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2.63KB ,
资源ID:58421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421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课.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课.docx

1、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备课习题资料【2019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课】说明:精心整理了最新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课两首古诗的备课习题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一、 芣苢/诗经.周南 备课习题资料【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课下注释】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芣苢,车前草。【采采】茂盛的样子。【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有】取得,获得。【掇】拾取,摘取。【捋】从茎上成把

2、地取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

3、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主题思想】歌颂劳动的欢欣,洋溢

4、着劳动的热情。【赏析】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

5、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

6、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精品习题及答案】一)翻译: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二)默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三)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第一章首先讲了“薄言采之”,也

7、就是她们要去做“采芣苢”这么一件事情。B.第二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掇”意味着小心谨慎;“捋”意味着熟练而快乐。C.第三章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上。D.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女子采芣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四)简答: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参考答案】一)翻译: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采采芣

8、苢,薄言掇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采采芣苢,薄言捋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二)默写: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2、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三)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第一章首先讲了“薄言采之”,也就是她们要去做“采芣苢”这么一件事情。B.第二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掇”意味着小心谨慎;“捋”意味着熟练而快乐。C.第三章

9、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上。D.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女子采芣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D 解析“一个女子”说法有误,应该是“一群女子”。四)简答: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

10、;“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备课习题资料【原文】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

11、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课下注释】选自苏辙集栾城三集卷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诸孙】泛指孙辈。【阴霪】连绵不断的雨。【一竿晴日舞比邻】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博】求取。【村酷】农家自酿的酒。酷,酒。【廪】粮仓。【翻译】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

12、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作者】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背景】崇宁三年(1104),苏辙买田隐居颍水之滨,在颖川定居,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

13、,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1107年夏天,麦子成熟,家中孙辈帮助苏辙收割麦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作者在孙辈的帮助下收割完小麦后所作,诗作描写了收麦前后的情景。【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叙述文氏外孙帮诗人收麦,表达了诗人对外孙敬老孝亲的品质的认可和对其吃苦耐劳精神的赞赏,也表现了诗人对淳朴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浓浓亲情的欣慰满足。【赏析】首联写成熟的麦子作为家庭的口粮非常重要,表达了作者对收麦重视和急迫;收麦在即,可偏偏自己年事已高,家里劳力不足,内心担忧;孙辈们来帮忙,作者内心充满期盼、欣喜与感激之情。 颔联写天气的变化,连绵不断的雨水泡坏了收麦的场圃,作者忧心

14、如焚,看到初升的太阳之后,乡邻们欢欣鼓舞,作者的内心也很喜悦。 颈联趁着天睛,孙輩们忙碌地抢收新麦,作者吩咐家人赶紧烙上大饼,多多拿出自家酿的酒来犒劳孙辈们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怜爱之情。尾联写新麦放进粮仓之后,作者的内心充溢着满足和对孙辈的赞扬之情。写作手法:1、记叙。首联以叙述开头,交代了事由2、对比。颔联运用对比写天气的变化3、侧面描写。颈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收割新麦的劳累。4、直抒胸臆。尾联以“真了事”抒发收麦后的喜悦与满足,以“赋诗怜汝足精神”抒发对文氏外孙的感激与赞扬。【精品习题及答案】一)翻译:1、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3、急炊大

15、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4、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二)理解性默写:1、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 , 。2、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 , 。3、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的诗句是: , 。4、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的诗句是: , 。三)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 襭之(xi) 天籁(li) 闭廪(ln)B袺之(xi) 场圃(f) 书笺(jin) 细绎(y)C.捋之(lu) 阴霪(yn) 袅袅(nio) 乳臭(chu)D.薄言(bo) 掇之(chu) 涵泳(hn) 赋诗(f).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16、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B.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C.三夜阴霪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D.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宽广,广博。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的种子收放起来。C.一竿晴日舞比邻:雨过天晴,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以表达对天晴可以收麦的欢欣之情。D.赋诗怜汝足精神:麦收入库,诗人以吟诗赋词的方式来表达辛勤劳动后的喜悦心情。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

17、环的音乐感。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后的“一竿晴日”,突出了麦收时节农人对收麦的期盼与欢欣。D.苏辙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对麦收劳动场景进行了直接描写,既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也表达了家庭团结协作的愉悦。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C.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其产生地、产生

18、年代说法很多,令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D.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的“三词客”其实指的是“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三)简答: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一)翻译:1、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翻译:快要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

19、孙辈来替我收麦.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翻译: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3、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翻译: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苦收麦的外孙。4、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翻译: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总算结束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二)理解性默写:1、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2、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3、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的诗句是: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4、写自己赋

20、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的诗句是: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三)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 襭之(xi) 天籁(li) 闭廪(ln)B袺之(xi) 场圃(f) 书笺(jin) 细绎(y)C.捋之(lu) 阴霪(yn) 袅袅(nio) 乳臭(chu)D.薄言(bo) 掇之(chu) 涵泳(hn) 赋诗(f).1.A解析B项,“袺”应读“ji”,“圃”应读“p”; C项,“臭”应读“xi”;D“薄”应读“b”,“掇”应读“du”。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B.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C.三夜阴霪败场圃

21、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D.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宽广,广博。2.D解析博:求取。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的种子收放起来。C.一竿晴日舞比邻:雨过天晴,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以表达对天晴可以收麦的欢欣之情。D.赋诗怜汝足精神:麦收入库,诗人以吟诗赋词的方式来表达辛勤劳动后的喜悦心情。3.C解析“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说法有误,“比邻”是“邻居”之意,应该是:雨过天晴,可以进行麦收了,邻居们高兴得手舞足蹈。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一诗

22、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后的“一竿晴日”,突出了麦收时节农人对收麦的期盼与欢欣。D.苏辙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对麦收劳动场景进行了直接描写,既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也表达了家庭团结协作的愉悦。4.D解析“直接描写”有误,诗人用“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侧面描写麦收劳动场景。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B

23、.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C.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其产生地、产生年代说法很多,令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D.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的“三词客”其实指的是“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5.A 解析“浪漫主义”说法有误,应该是“现实主义”。三)简答: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看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

24、点,由颈联中“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答:麦收时节,接连三天的阴雨,让打麦场遭到破坏而无法使用;而天气转晴,红日初升,给农人们带来了希望。颔联通过晴日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答: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赏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