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7 ,大小:193.80KB ,
资源ID:58466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466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docx

1、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讨论稿)1 项目概况1.1规划背景 宁波大学成立于1986年,它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由国家教育部、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共管,属全国四所侨资大学之一。筹建之初宁波大学非常重视校园总体规划,1985年时曾通过全国方案征集的办法遴选宁波大学规划设计方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德汉副总建筑师主持设计的方案获优秀设计第一名并获得设计权。当时的规划年限是15年,即1985年至2000年,规划基地面积为1283亩。规划1990年在校学生达到2000人,教职工600人,外加一定数量的研究所人员,规划总建筑面积1065

2、35平方米;规划远期2000年在校学生达到5000人,总建筑面积达286500平方米。总体规划确定后,宁波大学校园基本建设基本遵循了该规划的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宁波大学特色校园空间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高校扩招,学生规模发展速度迅速,到三校合并的1996年,本部校园在校生已经将近万人,1985年制定的校园规划已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1998年,学校决定进行规划修编,邀请浙江大学王德汉教授作为规划顾问,宁波大学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组织规划修编。这次修编通过分析和调整,总结经验教训,对许多校园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使学校事业发展难以科学预

3、测,加之高校后勤改革对学校布局调整的影响等原因,修编后的校园规划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不是太大。宁波大学目前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300余名,研究生741名,外国留学生(含短期培训)17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9700余名,教职工2840余名。建校短短20年中,宁波大学为宁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为宁波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侨资性、地方性和开放性四个特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大学的发展和建设,在关于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决定和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专门提到要“集中力量把宁波大学办成国内一

4、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还多次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宁大工作汇报,并积极研究,为宁波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指明了方向,并对宁波大学提出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水平的新要求。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家、省、市发展需求,宁波大学“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和宁波大学校园基本建设“十一五”发展及实施方案提出了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具体建设发展目标以及校园远期发展构想,对学校近期和中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落实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并使其纳入宁波市整体发展规划,2005年底,宁波大学规划建设协调小组决定开展新一轮校园总体规划组织与编制工作,确定由市规划局和宁波大学协同完成学校

5、空间布局规划。市规划局高度重视,以局内项目下达内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院组织专门设计班子着手规划工作,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组建校园规划组配合规划院完成空间布局规划并展开进一步的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工作。1.2现状分析1.2.1区位、用地现状与自然条件校园规划基地位于高教园区北区,距宁波市中心11公里。现有土地1745.54亩,实际使用土地面积约2091.01亩(包括镇海区联丰村土地136.88亩,江北区双桥村土地208.59亩。上述两块土地因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尚未正式供地并办理土地证)。规划基地面积约3000亩,周边控制用地约2000亩。基地中部有风华路(城市主干道)穿越,东以规划

6、中的宁波市东外环(城市快速道路)为界,北以镇海区的临江路(城市主干道)为界,西到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西界,南至甬江北岸滨江路。依据宁波市三江片高教园区北区分区规划,明确学校周边需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绿地,并预留这些用地。包括保留现状给水泵站,新建110 KV变电站、垃圾中转站、公交首末站、社会停车场,以及防护绿带、滨江绿廊等城市绿地。这些用地严格控制在学校用地之外。现状校园由三个区组成,本部建于1986年,现状用地约90公顷,包括本科、研究生教学以及行政、后勤、学生宿舍、教工住宅等功能区,目前有在校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700余人。西区原为宁波师范学院,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为宁波大学

7、科技学院,是民办学院的教育基地,现状用地15.88公顷,也包括教学、行政、体育、后勤、学生宿舍等功能,有在校本科生8000余人。北区始建于2000年,现在为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现状用地面积47.57公顷。其中学生村用地23.2公顷,目前住宿学生15000人。 该地域平均海拔2.43米,黄海高程4.3米。最高洪水位3.09米,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年平均气温16.216.5,最冷月在1月,月平均气温4.3-5.8,最热月在78月,月平均气温26.828.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湿润,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3171719毫米,各月分布不均匀。地震烈度6度,地耐力43T/

8、M2。表层土12米。1.2.2现存建设问题发展用地的限制。目前宁波大学受到城市用地限制,校园用地不完整,空间破碎。风华路割裂南北校园的联系,双桥村作为“园中村”嵌于校园中,对校园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校园现有用地的土地使用效率不高。宁波大学目前的建筑容积率约为0.45,建筑密度为12.9%。大部分建筑物是1995年以后修建的,建筑基本上以中低层为主,占地面积大,而建筑面积容量较小,使用面积有限。在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合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是校园规划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点谱插花”式的无序建设。由于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缺少计划、规划的扩张,采取“建到哪算到哪”的混乱无序的建设

9、方式,建筑“插花”式布局现象严重,建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对话。这与侨资大学非持续稳定的建设投资方式有关,同时也受到高校扩招造成办学规模扩大与资源紧张矛盾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校非常规跨越式发展与长期滞后的校园统筹规划的矛盾。粗放单调的建筑空间环境。建筑环境单调,空间层次不丰富,缺乏场所感。建筑室内外交往空间较少;不利于师生、学生间交往和次文化圈的形成。本部校园与路网成45度角布局的建筑容易造成早期规划中校园肌理过于强烈,不利于空间的有效围合和多轴线组织,与城市空间以及校园生长空间难以融合。建筑风格不够鲜明,除了主轴线上标志性建筑物和老图书馆外,其他建筑普遍缺乏个性和可识别性。建筑文化品位与

10、景观质量不高,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建筑景观不足。有一部分建筑质量粗糙,老化速度快,使用功能不强。建筑节能设计薄弱,特别是在节水、节电、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力利用等可持续建筑发展领域更是空白。 校园内、外部交通组织问题突出。首先,宁波大学的本部和北区之间被风华路分割,随着学校规模的向北扩展,穿越风华路往返于南北校区的学生越来越多,存在严重的交通隐患。其次是东西校区间交通联系不畅。东西校区之间主要靠双桥村联系,双桥也存在交通拥挤的问题,交通流高峰时段经常造成人流堵塞滞留。三是本部的生活区和教学研究区的交通联系不便捷,道路功能等级不够分明。由于两者之间的道路网密度

11、不足,道路功能等级不够分明,特别是缺乏便捷的水平方向道路,导致行人穿越草坪的现象十分普遍。且大量45度倾角的干道网和水平南北方向布置的建筑组合容易造成锐角迂回,不符合人的行为心理习惯。四是公共交通组织不合理。宁波大学远离市中心,公交车是学生和校区教师进入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目前站点设置不合理,造成南北2公里长的校区缺少便捷公共交通。而校区东西方向上1.5公里的距离也没有短途公共交通解决。五是停车位严重不足。近年来,宁波大学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但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增长相对迟缓,且缺乏统筹规划。教学区和教工生活区的临时停车数量增长很快,汽车占用路面、活动场地或堵塞出入口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景观特色不

12、够鲜明。校园绿化未形成鲜明特色,绿化系统性差,绿化品质参差不齐,近几年的树种明显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同时未形成秩序化,即各树种的配置缺乏统一规划。地块内休憩设施普遍较少。校园水系丰富,但水体形式单一,驳岸形式单调、岸边空间缺乏设计,建筑布局多背向河道,从而使大多滨水区域变成了不适宜停留的消极空间。校园服务水平低。校园内部服务点数量不足且布点不均匀,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突出表现在本部三大餐厅过于单侧集中,增加用餐时间及交通压力。北区餐厅区位过于靠北,不利于北区师生中午就近用餐。校园周边服务业卫生条件差,违章建筑搭建,管理不明确,特别是双桥村和北区道路两旁,对整个校园环境的整体统一性、建筑风格、建筑

13、色彩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校园对外产业服务业薄弱,其服务区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宁波大学大力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校园运动/户外活动场地布局不合理。宁波大学校园运动/户外活动场地总体数量不足,且分布严重不平衡,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本部、西区相对较完善,而集中了全校学生人数61%的北区,体育设施资源仅占4.9%(按面积)。运动场地周边人性化设计不足。部分大型运动场地周边无卫生间或卫生间状况差;缺少一定的商业服务点以提供饮用水、简单运动品和简易药品、药物。看台数量不足以及看台设计的不合理,阻碍了观看者的参与,使得运动员和观众缺少互动。存在明显的非专门运动场地作运动使用。离学生人数集中地(宿舍区)越近,体育

14、活动发生的概率越高。而原有的体育设施并未充分顾及该点。2 规划依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三江片高教园区北区分区规划宁波市镇海区分区规划(2004-2020)宁波市江北区分区规划(2004-2020)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宁波大学“十一五”规划建设发展规划宁波大学校园基本建设“十一五”发展及实施方案宁波大学规划建设工作汇报材料(2005.11)宁波大学校园空间布局规划汇报材料(2006.2)3 规划目标 宁波大学“十一五规划”建设发展规划将“加快完成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学校的近期和长远发

15、展确立了方向。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学校的建设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学校的跨越式战略发展模式的新要求,有所突破和创新。校园总体规划在对学校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坚持传承与创新规划设计思想,力求体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实力,协调各校区的功能组织关系,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展现自然与文化特色,展示宁大精神与育人形象,全面实现科技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发展目标。3.1转变空间扩展方式,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追求 宁波大学建校时间不长,和国内其他新兴大学一样,在校园建设上都走着一条重物质建设和数量累积的粗放化发展道路。新时期,学校的规划和基本建设应当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

16、模式,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从粗放型向效益型方向转变作为规划的重要目标。校园规划设计突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布局、投资经济合理性及校园的文化内涵。 3.2注重校区间联系,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园体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宁波大学经历了三校合并和高校扩招的大潮,从而引发了学校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各校区之间距离加大,校园整体感丧失。新世纪,面对依然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学校必须在新的规划中致力于加强校区间的联系,进而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园体系。3.3强化校园景观和文化个性,创造一流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流大学的气质要靠一流的大学环境来营造。校园环境是学校中与教育实践相关

17、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是学校形象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形象的外部显现。校园环境的优劣取决于高质量校园空间景观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因此强化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个性的塑造,创造一流大学校园环境是实现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宏伟目标的基石。4 规划理念4.1持续生长的校园空间 校园的建筑及其规划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未来难于预计,我们对于学校的想象应如同对城市一样,他们的发展形成一部分与过去有关,同时又与未来有关,我们的大学永远不会完成。分析中西外大学校园的建设发展的路径,我们不难发现,校园结构普遍体现出空间扩张的趋势,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扩充式膨胀,而是呈现出空间各要素在确定的结构和秩序下进行的协调生长

18、。宁波大学是一所具有特殊的建校历史和特殊的办学模式,过去,其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宁波帮”侨资捐赠,建设的片段性和选址可行性论证的缺乏使校园空间在快速生长过程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本次规划将目光着眼于校园的“生长过程”的控制和引导而非“最终形态”的界定和表达,着力构建弹性的、健康生长的校园空间结构,以适应大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功能要求。4.2开放互动的交流场所 大学是一个开放交流的空间。早在1985年的校园规划理念中就提出大学应面向社会,便于对外开放,同时强调宁波大学是 “没有围墙的大学”。规划方案不设围墙,而利用原有河网水系做天然屏障,增强了校园内外视线的通透。同时把一部分对外开放关系密切的建筑与

19、设施,布置在近校门入口两侧,运动设施可用于教学训练,也可经常对外开放,又临近职工住宅区,也可供职工活动。这一理念在2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今天开放和交流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开放和交流的需求不仅存在与大学和城市之间,也广泛存在与校园内各学科群之间以及学科群的内部。大学和城市在功能上的整合无疑加快了大学社会化和成功融入城市发展的步伐。同时大学内部不同层面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科交叉引发的科研教学创新思维,同时也是校园次文化圈的形成基础。4.3田园型的生态景观 建于城乡边缘或城市郊区的大学校园迅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或城市的一个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它在改变这一地区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同时,往往也迅

20、速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面貌。从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担负着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异质性的重要任务。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学者霍华德首次提出田园城市的理念,他强调城市良好的公共设施和乡村优美环境的“联姻”。大学一方面聚集着众多的教育服务设施,另一方面也拥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正好使田园理想在校园里得到了完美实现。中国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谚,西方人认为“一群人坐在一棵大树下,老师不再是老师,学生也不再是学生,他们完全平等的交流讨论,这就是学校的开始”,可见树木和校园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没有树的校园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规划把树木作为

21、宁波大学田园景观塑造中首要元素。此外,宁波自古水盛,水边是先民们生活开始的地方。校园基地上河道纵横交织,形成了基地的天然肌理。通过滨水环境的开发整治,使建筑和人重新面向河流,回归水面,必然能有效改善校园人居环境。4.4传承历史的文化载体二十年前,邓小平通过发表“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并亲自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倡导广大宁波帮人士为家乡捐资建设公益事业。快速成长中的宁波大学是“宁波帮”树高不忘根赤子情怀的集中体现。他们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明思想,至实无妄的诚信品德和励业重义的互助风格是浙东地方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容并蓄、强调个性、注重实用、造福桑梓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博学

22、守仁,经世致用”的校训既传承了浙东传统文化,反映了宁波大学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宁波大学的办学特色,它全面地概括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本次规划深入挖掘宁波大学地方性侨校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景观设计将其人文精神充分内化在校园空间环境中。形成一种宁波大学的无形资产和文化资源,增强其凝聚力、竞争力和渗透力。5总体规划5.1总体意象校园总体意象可以概括为“一心两环三轴线,十景七片四组团。校市共融和谐生,显水树木文理传”。“一心”是指校园沿承以主校区公共教学群、图书馆综合楼、大草坪及南湖构成的公共资源共享区和绿心。“两环”是分别指联系各校

23、区的交通环线和贯穿校园的滨水休闲带。“三轴线”呈一纵两横形式,纵轴为教学及景观轴线、南横轴为学术轴,将主校区、西区和研究生园连为一体。北横轴为教学、研究、产业轴,将北校区的产业带、研究教学带紧密结合起来。“十景”是指在环境设计的基础上提炼出的新十大特色自然人文景观。七片指以学科群为对象进行7个学科功能片区的划分(本部、西区、科技学院、研究生学院、体艺学院、工科学院和科技园)。四组团是规划用地内指相对独立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四大组团(校本部与研究生院、校西区与体艺学院、科技学院、工科与科技园)。“校市共融和谐生“指大学和城市社区的互赖互动的和谐关系。大学的发展要依赖社区为大学所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后

24、勤的社会化使一部分大学的后勤保障功能转移给了社区。同时,城市社区的发展需要大学的参与,大学校园的绿地、景观、历史建筑、体育设施对于城市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大学的成长也将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进步、人才培养和环境改善。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吸引高科技产业在大学周边的积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科研孵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显水树木文理传”是指通过“显水”和“树木”传承宁波水乡地域文化和宁波大学的田园式生态肌理。“显水”是指充分利用宁波大学现有水网格局,将原来一度为人们所忽视的、处于建筑背面的水系清晰完整地彰显出来。“树木”是校园绿化景观以大面积特色乔、灌木为特色,改变过去以

25、草本种植为主的单调格局,提高植被地复合生态效益,并通过广树木隐喻大学乃百年树人之场所,体现 “宁波帮”恩泽桑梓,惠及万代的情怀。5.2规划布局5.2.1学科群空间布局从大学社会功能演变机制看,普遍存在着大学校园的功能从单一的专门学科教育发展到多学科综合教育,从单纯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并重进而到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演化过程。从校园内部功能的演变来看,传统规模下的核心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科技、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实验室、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硬件设施标准不断提高更新的同时,大学的功能结构、学科构成、管理模式等软件设施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学科交叉与合作的加强是学科界

26、限日益模糊化,学科集群化趋势日益加强。根据宁波大学现状学科群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学科交叉整合趋势,宁波大学校园基本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展规划对校园现状学科群空间布局作出调整(如图1和表1所示),它是本次规划空间功能区布局的基本依据。表1 学科(学院)空间布局现状与规划表1号地块2号地块3号地块4号地块5号地块6号地块7号地块8号地块9号地块10号地块校本部西区公共绿廊北区研究生园学生2村学生1村现代建材厂北校门以东东外环西用地性质教学、科研、居住、服务教学、科研、居住、服务绿化教学、科研、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居住、服务居住、服务教学、科研科研、产业教学科研总面积(亩)1730446(321.45+12

27、8.25)72.15550.48+98.77502.8117.75230.25383.25737.1560.7总面积(公顷)115.3429.98(21.43+8.55)4.8138.4133.527.8515.3525.5549.1437.38校园面积现状(亩)1388.15211345.22+98.77校园现状建筑面积(平方米)35555567939165744现状学院分布法、商、理、工、医、国交、研、文(体、文、传艺、外)、农林(生命)科技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现状学生数(人)11723+649(研究生)8441(近一半分流)120502010年学院分布法、商、理、工、医、国交、成教

28、(全日制)、文(体)农林(生命)文(教、基础、文、外、传艺)科技学院研究生学院2010年预计学生数(人)13570(当量生)+2500分流生、合计160704560(当量生)+500分流、合计50601001(3000分流)30002020学科分布法、商、理、国交、成教(全日制)、医、工(海运)文(教、基础、文、外、传艺)科技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生活区学生生活区体艺工科技创业园工科农林2020年预计学生数(人)9000本科、3000当量生(1000留学生)1000当量成教生、合计13000500010000100002000400040005.2.2功能分区 校园功能分区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

29、层次可以以规划终期(2020年)全部校园范围为对象进行分区,可形成相对独立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四个组团,即校本部与研究生院、校西区与体艺学院、科技学院、工科与科技园。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划终期(2020年)全部校园范围学科群为对象进行7个学科功能片区的划分(本部、西区、科技学院、研究生学院、体艺学院、工科学院和科技园)。第三个层次是在各学科群中按照教学、科研、生活和运动三个功能块来分区。5.2.3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可以反映在“多核心结构”、“混合型交通”、“便捷性服务”、“亲水型空间”、“生态型景观”、“传承型文化”、“精细型环境”七个方面。“多核心结构”即功能用地成组团型布局,过去宁波大学虽然也分为

30、三个片区,但西区和北区由于自身功能上的不够完善,对本部校区公共资源依附性强,并未真正摆脱传统的单核结构。新的校园规划中一方面注重各不同校区功能的相对完整性,使各校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心,另一方面,通过交通轴线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突出校园的整体感,形成“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多核心校园形态。“混合型交通”是指人车共存的校园交通网络体系,它体现了人性化道路设计思想,是一种步行、公交优先,高效安全的交通组织模式。“便捷型服务”是指规划中注重教学科研设施、商业餐饮设施、文化娱乐场所、体育活动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在校园中的均衡分布,尤其是生活服务设施的布局强调小型化、分散化,提高服务设施使用的便捷度。“亲水

31、型空间”是指规划继承基地原有水网格局,在梳理整治基地河网水系的基础上组织校园主要公共空间。“生态型景观”即在校园景观塑造上突出生态化和园林化思想,根据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积极保护和创造校园小生境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传承型文化”是指校园规划中注重“白鹭”、“双桥”、“南天门”、“大草坪”、“甬江”“本部早期宿舍区”等校园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努力塑造个性鲜明的校园空间形象。“精细型环境”是指通过精细规划、精细设计、精细施工、精细管理实现校园空间品质的提高,加强城市设计层面的控制和指导,避免因短期建设行为而造成建筑环境和空间品质粗放化。5.3 土地利用规划5.3.1地块划分原则 根据学科群空间布局主要的用地界限、干道位置及自然界限可将规划用地划分为64块。地块名称为二级代码,如11。前一位数字代表学科群空间布局用地的地块代码,与校园空间布局规划中划分地块编号基本一致,共分为10大块。后一位数字为该地块内的细分地块代码。5.3.2地块性质分类 校园内地块性质分为居住用地、生活服务用地、教学科研用地(包括院系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