,可待其稳定后 予以封闭。23通病梁体砼出现空洞形成原因(1)钢筋较密砼振捣不实。(2)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3)因锚板为倒坡倾向梁端,其后面砼不宜浇筑,由于振捣 不够,砼出现空洞。预防措施( 1)调整砼配合比, 如减小集料粒径、 增加砼混合料坍落度、 掺入减水剂。( 2)应采用小直径的振捣棒加强振捣,改进浇筑工艺24通病在腹板和底板承托处出现空洞、蜂窝、麻面现象箱梁浇筑混凝土拆模后,

22、在底板与腹板连接处的承托部位, 部 分腹板离底板至底板承托处出现空洞、蜂窝、麻面。形成原因(1)箱梁腹板一般较高,厚度较薄,在底板与腹板连接部位 钢筋较密,又布置有预应力筋使得腹板混凝土浇筑时不易振 实,也有漏振情况,易造成蜂窝。(2)若箱梁设置模隔板,一般会设预留人孔,浇筑混凝土时 从预留人孔两边同时进料, 易造成预留孔下部空气被封堵, 形 成空洞。(3)浇筑混凝土时,若气温较高;混凝土坍落度小,模板湿 水不够,局部钢筋太密,振捣困难;易使混凝土出现蜂窝,不密实。(4)箱梁混凝土浇筑量较大,若供料不及时,易造成混凝土 振捣困难,出现松散或冷缝。(5)模板支撑不牢固,接缝不密贴,易发生漏浆、跑

23、模、使 混凝土产生蜂窝、麻面。( 6)施工人员操作不熟练,振捣范围分工不明确,未能严格 做到对相邻部位交叉振捣, 从而发生漏振情况, 使混凝土出现 松散、蜂窝。防治措施(1)箱梁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合理组织和分工,对操作人员 进行技术交底, 划分振捣范围, 浇筑层次清楚, 相互重复振捣 一定长度;(2)对设置模隔板的箱梁,混凝土要轮流从模隔板洞口一边 下料,并从洞口下另一边振出混凝土, 避免使空气封堵在洞口 下部,这样就不易在洞口下部形成空洞。(3)合理组织混凝土供料,用输送车运输,以便当商品混凝 土因运输或其他原因带来供料中断时予以临时供料。 (4)根据施工气温, 合理调整混凝土坍落度和混凝土

24、水灰比, 当气温高时,应做好模板湿润工作。(5)当箱梁腹板较高时,模板上应预留人孔处,使得振捣棒 可达到各部位。(6)对箱梁底板与腹板承托处及横隔板预留人孔处,应重点 进行监护,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25通病现浇连续箱梁横断面方向所设置的施工缝有错台形成原因(1)测量放羊不准确。(2)模板未与先浇砼面衔接好。(3)基础预压未稳定。防治措施(1)准确测量放样。(2)做好模板与先浇砼面衔接好。(3)基础预压稳定后方可进行砼浇筑。26通病预应力波纹管漏浆堵管现象(1)用通孔器检查预应力孔道时发现内有堵塞;(2)采用在混凝土未浇筑前钢束管道内先置预应力束后浇混 凝土的,发现先置的预应力束拉不动。成因分析

25、(1)预应力管道(波纹管)接头处脱开漏浆,流入孔道。(2)预应力管道(波纹管)破损漏浆或在施工中被踩、挤、 压瘪。防治措施(1)使用波纹管作为预应力管道的,管材必须具备足够的承 压强度和刚度。 有破损管材不得使用。 波纹管连接应根据其号 数,选用配套的波纹套管。 连接时两端波纹管必须拧至相碰为 止,然后用胶布或防水包布将接头缝隙封闭严密。(2)浇筑混凝土时应保护预应力索管,不得碰伤、挤压、踩 踏。发现破损应立即修补。(3)浇筑混凝土开始后,在其初凝前,应用通孔器检查并不 时拉动疏通; 如采用预置预应力索的措施, 则应时时拉动预应 力钢绞线或钢丝束。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再进行一次通孔检 查。如发现

26、堵孔,应及时疏通。(4)确认堵孔严重无法疏通的,应设法查准堵孔的位置,凿 开该处混凝土疏通孔道。(5)如不能采用凿开混凝土的办法恢复堵孔的预应力管道而 不得不将其废弃,则可起用备用预应力管道或与设计商量采用 其他补救办法。27通病预应力钢束张拉伸长值超出允许偏差值现象张拉力达到了设计要求, 但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延伸量与理论 计算值相差较大。成因分析(1)预应力筋的实际弹性模量与设计采用值相差较大。(2)孔道实际线形与设计线形相差较大,以致实际的预应力 摩阻损失与设计计算值有较大差异; 或实际孔道摩阻参数与设 计取值有较大出入也会产生延伸率偏差过大。(3)初应力采用值不合适或超张拉过多。(4)张

27、拉钢索过程中锚具滑丝或钢绞线内有断丝。( 5)张拉设备未作标定或表具读数离散性过大。防治措施(1)每批预应力筋均应复验,并按实际弹性模量修正计算延 伸值。( 2)校正预应力孔道的线形。(3)按照预应力筋的长度和管道摩阻力确定合适的初应力值 和超张拉值。(4)检查锚具和预应力筋(束)有无滑丝或断丝。 (5)校核测力系统和表具。(6)如预应力索的断丝率已超过规范规定则应更换该索。28通病预应力筋断丝和滑丝现象(1)锚夹具在预应力张拉后,夹片“咬不住”钢绞线或钢丝, 钢绞线或钢丝滑动,达不到设计张拉值。(2)张拉钢绞线或钢丝时,夹片将其“咬断”,即齿痕较深, 在夹片处断丝。形成原因(1)锚夹片硬度指

28、标不合格、硬度过低;夹不住钢绞线或钢 丝;硬度过高则夹伤钢绞线或钢丝, 有时因锚夹片齿形和夹角 不合理也可引起滑丝或断丝。(2)钢绞线或钢丝的质量不稳定,硬度指标起伏较大,或外 径公差超限,与夹片规格不相匹配。防治措施(1)锚夹片的硬度除了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在现场应进行复 验,有条件的最好进行逐片复检。(2)钢绞线和钢丝的直径偏差、椭圆度、硬度指标应纳入检 查内容。如偏差超限,质量不稳定, 应考虑更换钢绞线或钢丝 的产品供应单位。(3)滑丝断丝若不超过规范允许数量,可不予处理,若整束 或大量滑丝和断丝, 应将锚头取下, 经检查并更换钢束重新张 拉。通病预应力损失过大现象预应力施加完毕后预应力筋

29、松弛,应力值达不到设计值。(1)未及时进行孔道压浆而导致钢绞线锈蚀。 (2)压浆不饱满或水泥浆强度低引起握裹力不够。 ( 4)压浆后未及时封锚导致锚端锈蚀。(5)用电弧焊或氧焊已张拉的钢绞线。29形成原因(6)锚具滑丝或钢绞线(钢丝束)内有断丝。(7)钢绞线(钢丝)的松弛率超限。 (8)量测表具数值有误,实际张拉值偏小。 (9)锚具下混凝土局部破坏变形过大。(10)钢索与孔道间摩阻力过大。(1)应在张拉后 14d 内进行孔道的水泥压浆,并应保留孔道 压浆记录。做好水泥压浆的抗压试块。(3)压浆后应及时封锚。(4)用砂轮等冷切割方式割断钢绞线。防治措施( 5)检查预应力筋的实际松弛率,张拉钢索时

30、应采取张拉力 和引伸量双控制。事先校正测力系统,包括表具。 (6)锚具滑丝失效,应予更换。(7)钢绞线断丝率超限,应将其锚具、预应力筋更换。 (8)锚具下混凝土破坏,应将预应力释放后,用环氧混凝土 或高强度混凝土补强后重新张拉。(9)改进钢束孔道施工工艺,使孔道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必 要时可使用减摩剂。30通病张拉预应力后结构产生较大扭曲变形现象构件在张拉后发生扭曲变形。尤其是高、薄腹板或宽翼板的( 梁容易产生侧向弯曲或翘曲。形成原因张拉顺序未按设计要求操作,构件受力严重不对称。防治措施(1)张拉时应按照设计要求的顺序进行,左右对称施加预应 力张拉速度应左右一致。(2)由于预应力索张拉不对称引起的扭曲变形可释放某些预 应力索后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