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65.09KB ,
资源ID:58536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536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二轮复习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二轮复习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

1、届二轮复习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来源考查主题材料出处设问视角命题分析2017年课标全国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特点类、作用(意义)类(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2)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古代史为主,侧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3)从问题设计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4)从设问视角看,多采用比较类(3次)、原因类(3次)、内容类(3次)、作用类(8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5)与教材的关联度,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

2、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至今仅涉及到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一道题。2017年课标全国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类2017年课标全国隋代法律制度改革隋书特点类、作用(意义)类2016年课标全国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类2016年课标全国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改革清史稿比较类、特点类、评价类、影响类2016年课标全国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意义类2015年课标全国唐代的币制改革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2015年课标全国清代的养廉银制度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2014年课标全国魏晋的法律

3、改革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2014年课标全国南朝的山泽管理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2013年课标全国晚清的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清德宗实录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2013年课标全国唐朝的两税法白寿彝中国通史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2.措施(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4、;奖励耕织。(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3.性质:商鞅变法是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4.意义(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2)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实行均田

5、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4)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考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分化事权形成“冗官”。“养兵”政策造成“冗兵”。“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

6、费”。(2)“两积”“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3)直接: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培养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

7、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最终导致人民反对,变法失败。(3)新法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考点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需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3.评价(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2)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

8、化迈出的重要步骤。(3)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4)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考点五日本的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措施(1)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生活西化。(4)政治体制:建立近代天皇体制。3.评价(1)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为邻国提供

9、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考点六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政治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

10、,废除八股。3.结果(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角度一从历史原因、启示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典例1】 (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11、。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解析第(1

12、)问,根据材料中“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第二小问,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13、;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规律总结改革的原因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角度二从改革的内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典例2】 (2016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

14、,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

15、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第(1)问,依据材料,从改革庙号、祭祀祖庙、突出太祖子孙、不违儒家礼制、降爵位等级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从接受汉族文化、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规律总结关于古今历史改革作用的规律性认识古今中外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

16、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例如:(1)富国强兵手段:商鞅变法(或王安石变法等),使秦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2)思想解放形式:戊戌变法,(或欧洲宗教改革)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3)生产关系调整:王安石变法,为解决“三冗”“两积”而调整封建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4)社会转变杠杆:俄国1861年改革(或日本明治维新等),通过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5)自强御侮选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等,面对民族危机和内外交困而进行,以求达到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角度三从改革的

17、特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重大历史改革【典例3】 (2017课标全国,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

18、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解析本题以隋朝法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论证、概括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由“以轻代重”“删繁就简”可知隋代法律减轻刑罚,简要不繁琐;由以北齐律为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取其折衷”可知对前代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第(2)问,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

19、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典例4】 (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

20、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提出意见,

21、到1985年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中企业工资的规定、中央对工资的管理、以及“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老师给予适当照顾”、“改变脑力工作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信息总结。第(2)问,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总结1.对历史特点的理解历史特点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

22、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它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2.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

23、革都涉及经济领域。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推动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

24、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体现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角度四中外历史改革的比较与联系【典例5】 (2013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

25、、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与戊

26、戌变法的比较。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由清政府主导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说明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也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属于两者的共性。第(2)问,戊戌变法失败了,清末新政取得了较大成果,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首先是主导者的不同,前者是维新派和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后者是掌握清朝实权的慈禧太后;从材料信息看,新政得到了地方实力派的大力支持,戊戌变法则遭到地方实力派的抵制;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推行的过程不同,面临的国际

27、形势也不同。清末新政之时,正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清政府的新政本质上是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运动。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知识提升多角度对比理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1)条件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开始掌权;理论依据形成;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2)目的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商

28、鞅变法:汉族封建地主阶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4)内容商鞅变法: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改革社会风俗。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移风易俗。(5)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商鞅变法: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发展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角度五对中外历史改革成败的评价与认识【典例6】 (2016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

29、,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01年,清政府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

30、炮”得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并且使用新式兵器;根据材料信息“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得出当时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根据材料信息“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的服役期限。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创办了近代化的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根据材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得出新军后来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要力量。答案(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规律总结1.评价改革的标准(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2)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