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2.74KB ,
资源ID:58605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605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现代文学 部分名词解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现代文学 部分名词解释.docx

1、中国现代文学 部分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30年 名词解释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新潮作家群:即以新潮社为主体的作家群(1分)。主要发起人为傅斯年、罗加伦等,起初以新潮杂

2、志为主要活动阵地(2分),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口号,与新青年相呼应(2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由维新派倡导(1分),力图让文学成为承载政治革新理念、促进思想启蒙的利器(2分)。维新派的文学革新从“诗界革命”、“新文体”到“小说界革命”,形成一种直面危机、抒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2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

3、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五四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学是以白话文学的提倡为开端的(1分)

4、。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最先提出白话文学的主张(2分)。五四白话文运动使语言的现代化变革与文学的现代性追求被置于同一的地位,即“文学的国语”与“国语的文学”(2分)。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

5、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创造社

6、: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

7、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

8、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

9、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10、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

11、。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

12、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1年8月,全诗共三辑,以第三辑最为重要。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

13、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

14、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

15、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诗体: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

16、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

17、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新格律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新格律诗派因此逐步形成,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也称为新月派。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格律诗派的新诗人。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

18、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格律诗派诗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新格律诗:“新月诗派”主张新诗格律化,提出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主张(2分),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2分),在“三美”原则指导下的诗歌称为新格律诗(1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建筑美,即是诗歌的形式要整齐,每一句话的字数差不多;音乐美,即是音韵语句节奏铿锵,押韵;绘画美,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闻一多先生的诗歌

19、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

20、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

21、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上海民众剧社: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

22、本上一致的。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

23、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

24、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文明戏:1907年秋天,以王钟声为首的春阳社在上海成立,受春柳社启发,在上海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当时被称为文明戏(3分)。文明戏基本上采用幕表制(2分)。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从而占据剧坛主导地位的一次戏剧革新运动。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起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小剧场运动剧本创作的重视,培养了田汉、丁西林等着

25、名的剧作家。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的终身大事是现代话剧最早的创作剧本。创造社的郭沫若和田汉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以诗人写剧而着称的剧作家。与当时现代话剧多以悲剧和多幕剧为主的情况不同,丁西林则创作出了在艺术上十分成熟的独幕喜剧。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形式进行过各种艺术实验,建立了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

26、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

27、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28、三大特点1、鲜明的理性色彩。2、人物带有阶级性。3、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有直接关系。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

29、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

30、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

31、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革命文学: 指中国二十年代革命作家与进步作家所倡导的文学思潮。二十年代初,李大钊、邓中夏、萧楚女等首先提出有关“革命文学”的建设问题;1924年和1926年 蒋光慈、郭沫若等又相继重新倡导。1928年初在上海 展开一次规模较大的论争,论争中初步提出了文学应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鼓舞了当时广大文艺工作者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斗争。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