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7 ,大小:166.22KB ,
资源ID:58607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607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道次第讲义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道次第讲义完整版.docx

1、道次第讲义完整版菩提道次第略论教学讲义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内容和任务菩提道次第略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关于显教教法的集大成之著作。本论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依循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教法,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概括了佛法心要,以下、中、上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说明了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的内容即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通过本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令初学者对整体佛法的修学次第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修心关要。二、课程的开设对象、课时和教学方法本课程为戒幢佛学研究所预科第一学年开设,课

2、程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学期四周,每周10个课时,共80课时。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每周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论题进行讨论。三、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教材: 采用大勇法师译,法尊法师译补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主要参考资料:1、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2、帕崩喀大师掌中解脱3、能海上师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4、如吉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入门5、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6、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7、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道次第概说 一、本论创作的时代背景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期正式传入藏地,经过赤松德赞、赤祖德赞

3、等几代藏王的护持和莲花生大师、静命译师等大德的弘扬,逐渐兴盛起来,形成历史上所谓的前弘期佛教。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使佛教在藏地沉寂了近百年之久。后由东部的安多地区和西部的阿里地区开始复兴。尤其是阿里王室邀请著名的阿底峡入藏,掀起了佛教复兴的高潮,推动了重振藏传佛教正统的进程,展开了以宗派兴起为特征的后弘期佛教。到了公元十四世纪中晚期,藏传佛教再次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宗喀巴大师在其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开篇曾以偈颂明确地指出了当时佛教界的种种流弊:一些修行者不重视研习经教,虽精进于闭关、礼拜、诵经等,但由于缺乏教理指导,无法确定自己修行的正确与否,甚至分不清内道与外道的差别,流之于盲修;而另一类则重

4、视口头的辩论,却缺少实修的经验,虽被人赞为智者,却甚至连最基本的出离心也还未生起。所以当时藏传佛教的修行者,大都对经论的理解片面,执着于一言一派,互相争执,缺乏圆融,让后学修习无所适从;有些修行者非常有信心深入经藏,却缺乏正见,不能分别了义和不了义,对所学经教,觉得前后矛盾,反而越学越困惑,缺乏分辨决择的能力。宗喀巴大师认为,这是因为缺少完整系统的教理学习,没有掌握佛法修学的心要所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宗喀巴大师创作了这部菩提道次第论,以承载所有众生按圆满的修学次第和教要到达解脱成佛的彼岸。菩提道次第广论创作于1420年大师46岁时,1415年大师56岁时为了普利群机,又将广论中所引教证及诸

5、破立省去,概括要义,造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本论著成之后,就盛传于西藏、西康、甘肃、青海、蒙古各地。但是数百年来,汉地的佛教徒,知道的却很少。1927年大勇法师在甘孜讲略论,由胡智湛居士笔记,录成汉文菩提道次第略论,但当时未讲止观章,后由法尊法师补译圆满。二、本论的内容结构本论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道前基础,主要介绍了入菩提道须知,是初学者在正式修学之前需要掌握的基础要领;三士道修心引导,则是围绕着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这三主要道 ,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渐次深入。(一)道前基础道前基础部分,分为四个方面来引导初学者:1、了解本论,生起信心 作者殊胜和教授殊胜;2、掌握学习方法 说听规律、依止

6、法和修学之总要;3、激发学习动机 暇满难得;4、明了修学的内容 修学之次第(二)三士道修心引导 关于三士道引导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三主要道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表明: 1、思维人生无常 断 2、思维三恶趣苦 恶 下士道 3、皈依三宝 修 4、深信业果 善 出离心 1、思维苦谛(轮回之现状)三士道 中士道 2、思维集谛(轮回之因) 3、思维解脱生死正道(出离轮回之方法) 1、发菩提心 上士道 2、受菩萨戒 总说六度四摄 菩提心 3、修菩萨行 别说修止观法 空性见三、学习本论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一)学习本论的意义1、本论在结构上是完整和合理的从凡夫到成佛以三士道来架构,前面再加上“入菩提道须

7、知”,完全符合初学者入门和进阶的需要。凡夫修学往往好高骛远,根浅叶不茂,很难成就,甚至误入歧途。道次第正是对治此一通病的良药。按次第修行看似慢了,实际上正是快速成佛的大道。2、本论具足关要,重点突出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来统摄浩如烟海的三藏,同时在三士道的每一阶段都列出了重点的修心内容,有利于修学者清晰准确地把握修学过程中的关键要领。正是因为体系的完整与重点的清晰,当年,宗大师的出现一举扭转了西藏佛教的混乱末法状态,使正法久住。在今天这样一个又到了佛法极为衰微的时代,初学者无有能力在随手可得的海量信息前善加抉择,又缺少修行体系和修学关要的指导,学习本论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此论属于显教,熟读此论

8、,就等于对整部藏经有了通盘的了解,犹如拿到了地图,买好了门票,再修一切法门都会事半功倍,受益无穷。(二)学习本论需注意的事项:此论是一部修心的著作,并非只是道理,它的每一个专题都要求落实在心行上,要通过切实的思维观修,变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会有真正的收获。第二单元 道前基础第一章 本论概述本章内容主要从三大方面来介绍,第一是礼敬传承诸师,介绍教法源流和教法的内容特点;第二是介绍本论所依的作者殊胜;第三是介绍本论的教法殊胜。以此令初学者对教法有所了解,生起欲学之信心。一、绪 论(一)释题菩提:即“觉”,指断绝世间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此处特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

9、:就是说明修学过程所经历的阶段,必须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躐等。论:意为“对法”,即明示教法之意。将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称为论。(二)皈敬颂 在造论之前先作皈敬颂,其目的如下:1、使后学者了知作者本师及教法源流,生起恭敬。令所化者随顺趣入,成办妙善资粮。2、忆念、思维、赞叹历代师长,也是见贤思齐,调整自己的发心,本着继承和发扬光大教法的心态来造论。(也说明了造论的态度,依圣言量和经教,非个人随意。)3、由礼赞皈敬圣尊,亦能增上自身的福德,排除造论的违缘。 本论的教法源流: 弥勒:广大行 无著 金洲 释迦佛 广大行 阿底峡 宗喀巴 文殊:甚深见 龙树 明

10、了杜鹃 (三)论本简介1、内容:总摄一切佛法之纲宗;2、特点:融合了龙树、无著二大流派;3、对象:上、中、下三类士夫均应修持;4、形式:按次第来讲授从初发心至成佛的修行内容;5、功能:引导具堪能者趋入佛地。6、讲说规则:依济迦麻罗喜罗寺说法规则,在以正教授引导弟子前先讲明作者重要、法重要,及如何说、听彼法。二、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本论总依现观庄严论,别依菩提道矩论,故道矩论作者阿底峡即是本论之作者。对于阿底峡尊者的介绍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具足功德,二是具足造论资格。(一)具足功德对阿底峡尊者功德的介绍在论中主要从下图所示的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氏族圆满(过去生所种福德):出生王族。 教:精通

11、五明,显密教法通达无余。 本生功德(成就自利) 戒:于三种禁戒如理守护,人称大持律上座;阿底峡 证 定:得止中心之堪能,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慧:得止观双运之观行三昧,成就殊胜圆满次第。 印度:降伏外道,整顿内宗诸部,洗除邪疑,令正法增长; 佛教事业(成就利他) 西藏:整理教务、著书弘法近二十年,教化无算。(二)具足造论资格尊者具足了能造论者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圆满之因:1、于所知五明处善巧;2、于修持之要义有从释尊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绝之教授;3、亲见本尊,得蒙印许。三、为于教授生净信故,释法之重要对所说之法的介绍,在本论中从三别法(三种特点)和四种殊胜来说明:(一)三别法1、所说圆满:以能

12、总摄显密要义故;2、易得受持:以能调心为次第故;3、胜余轨式:以能善巧性相两宗,严饰二师教授故。(二)四种殊胜1、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对治门户之见):从佛的角度看:佛一切所说,皆是为令众生成佛,彼等或是道的主干,或是道的支分。 利他:菩萨所求是为了利益世间,须摄授三种种姓,故于彼道品皆应修学。从菩萨角度看: 自利:上士发心,志求佛果,当灭一切恶,修一切善。故余乘一切断证功德皆为大乘道中所摄,上士皆当修学。2、显示一切经皆为教授之殊胜(对治学修脱节):于诸求解脱者真实不虚之殊胜教授,实为诸大经论。虽然对于初学者,智慧微劣,不堪直接依止经论,须依知识口传,但也不可以执“诸经无益修持”,

13、固守浅鲜教授。教者正为决择修行之法轨,证者如所决择而起修。是彼二者,势成因果。3、易得佛密意之殊胜(对治学修不得要领):诸广经论,虽皆为殊胜教授,但对于初学者,若不依师长教授,难以把握佛法要领。若能依道炬论,或与之相类似的著述,则能速速通达。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之殊胜(对治无知谤法):能够对上面所说的几点生起决定见,就能灭除无知谤法的恶行。第二章 说听规律本章内容主要是讲解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听法者和说法者应遵循的规律和要领。帮助初学者掌握学习方法。一、听闻佛法的规律:(包括三个方面)1、发起动机:(思惟闻法的胜利)“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2、端正态度:(于法及说法师

14、生起承事)于法及说法师应当敬重,视之同佛,恭敬供养礼拜,断除不敬。3、掌握闻法的要领:(正明规律)(1)覆器(障闻慧):虽临法会,但不属耳听法;断三种过 (2)垢器(障修慧):虽听,但生起邪执,或发心不正确;(3)漏器(障思慧):于所闻文义不能坚记,以忘念等而失坏。 (1)于己作病人想:贪嗔痴三毒重病,恒时难疗,引生轮回生死无尽痛苦; (2)于说法者作医师想:视说法师如良医,如教而行,恭敬承事; (3)于教法作药物想:于师所说教授教诫,视同药方,励力珍持,不忘念违背;依六种想 (4)于修作疗病想:于所闻法义殷重修持,犹如依方服药; (5)于如来作正士想:随念说法者犹如佛陀,恭敬尊重; (6)于

15、正法起久住想:闻斯法已,作是思念:云何能使如来教法久住于世?二、讲说佛法的规律:(包括三个方面)1、端正发心:(思维说法之胜利)若邪妄说法,及染污心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宣说者,彼等皆自坏其大福利。若能不顾视利养等而行法施,当生殊胜利益。2、端正态度:(于大师及法生起承事)忆念佛陀与佛法的功德和恩惠,生起恭敬。3、掌握说法的要领:(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1)依五种想:自作医师、法如药物、观听者如病人、视如来是正士、愿法久住; (2)于眷属修习慈心; 意乐 (3)断除六过:嫉妒、懈怠、疲厌、扬己之长彰人之短、于法生吝、希衣食财物; (4)作善思惟:“为自他得成佛故,以今说法所获清净福德,为我安乐资具

16、。” (5)外部清净:澡浴清净,著鲜衣,于清净悦意处敷设法座,坐已诵降魔咒;加行 (6)内部清净:舒颜悦色,具足定义、支分、譬喻、理由、教证而为宣说。4、观察听法者的根机差别:一般说来,若不启请不应宣说。但虽然启请,亦当观察对方的根器;若知其是器,虽未启请,亦可方便为说。三、说听双方需共做的规律 每一次说法,说法者与听法者均宜依普贤行愿等净愿来发愿、忏悔与回向,令之清净,功德增长无尽。第三章 依止法 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减损一分过失以上,一切安乐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识教导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极为重要。关于依止法的讲授,在略论里分两大部分:一是依止法的概述,二是以修依止为例,略示实

17、修的方法。一、依止法概述依止法概述在本论中是分为四个方面来介绍的:一是所依止善知识之相,二是能依止之弟子相,三是如何依止,四是如法依止的意义。(一)善知识相 戒:以戒律调伏身心; 定:以禅定遮止散乱; 慧:具足观察世、出世法的智慧; 成就自利六相 通达真实:以有漏或无漏智慧通达二无我; 德胜:修学功德超胜于弟子; 教富饶:广学多闻,博通三藏;圆满善知识 善说法:善于次第引导弟子,令其领纳法义; 具悲悯:具足利他的悲悯之心; 成就利他四相 精进:为了利他,勇猛不退; 断疲厌:长时、反复宣说,不生疲劳厌倦。末法时期具备圆满法相的善知识难得,若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有此五相,亦能利益弟子。最低限度

18、亦莫依止过失增上或功过相等者,必须依止功德较增上者。(二)弟子相作为弟子须具备的基本特质,依略论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具有分辨善说恶说的智慧; 素养: 不执著于宗派门户之见,心地质直;弟子相 动机:有求法的强烈愿望; 行为:善能摄心听法 ; 态度:恭敬尊重法及说法师。 (三)如何依止 如果具备了做弟子学法的条件,则应观察师与如上所说的条件是否具足。如果已经具足,即可以依止学法。依止的方法可分为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来做:1、 思想方面(意乐依止): (1)净信为本:对善知识的信心是弟子一切功德生起的根本,故须视师如佛,反复思惟善知识的功德,设以放逸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

19、2)念恩生敬:思念善知识对自己的大恩,而生起虔诚恭敬之心。2、行为方面(加行依止):总的原则即是“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具体分三方面来努力:(1)内外财供:要有奉献自己的财物乃至整个身心的精神。(2)身口给侍:服侍照顾乃至如实称扬赞叹师之功德。(3)如教修行:不违善知识的教导,依教修行。 (四)如法依止的重要意义 1、如法依止的利益: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故,得近佛位,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趣,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不背菩萨行,常具正念,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成办现前安乐与究竟成佛的一切义利。另外,敬重善知识也能令过去所积的恶业消减转灭。2、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今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后世堕于恶趣,感

20、受无量苦恼。而且未生的功德不会生起,已生的功德亦将逐渐退失,当与不善知识及恶友为侣,生出多种不可爱乐之事。3、总结:对于各派均极为重视的依止法,仅稍作了解和思惟是远远不够的。求学佛法者应对依止法生起决定的认识,于具足德相、善于引导的善知识如理如法作长期依止。二、略示修法此处的修法,是指的座上修。主要从五方面来说明:一是修前的准备工作,二是正修时的要领,三是完结时如何做,四是未修中间应注意的事宜,五是纠正关于修行的一些错误的观念。(一)修前的准备工作(共六个方面):1、于适当的地方整理清洁,陈设佛像;2、于佛像前陈设端严清净的供品;3、布置合适的座具,结跏趺或半跏趺端身正坐,至诚发起归依之心;4

21、、于面前虚空中观想历代传承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诸天,分明显现;5、修习普贤七支行愿,以积累助道之功德资粮,忏除障道之罪障;6、于所缘境观想明晰,献坛供,请求加被。愿灭除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正清净心,摧伏内外一切障难。(二)正修时的要领:所谓的修道,即是将心安住于善的所缘。欲令心能如所欲的安住,则须注意:1、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先决定其数目与次第,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更。更须具足正知正念而修习之。2、若是修习依止法,则先思惟依止之胜利,不依止过患,防护寻求师过之心,绝不放任。再尽自己所知道的师的戒、定等功德,数数思惟,直至信心真正生起;又忆念于自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的恩惠,引

22、生对师的敬重之心。3、可以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4、初修时,若坐太久,易生昏沉、掉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要稍留余趣,以引起下次欲修之心,防止出现厌畏的心态。5、于任何所缘,皆须不急不缓,远离过失而修,则会障碍鲜少,疲劳昏沉皆能息灭。(三)完结时应如何作当每次的禅修结束时,应将所修积的善根,由普贤行愿或净愿七十颂等,于现在、究竟诸应希愿处,以猛利的发心而作回向。(四)未修中间应如何作:虽然未修中间可以做礼拜、经行、念诵等多种修持,但要点在于,若仅于正修时精进,未修间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诸散乱者,则生效甚微。故下座后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读诵观览关于此类之教法,并数数忆

23、念之;2、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3、善加护持所受之戒;4、修习易生止观之四因:(1)守护根门:六根对六尘生六识时,防护贪嗔等心的生起;(2)正知而行:身心从事活动时,保持觉照,依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3)于食知量:A、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的习惯,应以无碍修善为度。B、应思惟于食爱著的过患,以无染著之心,及为饶益施者,摄受身中诸虫,为作一切有情义利的发心而受食。(4)睡眠修法:A、右胁安卧;B、安住正念,系念白天所修的熏习力强的善法;C、任起何种烦恼即须了知,务令伏断;D、预想好当于何时起来。 (五) 以止、观摄一切修法,破邪分别 1、一切修法皆可归纳为两类止与观。 观:以分别慧观察

24、而修,作用是通过观察思惟转变心行。修 止:不分别专一安住,作用是能令心摄住于一所缘。2、纠正几种关于修行的错误观念:(1)认为黠慧者唯当修观,诸姑萨黎(舍事专修者)应唯修止。批驳:事实上,两种人皆需双修止观,虽属黠慧亦当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依观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2)认为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于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批驳:他们认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是成佛的障碍,这是因为没有区分非理作意的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的正分别不同的缘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慧纵略生,亦不增长,则于修道全无进步。(3)认为修心于一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时,于前若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批驳

25、:A、修观是修无分别三摩地的胜方便。在修止之前,通过分别慧思惟观察烦恼恶行过患,可生起厌离心;思惟观察善知识功德、三宝功德、菩提心胜利等,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心,趣向爱乐。这样心调柔之后,随欲修止修观皆易成就。B、修观也能对治修止过程中的沉、掉等违缘。若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则易断昏沉,因为见功德心生欢喜就能令心高举;若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因为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彼之对治即是修厌离心的缘故。第四章 暇满大义本章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是介绍具备修行解脱机会的圆满人生必备的条件;第二是说明此圆满人生的重大意义;第三观察思惟此圆满人生的难得。由这三方面来激发初学者

26、趋向于修行的强烈动机。一、正明暇满:要想修行解脱乃至成佛,必须具备内外诸多因缘,方能成办,若条件不具足,就不可能达成解脱。本论介绍了难以解脱的八种无暇和具足解脱条件的十种圆满的人生。(一)无法解脱的八种无暇 边地:生在无比丘等四众游行之处 人中 根不具:身有聋、哑、愚等残障 不能了解应取应舍 无佛教:值遇无佛出世的时代八种无暇: 邪见:内心执著无业果三宝等邪见 不信解正法 三恶道:生于恶趣 极难生起修法心,设少生亦因苦逼而不能修行非人 长寿天:生于无想天及无色天 无有修解脱道善根(二)具备解脱条件的十种圆满 人性(众同分圆满):生于人道; 中生(处所圆满):生于有佛弟子教化的地方; 自圆满 根

27、全(依止圆满):眼耳等诸根具足; 不堕边业(无业障圆满):无自作教他造无间罪及破根本戒等恶业; 十圆满 胜处净信(无信解障圆满):对于佛法具有正信; 佛出世(大师圆满):有佛出世; 说正法(世俗正法施设圆满):有佛或佛弟子说法; 他圆满 教法住世(胜义正法随转圆满):修行现证的胜义法未坏灭; 法住随转(正行不灭圆满):以自证法转教具善根者,令彼得证; 为他悲悯(随顺资缘圆满):有施主提供衣食等修行所需。 二、暇满人生的重要意义1、能够证入圣道,乃至成佛度化众生,需暇满人生方能成办;2、即使是现前欲生于善趣,乃至为了获得受用、眷属等圆满而修布施、持戒等善法,也须依此暇满人生易于修习。总之,若要成

28、办现在、未来,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须依止暇满人生。三、思维此暇满人生极为难得戒经云:人死之后,堕恶趣者,多如大地土;生乐趣者,少如爪上尘。人中多数经常造作十恶业,况且此身中从多生所积集的诸罪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对治坏灭,如是不能忏除旧恶,防止新造,定难生于善趣。而一旦堕入恶趣又更不能作善,恒造诸恶,欲生善趣实在是极为困难了。对暇满难得还可以从因果门中来思惟:从因门来看,欲得具足暇满者,须以净戒为根本,施等为助伴,以无垢愿欲为结合彼等之众多善根。然修如此因者,颇为稀少。从果门来看,相对于异类的恶趣而言,善趣亦是十分少有,而善趣中能具足暇满者,则尤其宝贵。四、总结:通过以上对暇满义大难得的观察,

29、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惟,来发起求法的强烈动机:1、须修法:一切众生皆求乐而思离苦,然真能得乐离苦者,唯有修习正法;2、我能修:既具足外缘,有善知识,亦具内缘,已得暇满故;3、今生即须修持:今生若不修,众多生中暇满难得故;4、现时即须修持:何日当死,漫无定期故。第五章三士道次第引导的安立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三士道的安立原理,使初学者明了三士道的意义、修学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须依三士道引导修学的原因。 一、三士道摄尽一切佛法一切佛陀从初发心到中间修行积累资粮,乃至证悟成佛,皆是为了利益众生,这包括了成就众生世间的暂时人天安乐与出世间的究竟解脱成佛。依三士道即能成就这两种利益,满足佛陀度生的一切愿望,故

30、三士道摄尽一切佛法。 世间权时善 下士道:希求后世人天安乐,修十善业;有情义利 中士道:厌离三有,希求解脱,修戒定慧三学; 出世间究竟善 上士道:依大悲欲度众生,希求佛果,修六度及二次第。二、三士道次第引导的原理1、在道次第中,共下士和共中士属于上士道的支分,是引发菩提心的前方便。(1)趣入大乘须发菩提心,而欲发起此心,先须知道发心的殊胜利益。发菩提心能迅速成就的胜利包括两种,即权时的不堕恶趣,生于善趣,及究竟的解脱与成佛。通过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意乐,就能生起欲得两种殊胜利益的好乐之心,从而激发出进求菩提心的愿望。(2)若欲生起菩提心,也须生起为此心根本的慈和悲心。于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中士时,观于善趣亦唯是苦,无寂灭乐。思维已,例己推及于一切众生,当成发起慈悲之因,由此即能生起菩提心。由此可知,修共下中士意乐,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的前方便。2、趣入大乘之后的修习次第:发起菩提心 为令此心坚固,而受发菩提愿心仪轨 修学菩萨学处,于六度四摄等修习欲学心 进受菩萨行戒 总于六度而为修学。特别为令心能安于善所缘,引发胜观而修止;为断二我执缚故,于空性义见决定已,依无谬修法而修观 于此共道修身心已,有愿欲者,可进而趋入金刚乘的修学。3、分三士引导的原因:(1)为了摧伏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